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哈姆莱特的自我解构-Self-DeconstructionoftheSacredHamlet.docx
《神圣哈姆莱特的自我解构-Self-DeconstructionoftheSacredHamlet.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圣哈姆莱特的自我解构-Self-DeconstructionoftheSacredHamlet.docx(1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神圣哈姆莱特的自我解构Self-DeconstructionoftheSacredHamlet作者:黄力之作者简介:黄力之(1950-),男,湖南湘乡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化(上海200233)o原文出处:江苏行政学院学报(南京)2022年第20224期第29-37页内容提要:哈姆莱特形象的不断构建是艺术史上的奇迹。中国的莎学长期受苏联莎学的影响,一个主要表现就是把哈姆莱特这个形象神圣化,认为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的斗士。真正从作品出发,必定会对哈姆莱特形象去神圣化。不同于莎士比亚笔下的任何其他主人公,哈姆莱特其实是一个
2、极其复杂的矛盾集合体。在了解父亲之死的真相之前,哈姆莱特强烈痛恨自己母亲的改嫁,乃基于基督教教义教规,其实违背人文精神。了解真相之后,哈姆莱特对叔父的痛恨其实在于自己嗣位权利的丧失,继承王位的问题始终是哈姆莱特思考的核心问题。而哈姆莱特复仇行动的延迟,并非真正在于对生存还是死去的哲学思考,而在于对末日审判的恐惧,他害怕死后遭遇炼狱的煎熬。对哈姆莱特形象去神圣化并不意味着否定作品的人文主义性质,作品的整体结构还是处处充溢了人文主义精神。TheShakespeareanstudiesinChinahadlongbeeninfluencedbythecounterpartintheformerSov
3、ietUnion.OnofthemajorevidencesisthatthecharacterofHamlethadbeensanctifiedsothatHamletisregardedasahumanistfighter.DecanonizingofHamletmustbedonetoapproachtheworkinitsownsense.Beforelearningaboutthetruthofhisfather,sdeath,hehadadeeploathingofhismother,sremarriage,whichisaresultofChristianpreaching,ye
4、tacontradictionagainsthumanspirit.Afterthetruthisexposed,Hamlet,shatredinhisuncleisactuallyanotherformofhisrepentanceofthelossofhisthrone,whichisalwaysatthecoreofHamlet,scontemplation.ThedelayinHamlet,srevengeisnotreallycausedbythephilosophicalthinkingofthequestionofTobeornottobe,butthefearfortheArm
5、ageddonJudgmentandthesubsequentsufferinginpurgatory.ThedecanonizingofHamletisnottodenythehumanistspiritofthework;ontheotherhand,thehumanistspiritcanbefeltintheentirestructureoftheplay.期刊名称:外国文学研究复印期号:2022年12期关键词:哈姆莱特/人文主义精神/去神圣化/Ham1Ct/humaniStSPirit/dccanonizing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860(2022)0
6、4-0029-09一、苏联莎学对神圣哈姆莱特的构建诚如所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哈姆莱特形象的不断构建是艺术史上的奇迹,这是莎士比亚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连马克思这样沉浸于理论逻辑世界的伟人也钟情于艺术表达上的莎士比亚化。在中国解读和构建哈姆莱特,有一个重要的学术背景,那就是,20世纪中国社会的革命性改造是与苏联的支持分不开的,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和苏联结盟并从苏联得到大量的援助,苏联的影响遍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方面。而在文艺领域,苏联斯大林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模式对中国也产生很大的影响,包括莎士比亚研究甚至哈姆莱特研究这样一个更小
7、的领域。1苏联学界的哈姆莱特研究,突出的特征就是把哈姆莱特这个形象神圣化,而且其神圣的方面不在于审美方面,更在于社会政治方面。苏联权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卢那察尔斯基早在1933年的文章中就指出:“哈姆莱特不仅能够坚持斗争,而且能够取得胜利。可是这并不使他感到高兴,因为他知道,世界是一所牢狱,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第二幕,第二场)。他那敏锐的慧眼看透了世界的全部缺陷。然而了解世界的缺陷,便意味着用某些崇高的理想来与之对立。哈姆莱特脑子里确实有一个正义伸张的世界、正直人士和正当关系的世界,可是他不相信这样的世界总有一天能够真的实现。理性发现生活中最重要而又最可憎的东西,便是法制观念同处于压迫者支
8、配下的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然后才是哈姆莱特的纯道德的申诉。一切仍然归结到这一条:由于社会结构不合理,下流卑鄙的坏人有权有势,能够压迫别人,轻视别人,由于世界安排得不合理,好人、真正的高尚聪明的人成了牺牲品。2(P442,P444)这就是对哈姆莱特代表先进阶级的定位,从而开创了对其形象的神圣化。从学界来说,被称为苏联最负盛名的莎学专家”阿尼克斯特1954年发表的论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一文论证出:哈姆莱特的理想和人民的理想是一致的,哈姆莱特可做的斗争是与人民的利益相符合的哈姆莱特的形象是一个艺术的概括,他典型地体现了先进的人们,这些先进的人们为了把人类从压迫中解放出来,热烈地寻求途径和方法,但是由于
9、历史条件不可能找到。3(PP267-268)受其影响,中国莎学的重要学者卞之琳亦于1956年发表论哈姆雷特的长文,基本上沿用阿尼克斯特的观点:哈姆莱特这个人物“简直可以说是莎士比亚自己的灵魂,时代的灵魂,这个典型形象非常突出而生动地表现了当时的先进人物,为了人类的美好理想,与人民利益相一致的,反抗社会罪恶的斗争精神,斗争里显示出的人道的光辉。4(P69,P93)可以说,对哈姆莱特的神圣化倾向长时期支配着中国的莎学研究。怪异之事有二:其一,195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苏交恶,爆发全方位意识形态论战,苏联的文化艺术政策与思路受到中国的严厉批评,一概冠以修正主义”之名进行批判,但是,苏联的莎学思想,包
10、括其对哈姆莱特的神圣构建,却从未因此而动摇;其二,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重新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学术研究进入解放思想的春天,对苏联斯大林时期的僵化文艺政策、文艺思想多有反思和清算,包括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说法。但是,苏联莎学中的神圣哈姆莱特之影响,依然如故,甚至见之于1980年版中国大百科全书以及此后的文学教科书。直到1980年代末才逐渐在学术研究上有所改观。苏联构建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模式,其基本逻辑是:文艺是反映社会经济秩序和政治结构的社会意识形态,因此,对作家作品进行评判与分析,重点是寻找出与政治经济变迁相关的那些信息,从而证明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受其支配,艺术并无自
11、己的独立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否定了包括艺术史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独立存在)。循此逻辑,苏联的马克思主义莎学在对哈姆莱特形象进行解读和构建时,聚焦于哈姆莱特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精神及其意义。然后,由于莎士比亚属于文艺复兴时代,于是他的作品必定反映文艺复兴的时代精神,哈姆莱特也就被神圣化为文艺复兴的斗士。既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那么把哈姆莱特神圣化也是不可剥夺的权利。问题是,文艺批评的出发点首先应该是作品本身无论作者的时代背景多么重要,也必须先对作品的审美表达进行分析,如此,哈姆莱特的神圣化在多大程度上是被作品所赋予的呢?一切要还原于作品,还原于作者提供的哈姆莱特行为诸要
12、0二、真相之前哈姆莱特世俗心态的自我暴露其实,哈姆莱特的形象诞生以来,神圣化就并非定于一尊的结论,并非人人都乐意拔高他。1838年,欧洲有两位重要文学人物(海涅和别林斯基)都认为,哈姆莱特即一凡人耳。海涅提出:我们认识这个哈姆莱特,好像我们认识我们自己的面孔,我们经常在镜子里看到他,但他却并不如人们所相信的那样为我们所认识;假如我们在街上遇见任何一个同我们一模一样的人,我们便会仅仅出于本能、怀着秘密的悚惧凝视着那个谙熟得令人惊愕的相貌,殊不知我们方才看到的正是我们自己的相貌啊。”5(P500)别林斯基则在俄国撰文说,哈姆莱特,你懂得这个字眼的意义吗一他伟大而又深刻:这是人生,这是人,这是你,这
13、是我。这是我们每一个人,或多或少,在那崇高或是可笑,但总是可悯又可悲的意义上.在莎士比亚看来,没有善,也没有恶:在他看来,只存在着生活;他无所迷恋,也无所偏爱,冷静地观察这生活。并在作品中感觉到这种生活。”6(PP442-443)中国的莎学研究耗了相当长的时间才逐渐走出哈姆雷特的人文精神斗士定位,从人和人性的角度提出问题。如蓝仁哲就认为,哈姆莱特不是一出古代丹麦宫廷政变王子复仇的历史悲剧,也不是一出英国伊丽莎白时代的复仇悲剧,复仇并不是哈姆莱特的主题,大大超过了悲剧复仇的主题。哈姆莱特不同于莎士比亚笔下的任何其他主人公,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矛盾集合体,几乎到了抽象与玄奥的地步。哈姆莱特他已经成为
14、人的缩影,人生的缩影;他是人生中生死烦恼的体验者,人生命运的探索者”力。我们需要循着作品的线索来观察这个你、我、他,观察人生中的“生死烦恼。全剧一开始,先王一哈姆莱特的父亲已死,新王一哈姆莱特的叔父克劳狄斯已经即位,而且娶了哈姆莱特的母亲。尽管新国王是凶手,是野心家,但是最初谁也不知道。这桩婚姻,按新王对朝中大臣的说法:事先曾经征求各位的意见,多承你们诚意的赞助,这是我必须向大家致谢的。说明还是有合法性的。对哈姆莱特这位王子,新王亦有善意(当然是虚伪的,但真相披露之前,不能认为是虚伪)表示:“我请你抛弃了这种无益的悲伤,把我当作你的父亲;因为我要让全世界知道,你是王位的直接的继承者,我要给你的
15、尊荣和恩宠,不亚于一个最慈爱的父亲之于他的儿子。至于你要回到威登堡去继续求学的意思,那是完全违反我们的愿望的;请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离开这里,在朝廷上领袖群臣,做我们最亲近的国亲和王子,使我们因为每天能看见你而感到欢欣。一切似乎无懈可击,哈姆莱特并不因为父亲的去世而丧失自己未来的王位。是的,他还要等待一即使父亲在世他也得等。此时,哈姆莱特应该只有丧父之痛,还谈不上仇恨叔父和时代。但是,哈姆莱特已经有了仇恨的对象,即她的母后:啊,但愿这一个太坚实的肉体会融解、消散,化成一堆露水!或者那永生的真神未曾制定禁止自杀的律法!上帝啊!上帝啊!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那是
16、一个荒芜不冶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想不到居然会有这种事情!刚死了两个月!不,两个月还不满!这样好的一个国王,比起当前这个来,简直是天神和丑怪;这样爱我的母亲,甚至于不愿让天风吹痛了她的脸。天地呀!我必须记着吗?嘿,她会偎依在他的身旁,好像吃了美味的食物,格外促进了食欲一般;可是,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我不能再想下去了!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短短的一个月以前,她哭得像个泪人儿似的,送我那可怜的父亲下葬;她在送葬的时候所穿的那双鞋子还没有破旧,她就,她就一上帝啊!一头没有理性的畜生也要悲伤得长久一些一她就嫁给我的叔父,我的父亲的弟弟,可是他一点不像我的父亲,正像我一点不像赫剌克勒斯一样。只有一
17、个月的时间,她那流着虚伪之泪的眼睛还没有消去红肿,她就嫁了人了。啊,罪恶的匆促,这样迫不及待地钻进了乱伦的衾被!那不是好事,也不会有好结果;可是碎了吧,我的心,因为我必须噤住我的嘴!哈姆莱特的母亲到底做错了什么呢?对她来说,丈夫已死,改嫁他人,而且这个他人是新的国王,自己依然是王后。有一个说法是,当时的丹麦并非纯然法治的世界。至少,传统礼法允许克劳狄斯通过迎娶拥有寡妇继位权(jointress)身份的兄嫂合法即位8。支持这个说法的是克劳狄斯的一句台词,我旧日的长嫂,当今的王后,这一个多事之国的共同的统治者“,所谓共同的统治者意味着,王后是有权力的一应该不是克劳狄斯所赐,而是制度使然。何况,剧情
18、没有透露出王后在之前和这位小叔子有什么越轨的行为。看上去,哈姆莱特就是恨母亲不能从一而终,更不应该改嫁小叔子。在以后的情节中,哈姆莱特非常在意母亲与克劳狄斯的性事钻进了乱伦的衾被(incestuousSheetS我不能禁止您不再让那肥猪似的僭王引诱您和他同床,让他拧您的脸,叫您做他的小耗子;我也不能禁止您因为他给了您一两个恶臭的吻,或是用他万恶的手指抚摩您的颈项,按照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理论,哈姆莱特这个儿子在潜意识深处是爱恋自己母亲的,他不能容忍他人染指。当然,潜意识的东西是不能浮出水面的,王后当然不可能嫁给儿子。这样,王后的唯一选择是在深宫守着青灯古卷,寂寞至死。哈姆莱特是一个有着国外留学经
19、历的当代青年,他在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运动的中心一德国威登堡求学。说他有着人文主义精神也是自然的。但是,相对于中世纪的漫长,文艺复兴是一个思想觉醒的慢性过程,而非运动式的社会改造。即使有人文主义的冲击,即使有宗教改革运动,宗教对人们心灵的控制依然是强大的,哈姆莱特就是如此,他不可能摆脱宗教的羁绊。既然潜意识不可言说,那么对哈姆莱特来说,可以言说的东西那就是受宗教制约的伦理规范。王后的再婚,本质上就是寡妇再婚的问题。在中世纪与文艺复兴之交的时代,这个问题是不可能绕过宗教理念及规章的。有学者依据史料分析出:中世纪的天主教会对于寡妇的出路问题,明显存在着伦理偏严,法律偏宽的现象。公元533年的
20、奥兰治会议规定:任何接受教会祝福的寡妇,如果违反教规而再婚的话,她将受到惩罚。但是,如果她在其主教的警告之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解除了婚约,进行了忏悔,婚各会得到宽恕。因此,著名的神学家杰罗姆、安布罗斯、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等,均从圣经中引申出寡妇守贞不二的理论,提倡禁欲主义。从新约得知,耶稣对寡妇素有好感,应是主张寡妇守贞不嫁的。宗教改革以后,T立德国新教牧师卡斯帕居提勒甚至抱怨说:人们甚至不敢向一条狗推荐婚姻。为了把自己的孩子从婚姻中挽救出来,人们把婚姻交托给撒旦而迫使自己的儿女进入修道院。有数据表明,在宗教改革时期的欧洲,妇女总数的40%是单身,其中的10%-20%是寡妇。9正如TS艾略
21、特所说,莎士比亚的诗表现出一种更深层的宗教感受性,尽管他的信仰与实践情况只是我们的猜测10(P195).如是,哈姆莱特基于教义教规而痛恨自己的母亲,完全是可能的。三、真相之后哈姆莱特的境界有多高?知道自己父亲被害真相以后,哈姆莱特的世俗性境界主要见之于三个方面:其一,对王位继承问题的纠结。神圣化哈姆莱特的最重要依据是,哈姆莱特以监狱之喻批判了当时的丹麦社会,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批判精神。第二幕第二场,哈姆莱特与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两人对话,哈姆莱特指责说:丹麦是一所牢狱一所很大的牢狱,里面有许多监房、囚室、地牢;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身为丹麦王子而如此批判社会,看起来是一位斗士的言行。哈姆莱特确
22、实也说过: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这似乎都是对当时社会的揭露,但这些黑暗面并没有真正为哈姆莱特所重视,他并没有什么真切的感觉。在第一幕第四场,哈姆莱特说:王上今晚大宴群臣,作通宵的醉舞;每次他喝下了一杯葡萄美酒,铜鼓和喇叭便吹打起来,欢祝万寿。霍拉旭问:“这是向来的风俗吗?哈姆莱特回答:嗯,是的。可是我虽然从小就熟悉这种风俗,我却以为把它破坏了倒比遵守它还体面些。这一种酗酒纵乐的风俗,使我们在东西各国受到许多非议;他们称我们为酒徒醉汉,将下流的污名加在我们头上,使我们各项伟大的成就都因此而
23、大为减色。可是,在哈姆莱特看来,酗酒纵乐只是一种不好的习俗而已,父亲治下的王国处处充溢着“各项伟大的成就,牢狱之喻只是意味着自己不开心。可见,哈姆莱特在美化自己的父亲时,本质上就是对劣政的认同,又谈何人文精神呢?只是到了得知父亲被害的真相以后,哈姆莱特才说出: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由于他对先王统治下的颠倒混乱的时代”并没有什么认识,他要做的只是复仇,其实谈不上重整乾坤,事实上也见不到哈姆莱特重整乾坤的设想。其实,从哈姆莱特痛恨母亲乱伦之真实内涵开始,其复仇的正义性就已经掩盖了另一个问题,即王位继承的问题。正如有学者所分析:“在这部戏里,哈姆莱特(其实是作者
24、莎翁)故意回避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这场婚姻对他自身利益的巨大影响,如果他的母亲没有改嫁,而他的叔父真的没有那么邪恶与堕落,王位就无论如何不会落到克劳狄斯的尊臀之下。遗憾的是,当克劳狄斯娶了当今的王后时,他也就J顺理成章地当上了新的国王,哈姆莱特继承王位的权利就这样被他的母亲断送了。口1由此,哈姆莱特之重整乾坤云云,不过是夺回王位之伪饰。罗森格兰兹深知王子的内心世界,他将哈姆莱特的“丹麦是一所监狱命题理解为一种哲学的认知,回应哈姆莱特,那么世界也是一所牢狱。但哈姆莱特坚持监狱之喻对自己的特殊意义,他说:那么对于你们它并不是牢狱;因为世上的事情本来没有善恶,都是各人的思想把它们分别出来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神圣 哈姆莱特 自我 解构 Self DeconstructionoftheSacredHamlet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24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