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文论的“著文自娱”-OnWritingArticlesforSelf-EntertainmentinChineseLiteraryTheory_1.docx
《论中国文论的“著文自娱”-OnWritingArticlesforSelf-EntertainmentinChineseLiteraryTheory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国文论的“著文自娱”-OnWritingArticlesforSelf-EntertainmentinChineseLiteraryTheory_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论中国文论的“著文自娱”OnWritingArticlesforSelf-EntertainmentzzinChineseLiteraryTheory作者:李昌舒作者简介:李昌舒,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南京210023)o原文出处:社会科学辑刊(沈阳)2020年第20201期第66-73页内容提要:“文以传道”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思想,但在此之外,“著文自娱”也是中国古代文论史的一个重要命题。它导源于孔子,由陶渊明提出,在中唐到北宋的新型土人这里得到发扬光大。新型土人既具有“官”的身份,需要恪尽职守:但又有“文”的特长,这是他们得以跻身仕途的途径。因此,在“官”的理想遭遇挫折时,
2、他们发挥“文”的优势,通过“文”获得身心的愉悦,这是“著文自娱”的基本定义。它包含三个不断递进的层次:以文为戏,以文为适,以文为寄。首先是在严肃的诗文创作之外偶尔为之的游戏之笔,其次是将诗文作为日常生活主要内容的闲适之作,最后是将个人隐秘、脆弱的感情寄托在词中,以刚健、坚韧的心态投入作为官员的积极进取、兼济天下的使命中。宋代被视为中国古代近古史的开端,新型土人的这种文学观对于此后的中国文学史具有深远影响。期刊名称:文艺理论复印期号:2020年06期关键词:著文自娱/以文为戏/以文为适/以文为寄标题注释: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BZX116);江苏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6BZWOO5)
3、中图分类号B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198(2020)0:1-Oo66-08中国古代对文十分重视,其主流思想是将文作为表现、传播道的载体。文心雕龙开篇便说: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此盖道之文也惟人参之,性灵所锤,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口虽然这里的文并不限于今天所说的文学,但它明确将文与道紧密联系,并以人为中枢,经由人心的吸收、创造,通过文贯通天地与道。文的重要性得以充分彰显,此即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2。将文与道相联系可以说是贯穿数千年中国古代文论史的一个基本思想。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此之外,还有另一种观点,即著文自娱。
4、陶渊明首先明确提出这一命题,五柳先生传说自己:“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3较之于对文、道关系汗牛充栋的研究,学界似尚未对此予以充分的重视。然而它又确实是中国古代文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尝试对此加以初步的探讨。一、以文为戏著文自娱”的思想源于孔子。在孔子看来,土人的主要人生方式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这是孔子对土的人生方式的基本规定,其中的“游于艺与今天所说的文学艺术当然有很大区别,但随着历史的演变。艺逐渐将诗文纳入其中。法国汉学家幽兰(YolaineEscande)i:最早,先秦儒家所言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汉时儒生所遵从的六艺,则是指六经:诗、书、礼、
5、乐、易、春秋。到了唐代士人所追求的艺则成为诗、书、画、乐或琴、棋、书、画的文人休闲活动了。4这里所说的唐代值得注意,因为随着科举制的实行,庶族土人在唐代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他们赖以跻身仕途的文成为游的主要内容,文艺也由此得以兴盛。庶族土人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力量始于武则天对关陇集团的打压。中唐之后,由于安史之乱的冲击,门阀土人政治地位的下降与庶族土人的上升交错并行。北宋由于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庶族土人更是成为朝政的主宰力量,因此,学界有一种观点,将中唐至北宋作为一个历史阶段,其基本考虑就是庶族土人作为政治、文化的主导因素。在一定意义上也许可以说,虽然从孔子等人那里就有著文自娱”的思想,但真正将这一
6、思想发扬光大的是中唐之后的庶族士人,本文的考察对象主要就是从中唐到北宋的土人,也就是学界常说的“新型土人。著文自娱”的第一个表现就是“以文为戏。唐宪宗元和五年,韩愈写了一篇毛颖传,裴度读后十分不满,给韩愈的学生李翱写信指责:昌黎韩愈恃其绝足,往往奔放,不以文立制,而以文为戏。可矣乎?可矣乎?今之不及者,当大为防焉尔。这就是以文为戏”命题的出处。联系裴度的全文,可见其文学观是十分保守的,他所说的“以文立制”强调的是文章不仅要有一定的形式规则,而且应该有严肃的传道济世的功能,韩愈此文显然与此不符。然而,韩愈的游戏之笔并不限于一篇毛颖传,其它如送穷文石鼎联句诗序南海神庙碑嘲鼾睡嘲鲁连子嘲少年戏题牡丹
7、调张籍等均可归为此类。如果说裴度的不满主要是出于政治家的立场,韩愈可以置之不理,好友张籍的指责则更多地出于同道者的立场,以复兴儒学自居的韩愈则必须要加以回应。张籍在给韩愈的第一封信中说:自扬子云作法言,至今近千载,莫有言圣人之道者,言之者惟执事焉耳比见执事,多尚驳杂无实之说,使人陈之于前以为欢,此有以累于令德。6一方面,张籍将韩愈视为恢复孔孟之道的不二人选,给予很高的期待;另一方面,又对韩愈的“以文为戏”提出严厉的批评。韩愈在回信中说:“止匕吾所以为戏耳,比之酒色,不有间乎?显然这样的回答是张籍不能满意的,于是再次去信指责韩愈。韩愈在第二封回信中说:昔者夫子犹有所戏,诗不云乎:善戏谑兮,不为虐
8、兮。记曰:张而不弛,文武不能也,恶害于道哉?8这是引用儒家经典为自己辩解。然而,无论如何,在时人看来,对于以排斥佛道、重振儒学的韩愈而言,其以文为戏”的创作态度是不可取的,或者说,韩愈的这两种思想是矛盾的。然而,如果从新型士人的身份来分析,这二者并不矛盾,反而是统一的。韩愈在文中已多次阐述:对于这些无门第可依、无恒产可守的庶族士人而言,只有紧密依附皇权才能实现政治理想,获得经济保障,而儒家思想所强调的纲常秩序就是忠君爱民的思想,所以,新型士人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对儒学的推崇。然而,这只是他们人生的一部分,面对官场斗争、仕途坎坷,他们需要缓解内心的焦虑,著文自娱”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如果说复兴儒学
9、、忠君爱民是前者,则著文自娱”就属于后者。韩愈对此有充分的自觉:一方面,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起天下之溺”(苏轼语),在文与道两方面均有划时代的贡献;另一方面,他又毫不掩饰对游戏之笔的爱好,反复强调这一点。他在送穷文中自况其文:”不专一能,怪怪奇奇;不可时施,只以自嬉。9病中赠张十八:“文章自娱戏。口0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唐宋古文运动唐代的另一位代表,柳宗元对韩愈的“以文为戏”持肯定态度。不仅同样引用儒家经典论证韩愈俳的创作态度的合理性,而且注意到了“以文为戏”对于调节士人心理的作用:韩子之为也,亦将弛焉而不为虐欤!息焉游焉而有所纵欤!尽六艺之奇味以足其口欤!”11这就是说,一方面,官场斗争、宦海
10、浮沉已经使韩愈精疲力竭,”从仕力难任口2的苦恼是每一个身处官场的士人普遍感受;另一方面,唐代是佛教与道教繁盛的时代,韩愈高举复兴儒学的大旗,力斥佛道,其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在此意义上,戏谑之文的功用就在于“弛焉”息焉游焉而有所纵欤,即放松身心,获得精神的超越与自由。韩愈“以文为戏”的创作开始于其最初的被贬阳山之后,也许可以说,正是在意识到儒家的直道不可行之后,韩愈开始以游戏之笔调节仕途的失意。如果说韩愈的“以文为戏”在唐代尚难以获得众人理解,则到了北宋,其知音就多不胜举了。最重要的当属欧阳修,他以继承韩愈的思想为己任,重振儒学、创作古文,时人甚至称之为宋代之韩愈,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韩愈的被发
11、现、被推崇与欧阳修密不可分。有意思的是,也正是欧阳修最为理解韩愈的“以文为戏,在晚年所著的六一诗话中,欧阳修说:退之笔力,无施不可,而尝以诗为文章末事,故其诗曰:多情怀酒伴,余事作诗人也。然其资谈笑,助谐谑,叙人情,状物态,一寓于诗,而曲尽其妙。13这虽然是就韩愈之诗而言,但应该也适用于其全部“以文为戏”的作品。欧阳修自己的诗歌创作也继承了韩愈的这一特点,多有游戏之作,美国汉学家柯霖在详细考述了欧阳修诗作对韩愈的自觉效仿之后,敏锐地指出:我认为欧阳修是把诗歌写作的技巧看成让自己摆脱日常人生之束缚的手段,对家庭的义务、社会责任、对国家尽职效力,这些都会对人生带来某种束缚。与此同时,欧阳修并不否认
12、这些束缚的存在,也认为这些束缚于人生不可回避,但希望能超越其间。尤其是谐谑,能让人面对衰老、病痛和死亡的迫近,以微笑而不是抱怨来面对。巧妙的诗歌结构会把毫无诗意、甚至糟糕的世情变成令人愉悦和难忘的艺术作品。口4这段话的关键在于:欧阳修自觉意识到作为官员,必须承担诸多责任,但这也是一种束缚。如何摆脱束缚?当然不能是回避或逃脱,而是“以文为戏”,它使得作为官员的土人能够不离现实而超越现实,这也就是学界常说的中国文化的内在超越。欧阳修的解释与韩愈、柳宗元如出一辙:“夫君子之博取于人者,虽滑稽鄙俚犹或不遗,而况于诗乎!古者诗三百篇,其言无所不有,惟其肆而不放,乐而不流,以卒归乎正。此所以为贵也。口5作
13、为欧阳修的衣钵继承人,苏轼同样表现出这一特点。元祐更化时期,苏轼在京为官,与黄庭坚等苏门弟子之间多有酬唱,后人编为坡门酬唱集。历来论者对这些诗作的评价并不高,但考虑到当时苏轼正处于旧党内部的纷争,面临诸多攻击,既需要恪尽职守,完成其作为官员的职责,又需要缓解内心的痛苦,于是借助与朋友之间的诗歌酬唱,获得精神的愉悦。这些诗作多用典,多险韵,从读者的角度来说,思想和艺术价值都乏善可陈;从作者的角度来说,却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内在超越的途径,通过这种“以文为戏,官员身份带来的诸多压力得以缓解。二、以文为适陈寅恪先生的一段话是论者屡屡引及的:“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微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
14、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退之者,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先启后转旧为新关掾点之人物也。口6就本文之主旨而言,韩愈的启后”意义在于土人双重身份的建构。一方面,作为新型土人,他们以儒者自居,无论他们在思想上如何驳杂,但在现实中必须遵守官员的身份尽其职责;另一方面,在官场之外,他们需要通过其它途径获得个人身心的闲适。对于业已壮大、逐渐成熟的宋代士人而言,他们一方面继承了韩愈的古文创作,将古文运动推向高潮;另一方面,又将“以文为戏”的内容予以更为丰富多样的发展。就后者而言,与其说他们是承续了韩愈的思想,毋宁说是对白居易的传承。作为中唐另一位庶族出身的科举及第的新型土人,
15、白居易的出处方式与人生态度对于宋人具有深刻影响,历来论者对此已多有揭示,由此可以说,白居易更适合作为人生方式上的“承先启后转旧为新关摭点之人物”。不同于韩愈、柳宗元等人,白居易很早就意识到皇权的不可寄托、兼济理想的不可实现,于是在短暂的积极进取之后,终身奉行独善其身的中隐的出处方式。中隐的最终目的是:先务身安闲,次要心欢适。口刀适成为白居易中后期人生的主要追求,闲适诗成为他此后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较之于以文为戏以文为适进一步将文学作为愉悦自己的工具,即所谓旧句时时改,无妨悦性情”口8。换句话说,韩愈的以文为戏”只是偶尔为之,并未作为诗文的主导思想,白居易的以文为适则自觉地将诗文作为一种调适身心
16、的娱乐工具。重题别东楼:太守三年嘲不尽,郡斋空作百篇诗。口9病中诗十五首序:“吟讽兴来,亦不能遏,因成十五首,题为病中诗,且贻所知,兼用自广。20无论是在郡守任上,还是晚年退居洛阳,诗成为其自广也就是“自适”的一个基本途径。中唐文艺思潮有一个重要变化,即对日常生活的关注,这是学界早有探讨的。虽然这并非白居易首创,但最鲜明地体现这一思想的,是白居易。纵览其数千首闲适诗,吃饭、洗澡、换衣、睡觉等等,无一不可成为诗歌题材,不同于韩愈的一定程度的羞愧之意(从他对张籍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认为自己的游戏之笔只是胜于酒色之乐),白居易则理直气壮地在这类诗歌中展现其心满意得的自适之乐。从出处方式上讲,宋初诸子
17、,多祖乐天”。宋初诗歌的“白体盛行就反应了这一现象,在崇文抑武的政策指引下,在天下太平的现实环境中,以诗文自娱成为一种普遍风气。其后的西昆体在艺术风格上虽然是对白体平易直白特点的矫正,但以诗自娱的思想却并未有丝毫改变。仁宗朝中后期,随着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登上政治舞台,宋代的政治、文化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也就是学界常说的“宋学”的出现。这批新型士人呼唤改革、振兴国运,所谓“先忧后乐”可以说是这批士人的自觉使命,但现实的屡遭挫折、改革的一再失败使他们在心态上必然有所变化,以文为娱的创作态度从而又一次发扬光大。范仲淹在第三次上谏被贬后,在酬叶道卿学士见寄诗中说:仅同龟在泥,敢冀蟾求伸拙可存吾朴,静可
18、逸吾神。渐得疏懒味,下车将四旬。21这种以庄子的宁可曳尾于涂中的龟自比的消极心态虽然不是范仲淹思想的主流,甚至只是稍纵即逝,但终究是其底不可忽略的一道底色,而以拙静自持的疏懒味则几乎令人难以相信这是范仲淹的作品。在和葛阂寺丞接花歌中更是直接以白居易作为自己的追随对象:西都尚有名园处,我欲抽身希白傅。一日天恩放尔归,相逐栽花洛阳去。”22虽然这并非范仲淹思想的主流,但不可否认的是,白居易的出处方式和闲适诗对于范仲淹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被贬江浙之后,既然无力干涉朝政,于是寄情于江南山水之美,创作了大量山水诗,典型的莫过于每首均以“潇洒桐庐郡开始的潇洒桐庐郡十绝,抒写山水之乐,以诗自适。这招致了年
19、轻的、持有同样政治理想的欧阳修的不满,去信指责。但值得玩味的是,当欧阳修同样因为直道而行遭贬之后,同样选择以诗文自适,典型的如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等等。诚如其自己所说:惟有吟哦殊不倦,始知文字乐无穷。23”平生事笔砚,自可娱文章。24很显然,这是在兼济理想受挫后的一种自我调节,或者说,作为兼具文官双重身份的新型土人,在官”的理想受到挫折后,通过自己所擅长的“文”寻求自适。作为北宋文学的最高峰,苏轼格外值得关注。关于苏轼对于白居易在出处方式上的推崇,前人已多有关注。苏轼一生以范仲淹、欧阳修等前辈为榜样,以矢志报国、安邦济民为理想,现实中却是身陷党争漩涡,一贬再贬,但正如学界早有指出的,他在文艺创作上
20、成就最高时恰恰是在被贬时期,在晚年的自题金山画像诗中,他不无苦涩地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僧州.25若从官的兼济之志来说,这当然是一种失败;若从文的创作来说,这又是一种成功,其原因就在于“以文自适”是其调节出处矛盾、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著名的“东坡肉,源于猪肉颂:净洗锅,少著水,柴头蜜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辰起来打两椀,饱得自家君莫管。”26从艺术特色上讲,这首诗并无特殊之处,但他透露的人生态度则是殊为可贵的。苏轼因为在诗中讥讽王安石的新法,引发“乌台诗案,在有不杀士大夫传统的北宋几乎送命,被流放黄州时。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文论 著文 自娱 OnWritingArticlesforSelf EntertainmentinChineseLiteraryTheory_1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27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