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尉缭子》的思想价值.docx
《试论《尉缭子》的思想价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尉缭子》的思想价值.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试论尉缭子的思想价值尉缭子是战国时代的重要兵书,体现了先秦兵家学派的主张。尉缭子彻底摆脱了鬼神的观念,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面对诸侯分裂、征战不休的局面,尉缭子以独具慧眼的天下观,希望通过战争的方式完成天下的统一。其思想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源于时代而又高于时代。战国;尉缭子;兵家;思想价值中国古代兵家文化山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的兵家群体所倡导,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先秦时期的兵书之一,尉缭子对研究先秦史、军事史乃至哲学史等都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从尉缭子是由战国时期尉缭所著这一观点,对其思想价值作以探析。一、注重人事战国时代是一个轰轰烈烈的变革时代。处身于那个
2、时代中,或是为了逃避战乱,或是为了实现个人的政治利益,或是为了天下苍生能够安身,有识之士都作了深入的思考:有人提倡恢复礼乐,施行仁政,反对苛政,以图改变世风日下的社会现状:有人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1280的不公平现象,逃避政治,以求曳尾于涂474的安乐与自然:有人明确号召“非攻”,对战争进行强烈的谴责2195-241以尉缭子等为代表的兵家学派,适应社会的需要,注重自身的努力,以积极乐观的态度争取到统治阶级的认可,以实现天下太平的愿望。尉缭子天官明确提出了注重人事的观点,面对梁惠王“黄帝刑德,可以百胜,有之乎?”的问题,尉缭子直接答道:刑以罚之,德以守之,非所谓天官时Fl阴阳相背也。黄帝者
3、,人事而已矣。并运用了三个例证加以说明:其一,城能否被攻取不在于天时地利,而取决于是否“城高池深,兵器备具,财谷多积,豪士一谋者也,其二,武王伐纣,地势上背济水向山阪而陈,人数上以二万二千五百人击纣之亿万”,结果却大获全胜。其三,楚将公子心可谓天时不利,虽“时有彗星出,柄在齐”,结果依然“大破之二在战威中总结道:“举贤任能,不时日而事利:明法审令,不卜筮而事吉:贵功养劳,不祷祠而得福。甚至直接指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圣人所贵,人事而已。”而尉缭子所处时代的普遍观念是今世将考孤虚,占城池,合龟兆,视吉凶,观星辰风云之变。欲以成胜立功”(武议)0如此鲜明的对比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其思想
4、的进步性。正因为尉缭子认识到重人事的作用,彻底摆脱了鬼神思想的影响,使得他对事物有更深刻的看法,对问题有更深入的剖析。在兵谈中,尉缭子明确提出立且要以经济为基础,“量土地肥饶而立邑,建城称地,以地称人,以人称栗。三相称,则内可以固守,外可以战胜,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根本在于国富民强,“夫土广而任则国富,民众而治则国治”。他懂得只有实力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兵起非可以忿也,见胜则与,不见胜则止他还要求为将者“上不制于天,下不制于地,中不制于人这里的不制于人,可以有多种解释:可以理解为不受制于君王,即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也可以理解为不受制于敌人,不论敌人强大与否;还可以理解为不受制于别人的影响,即后文
5、的宽不可激而怒,清不可事以财,从兵书的角度来看,最后一种解释可能更为合理,为将者要坚决而果断,尽可能不受别人的影响,才能真正做到心不狂、目不盲、耳不聋。他还劝诫君王必须立足现实,完善自我,方能有所作为,“苍苍之天,莫知其极;帝王之君,谁为法则?往世不可及,来世不可待,求己者也(治本)。在尉缭子看来,无论是打仗还是治国,都需立足现实,依靠自身的努力。究其重人事思想的来源,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尉缭子书中多处提及孙武、吴起等兵家的代表,而这些人物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注重人事的共同特点。其次,对历史与现实中事件的总结和归纳。天官中的武王伐纣,公子心破齐,武议中的吴起与秦战,
6、皆为历史上真实而有巨大膨响的事件。各国之间愈发激烈的战争,使尉缭子认识到,残酷的现实是不可能通过祭祀先祖、天神、鬼怪等方式给予人们合理的解释和帮助,只有通过人自身的努力才能有所改变。最后,个人积极乐观的态度。尉缭子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取君王的认可,劝诫君王帮助人们逃离战乱的时代,因此,他的努力也为了协助君王统一天下,希望百姓能安居乐业。有此追求,他必须为君王提供军事上的帮助,无论是攻守,还是谋略,都是实现理想的手段。在这个过程中,他一直保持着乐观的态度,靠自己的学识、观察和感受,朝理想的方向努力实践。二、着眼现实在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的观念中,要摆脱当时的战火纷飞,有两个途径:要么回到周天子一统天下的
7、礼乐兴盛时期:要么立足现实,以战争的形式实现天下的统一。孔子是前一观点的代表。孔子作春秋,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周礼,维护周礼下的社会稳定秩序,他亳不讳言自己渴望回到那个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而尉缭子为后一观点的代表者。当“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网398已成为不切实际的做法,成为君王昏庸无能的表现时,尉缭子深刻地认识到这个时代需要被彻底打破,并在打破的废墟上建立新的天下,只有天下统一,才会有真正的太平盛世。尉缭子的这种认识基于两方面:一方面,尉缭子与孔子所处时代环境不同。战国末期,早已是“礼坏乐崩,诸侯纷争破坏了孔子所尊崇的礼乐,尉缭子从未切身感受过孔子所尊崇的礼乐所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尉缭子为一
8、介布衣,他的理想完全建立在对君王的希冀之上,只有通过君王才能实现天下的统一,人民才能得以安居。因此,他希求君王“往事不可及,来世不可待,求己者也:他认为,“天子有四焉,一日神明,二日垂光,三日洪叙,四日无敌。此天子之事也(治本)他向往着有贤者能像太公望一样及遇文王,则提三万之众,一战而天下定”(武议)他虽然主张通过战争而使天下定,但也明白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事必有本(兵令上)0他总结道: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武议)“故王者,伐暴乱,本仁义焉。”(兵令上)为此,他进一步解释说:“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财货,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武议)立足于残酷
9、的现实,尉缭子认为既然要用战争的方式统一天下,就必须具备在军事上战胜其他诸侯的能力,这就需要做到择良将,明号令,审法制和善谋略。关于良将的重要性,尉缭子有过精辟的论述。武议云:“夫将者上不制于天,下不制于地,中不制于人。故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将者死官也。故不得己而用之。”虽然不得已而用,但是在战乱之中,将的重要性直接关乎国家的兴亡:“是存亡安危,在于袍端,奈何无重将也。夫提鼓挥袍,接兵角刃,君以武事成功者,臣以为非难也。那么何为良将?从尉缭子中可归纳出以下三点。其一为爱民。战国时期的战争非常残酷,“虽不见得人人当兵,最少国家设法鼓励每个男子去当兵因此,“夫将卒所以战者,民也:古者率民,必先
10、礼信而后爵禄,先廉耻而后刑法,先亲爱而后律其身(战威)=尉缭子还形象地比喻将、民的关系,将帅者心也:群下者肢节也(攻权)。“故战者,必本乎率身以励众士,如心之使四肢也。”(战威)尉缭子进一步在武议中以吴起为例,”吴起与秦战,舍不平陇亩,朴微盖之,以避霜露。如此何也?不自高人故也”。其二为立威。他认为为将者,当有将威。一方面,国君要给予将以权威,将军受命,君必先谋于庙,行令于廷,君身以斧钺授将日:左、右、中军,皆有分职,若逾分而上请者死。军无二令,二令者诛,留令者诛,失令者诛而且将军入营,即闭门清道。有敢行者诛,有敢高言者诛,有敢不从令者诛(将令)0另一方面,将也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树立自己的威望
11、,“凡将能其道者,吏畏其将也:吏畏其将者,民畏其吏者,敌畏其民也(攻权)。以上两方面就是通过所谓的恩威并重,软硬皆施,从而达到爱在下顺,威在上立;爱故不二,威故不犯”的效果。尉缭子明白“夫不爱说其心者,不我用也:不严畏其心者,不我举也”(攻权)的道理。其三为尽责。首先,在军队作战的过程中要尽责。兵教下云:“兵有五致:为将忘家,逾垠忘亲,指敌忘身,必死则生,急胜为下。说的是作为良将在受命时忘掉自己的家庭,出国越境则忘掉自己的亲人,面对敌人时忘掉自己的身躯,抱定必死之心才有生的希望,而急于求胜是用兵的下策。武议云:将受命之日忘其家,张军宿野忘其亲,援袍而鼓忘其身。”其次,将在赏罚上也要尽责,“凡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尉缭子 试论 思想 价值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27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