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的“士人画特质”研究.docx
《赵佶的“士人画特质”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赵佶的“士人画特质”研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赵佶的人画特质研究随着大量士大夫的参与,士大夫所拥有的特质逐渐被带入到绘画中,审美趣味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呈现的面貌也有所变化。这种新面貌有别于民间的“画工画”,而成为苏轼所说的“土人画”。“土人画”一般具有这样的土大夫特质:一是自娱性倾向,作画不以迎奉他人为目的;二是对“意气”的追求,表现在画面上是对士大夫精神性特质和笔墨趣味性的追求;三是以书入画,表现为以书法用笔入画和诗、书(书法形式)、画、印结合的形式入画;四是在形意观上是体现出形意兼具的要求和特征。在“土人画概念提出之始的这个特定历史时期,以其身份而言,如果摘除封建帝王这一标签,将赵佶归至“土大夫”一类,应是少有异议的。因此,本文的
2、研究,是将其归至“土大夫”范畴的基础上来展开。赵佶的绘画艺术,不同于画工画,其艺术追求兼具院画和土人画特质。以下内容为笔者从土人画特质角度出发,对赵佶绘画艺术中的“土人画”印记加以以点带面的研究。另外,关于土人画特质之一的自娱性倾向,在赵佶身上则无需费言。一、“土人画”的“意气”“土人画”的一个核心特征,便是追求“意气”,其出处来源于苏轼的又跋汉杰画山二则:“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杨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川79在这里,苏轼不但在中国绘画史上首次提出了“土人画”这一说法,而且将“意气”作为区别,土人画”与“画工画,标准。“意气”的土人画体现,在
3、于其士人的精神性特质和对笔墨趣味化的追求。绘画中体现的士人的精神性特质便以意境为典型特征,而笔墨趣味的体现则如苏轼所称的天工。赵佶土人画中的“意气”也是如此,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一)意境意境是中国特有的美学范畴,是文艺品评中的重要标准。关于文艺作品中体现的意境,历史上的文人多有描述,以刘勰、王昌龄、顾恺之、宗炳、郭熙等人的表达最具代表性。汉末六朝,刘勰提出与意境紧密相联的“意象”这一概念,“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2,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作者之意的物象,由此而衍生出土人有所寄托之意。唐代王昌龄提出“意境”说,他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以上二人的表述,是针对于文学而谈
4、,但是其意所涵盖的范畴,不但适用,而且确实延伸至绘画领域中。在绘画理论中,东晋顾恺之有相关表述,著名的“以形写神”说,就是用“形”“神”的概念来表示“象”“意,其应用范围主要是针对于人物画。南朝宗炳也有相关表述,他的画山水序表述了“山水以形媚道”“圣人含道膜物,贤者澄怀味像”。这些表述,既体现了“形”“神”“象”“意”概念在山水画中的使用,又透露出宗炳的宗教观。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了画之“景外意意外妙”。并且明确提出了“境界”一词,提出“境界”便是意境之意。对于诗画的关系,他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是对唐王维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绘画理论中的明确提出,确定了诗境即画境的追求。历代
5、士人所表达的意境究竟是什么?意境主要是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而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意境的产生和存在是由艺术品的创作者、象(描绘对象及其表现形象)、意(向外衍生之抽象虚幻)、艺术作品的接受者这几个关键因素共同参与下才显示其存在的价值,也就是人、象、意之间的在一定的文化价值范畴内,存在某种带有价值观的直觉抽象感受。意境是艺术创作者和接受者的审美价值观在文艺作品中的反馈,也是创作者与接受者相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之一。确切地说,在文艺作品中,观者通过感受文艺作品所呈现出的某种抽象虚幻,来与作者的精神世界建立某种联系。在此,文艺作品是否为“土人画”
6、并不重要,其作者是否为土人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土人画中所呈现的意境是士人在其作品中主动为之,并且及其看重的,这是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在赵佶这里,作为“土人”,我们在考察其艺术面貌时,“意境”这一范畴也是脱不开的。赵佶的艺术追求中,一个明显具有土人气息的体现便是崇尚以诗意为境。最典型的是他在位时,亲自掌管翰林图画院,在考录画院画师时,以诗为题,要求画作体现诗的境界。其考题中最著名的便是如下两题了:其一题:“深山藏古寺”。针对这一题,有作品画了整个寺院及四周的山林;有作品画了古寺的一角,并以峰峦起伏的密林为背景;而以赵佶的艺术追求来看,最高的莫过于以“藏”字为境的作品,画面只有深山中的一小径,
7、路尽头有一僧人溪边打水,体现了“画有尽而意无穷”的诗意,以无寺现有寺;其二题:“踏花归来马蹄香。”题里的“花”“归来”“马蹄”都好表现,难处在于“香”无形,高者以蝶逐马蹄为内容,表现踏花归来,马蹄留香的诗意。这是两则赵佶出的题目,体现了他追求诗意为境的艺术主张。虽然见不到原作品,但是这样的评判标准体现了赵佶对绘画境界(意境)的诗意要求,这一要求,恰合于北宋郭熙提出的“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境即画境的表述。(二)天工关于体现笔墨趣味的天工,出自苏东坡书鄢陵王主薄所画折技二首之一: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14。天工,代表着自然,不做作,并非有意的人工强求,在文艺评价中,这是一个品评作品艺术成就
8、的标准。在绘画中,笔墨在纸、绢等媒介上时常会留下意想不到的痕迹,这种意想不到的痕迹,是不着意、不可控,更是天工的一种体现。比如说笔墨中的飞白,并非人力所能强求,当属天工范畴,为此苏轼曾写过文与可飞白赞:“美哉多乎,其尽万物之态也!霏霏乎其若轻云之蔽月,翻翻乎其若长风之卷施也。猗猗乎其若游丝之萦柳絮,袅袅乎其若流水之舞存带也。离离乎其远而相属,缩缩乎其近而不隘也。TU128文与可画中的这种不可控的笔墨飞白痕迹,便是土人画所赞叹、推崇的天工。这是种笔墨趣味,将比较严谨的具体形象趣味化、散漫化,它给人带来的影响,主要是在精神层面的感受,深合于土人对“神”“意”的追求,使“形”“神”“象”“意”之间的
9、关系更加明确化。除了飞白之外,还有大量的天工痕迹存在,这些痕迹,总的来说,是由于毛笔中所含水分枯润、行笔快慢、笔势变化的不同,在纸、绢等媒介上留下的非人力可控的痕迹。这一类痕迹在赵佶存世的作品中也有所体现,现以柳鸦芦雁图(纸本设色,纵34厘米、横223.2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来加以分析:柳鸦芦雁波图分前后二段。前段(右)部分,一棵老柳树斜出右上,几枝柳枝向下伸进画面。四只白头鸦散落枝头与树下,两两呼应,或互相依偎栖息、或相向而鸣互相应和。后段(左)部分,则有四只芦雁在坡岸芦草蓼花边栖息觅食。在具体的天工与笔墨趣味的体现上,我们可以从前段(右)老柳树部分的用笔、用墨上看到。老树的树干用笔粗、用
10、墨浓,以没骨法写出,浑厚朴拙,沧桑厚重;向下垂伸的柳条,亦用没骨法,用笔清新流畅,舒朗圆润,同老树干形成鲜明的对比。因为使用没骨法,描绘树干与枝条的笔迹因为没有双勾线的勾填限制,所以显出原始的粗笔墨色变化,带出些墨迹的自然效果,有较强的写意感一笔墨趣味、天工特征。与此相对应的是后段(左)部分的双勾填色,水墨烘染,相比较而言,这里就多了些人工气息,工整而精致。此作品整体以水墨为主,淡着色,把粗笔的写意感和细致的写实感融合起来,是赵佶偏向追求天工类型的典型作品。这一类作品在后世的绘画发展中,就逐渐演变成为写意画。主要体现在以水墨为主、兼工带写类的作品中。在绘画过程中,有些形象的表现抛弃了细致入微的
11、双钩填色的工笔画法,取而代之的是可以体现墨色自然韵味的写意表现。如上所列,这些关于“意气”概念的相关表达,均是由涉足于绘画的士人提出。他们从理论的高度,对文学、艺术提出了具有士人特质的高要求,起到了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这对画工画、院画等相关的艺术实践,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由潜在到实质性的影响。作为具有士人气息的赵佶,他在绘画作品和艺术主张中透露出的“意气”特质也是如此。就宋代的士人画家及有关“意气”等相关理论描述者而言,其相互之间无疑是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及延展性的。诗境即画境的提出者一郭熙生卒于约10001090年,赵佶生卒于10821135年,后者晚于前者。而郭熙的黄金成就大多在皇宫内完成
12、,其艺术主张也在画院中影响颇深,从这个角度来说,赵佶以诗意为境的主张,明显受郭熙影响,甚至是直接来自于郭熙。苏轼生卒于1037-1101年,赵佶与其同时而略小于苏轼。从苏轼的经历来看,二人的交集并不多,但是以苏轼父子兄弟在当时的影响力来看,苏轼所述的“意气”概念,亦或对赵佶产生某些影响。二、“士人画”的“以书入画”特质“书”作为士人所拥有的、具有优势性的一个特质,自然而然将其带入相关的文艺领域,其内容包括以笔书写的方式方法和以笔完成的书法作品。具体而言,士人画特质中所说的以书入画,一种表现为以“书法用笔”的方式表达绘画形象;另一种则是以“书法形式或书法作品”的方式构成画面,通常与诗、画、印相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士人 特质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28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