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知章生平再审视-——以历官与交游为中心.docx
《贺知章生平再审视-——以历官与交游为中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贺知章生平再审视-——以历官与交游为中心.docx(2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贺知章生平再审视以历官与交游为中心AReexaminationofHeZhizhang,sLiferFocusingonHisOfficialCareerandSocialCircle作者:唐雯作者简介:唐雯,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上海200433唐雯,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中文系研究员。原文出处: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沪)2022年第20225期第10-21页内容提要:贺知章作为唐代著名诗人,其生平、交游以及文学成就世所熟知,学界对此也展开了充分的研究,似乎题无胜意,但分析传世文献中有关贺知章本人的点滴记载以及近年来出土的十方出自其手笔的唐人墓志,却可发现贺知章八十余年人生经
2、历中不为人知的一面:其在五十岁之前仕途并不顺利,而在睿宗时代却凭借着姑表兄弟陆象先之力平步青云。此后他屡有机会出任更为清要的官职,却最终因各种原因止于学术官僚,遂成就了其为我们所熟知的疏诞性格。而贺知章所撰写的墓志展示了其与深陷政治漩涡中的人们皆有过私人交往,而作为他们凶险经历的旁观者以及历任太子、皇子的僚属侍读,贺知章晚年的疏诞其实也有着全身远害的意味。Inmodernpeople,simpression,HeZhizhanghadlivedarelaxedandunrestrainedlifeinhistory.Butwhenwetakeacloselooktohiscareerandso
3、cialinglife,wecannoticethatHeZhizhangwasstrugglingonalowerpositionbeforehereached50yearsold.LaterwhenhehadsomebreakthroughbythegraceofLuXiangxian,theprimeministerinRuizong,sreign,andthenarapidpromotiontothepoliticalcenter,hewitnessedthehelplessnessofhisfriendsandprinceswhowerestuckinpoliticalconflic
4、ts.Alltheseexperiencesconstructedthebackgroundofhislateryears,andtosomeextenthadimpactonhisunconstraintpersonality.期刊名称:中国占代、近代文学研究复印期号:2023年01期关键词:贺矢口章/官品/墓志/HeZhizhang/OffiCiaIgrade/epitaph贺知章作为唐代著名诗人,其生平、交游以及文学成就,学界很早便展开了充分的研究。尤其是围绕着近几十年陆续出土的他所撰写的十方墓志,研究者或进行单篇考证,或综合所有已知墓志讨论其史料价值及文学价值,借以认识盛唐时代及贺知章
5、本人的文学世界。不过有关贺知章生平与交游的研究,虽然在具体问题的考证上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但由于其人本身所留下的诗文较少,很难通过对诗文的解读来立体地还原其人生轨迹与其。路历程。不过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去审视与他生平有关的一切信息的时候,也许会对其人生有一些不同的了解。本文即拟通过对传世文献中有关贺知章籍贯、历官等信息的解读,结合他所撰写的墓志中部分志主不平凡的生命历程,尝试重新勾勒其人生轨迹与交游,并解读他晚年脱略不羁的背后可能的原因。传世文献中有关贺知章生平最详实的记载莫过于旧唐书本传,新传则仅仅增入了武后证圣初,擢进士、超拔群类科这一有效信息,余皆未出旧传范围。旧传中对于其“晚年尤加纵诞
6、,无复规检,自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遨游里巷。醉后属词,动成卷轴,文不加点,咸有可观”的表达以及最终入道归乡,上自玄宗,下至百官皆作诗祖饯的宏大场面奠定了我们对他的基本认识。上推到唐代当时,无论是李白所谓一见如故、金龟换酒,还是疑似实录的文字中与张旭“游于人间,每见人家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飞走,虽古之张索不如也”的记述,都表明才高疏放的文士以及与世无争的隐士是时人乃至后世对他的一致认识与定位。不过重新审视其生平,却会发现贺知章的一生其实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平顺,而其看似通达的人生态度背后却有着不一般的经历。贺知章生于高宗显庆四年(659),其籍贯,旧唐书记为会稽永兴
7、,不过他本人却自号四明狂客。四明山在明州,即今宁波。另外贺知章晚年归乡时,相交甚深的卢象送贺秘监归会稽歌云:“山阴旧宅作仙坛,湖上闲田种芝草,则称其故乡为山阴。因此对于贺知章的籍贯,历来有永兴(萧山)、明州(宁波)、山阴的争论。按,明州说现代学者多不取,今不论。永兴与山阴二说究竟哪个是对的呢?我们先来看两县的沿革。永兴原系南朝旧县,入唐后省废,至高宗仪凤二年(677),始分会稽、诸暨复置永兴县,至天宝元年,改为萧山。QI)山阴县,秦以来旧县,其县治在州治,与会稽分理,武德七年省。(12)至垂拱二年(686)又割会稽西界别置山阴。(13)结合两县沿革,我们可知,在山阴县因为与会稽县分治越州州城,
8、故始终处于尴尬的地位,因此唐代屡经废置,在武德七年(624),山阴便第一次被会稽所吞并,故仪凤二年分会稽、诸暨置永兴县的时候,实际上会稽分出的大部是西边的山阴故地,因此仪凤二年至垂拱二年这九年间,永兴县即包含了山阴。而贺知章的族祖贺德仁,旧唐书本传记其籍贯为越州山阴,Q4)元和姓纂亦云德仁、知章一族自汉末徙会稽山阴,(15)之后遂无迁徙,可知贺氏一族籍贯确为山阴。又贺氏此后世居镜湖侧,中唐施肩吾诗遇越州贺仲宣云:君在镜湖西畔住。(16)按,镜湖以稽山门驿路为界分东、西,在山阴者为西湖,在会稽者为东湖,(17)虽不知贺仲宣是否即是贺知章一族之后裔,仍可知其所居在湖西侧,属山阴无疑。以上对于贺知章
9、籍贯的考辨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山阴地划归永兴仅在仪凤二年至垂拱二年这九年之间,之后山阴县便恢复建制,终盛唐时代未再有变更。那么何以贺知章的籍贯被记作仅仅存在于这九年之间的永兴呢?可能的原因是,贺知章的籍贯最初被唐代官方文件系统记录的时间正在这九年之内,而此时贺知章正是19-28岁(本篇贺知章年龄皆取虚岁)的少年郎。一个南方的年青人之所以能进入官方的记录,参加科举是合理的解释。因为唐代前期的科举考试,举子必须在本贯(户籍所在地)投牒,通过县、州两级考试后才能获得本州推荐的文解,这才有资格去京城参加科举。到了京城以后,举子需把文解、家状等文件交给有司,家状则包括乡贯及三代名讳及本人体貌特征。(18)
10、贺知章进士出身,必然也经历过这样一系列流程。由此,我们对于贺知章早年科第的情况可以有新的认识。此前研究者据新传所载贺知章证圣初(695户翟进土、超拔群类科”这一信息认为贺知章在本年连中进士及超拔群类科,(19)然本年贺知章已37岁。如其在此年稍前赴京赶考,则与其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自述不合。有的研究者认为他在少年时代已经离开家乡,寄居在贺德仁或族姑子陆象先家中,(20)但迟至三十七岁方中进士,显然有负旧传少以文词知名”的评价,但如将其中进土的时间放到仪凤二年至稍后三五年间,一切就都能解释了。而新唐书所谓证圣初擢超拔群类科非源出旧传,而其有明确时间及科目,疑据唐代所存登科记一类材料补入。贺知章在证
11、圣初参加制科考试,登超拔群类科应无问题,所谓“擢进土应是连累而及,此时实际上距贺知章中进士第至少已在十年以上。旧传载贺知章进士及第后即为四门博士,研究者多从其说,实际上目前见于文献的贺知章最早的官职是嘉泰会稽志所载其延和元年(712)八月加阶告,称其以四门助教拟宣义郎。(21)四门助教,为从八品上职事官,博士则是正七品上,助教升等后方可为博士。(22)宣义郎则是从七品下的散官,进士出身一般叙阶最低是从九品下的将仕郎,高不过从九品上的文林郎,(23)差宣义郎整整六阶。唐代官员散官品的升迁一是依据考课成绩,二是依据靠大赦等特诏赐予三品以下官员的泛阶。唐代前期官员四年任满,如果每年的考课等第都是中中
12、的话,再次钱选授官的时候可以进一阶,如果比较优异则可加速升迁。(24)不过不管以哪种算法,延和元年,53岁的贺知章所任的四门助教绝非其第一任官,在此之前他至少经过了一两次迁转,其起家官应该更低。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少年登第,然而贺知章的仕途并不顺利,渐入老境的他至此仍在担任较为基层的四门助教,其蹭蹬可知。转折发生在不久之后。在短短的一年中,贺知章从四门助教升至四门博士,又至太常博士:贺知章与族姑子陆象先特相友善,知章长于象先。景云二年,象先自中书侍郎加平章事,又加二品,知章始被引为四门博士及太常博士,身犹衣碧。后二十余年,象先为少保,知章授银青光禄大夫。(25)逮睿宗嗣历,复于匕苑白莲华亭
13、及大内甘露等殿别开会首,亦亲笔受,并沙门思忠及东印度大首领伊舍罗、直中书度颇具等译梵文,北印度沙门达摩、南印度沙门波若丘多等证梵义,沙门慧觉、宗一、普敬、履方等笔受,沙门胜庄、法藏、尘外、无着、深亮、怀迪等证义,沙门承礼、神竦、云观等次文,太子詹事东海郡公徐坚、邠王傅固安1白卢粲、尚书右丞东海男卢藏用、中书舍人野王男苏瑁、礼部郎中彭景直、左补阙祁县男王瑞、太府丞颜温之、太常博士贺知章等润色,中书侍郎平舆侯陆象先、侍中巨鹿公魏知古等监译,前太常卿薛崇胤、通事舍人弘农男杨仲嗣监护,缮写既了,将本进内,睿宗外总万方,内崇三宝,御笔制序,标于经首。前后总译五十三部,合一百一十一卷。(26)陆象先为中书
14、侍郎平章事在景云二年(711)十月,(27)次年,也就是延和元年的八月,贺知章尚是四门助教,而本年八月初三,睿宗即传位玄宗,改元先天,贺知章被引为四门博士显然已经到了先天年间。而开元释教录所载参与译经的一连串人物结衔透露了此段文字的写作时间:魏知古为侍中在先天元年八月庚戌Q3日),而陆象先在次年七月三日玄宗发动政变后的庚辰(19日)便出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故此番译经只能在此十一个月中。贺知章连续从四门助教升至博士,又转太常博士。四门助教到四门博士,虽然是学官系统中的正常升迁,职事品却遽然跃升为六阶。虽然唐代职事官的升迁并不完全取决于品级的高升,但在前期,品级仍旧是跃迁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们可以作
15、一个对比:姚崇武后时因应对契丹入侵得当,自夏官(兵部)郎中(从五品下)超迁夏官侍郎(正四品上),(28)不过五阶。贺知章此次授官,尚非为皇帝亲所赏拔,故其超升速度实为惊人。册府引文有“身犹衣碧一句,实际上是作者感叹其职事官升迁之快,(29)因为散官品与职事官品阶差一般不会太过悬殊,散官品升迁需积劳考,而职事官的升沉陟降则取决于各种外部因素。另一方面,如果从四门助教升至博士尚属学官内部升迁的话,转任太常博士则意味着贺知章由较为清冷的学官系统进入了九寺中最为重要的太常寺了。太常博士虽然品级不高,但却负责着各类皇家祭祀及礼典的引导、主持,所谓“其位虽卑,所任颇重郊祀礼仪,朝廷典法,举措取则,职事实繁
16、,故而俸料准六品已下常参官例处分.(30)更重要的是,官员去世以后的谥号也是先由太常博士拟定的,所谓“迹其功德而为之褒贬,如无异议的话便成为官员一生的定评,如有问题,太常博士则可以和三省官员一同集议,讨论其人一生的功过是非。(31)因此,出任太常博士意味着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朝中的核心官员。而这一切当然要归功于贺知章的表亲陆象先。陆象先,苏州人,娶贺晦之女,贺晦另一女嫁萧嵩,(32)今墓志已出土,记其祖为贺鼓。(33)据旧唐书贺德仁传,鼓为贺德仁堂侄,(34)则贺晦女为德仁曾孙辈,姓纂载贺知章为德仁族曾孙,(35)则贺晦女与贺知章同辈,则陆象先所娶为贺知章族妹,而上引册府谓陆象先为贺知章族姑子,则
17、其父陆元方亦娶于贺氏,则贺陆至少两代联姻。又萧嵩为昭明太子曾孙萧璃之侄曾孙,系兰陵萧氏后裔。由此可勾勒出一个北迁南方土族的婚姻集团。不过无论是贺德伦还是萧璃都早早入北,(36)陆氏稍晚,元方伯父柬之以工书知名,官至太子司议郎”。(37)成长于会稽的贺知章与他们虽是亲戚,但实际上族属已远。而陆元方生性谨慎,旧传称其在官清谨,再为宰相,则天将有迁除,每先以访之,必密封以进,未尝露其私恩,临终取前后草奏,悉命焚之又有书一匣,常自缄封,家人莫有见者,及卒视之,乃前后敕书,其慎密如此。”即使在儿子陆象先的授官问题上,陆元方也极为克制:象先应制举拜扬州参军,秩满调选,时吉顼为吏部侍郎,擢授洛阳尉。元方时亦
18、为吏部,固辞不敢当。顼竟奏授之。(38)陆元方对儿子尚且如此,对于儿子的朋友显然更不会有特别的关照,因此贺知章五十岁之前的仕途与其早年的声名相比,实在是有些坎坷。景云二年十月,在太平公主死党崔湛的强力推荐下,陆象先骤然拜相。(39)虽然史称陆象先清净寡欲,不以细务介意,(40)但在他上任后极短的时间内贺知章便超迁四门博耳口太常博士,而他的连襟萧嵩也两度被他汲引,以致本传称嵩骤迁殿中侍御史。(41)虽然官方记载称陆象先在景云年间的政治斗争中保持了中立,(42)但是他本身由崔湛推荐拜相的立场,出任宰相后迅速提拔自己亲友的行为,以及玄宗政变成功后十多天便立刻将其罢相外放的结果,让人不免怀疑陆象先是否
19、真如本传所称的月解清静寡欲、保持中立。不过贺知章的确因此进入了政治核心圈。上揭开元释教录所载的译经活动应该是景云至先天短短的三年多时间内一系列借文化活动为名而进行的政治站队的一种。早在容宗刚传位的先天元年八月至十二月间,玄宗便敕修了一切道经音义和妙门由起两部道经,其参与者的构成非常值得玩味主持这两部书撰修的是后来在先天政变中被杀的高道史崇玄,而参与者包括了太平公主一党的昭文馆学士和政治立场偏向玄宗的崇文馆学士。两方人员之所以如此诡异地一同进行道书的编纂,雷闯认为系方便彼此之间的互相刺探。我们可以看到,在两部道经修撰的时候,无论是主持者还是实际参与者都以太平公主一方为多。(43)而在稍后所进行的
20、译经活动中,(44)两方的力量对比有了微妙的变化。从上引开元释教录文字来看,参与的人员名单中,徐坚、陆象先、魏知古的政治立场都偏向于玄宗,薛崇胤为太平公主子,(45)卢藏用则又一次出现在名单中。不过这次属于玄宗一方的力量似乎更强一些,毕竟陆、魏两位史称颇具独立性的宰相都担任了此次译经活动的监修。而贺知章则以新任太常博士的身份参与到了此次译经活动中,不过从名单的排列来看,贺知章的资历显然是最浅的,即使是排在他前面一位的颜温之,其所担任的太府丞,品级也在从六品上,较太常博士还要高四阶。此后贺知章的仕途不复五十岁之前的蹭蹬坎坷,几乎是一路坦途。他在太常博士任上至少待到了开元三年,(46)此后的一年时
21、间,贺知章连续转官,嘉泰会稽志记录了一方开元四年八月转为起居郎的告身。(47)原刻当然已经佚失,不过制书原文今天尚保存在文苑英华之中:StJ:朝议郎(正六品上)、前行户部员外郎贺知章,业优词学,时重才行,禀精微之高妙,体仁恕以明达,必能书法不隐,立言可观,职于版图,伫擅声于铅笔。可行起居郎,散官如故。(48)此时,贺知章的散官品已经连升七级,从四年前的宣义郎跃升为正六品上的朝议郎,职事官也从前一年七月的太常博士转为仕途A俊之一的户部员外郎。不过贺知章任户部员外郎的时间应该很短,至少到了四年的八月即已转为起居郎。起居郎和户部员外郎同为从六品上阶,不过从户部员外郎这一要职的位置转为专门负责起居注撰
22、写的起居郎,却表明此时贺知章的仕途又一次陷入了某种尴尬的境地。根据孙国栋对尚书诸司员外郎迁入迁出的统计,起居郎往往迁为尚书诸司员外,而员外迁出的正途当然是诸司郎中,其次则为士林华选的中书舍人。孙氏的统计中并没有尚书员外迁为起居郎的记录,(49)这可能是由于他漏计了贺知章的这次迁转。但可以看到,终唐之世,由尚书员外转起居郎,从现存的材料来看,是绝无仅有的,甚至可说是一种逆行,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一种贬谪。此时贺知章显然从炙手可热的尚书郎官退回了学术官僚系统之中。之后,他又迁秘书少监,与起居郎一样,走的都是清而不要的知识官僚路线。开元十年张说为丽正殿修书使,又奏请知章等入书院同撰六典等书,(50)从此
23、开始了其文馆学士的生涯。之后不久贺知章又回到了太常寺,升任太常少卿。从秘书省迁至太常少卿,不仅在品级上跃升两阶,更使贺知章在这段时间内暂时离开了清而不要的学术机构,进入了九寺之首的太常寺,这无疑为他后续的升迁奠定了基础。果然在开元十三年的四月五日,贺知章自太常少卿迁至更为清要的礼部侍郎兼集贤学士,(51)此后一直到其致仕的十八年间始终兼任集贤学士。对于此二职,当时的宰相源乾曜和张说有过这样一番议论:乾曜问说日:”贺公久著盛名,今日一时两加荣命,足为学者光耀。然学士与侍郎,何者为美?说对日:侍郎,自皇朝已来,为衣冠之华选,自非望实具美,无以居之。虽然,终是具员之英,又非往贤所慕。学士者,怀先王之
24、道,为缙绅轨仪,蕴扬班之词彩,兼游夏之文学,始可处之无愧。二美之中,此为最矣。(52)这是时人对于尚书省侍郎与集贤学士的认识。虽然张说对学士一职大加褒扬,不过我们也要看到,这终究只是学术加衔,而侍郎却是真正的具员之英。在尚书各省责任尚重的开元时期,作为尚书省次官的侍郎显然是更为清要的职位。这大概是贺知章第二次有机会驶入唐人升迁的快车道。不过仅仅一年之后,岐王范去世,(53)作为礼部侍郎的贺知章非但无法弹压因为遴选挽郎不妥引起的门荫子弟的喧诉,更被子弟们逼迫到登梯翻墙逃离现场,一时间传为笑柄,(54)因此责授清冷的太子右庶子。(55)虽然一度曾检校工部侍郎,不过从秘书监同正员的兼职和集贤院学士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贺知章 生平 再审 交游 中心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28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