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京杭大运河沿线民俗服饰的研究现状与趋势.docx
《清代京杭大运河沿线民俗服饰的研究现状与趋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代京杭大运河沿线民俗服饰的研究现状与趋势.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清代京杭大运河沿民俗服饰的研究现状家给京杭大运河自开凿通航以来就成为国家的经济命脉,尤其在清代,漕运带动了沿线城镇的经济发展,推动了商业、手工业、服务业等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使得运河沿线区域在经济水平、社会风尚、文明程度方面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清光绪年间朝政混乱、官吏腐败,运河硫于治理,河道枯竭停止漕运,运河沿线城镇经济、文化等呈现出“运兴则兴、运衰则衰”的演变特点,但对于受到地域文化和运河文化双重影响的沿线民俗服饰,是否也遵循类似的演变规律值得探究。文中以清代京杭大运河沿线民俗服饰为研究对象,通过时现有文献的归纳总结,分析未来研究趋势,以期对运河民俗文化、清代服饰文化和地域服饰文化研究体系作
2、补充,并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1清代京杭大运河沿线民俗服饰国内研究现状以“清代民俗服饰”“运河民俗服饰为关键词,没有在中国知网(CNKI)检索到相关论文;将检索关键词改为“清代服饰“运河民俗“民俗服饰”进行中国知网学术关注度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20092019年清代服饰文献量起伏较小,总体呈上升趋势。运河民俗的关注度起伏较大,究其原因,与大运河非遗申请项目有较大关系。2009年和2014年无运河民俗相关论文发表,而在申遗工作准备中,2009年和2014年是两个关键的时间点:2009年申遗受到国家重视,各省市联合行动;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在这两个关键时间点后,运河民俗相关的
3、文献数量都有显著提升。从准备申遗到申遗成功的这段时间里,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也从申遗时代过渡到后申遗时代,其关注度和工作进程相互影响。民俗服饰的学术关注度相对趋于平稳。1.1 关于清代服饰的研究清代服饰研究的论著方面,早期沈从文E基于乾隆时期的彩绘皇清职贡图,以图文方式描绘了清初藏族、回族、苗族等13个少数民族的男女服饰,并基于康乾帝王像、雍正行乐图等描绘了帝王后妃的服饰,为服饰通史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外,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2、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网等著作中也有相关章节重点论述清代服饰。而对于断代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品类和专题类两个方面。全品类研究基于宫廷传世实物,以图片展示的方式介绍宫廷服饰的制
4、度、艺术特征等,主要著作有李雨来等清代服饰制度与传世实物考4、故宫博物院天朝衣冠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服饰精品展5、宗凤英清代宫廷服饰等:专题类则是对某品类的专门研究,故宫博物院7、刘瑞璞等8、李晓君9,王金华等10分别以整衣、官袍、龙袍、首饰为研究对象,从款式、图案、色彩、尺寸、工艺等方面分析其背后的文化意蕴,进一步剖析清代社会背景下的经济条件、政治力量等。孙彦贞11以女性服饰为研究对象,探讨清代女性服饰从满汉各异到满汉交融的演变过程,并提出满族女性马蹄鞋的出现与汉族妇女缠足习俗有关等观点。清代服饰相关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1)侧重对清代服饰制度的研究。清代服饰制度不仅区分了统治
5、者与被统治者的服饰,也严格区分了统治阶层内部的服饰。严勇12从款式、材质、色彩、纹样和装饰物5个方面阐述宫廷服饰的等级,以繁缗的制度彰显其政治色彩和礼制意义。清王朝是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为了稔定政教秩序以及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对特殊人群也量身定制了符合其身份的服饰制度。例如,郑煦卓13以驻京喇嘛服饰制度为研究对象,指出清廷允许驻京喇嘛乘坐黄车、黄轿,穿团龙暗花纹便服,做法事时更是穿着仿照清代官服制度的黄袍马褂。驻京喇嘛被赋予的高规格服饰礼仪特权,不仅是等级的象征,而且凸显了服饰制度所承载的巩固民族团结的政治作用。2)侧重对清代服饰艺术的研究。对清代服饰的研究,早期多集中在以宫廷服饰为
6、基础的描述性研究,后期逐渐将服饰品类细分,从服饰的艺术性着手,研究服装的结构、图案、颜色、工艺、穿搭组合以及背后所蕴含的统治者思想、百姓情感寄托等,从物的层面深入到非物的层面。王业宏等14将故宫博物院所藏乾隆年间的两件袍褂和中国第历史档案馆所藏广储司档案对比考证,发现两件袍褂属于乾隆舒妃,并结合其他文献和文物推测舒妃袍可能制作于乾隆中期,从而总结出这一时期袍褂色彩搭配的特征。王业宏等站在服饰穿着者的角度,以人为本,将服饰的社会性与穿着者相结合,探究服饰穿着者、制作者对社会风尚所造成的影响,其考证方式为研究传统服饰与穿着者的关系提供了思路,也为传统服饰文化的研究开阔了视野。3)侧重对清代服饰复原
7、与文化传播的研究。对传统服饰文化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传承与创新。陈杨15以故宫院藏粉色缎绣折枝花宫衣为样本,总结了污染物清理、褶皱整形、破损缝补等纺织品文物修复中的传统工艺技术。王淑华16提出建立三蓝绣基因数据库,理清三蓝绣图谱基因中的主体基因、附着基因和混合基因,以传承人和传统技艺生成环境为主体,建立三蓝绣生态保护区,同时在保护区打造三蓝绣创意产业,并融入电影、美术等其他艺术形式。1.2 关于民俗服饰的研究民俗服饰是服饰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其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华梅服饰民俗学17一书中。她认为,服饰是物质民俗的直接体现和心意民俗的精神寄托,并将民俗服饰划分为“人生仪礼服饰的节日礼俗服饰”“游艺民俗服
8、饰”3类。梁惠娥等汉族民间服饰文化18依托首服、云肩、上衣下裳、肚兜、荷包、金莲等传世实物,从地域和民俗文化角度,剖析汉族民间服饰发展演变的背景及规律。此外相关论著还有崔荣荣等明代以来汉族民间服饰变革与社会变迁:13681949年19、邢乐等西风涟漪:近代中原汉族民间服饰变迁20等。民俗服饰相关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侧重对线性地域民俗服饰的研究。目前学者对齐鲁、中原、江南、皖北、闽南地区民间服饰艺术文化内涵的研究成果较多,这些地区以历史文化差异为划分依据,呈现出面的布局形式。李昕等21对一带一路”沿线的伊朗、中国新疆等地民俗服饰结构进行分析,提供了地域服饰文化研究的另一方向,
9、即因国家政策而形成的线性地域服饰文化研窕,这不同于由历史文化、行政区域划分形成的面状地域服饰文化研究。除了一带一路沿线,还有大运河沿线、古丝绸之路沿线、海上丝绸之路沿线22民俗服饰也同样值得关注。2)侧重对某一品类民俗服饰及其文化寓意的研究。邢乐等23、王忆雯等24、卢杰等25分别以近代民间云肩、眉勒、童帽为研究对象,从造型、纹样到文化内涵,深入剖析其蕴含的情感和文化理念。柯玲26基于句芒神、官员、百姓的民间立春服饰,探究其中所蕴含的人生理想。1.3 关于运河民俗的研究明清时期由于商业的繁荣发展、人口的迁移流动、文化的内外交流,运河民俗进入空前兴盛的阶段。学者对运河民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河文
10、化史和区域运河民俗研究两个方面。关于运河文化史研究的主要著作有安作璋中国运河文化史27,该书从生活习俗、商贸民俗、社交礼俗3个方面阐述了清代运河流域的民俗变迁:还有陈璧显中国大运河史28、姜师立等京杭大运河历史文化及发展29、荀德麟等京杭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30等。对区域运河民俗的研究主要聚焦在运河山东段,如许大海京杭运河区域(山东段)民间手工艺的现状与对策研究31、胡梦飞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民间信仰研究32、高建军山东运河民俗33等。笔者认为山东段运河文化类研究成果相对更多的原因是:山东段运河地形复杂,且常受黄河侵害,河道疏浚和管理成为封建王朝的要政之一,历朝历代对山东运河水利工程的重视引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清代 大运河 沿线 民俗 服饰 研究 现状 趋势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22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