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指南(2020版).docx
《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指南(2020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指南(2020版).docx(16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指南(2020版)目录L总则41.1 目的41.2 依据41.3 适用范围52 .自然灾害卫生应急概述52.1 自然灾害的定义和分类52.2 自然灾害卫生应急管理的定义52.3 自然灾害卫生应急的分期63 .自然灾害的公共卫生影响73.1 人群伤亡严重,医疗服务需求增加73.2 灾害可能导致传染病暴发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83.2.1 饮水卫生安全问题突出83.2.2 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凸显83.2.3 传染病病原媒介及宿主动物发生变化93.2.4 人群居住生活条件和人员活动等发生变化93.3 自然灾害次生、衍生的公共卫生事件103.4 灾害导致的精神卫生问题103.5 灾害
2、使卫生系统受损H4 .自然灾害应急准备134.1 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和计划134.2 自然灾害公共卫生评估144.3 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队伍建设154.4 自然灾害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和管理155 .自然灾害应急响应165.1 自然灾害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165.2 现场组织与管理185.2.1 灾区现场卫生应急指挥体系185.2.2 网格化管理195.3 信息管理205.4 灾区公共卫生状况与需求评估215.5 灾后疾病防控225.5.1 监测225.5.2 实验室检测245.5.3 免疫规划255.5.4 暴发疫情处置255.6 灾后风险源控制265.6.1 安置点卫生学建议265
3、.6.2 水和环境卫生265.6.3 病媒生物控制275.6.4 食品卫生275.7 健康宣教和风险沟通285.8 特殊人群健康295.8.1 专业人员防护295.8.2 脆弱人群健康295.9 心理健康306 .自然灾害灾后评估总结306.1 灾害卫生应急响应结束的判定原则306.2 恢复重建306.3 总结与评估31附件32(一)自然灾害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技术指南33(二)自然灾害灾区公共卫生状况与需求评估技术指南48(三)自然灾害灾区传染病监测技术指南57(四)自然灾害传染病疫情暴发调查处置技术指南64(五)自然灾害灾区饮用水卫生技术指南74(六)自然灾害灾区预防性消毒技术
4、指南89(七)自然灾害灾区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技术指南103(八)自然灾害预防接种技术指南115(九)自然灾害集中安置点卫生学建议127(十)自然灾害健康教育与风险沟通技术指南133(H,)自然灾害专业人员安全及个人防护技术指南145(十二)疾控机构自然灾害卫生应急计划技术指南152(十三)疾控机构自然灾害物资装备储备建议清单155(十四)自然灾害健康宣教核心信息157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地震、洪涝、台风、滑坡泥石流、低温冷冻等重大灾害事件多次发生,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此外,自然灾害还伴随着大量的人员伤病甚至死亡。灾后,灾区医疗卫生需求增加,饮用水和食品的安全
5、性存在隐患,传染病病媒生物及宿主动物发生变化,人群居住生活条件恶化以及区域人员活动频繁,这些改变都可能增加灾区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发生风险,从而进一步威胁着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科学规范的开展自然灾害卫生应急相关工作,对保护灾区人群健康、维护灾区社会稳定、减轻灾区损失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全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下简称“疾控机构”)自然灾害卫生应急能力,指导科学、有序地开展各项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有效保护人群健康,特制定本指南。1 .总则1.1 目的指导全国各级疾控机构在自然灾害事件中科学、有序、高效地开展各项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1.2 依据本指南编写主要依据我
6、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全国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试行)、全国卫生部门卫生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应急工作规范(试行),世界卫生组织HealthSectorEmergencyPreparednessGuide,以及泛美卫生组织AGuidetoEmergencyHealthManagementafterNaturalDisaster等相关法律、规范和技术文件。1.3 适用范围本指南主要适用于指导和规范全国各级疾控机构开展自然灾害卫生应急相关工作,不包括自然灾害紧急医学救援等卫生应急相关内容。2 .自然灾害卫生应急概
7、述2.1 自然灾害的定义和分类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洪涝、干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本指南适用于可能对人群健康带来严重影响的自然灾害事件,包括:洪涝灾害、台风灾害、地震灾害、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和低温冷冻灾害等。2.2 自然灾害卫生应急管理的定义自然灾害卫生应急管理是针对自然灾害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健康危害,实施医疗救治、传染病防控、公共卫生、心理援助等措施;以及开展指挥协调、指挥支持、风险评估、安全防护、物资保障、信息报告发布等应急管理
8、活动。自然灾害卫生应急是卫生应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内容。疾控机构承担的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主要包括风险评估、传染病防控、公共卫生风险源控制、公共卫生服务恢复等。2.3 自然灾害卫生应急的分期根据自然灾害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结合不同阶段不同的工作任务重点,本指南将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划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灾害应急准备期、灾害应急响应期和灾后评估总结期。灾害应急准备期通常是灾害发生前的一段时期。这段时期的主要工作以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准备为主,包括识别区域内主要自然灾害人群健康风险,收集积累相关基础资料,完善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和卫生应急计划等制度文件,做好自然灾害卫生应急技术
9、、人员和物资准备工作等。灾害应急响应期通常是指灾害发生后的一段时期,早期以开展现场紧急医学救援为主要任务,为灾区提供医疗救治和伤员转运。同时灾后卫生防疫工作应该以开展灾区公共卫生风险评估、恢复灾区传染病报告系统、关注灾区重大传染病疫情预警,做好开展灾害现场卫生应急工作准备等为主。随着时间推移,由于灾区紧急医学救援的需求逐渐降低,灾区居民逐步脱离险境,陆续进入临时集中安置区域生活。此时,灾区卫生应急工作将以疾病防控和卫生防疫为主,包括持续开展公共卫生风险评估、疾病预防和控制、公共卫生风险源控制和公共卫生服务恢复等。灾后评估总结期通常是指灾区卫生应急响应工作结束,外援救灾防病力量撤离受灾地区,灾区
10、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恢复到以当地疾控机构等卫生部门为主的阶段。该时期主要工作任务应该包括总结本次灾害事件卫生应急准备和响应阶段的经验教训,评估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效果,针对特定灾害和特定区域的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提出改进建议等。3 .自然灾害的公共卫生影响3.1 人群伤亡严重,医疗服务需求增加自然灾害事件由于其突然性和破坏性,往往可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导致大批人员出现出血、骨折、烧伤、脏器损伤、窒息等伤损情况,灾后伤员若不能得到及时救护,便有死亡、伤残、留有严重后遗症的危险。因此,医疗救援的急迫性不言而喻。此外,灾害发生后灾区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生活条件急剧下降,可能带来一
11、系列卫生问题。首先,高血压、冠心病以及贫血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容易复发或加重;其次,与食品卫生、饮水卫生和环境卫生密切相关的传染病和食物中毒容易发生并流行;第三,年老体弱者,儿童和慢性病患者如得不到早期、及时的救治,则会加重病情和增加死亡人数。由于短时间出现大量伤病人员,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急剧增加。同时,由于灾害导致基本卫生设施的破坏,基本卫生服务能力受损,远不能满足灾区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3.2 灾害可能导致传染病暴发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灾害可能导致自然环境的极大破坏甚至造成水体污染,从而使灾区居民生活环境急剧恶化。洪涝灾害有可能导致灾区的粪便、垃圾以及畜禽尸体污染范围扩大,灾区居民饮食、
12、饮水卫生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此外,病媒生物和宿主动物的活动变化以及灾区居民集中安置所带来的影响,均可能导致灾后易发生某些传染病的暴发流行。有时传染病暴发造成的死亡人数甚至大大超过始发灾难。从历史上看,霍乱、伤寒、痢疾和甲型、戊型肝炎都曾经因洪涝灾害引起过大流行。3.2.1 饮水卫生安全问题突出灾害期间,尤其是洪涝灾害期间,供水设施遭到严重破坏,饮用水水源污染严重。洪水将大量人畜粪便、垃圾、动物尸体冲入水中,使分散式供水水源及地面水水源受到严重的生物性污染。同时天气炎热、水温较高,水中有机物加速分解,产生腐败恶臭。灾区居民垃圾、人畜粪便的无序排放,则会加重水源的污染。以分散式供水和就近取水为主的
13、灾区居民用水方式,使得灾区的饮水卫生管理变得更为复杂,安全饮用水难以保障,由此可能引发经水传播的传染病暴发流行。1998年洪水过后,孟加拉西部曾发生16000多人的大规模霍乱流行。3.2.2 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凸显首先,灾害可能使食物生产、储备、运输、分配系统等环节受到破坏,食物供给来源和渠道复杂,污染环节增多。第二,灾害导致粪便、生产生活垃圾、有毒化工产品(如农药、鼠药、重金属等)污染田间作物、仓储中的原料、食品生产经营场所和设备、甚至成品食物,食品污染途径增多。第三,灾区燃料缺乏、烹调用具少,造成食物的加热消毒困难。第四,灾区的食品卫生监督、管理体系受到破坏,难以保证卫生要求。第五,灾区卫生
14、设施差,灾区居民不能经常洗手,加重了食物污染的可能。3.2.3 传染病病原媒介及宿主动物发生变化灾害可能使虫媒及宿主动物栖息地或孳生条件发生改变,导致密度上升。灾害发生后,某些宿主动物的栖息地会被淹没,通常会发生迁徙流动,使宿主动物分布范围、数量或种群发生变化,从而易将某些动物源性传染病传给人类。此外,灾后还可能导致病媒生物、宿主动物与人接触机会增加,从而引起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或虫媒传染病暴发或流行。以洪涝灾害为例,洪水可造成血吸虫疫区钉螺面积扩大,血吸虫疫情随之回升;洪灾地区滞水面积增大,蚊子孳生地扩大,疟疾、乙脑等蚊媒传播疾病的感染机率也会加大。3.2.4 人群居住生活条件和人员活动等发生变
15、化灾区居民的集中安置和人群迁移,增大了疾病流行和群体性疾病暴发的风险。灾害发生后,灾区居民临时集中安置情况较多。临时安置点卫生条件差,居住拥挤,导致呼吸道传染病易发生流行,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接触性皮炎等接触性疾病也因人群密集而多发。此外,灾区居民大量转移及救灾人群大量进入灾区,常引起流感、麻疹等传染病流行。研究表明,灾区居民机体免疫力普遍下降,也会导致传染病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其主要原因有:灾害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灾区居民食物供给不足,营养不良;人群受灾后心情焦虑,情绪不安,精神紧张和心理压抑,影响机体的免疫调节功能;参与抗灾救灾的民众劳动强度大、精神紧张,易导致身体疲劳,抵抗力下降。1998年尼加
16、拉瓜遭受“米奇”飓风后的一个月内,急性呼吸道感染报告病例增加了4倍。此外,洪涝灾害期间,灾区居民和救灾人员直接接触疫水的机会增多,在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等传染病、寄生虫病的疫区,可导致感染发病增加。3.3 自然灾害次生、衍生的公共卫生事件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如大旱之后,地表与浅层淡水极度匮缺,迫使人们饮用深层含氟量较高的地下水,从而导致氟中毒、氟骨症的发生。而地震灾害在造成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的同时Z还可能引发火灾、水灾、毒气泄漏与扩散、爆炸、放射性污染、海啸、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及瘟疫、饥荒、社会动乱、人群心理创伤等社会性灾害。
17、3.4 灾害导致的精神卫生问题重大突发事件具有突然发生、难以预料、危害大和影响广泛等特点:,一旦发生,常引发个体出现一系列与应激有关的精神障碍,即心理危机。生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人们遇到某种意外危险或面临某种突发事件时,人的身心都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这种高度的紧张状态即为应激状态,可以简单的描述为“心理的巨大混乱”,主要包括情绪反应异常、认知障碍、生理反应异常、行为异常、交往异常等。世界卫生组织强调整个防灾备灾救灾的过程都要考虑心理卫生要素。救灾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和有关研究也都表明,灾前进行适当与充分的心理准备,灾后及时有效的开展心理紧急救援和重建阶段持续的心理社会干预措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8、。在对印度洋地震海啸的受灾者调查表明,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受灾者的生存环境、身心条件都受到了巨大的破坏和冲击,受灾者的心理处于高度的应激状态下,导致了不同程度的心理损伤。3.5 灾害使卫生系统受损灾害在给灾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危害的同时,也给当地医疗卫生机构带来重大损失。首先,灾区原有的医疗卫生设备、交通运输、人力资源及生命给养系统,可能会在灾害发生的短时间内受到破坏、甚至完全瘫痪。第二,由于灾害导致基本卫生设施破坏,基本卫生服务能力受损,给原本依赖于这些服务的人群健康带来直接的影响。第三,灾害可能造成传染病及突发事件报告信息系统的破坏,不排除部分地区因疫情(或事件)不能及时报告、处置,造
19、成疫情蔓延。第四,灾害可能造成计划免疫冷链系统破坏,不排除部分地区因常规免疫中断而发生疫苗相关疾病的暴发。此外,对于当地易发的传染病,如不能及时采取防控措施,则存在进一步播散的可能。当然,不同的自然灾害造成的公共卫生影响也会有所区别(可参O表1不同灾害可能导致的公共卫生影响公共卫生影响地震骤发洪水(洪灾)慢发洪水(涝灾)滑坡/泥石流风雹台风低温冷冻灾害死亡很多很多很少很多很少很少很少需要治疗的严重伤害很多很少很少很少中等中等中等传染病的增加风险都存在潜在的威胁,但不同灾害灾后重点关注传染病略有不同重点关注肠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重点关注肠道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重点关注肠道传染病重点
20、关注肠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重点关注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卫生设施的破坏严重(机构和装备)严重但地区化严重(仅限于装备)严重但地区化严重严重轻微供水系统的破坏严重严重轻严重但地区化轻轻轻食物短缺少见常见常见少见少见少见长期受灾可能常见人群大量流动灾害严重地区常见常见常见常见少见少见少见124 .自然灾害应急准备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准备应该突出自然灾害公共卫生风险管理的理念,坚持依法、科学、规范地开展各项防灾减灾备灾工作,强调以科学评估为导向,以预案方案为基础,以能力提升为核心,以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强推进疾控机构灾害卫生应急技术、人员和物资准备,全面提升灾害卫生应急能力。4.1 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
21、和计划自然灾害应急准备阶段,各级疾控机构可根据需要适时制定本单位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和计划。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应该按照国家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规定,参照上级预案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修订适合本地区的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其中省级疾控机构预案应该在体现政策性的同时,着重体现指导性。市县级疾控机构预案应该在体现指导性的同时,着重体现本机构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准备和响应阶段的主体职能,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自然灾害卫生应急计划需要充分考虑本区域内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类型及特定自然灾害事件可能引起的人群健康影响,以政府机构相关法律法规和预案为基础,以本地区自然灾害公共卫生评估结果为导
22、向,结合本地区人群健康需求和本单位自身具备自然灾害卫生应急能力,突出在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应急准备和响应阶段,本机构的主要职责、工作任务和人员分工。具体内容可以包括组织管理、公共卫生评估、人员队伍和物资的储备管理、技术应对、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此外应急计划还应该注明具体的责任人或责任部门,以及实施方案和具体策略措施等。4.2 自然灾害公共卫生评估在自然灾害应急准备阶段,自然灾害公共卫生评估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各级疾控机构可根据需要适时开展本区域针对特定自然灾害类型的人群健康脆弱性评估。二是接到灾害预警信息后,或每年特定时间根据灾害预测信息,各级疾控机构定期开展特定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点传
23、染病事件风险评估。人群健康脆弱性主要评估本地区最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类型及区域内人群针对特定自然灾害事件的主要健康风险。评估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通过对人群健康风险进行评估,识别脆弱人群和脆弱地区,为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同时,评估结果还可以作为自然灾害人群健康风险监测和灾后卫生防病干预措施的基线数据,为灾害卫生防病干预措施的有效开展提供依据。脆弱性评估不是一次性的评估,而是迭代反复的过程,包括基线调查、阶段性调查、定期回访、信息更新、加强与灾害卫生应急相关机构沟通等环节。通常人群健康脆弱性评估应该包括如下重要步骤:(1)确定评估框架和评估范围阶段;Q)人群健康脆弱性评估阶段;G)未来健康影
24、响预测阶段;&)适应性评估阶段。4.3 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各级疾控应该根据需要建立本单位自然灾害卫生应急专家库和现场卫生应急队伍,对其资料实行信息化管理,及时更新成员的信息资料;并且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情况,对专家库和应急队伍及时进行调整。以现场应急处置为主要任务,人员组成应确保专业结构合理。尽可能选择具备良好身体素质、具有现场救灾防病经验的卫生应急管理、风险评估、现场流行病学、疾病预防控制、环境卫生、实验室检验、消毒与感染控制、媒介生物控制、健康教育、信息网络和后勤保障等领域的专业人员。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队伍推荐小分队的建队模式,队伍物资和队员个人携行装备应该按照以满足队伍在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然灾害 卫生 应急 工作指南 2020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26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