浅析六朝敦煌壁画“飞天”艺术的意象美.docx
《浅析六朝敦煌壁画“飞天”艺术的意象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六朝敦煌壁画“飞天”艺术的意象美.docx(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以来,对中国本土原有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极大影响。六朝时期虽然玄学盛行,但此时的早期佛教典籍已经传入我国。为了传播教义、弘扬佛法,中国南方广泛修建寺庙,北方则大肆兴修洞窟,于是众多既具有西域色彩,又兼顾中原文化的佛教造像应运而生。我国早期的佛教造像,也有着一个由印度、西域画风向中原画风逐步转化的历史过程。所以,在人物形象上,六朝时期的佛教造像大多沿用着印度、西域的绘制方式,不但颜色大胆、鲜艳,在构图的表达上也别具一格。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位于河西走廊的西端,鸣沙山东麓的沉积岩壁上,古人在开凿的洞窟内添涂草泥和棉花泥以便绘制壁画。我们所说的“敦煌壁画”既包括著名的敦
2、煌“莫高窟”,同时也包括敦煌“西千佛洞”中所保留的壁画遗迹,我们统观莫高窟洞窟壁画艺术,在六朝时期的早期佛教壁画中,更多“飞天”的形象,在佛教题材的洞窟中,却起着烘托宗教气氛、造就佛教意象美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常常在说到绘画艺术的“意境”之时,往往也会联想到“意象”一词。而关于艺术中的“意象”理论,在我国起源较早。例如我们可以从周易系辞中的“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找到“象”其渊源所在。与其有所不同的是,在周易之中提到的“象”,其实是一种可以属于哲学范畴的以阳爻阴爻配合而成的六十四种符号,并且试图以此来阐述概括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和属性。但是艺术中的“意象”一词的“象”字,已经不是抽象的符号,
3、而是具有可感的物象,那么所谓的“意象”也就是用其内涵来理解和感受一种“象”的形式,也可谓之“喻象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艺术要把这两个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可见他的美学理念中对于美的定义,也是与艺术的意象理论相贯通的。那么既然有了“意”,并且想要通过“象”来进行表达,在佛教造像艺术中就必然要利用造像的形态、身姿甚至表情来进行描绘和传达。这种通过造像体现佛教境界的具体形式,也可谓佛教对世俗美变相的肯定。虽然佛教对于世俗之美往往持否定的态度,但是佛教中的“意境”却同时存在着物我合一、真幻统一、意象浑融的美学境界。正如德国哲
4、学家费尔巴哈曾说:“一个神就是一个被想象的实体”,“神不存在于感官中,也不存在于理性中,神只存在于想象力中”。1我们往往在研究洞窟壁画、佛教造型时,过于关注佛、菩萨的形象。当然,这些形象固然是在洞窟中具有主导地位的,但是我们依然不能忽略除了佛、菩萨像以外烘托意境、体现意象之美的“飞天”形象。在敦煌壁画中,最能够烘托意境,且充分体现意象之美的,无疑是众多围绕在佛、菩萨周围的飞天。飞天作为佛教艺术中最为独特的造像形式,以她们轻盈柔美的舞姿和极具韵律的动态美成为洞窟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形象。然而,我们却无法从佛教典籍中查到“飞天”一词,可见“飞天”只不过是一种俗称,而并非佛教名词。而除了佛、菩萨、罗汉和
5、佛教故事中的造像外,石窟中大多是这种可以飞舞的“天人”造像。如果说,“天人”是指佛教世界中一切可以飞的神,那么再从广义上讲,其中可以包括三个内容:歌神乾网婆、乐神紧那罗和夜叉。其实,我们说的“飞天”往往是狭义的,一般是指供养佛、菩萨的乐伎之神乾间婆(梵语Andharua,巴利语Gandhaba)和紧那罗(梵语Kimnara,巴利语Kinnara)。而其实在佛教造像中还有一种可以飞的神,则是保护佛、菩萨的夜叉(梵语YakSa,巴利语Yakkha)。而人们往往认为,只要是佛教造像中飘飞在佛、菩萨左右的,即为“飞天”,其实是不完全正确的。直到1949年,日本学者长广敏雄出版了飞天艺术一书,才从学术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析 六朝 敦煌 壁画 飞天 艺术 意象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22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