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林嫂的“蓝夹袄”为何不见了--兼论鲁迅小说“看”与“被看”的模式.docx
《祥林嫂的“蓝夹袄”为何不见了--兼论鲁迅小说“看”与“被看”的模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祥林嫂的“蓝夹袄”为何不见了--兼论鲁迅小说“看”与“被看”的模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祥林嫂的“蓝夹袄”为何不见了-兼论鲁迅小说“看”与“被看”的模式祝福是鲁迅的经典小说,作为其中女主的祥林嫂,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学长廊里一个熠熠生辉的人物形象。鲁迅对其精心刻画,用一个社会底层女性被毁灭的悲剧,揭示了那个社会时时刻刻都在毁灭人的残酷现实。作为文学大家的鲁迅,在小说中向来重视人物装束在表现人物性格和命运方面的作用。故乡中的闰土,少年时“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中年闰土“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毡帽的变化,银项圈的消失,映射出生活于社会底层的闰土悲苦的一生。孔乙己中的孔乙己,长衫是其灵魂标签。破烂的长衫不离身,让人见识到了没落文人的固执、寒酸与四体
2、不勤。长衫最后被一件破夹袄取代,不仅揭示了孔乙己当时的生存困境,也暗示了其最终走向死亡结局的命运。衣着细微的变化,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起伏。但是,祝福对祥林嫂的装束描写却是别具一格。人物前两次出场均有装束描写,初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再到鲁镇,“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文字基本相同,整体画像,粗笔勾勒。生命即将陨灭时的祥林嫂,鲁迅对她的装束却一字不提,她的“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不见了!对人物着装两次描写近乎雷同无变化,而到最后是彻底缺失。这是鲁迅的疏忽,还是暗臧什么玄机呢?我们先来说说祥林嫂这身装束的独特之处。丈夫去世,按照封建礼教的要求,
3、作为“未亡人”的祥林嫂要为丈夫守孝,所以扎白头绳是自然的。可她的衣着为何是乌色、蓝色和月白色?“乌”“蓝”“白”在色彩上属于冷色系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和悲伤、痛苦、凄凉相联系,尤其是白色和乌色,更是象征着凶兆和死亡,丧礼上披麻戴孝(穿白色孝服)和戴黑色袖章就是这个道理。而且,在封建社会里女性随着年龄的不同,衣服着装的颜色也有讲究。李渔闲情偶寄中记载:“记予儿时所见,女子之少者,尚银红、桃红,稍长者尚月白。未几而银红桃红皆变大红,月白变蓝,再变则大红大紫,蓝变石青。”1祥林嫂初次出场年龄在二十六七岁,在农村已是大龄女青年,加之又丧夫,因此,“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符合她的年龄和身份特点。
4、从这个角度说,这身打扮是她寡妇身份的标签。那么又有一个问题,为何两次着装没有一丝变动,这没有新意的重复是否有深层的意义?寡妇,在封建礼教社会里就是一个不祥的存在。中华全国风俗志云:“寡妇俗称孤矜,又称鬼婆,人咸目为不祥人,以为其夫主之魂魄,常随妇身,又娶之者,必受其祟,故辄弃置不顾,无人再娶。”在鲁镇人眼中,祥林嫂是个寡妇,她是克夫之人和不洁之人。李永琴老师认为:“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不但是寡妇身份的象征,还是社会意识符号在祥林嫂身上的自然投射,更是舆论环境强加给祥林嫂的烙印,有约定俗成的文化意蕴。”这说法有一定的道理。重复意味着强调。笔者认为合理的解释就是,两次重复描写人物装束,一是彰显
5、祥林嫂寡妇的身份。因为寡妇身份是小说整个故事展开的由头和抓手,也是人物命运跌宕起伏的最基本推动元素。二是提醒读者注意寡妇身份背后的社会舆论环境,思考其所折射的鲁镇社会意识形态,引导读者去体会其含蕴深广的社会思想内容。祝福在情节构成上,体现了鲁迅小说一贯采用的叙事模式一一一“看”与“被看”的模式。这种叙事模式,展示的是人们生存的普遍社会模式,人是社会的人,谁人不是“看”与“被看”?鲁迅作为社会问题的思索者独具慧眼,对那个黑暗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得比常人清醒。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他曾说过:“群众,一一一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毂棘,他们
6、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予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J“看”与“被看”是二元对立的关系,“看客”和“被看者”是这个关系中的两极。在一系列启蒙小说中,鲁迅极力刻画这个关系中的一对矛盾体,通过“被看者”被看客“鉴赏”的情景来烛照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映社会的黑暗与沉病,揭示民族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鲁迅善于刻画“被看者”形象,很注重“被看者”的装束,因为它具有巨大的能量效应。这种类似京剧脸谱的“标签性”装束,从一个角度表明了人物的身份和性格。“毡帽”是闰土的标签,“长衫”是孔乙己的标签,而“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则是祥林嫂着装标配,是她作为寡妇
7、的标签,这身着装暗示着她永远逃脱不了身上的原罪:她是寡妇。祥林嫂在丈夫祥林死后逃到鲁镇打工,成为鲁镇人眼中的“被看者”。第一次到鲁镇,就如同舞台戏剧人物的出场,她站在众人的目光之下。映入众人眼帘的,首先是她的穿着“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地地道道寡妇身份的标签。鲁迅何以如此刻意交代?在鲁镇这个深受封建礼教熏染的地方,在深受“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影响的农村环境里,人们关注的自然不是她的年轻和活力,而是作为一个外乡陌生人的身份。她这个寡妇做得合格与否?会给鲁镇带来什么?人们不自觉地思量着,就像盯着铁笼里的动物一样盯着祥林嫂。这里,“看客”和“被看者”的关系初步确立,预示着即将上演一场“看”与
8、“被看”的人间悲剧。祥林嫂出场的装束,除了暗示其身份,也在勾连人物背后的故事。祥林嫂的故事由“台前”和“幕后”两部分组成。“台前”的故事发生在鲁镇,而“幕后”的故事主要是通过卫老婆的口说出,交代祥林嫂来鲁镇之前和被抢走之后发生的事情。祥林死了,祥林嫂无法左右自己以后的命运,按照族权的要求,她的一切归属夫家。强势的婆婆强迫其改嫁,她逃到鲁镇打工。婆婆带人把她强抢回去,像卖牲口一样把她买到山里给儿子换回丰厚的聘金。这些事件的发生,都围绕着祥林嫂是寡妇这一事实展开。寡妇的身份,对其本人而言也是一道枷锁。“好女不嫁二夫”的观念在她心中根深蒂固,在被婆婆强行改嫁卖到山里的时候,她头撞香案,做出了出乎意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祥林嫂 夹袄 为何 不见了 鲁迅 小说 模式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24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