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沁鑫禅意戏剧探析——以《青蛇》《北京法源寺》《聆听弘一》为例.docx
《田沁鑫禅意戏剧探析——以《青蛇》《北京法源寺》《聆听弘一》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田沁鑫禅意戏剧探析——以《青蛇》《北京法源寺》《聆听弘一》为例.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田沁鑫禅副涮探析一以青蛇d集法i原寺聆听弘一为例田沁蠢作为当下中国极富创造力的戏剧导演,近几年的戏剧作品中都透露出一股浓浓的东方禅学的味道,她的青蛇北京法源寺聆听弘一三部舞台剧以其浓郁的禅学色彩被观众称为“禅意三部曲工禅意戏剧,对于这个新生事物,我们不妨把它看作是一个新的戏剧品种。田沁鑫的禅意戏剧,是在用戏剧表达一种中国式的禅意诉说。那么其中蕴含了什么样的精神内涵和审美功能?导演又是如何践行其禅意诉说的呢?虽然大众传媒在演出报道中对“禅意戏剧”这一戏剧概念时有提及,但学界尚未展开深入研究。下面试从艺术美学和宗教文化的角度,对禅意戏剧这i戏剧类型的艺术及文化品性作一溯源和界定;并以青蛇北京法源寺
2、聆听弘一三部舞台剧为例,从心性升华、禅境营造、审美追求三个维度,对田沁鑫的禅意戏剧进行一次尽可能全方位的审视和学理性探讨。一、禅意戏剧:艺术与宗教的耦合禅意戏剧的初次亮相,大概可以追溯到2013年3月21日田沁盒根据李碧华小说改编的话剧青蛇在香港首演.此版青蛇升华了原著的情欲主题,扳正了法海的妖僧形象,并以现代舞美风格令观众耳目一新,4月7H,北京晨报记者和璐璐发表做一部有禅意的戏剧,报道田沁鑫导演的青蛇继香港首演和深圳演出之后即将在北京的国家话剧院公演,认为“该剧是田沁鑫首部具有东方禅意精神的作品,剧中涉及人、佛、妖三界,语言中有禅语,情节中有禅机”(A12)。这是国内最早公开发表的有关禅意
3、戏剧的文字。同年10月,新民晚报记者朱光就青蛇在上海公演写了一篇题为说笑逗乐间浮现戏剧禅意的报道,赞赏该剧在说笑逗乐、插科打评间,戏剧的禅意也逐渐浮现出来(A24)。2016年9月,和璐璐又以田沁鑫再做禅意戏剧为题,报道聆听弘一即将在杭州首演(Al4)。10月,微信公众号平台“人物LiVe”发表专访田沁鑫:我曾经为他泣不成声,对田沁鑫多年的禅意戏剧创作进行综合报道:“根据李智华同名小说、在后海寺庙改编的青蛇:受李敖之邀、依同名小说改编的北京法源寺,以及刚刚上演、自己原创编剧的聆听弘一一这三部剧,业已被田沁彦的粉丝冠以禅意三部曲之名。(口羊口羊)至此田沁鑫禅意戏剧、“禅意三部曲”更是引起观众广泛
4、关注。可以说,正是田沁鑫自导演青蛇开始,在其舞台创作中不断融入禅意探讨,终于成就了其禅意戏剧这一新的戏剧类型和美学品种的诞生。禅意戏剧的禅,即Dhyana(禅那)之略,该词来自印度,“译臼弃恶,功德丛林,思惟修等”(丁福保2771)。禅又译为“静虑”,通常所说的禅修,意为通过静心思考,实现去恶从善,由痴而智,别染至净。所谓“禅意”,顾名思义即“禅学意味”,也即通过“静虑”达到的一种思想和境界,在东方国家也可以理解为与佛教有关的一种意识或意境。禅意戏剧,应该是特指具有禅宗意识、含有禅学意味和禅的意境的戏剧,而并非所有佛教题材的戏,都是禅意戏剧。像歌颂唐代鉴真大师东渡的话剧天平之荒,描述弘一大师生
5、平的话剧天心月圆等,它们都只是普通的名僧传记剧,并没有编导特意的禅意诉说,故而不能称之为禅意戏剧。创始于南北朝梁武帝时期、兴盛于中晚唐的禅宗,是中国佛教的八大宗派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的本土佛教。从其渊源来说,它是印度佛教与中国的儒道思想相融合一的产物。禅宗在其发展过程中,日益土大夫化,当其宗教气氛脱脂得越来越淡薄,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越来越浓厚”(郑方圆13)时,最终成为一种中国文化人所喜欢的“见性工夫”的生活方式、人生哲学。源于禅宗思想、被中国文化人广泛应用于养生理论的禅意,从哲学层面看,即具有宗教哲学和生命哲学的双重特质。因而融入禅意的戏剧,无疑是广义上的哲理剧,一种抒情性强且带有哲理气质的戏剧
6、艺术。同时,禅宗由于广泛流行于高僧和文人士大夫之间,被深深地打上了文化人的烙印,以及他们身上的美学趣味和艺术气质,故禅宗是一种与艺术思维相通的宗教。而且,以心性论为基点、强调自性的禅宗,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四大思潮之一,中国美学的诸多问题,如真如本性、美、顿悟等等,都需要与禅学相结合,才能获得深刻的阐释。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第一流的文学作品也基于伟大的宗教热情。(346)田沁蕊的禅意戏剧就集中体现了禅宗美学思想和意识,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一种回归。故禅意戏剧作为一种艺术类型,具有自己独立的文化审美品格,它自如地游走于哲学与美学之间,站在文艺美学与宗教文化的交叉点上,是艺术与宗教耦合的产物。我们说它
7、糖合”,是因为在禅意戏剧中,艺术与宗教是一种水乳交融地互相渗透并相互依仗、相互影响的耦合关系:戏剧艺术因为东方禅学的注入而独具魅力,宗教的禅意精神借助戏剧舞台得以完美呈现。田沁鑫本人就曾明确说自己导演青蛇,是“东方禅意诉说中国文化,曾言”这部戏作为传统文化的当代化的体现,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文化的文脉的一支,就是中国的禅学(导演阐述22)。因此,回到禅意戏剧这个视点,我们所关注的正是戏剧这艺术形式与作为宗教的禅学思维之间的关系。最能代表田禅意戏剧审美特征的,无疑是被观众称为“禅意三部曲”的青蛇北京法源寺聆听弘一三部舞台刷。它们或思考情欲,或思辨历史,或追仰大师,主旨和形态虽异,但其内涵指向都透露
8、出东方文化中特有的中国式的禅意诉说。二、心性升华:中国式的“卡塔西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谈至卡塔西斯(希腊语KaeapoQ,他认为悲剧“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幼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卡塔西斯”(16)。“卡塔西斯”也多被解读为净化,净化的意思,即是由戏剧与其中展现的、向观众传达的情感造成有效的认识与归属感(汉斯蒂斯雷曼9)。观众在进行悲剧审美的同时,通过移情作用,与悲剧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获取怜惘和恐惧的审美情感。田沁鑫的禅意戏剧试图突破宗教与艺术之间的文化界限,在不同的文化领域间建立同构关系,并通过中国哲学,更准确地说是禅宗学说来净化人心,实现一种中国式的“卡
9、塔西斯如果说亚里上多德的“卡塔西斯”是延续古希肥文明的教化,那么ID沁鑫的禅意戏剧则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佛禅文化中寻找精神依据,而且这种依据并非是当下戏剧中显而易见的道德或意识形态的教化,而是种以个体走向澄明的向内的艺术指引。tl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曾言:禅修的目的,是使灵眼洞开,洞察存在之理由本身。”(15)从这个角度看,禅亦是一种人间精神,即通过参悟,明心见性,彻悟自己心灵的真性质。田沁鑫用禅意戏剧所蕴含的禅学定意中的般若智慧,教导观众在行走坐卧之间寻求澄明之境,获得心性升华。下面试分别对青蛇北京法源寺聆听弘一三部作品的禅意诉说作一剖析。(一)道破情欲的孽障因缘李碧华的青蛇颠覆了白娘子与许仙的
10、凄美传说,还原了南宋传奇的真相,讲述了段情欲弥漫的纠缠。田沁燕对此进行了创造性的改编,并为这股情欲寻找出路,遂改成一段妖想成人、人想成佛的故事。小青与素贞想成人,而正如剧中僧人济着所言:要成人,就要先修情欲。(青蛇T5)素贞为情欲化身成为良家妇女,小青为情欲在法海的梁上盘了500年。剧中的法海也颠覆了以前作品中的老妖僧形象,心向佛,对于白蛇亦有怜悯,成佛之路上也曾徘徊,却怦然不能心动(22),而作为人的许仙,却“始乱终弃、薄情寡性,不知廉耻(49)。最后,他们现世轮回,在现代城市的尘然之中不期而遇,故事戛然而止。佛禅有渐修顿悟,无论是妖想成人还是人想成佛,都需要好的修行。佛禅又说无论“有情”“
11、无情”,都要给情欲找一条出路,首要的就是懂得放下。圣严法师日:“有情众生之所以陷入生死轮回,是因为他们执著于自我。(11)以此种观点来理解青蛇的结局,剧中人物似乎仍然没有放下“我执”,因此轮回现世。从观众的接受角度来说,导演意图通过许仙、白蛇、青蛇和法海等不同阶层的人,反映人类身上的人性、妖性和佛性,规劝观众以禅为师,懂得放下,放弃欲望,战胜自我心中的心魔。田沁鑫自己也认为“这个深度我觉得是一个光荣,这个光荣是来自于可能比哲学更高的宗教的那种虔诚(导演阐述21).可见她比较满意青蛇的禅学深度。(二)消解历史的风云激荡北京法源寺改编自李敖同名小说。原作是一部通过寺庙连串古今,讲述“戊戌变法”前后
12、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化的长篇小说。田沁鑫打乱原有情节,极富创造性地重新构筑这部历史大戏。在戏剧结构上,一反传统,采用非线性叙事,时空变幻错综复杂,将现实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人物搬到台前,让他们讨论生死、朝野、家国、君臣诸多问题,或慷慨陈词,或惶然悲歌。对于人物,田沁鑫并不像历史教科书一样盖棺定论,她给予那些有争议的人物解释自己的机会。如一代枭雄袁世凯,戏里有他富国强兵的理想,有他热爱大清的深沉:又如执掌朝政47年的慈袍太后,不再被妖魔化,而是一个希望大清走得稳稳当当、悠然自得的掌权者,同时亦是一个失去孩子伤心欲绝的母亲:再如维新运动倡导者康有为,虽有雄韬伟略,亦有滑稽可笑的行为表现。历史总是迷障丛生
13、,但田沁鑫并非想点评是非,而是展现在即将瓦解和崩溃的大时代里每个人的选择。禅说万法皆空,禅说要有一颗柔软的心,要有平常心,要慈悲为怀。庙堂高耸,人间戏场,百年前的风云激荡,不论是谭嗣同的毅然血祭,慈禧的冷静凝重,还是康有为的仓促逃离,袁世凯的临阵倒戈,百年之后的舞台上,他们已然平和,历史终该和解。对于观众而言,透过简洁、充满禅意的舞台,收获的既是禅宗所言的慈悲与平常心,亦是禅宗所希冀的参透本相,归于诧寂之美。(三)体悟生命的悲欣交集与前两部均属改编不同,聆听弘一为田沁鑫原创剧。弘一大师,是曾经让田沁鑫“泣不成声”的人物。名为“聆听弘一”,大师却不曾在台上出现,出现的是一群致力于广播工作的民国人
14、。他们有的贪生怕死,出卖朋友:有的情感炙烈,徘徊沉沦。他们在寻找弘一大师的道路上,从了解弘一,观照自己。正如戏中人关朴橙所言:“不勇敢,李叔同是一面光辉的镜子,照出了我的不勇敢,和这个时代的不勇敢。剧中金丹爱慕虚荣,沉迷烟草,在弘一大师精神的引领下开始审视自己;贪生怕死、无所事事的刘锡席,在寻觅大师的途中得见本心,走上布道讲台。剧中人与我们一样,有着普通人都有的坏毛病,这更让观众有深刻的共鸣,能够在聆听大师的同时审视自己。弘一大师乃律宗研究和复兴者,强调自律,以戒为师。禅宗尚自由,但自由不代表放纵。正如铃木大拙所说:真的自由我愿说,是照着事物本来的样子去看它们,是去体会万有的本来面目。”(15
15、)二者看似矛盾,实则相通,只有科学的自控力,才能约束自我,实现真的自由田沁鑫赋予这部新作最重要的精魂,是以戒为师,她说:他(弘J的自觉性和自制力,真的在我们现代社会有现实意义。整部剧所传达的佛禅理念,就是教人在人世的各种诱惑中学会自律,自觉洗虑泛滥的世俗欲望,体悟生命的悲欣交集,精进自我,才能达到禅所说的真的自由。可以说,禅意三部曲走在话剧这一欧洲戏剧样式包裹下东方禅意精神的诉说,中国式的“卡塔西斯事实上就是用中国禅的方式去实现心灵的净化,使心性得以升华。事实上,对于“卡塔西斯的内涵在学界并未统一,亚里士多德本人也未留下详细解释。相较于西方话剧,中国式的“卡塔西斯并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工在田沁
16、鑫的这三部戏剧作品中,借禅宗智慧,教人感悟有情无情,生死成败,自控自律。这些智慧也并非直接宣讲,而是让观众在感受戏剧人物的悲喜哀乐的同时,生出怜悯,达到顿悟。三、禅境营造:独特的舞台叙事策略戏剧是一种诗的艺术,因为它创造了一切诗所具有的基本幻象一虚幻的历史。戏剧实质上是人类生活目的、手段、得失浮沉以至死亡一的映象(苏珊朗格354)。诗歌讲究意境,戏剧亦然。禅意戏剧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营造禅境。禅宗十分注重“意境之美”,马奔腾认为禅境与诗境是一种异质同构的关系,古代文艺作品中常有以禅入诗、以诗入禅的现象,并说禅境是大空,诗境是大有(39).观照田沁鑫禅意戏剧,也正有此意味。如北京法源寺的尾声部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青蛇 北京法源寺 聆听弘一 田沁鑫 禅意 戏剧 探析 北京 法源寺 聆听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23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