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核心素养目标教案.docx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核心素养目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核心素养目标教案.docx(11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核心素养目标教案第1课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核心素养能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证明空气占据空间。能从具体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能依据证据概括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在挤压注射器里空气的活动中,认识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能列举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认识空气占据空间、可以被压缩的性质。重点认识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性质。难点教学内容由于学生在低年级已经了解空气的存在及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因此空气对学生来讲是一种非常熟悉的物质。本课带领学生认识空气不易察觉的性质一一占据空间。学生对“空间”这个词很陌生,更缺乏理解。本课要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和“物体占据空间”的概
2、念。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这是一个导入活动,让学生思考“盒子里装不进粉笔”和“水杯里倒不进水”的原因,从粉笔和水占据空间的事实,引发学生猜想空气是否也占据空间。第二部分,研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以此验证导入活动引发的猜想是否正确。教材选取了三个简单易做的经典实验,让学生充分感知“水漏不下去”“纸团不会湿”“气球吹不大”的现象,认识空气也像固体、液体一样,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第三部分,挤压注射器里的空气,通过活塞位置的变化和手的感觉,感受空气在密闭的容器里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第四部分,通过阅读图片了解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对压缩空气的利用。教学准备教师材料:教学课件学生分组材料:小口
3、瓶、漏斗、橡皮泥、烧杯、水槽、玻璃杯、面巾纸、塑料瓶、气球、锥子、注射器、橡皮、水。教学过程理解占据空间的含义分析一盒装满粉笔的粉笔盒里无法继续放入粉笔,这是因为粉笔盒里的空间己经被粉笔占满,想要放入新粉笔,只能将原有的粉笔拿出来一部分,腾出空间。同理,一杯装满水的杯子,再往里面倒水,杯子里面的水就会被挤得溢出来。可见固体或液体占据空间。结论占据空间,就是新物质排挤原来的物质。物体会占“地方”,大的物体占的“地方“多,小的物体占的“地方”少,如箱子、桌椅等都要占不同的“地方”。这里的“地方“,就是指空间,空间是物体存在、运动的场所,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都占据空间。那么,看不见、摸不着的空
4、气是否占据空间呢?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导入活动,引发学生对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猜想。学会用科学名词(占据空间)表述物体需要占据“地方”,在此基础地上通过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吗”。研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1 .漏斗装水。实验目的:通过漏斗装水的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实验材料:漏斗、小口瓶、橡皮泥、一杯水。实验猜想:漏斗里的水漏下去。(填“会”或“不会”)实验步骤:(1)准备一个空的小口瓶,将漏斗插入小口瓶,用橡皮泥封住瓶口,不能漏气。快速向漏斗里倒水,观察现象。实验现象:漏斗里的水留在漏斗里,并没有漏入小口瓶中。实验分析:空的小口瓶里装满了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小口瓶瓶口被橡皮泥封
5、住后,只有漏斗口可以进出空气,当快速向漏斗里倒水后,由于空气占据一定空间,漏斗里的水无法进入小口瓶中,因此水被空气“托”在了漏斗里。实验结论:漏斗里的水不会漏下去,说明空气占据空间。2 .杯中的纸团。实验目的:通过将装有纸团的杯子竖直向下倒扣在水中的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实验材料:透明杯子、纸、水槽(装有足够多的水)。实验猜想:杯底的纸团湿。(填“会”或“不会”)实验步骤:(1)将一团纸紧塞在杯底,再把杯子竖直向下倒扣在水中。(2)等一段时间后,竖直地从水中拿出杯子,观察杯底的纸团会不会湿。实验现象:(1)水无法进入倒扣的杯子。取出杯底的纸团,纸团没有湿。实验分析:在杯底放上纸团后,杯子里其
6、余部分被空气占据着。当杯子竖直向下倒扣在水中时,纸团和水之间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杯底的纸团没有接触到水,因此不会湿。实验结论:杯底的纸团不会湿,说明空气占据空间。3 .瓶中吹气球。实验目的:通过瓶中吹气球的实验,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实验材料:塑料瓶、气球。实验猜想:气球被吹得很大。(填“会”或“不会”)实验步骤:将气球放入塑料瓶中并用气球嘴套住瓶口,用手握住塑料瓶的下半部,用力吹塑料瓶中的气球。设计意图:这组活动意在让学生发现并解释“水漏不下去”“纸团不会湿”“气球吹不大”的现象,认识到空气也像粉笔、水那样占据一定的空间,由此验证自己的猜想。实验现象: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将气球吹得圆鼓鼓的。实验
7、结论:气球不会被吹得很大,证明空气占据空间。4 .总结空气是否占据空间问题我的猜想看到的现象我的结论漏斗里的水会漏下去吗会漏下去水不会漏下去空气占据空间杯底的纸团会湿吗不会湿纸团不会湿气球会被吹得很大吗吹得不是很大气球吹到一点程度就吹不大T被压缩的空气1 .空气压缩实验。实验目的:通过挤压注射器里的空气,探究空气可被压缩以及压缩空气的特点。实验材料:注射器、橡皮、一小块泡沫。实验猜想:针筒口被堵住后,继续推动活塞。(填”可以或不可以)实验步骤:(1)放一小块泡沫在针筒里,把注射器的活塞往后拉一段距离,记下活塞的位置。将针筒口垂直顶住橡皮,不让针筒口漏气。(2)推动活塞,记下活塞的位置,松手,观
8、察活塞有什么变化。(3)用大一点的力推动活塞,实验现象:(1)推动活塞时,活塞会向下移动,针筒里的泡沫会被压扁一些;松手后,活塞会回到原来的位置(被空气顶回)。(2)用大一点的力推动活塞,活塞会进一步向下移动,同时针筒里的泡沫会被压得更扁一些;松手后,活塞会反弹回原来的位置。实验分析:注射器里充满了空气,当推动活塞时,由于针筒口被橡皮堵住,空气无法流出,因此空气被压缩了,体积变小,由于空气的压力,针筒里的泡沫被压扁了一些。当松手后,由于压缩空气具有弹性,因此空气恢复了原来的体积,活塞也被空气顶了回去,针筒里的泡沫也恢复了原样。实验结论: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2
9、.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分析通过上面的实验可以知道,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指的是空气可以被压缩到一个较小的空间(如向下推活塞时)或扩张到一个较大的空间(如松手后活塞回弹)。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是由组成空气的许多微粒的间距发生变化引起的。当这些微粒受到压力后,它们的间距就会变小,空气就被压缩了;当这些微粒受到拉力后,它们的间距就会变大,空气就被扩张了。结论像粉笔、水一样,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设计意图:通过挤压注射器里的空气,引导学生发现空气占据的空间变小,认识空气可以被压缩。再让学生根据活塞位置的变化和手的感觉,认识压缩空气有弹性。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用途空气占据一
10、定的空间,但它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在对密闭的容器中的空气施加压力时,空气的体积就会被压缩。当压力撤销时,空气会恢复到原来的体积。如果容器中有一个可以活动的物体,那么当空气恢复到原来的体积时,该物体将被容器中空气的压力向外推。这一原理被广泛应用在生产生活中。充气城堡里有压缩空气,弹性好、质量轻、造价低,便于拆除、运输。射钉枪是把压缩空气作为动力将射钉打入建筑体的紧固工具。足球里有压缩空气,气越足,球越硬,回弹越有力。在装水的喷水壶里,压缩空气会产生较大的压强,使水从喷嘴喷出。打气筒是空气泵,通过抽拉的方式,将空气吸入储藏部位,然后通过推进的方式注入或补充各种轮胎和球类所需的空气。往轮胎里打入压
11、缩空气,轮胎就能承受一定的重量,骑车人感到平稳、舒适。充气床垫有弹性,使用舒适,收纳和携带方便。充气床垫可以通过控制进气量调节软硬程度,收纳和携带方便。除此之外,玩具水枪、气锤、气垫船、橡皮艇、汽车上的气压开关门等都是利用压缩空气来工作的。设计意图:通过提供的一组图片,让学生了解压缩空气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利用压缩空气的性质制造的产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课堂总结本课根据生活经验,理解占据空间的含义,并能通过“水漏不下去”“纸团不会湿”“气球吹不大”三个经典实验证实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会占据空间。能通过挤压注射器里的空气验证空气可以被压缩,知道压缩空气具有弹性,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
12、弹力就越大。板书设计固体占据空间现象、上母f W ”液体占据空间现象)6据上I-空气占据空间吗 挤压注射器里的空气T加漏斗装水_经典晒社-实验验证空(实蓝1 吹不益的型上 气(5据仝间建空气占据空间、纭I匕/充气城堡zJ 足球压缩空气演啕一1打气筒第2课空气有质量吗(教案)核心素养能从具体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能依据证据概括空气有质量的性质。X能用实验和测量的方法证明空气有质量。通过阅读伽利略的资料,感受科学家为人类作出的贡献。认识空气有质量的性质。重点用小棍平衡实验判断空气是否有质量的操作细节。难点教学内容根据生活经验,学生已经知道了书本、水果、水等物体有质量,但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
13、,却很少思考过它是否有质量这一问题。本课从提出“空气有质量吗”的问题入手,通过搜集证据,证明空气有质量,从而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小棍平衡状态的变化,判断气球里的空气是否有质量,在此之前可以做一个猜测。第二部分,用电子天平分别称木块、小石块、水杯、夹子、回形针、羽毛等,知道物体都有质量。再称瘪皮球和充气30下以后的皮球质量,通过电子天平显示的数字,认识到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有质量。第三部分,提供阅读资料,帮助学生了解17世纪伽利略证明空气有质量的实验方法,从科学史中了解科学家为人类所做的贡献。教学准备教师材料:教学课件。学生分组材料:各种称量物品、细长棍、线
14、绳、支架、打气筒、气球、电子天平、皮球(或排球、篮球)。教学过程测一测气球里的空气是否有质量1.认识平衡杆。分析平衡杆是由一个质地均匀的直棍和铁架台制成的。两个5g的钩码分别挂在距离平衡杆的中心等长的位置上,平衡杆保持平衡,这是因为它们的质量相同。一个50g的钩码和一个5g的钩码分别挂在距离平衡杆的中心等长的位置上,平衡杆向50g钩码的方向倾斜。结论当两端等距离悬挂的物品质量不同时,平衡杆向质量大的一端倾斜。这个活动是让我们理解平衡原理,在平衡杆西端等距离悬挂同样重的物体时,平衡杆保持平衡。如果两端物体质量不同,那么平衡杆会向质量大的一端倾斜。可以利用这一原理,来测试充了气和没有充气的气球是否
15、平衡,从而验证空气是否有质量。设计意图:这是“真刀真枪”做科学。让学生在亲手实验中发现,当一端的气球放掉气后小棍会倾斜,初步感知空气有质量,并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2.用平衡杆测气球的质量。实验目的:利用平衡杆证明空气有质量。实验猜想:空气质量。(填“有”或“没有”)实验材料:一根细长棍、铁架台、气球、打气筒、细线。实验步骤:(1)在一根细长棍两端各挂一只充了气的气球,并使之平衡。(2)将一只气球中的气慢慢放掉。(3)仔细观察,松手后,原来平衡的细长棍会发生什么变化?实验现象:两个充了气的气球在细长棍两端保持平衡,将一端的气球中的气放掉之后,细长棍向另一端倾斜。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实验分析
16、:在细长棍两端分别挂一只充了气的气球,细长棍保持平衡,说明两个充了气的气球质量相等。将一只气球中的气慢慢放掉,细长棍失去平衡,向充气气球的一端倾斜,说明充气的气球比没有充气的气球质量大。实验结论:空气有一定的质量。设计意图:让学生用电子天平测量各种轻小物体及皮球里空气的质量,证明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有质量。用电子天平精确测量,既体现了科学要讲证据,又凸显了现代测量工具的优势。用电子天平测物体的质量。1 .电子天平及其使用方法。(1)电子天平。电子天平是衡器的一种,是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主要由承重系统(如种盘、秤体)、传力转换系统(如杠杆传力系统、传感器)和示值系统(如刻度盘、电子显示仪表)3部
17、分组成。不同用途的电子天平,其规格也不同,如5000gXlg、100OgX0.2g、500gX0.Ig等。每台电子天平只有一个量程和精度,如5000gIg表示最大能称量5000克(最大量程是5000克)的物体,可以精确到1克。测量空气的质量,可以使用高精度的电子天平,如100OgXO.OIg规格的天平,可以精确到0.01克。(2)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将电子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打开电源。按“归零”按钮,确保在称量之前显示数字为“0O将要称的物体(如小木块)放在电子天平上,读取显示数字即可。2 .用电子天平测皮球里空气的质量。实验目的:直观地观察到空气有质量。实验材料:打气筒、气针、皮球、电子天平
18、。实验步骤:(1)在“0”的状态下,把瘪皮球放在电子天平上,读取显示的数字并记录。(2)用气针和打气筒给皮球充气20下,然后放在电子天平上,读取显示的数字并记录。(3)用气针和打气筒继续给皮球充气10下,然后放在电子天平上,读取显示的数字并记录。(4)把气针插进皮球的气孔中,挤压皮球,把里面的空气尽量排净,重复实验几次。实验现象:充气后的皮球比充气前的皮球质量大,皮球充气越多质量越大。实验分析:在“0”的状态下,把瘪皮球放在电子天平上,读取显示的数字并记录;再把瘪皮球充气20下后放在电子天平上,再次读取显示的数字并记录。继续给皮球充气10下,然后放在电子天平上,读取显示的数字并记录。第一次电子
19、天平称量的质量是皮球自身的质量,第二次和第三次电子天平称量的质量都是皮球自身与它里面空气的总质量。用第二次的数字减去第一次的数字就是充气20下充进皮球的空气的质量,用第三次的数字减去第一次的数字就是充气30下充进皮球的空气的质量。实验结论:充气越多,皮球和空气的总质量越大,说明空气有质量。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伽利略研究空气是否有质量的实验过程,知道前人为探索自然奥秘所做的努力。课堂总结本课通过简单的实验获取证据,如没有吹气的气球比吹气的气球轻,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而且空气的质量很轻。能够利用小棍平衡实验测空气是否有质量,通过实验发现空两端挂气匕3、电子天平挣点I使用方法?中孑天
20、U12三J测量皮球)平测量金八一4空气的,伽利略的证明一号”质量I伊空气飞tJIStBSflME*KMKSscn气同其他物质一样,具有一定的质量。能用电子天平称出空气的质量。板书设计第3课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核心素养能借助其他物体觉察冷热空气的流动。运用实验的方法认识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利用模拟图推想风的成因。认识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重点烟在冷热瓶中流动实验;理解风的成因。难点教学内容三年级的学生一般不会把风和空气联系在一起,尽管他们有着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但由于忽视空气流动的性质,因而不知道空气流动与风的形成之间的因果关系。本课从空气流动性的角度,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空气的性质。本课教学内容
21、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借助纸蛇转动、“热气球”上升,认识热空气怎样流动。第二部分,观察玻璃瓶中烟的流动方向,发现冷热空气流动的路径,认识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第三部分,制作空气流动简易装置,进一步了解并验证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再通过暖气片安装在低处、冷藏柜不加盖子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运用实验得出的结论解释其原因。第四部分,借助风的形成模拟图中的信息,让学生推想:由于地面上各个地方冷热程度不同,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补充,所以是空气的循环流动形成了风。然后通过交流制造风的各种方法,让学生知道不但有自然风,还有人造风,人造风可以给生活带来舒适和方便。教学准备教师材料:教学课件。学生分组材料:蜡烛、火柴、
22、纸蛇、细线、铁架台、大塑料袋、水槽、玻璃瓶、玻璃片、线香、热水、空矿泉水瓶等。教学过程观察热空气的流动1 .让纸蛇转动。实验目的:借助蜡烛、纸蛇等物体观察热空气的流动。实验材料:蜡烛、火柴、铁架台、透明胶带、纸蛇(薄或软的卡纸、剪刀、画笔、细线)。实验步骤:(1)制作纸蛇:先在卡纸上画出螺旋曲线,然后用剪刀沿着曲线剪开,拉伸后用笔在上面画蛇头,最后用透明胶带把蛇头粘在细线上。(2)点燃一支蜡烛,将纸蛇悬挂在火焰上方约10厘米处。(3)观察到纸蛇转动后,熄灭蜡烛。实验现象:纸蛇转动起来了。实验分析:纸蛇放在火焰的上方,加热的空气变轻后上升,周围的冷空气就涌到热空气原来的位置,热空气的升力牵动纸蛇
23、,从而使纸蛇转动起来。实验结论:空气受热会向上流动。设计意图:借助纸蛇转动、“热气球”上升的现象,认识热空气向上流动。2 .让“热气球”上升。实验目的:自制并放飞“热气球”,了解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实验材料:大塑料袋、细铁丝、蜡烛、火柴。实验步骤:(1)用细铁丝把大塑料袋口撑成圆形。(2)将大塑料袋撑开后罩在一支点燃的蜡烛上。(3)过一会儿松手,大塑料袋就会上升。实验现象:大塑料袋内的空气被蜡烛加热,大塑料袋变得鼓鼓的,松开手后,鼓起的大塑料袋慢慢上升。实验分析:大塑料袋内的空气被蜡烛加热后,受热膨胀,使大塑料袋鼓起来。受热的空气会上升,带动大塑料袋上升。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会膨胀并向上流动。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教版 科学 三年级 上册 核心 素养 目标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27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