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22-2023学年).docx
《重庆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22-2023学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22-2023学年).docx(2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重庆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22-2023学年)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1(一)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1(二)学科专业设置2(三)全日制在校生情况2(四)本科生源情况2二、师资与教学条件3(一)师资队伍3(二)教学条件5三、教学建设与改革6(一)专业建设6(二)课程建设10(三)教材建设与管理10(四)教学改革与研究11(五)教学运行与管理11(六)创新创业教育12(七)国际交流与合作14四、质量保障体系14(一)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14(一)强化教学质量常态监控15(三)持续推进评估认证17五、学生学习效果17(一)深化思想政治教育17(二)加强校风学风建设18(三)加大学生资助力度18(四)毕业
2、生就业质量19(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19(六)毕业生满意度20六、特色发展20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20七、需努力的方向22教育国际化有待进一步加强22重庆大学2022-2023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22-2023学年,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质量推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推进专业优化升级,推动课程内涵建设,强化科教融合、产教协同育人,本科人才
3、培养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5项;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8门,国家级一流课程总数达6811;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总数达61个;获批“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全国共7个);入选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全国共10个);蒋兴良教授团队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李百战教授荣获全国第四届“杰出教学奖”。学科建设取得新进步。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新增)3个学科进入ESl全球前1%。;15个学科进入ESl全球前1%(新增药理学与毒理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农业科学);土木工程、矿业工程、机械工程、仪器科学、冶金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化学工程、能源科学与工程
4、、控制科学与工程9个学科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前50名。新时代新征程,重庆大学将继续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提高站位定位,始终以先锋姿态,胸怀“国之大者”,主动融入重庆和国家发展大局,努力在服务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过程中,彰显更“重”的地位,干出更“大”的作为,奋力谱写“百年新重大”高质量发展崭新篇章。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一)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造就“行业精英、国家栋梁”的人才培养使命,围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建设目标,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主动适应新形势新技术带来的新要求新挑战,以高质量教育培养拔尖创
5、新人才,大力推进“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切实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培养,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公平、包容的全纳教育理念,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弘扬“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校训精神,培养具有优良的思想品格、深厚的人文素养、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强烈的创新意识、宽广的国际视野与浓郁的本土情怀的优秀人才。学校以“扎根巴渝大地、服务重庆发展”为己任,加强战略实施,加快重点突破,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科学城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国家战略机遇,主动发挥智力优势、人才优势,深
6、度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培养更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努力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更大力量。(二)学科专业设置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1个。有本科招生专业108个,涵盖理、工、经、管、法、文、史、哲、医、教育、艺术11个学科门类。设7个学部35个学院及8所附属医院。2023年新增马克思主义理论、供应链管理2个本科专业。学校坚持学科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特色发展,按照“强化工科、夯实理科、振兴文科、繁荣社科、拓展医科、提升信科、推动交叉”的总体思路,推动建立学科资源配置竞争机制,大力实施六大类学科重点建设项目,持续加大推
7、进一流学科、I类优势学科以及“先进制造”“智慧能源”“新型城镇化”三大学科群建设,加快优化学科综合布局,加强学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构建一流学科生态,分类推进学科优化调整,打造一流学科高峰,持续推进传统工科现代化改造,高起点布局建设医学学科,启动实施基础理科卓越行动计划、基础文科振兴行动计划,学科整体水平不断提升。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土木工程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工商管理、城乡规划学进入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5%o(三)全日制在校生情况截至2023年9月30口,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47742人,其中本科生26344人,硕士研究生15482人,博士研究生5184人,留
8、学生768人(其中学历留学生704人),预科生28人。本科生在全日制学生中占55.18%,学校总折合在校学生数72954.5人。(四)本科生源情况学校聚焦新高考改革的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需要,推动大学优质教育资源向中学延伸、共享,进一步优化生源结构。持续深化大类招生,新增工科试验班(新工科类)、工科试验班(经济与管理类),优化了工科试验班(工程能源类)、工科试验班(电气信息类)、工科试验班类(环化健康类)包含专业。全校普通类83个专业规划为10个大类开展招生;艺术类按设计学类、戏剧影视学类2个大类招生。2023年,学校本科招生计划为6400名,实际录取6465名(含港澳台侨65名)新生
9、。理科(含3+1+2改革模式8省市、3+3改革模式6省市)录取的30个省市(不含西藏)中,录取最低分差平均为118.0分。其中,录取最低分差100分及以上的省市25个(占比83.3%),110分及以上的省市18个(占比60.0%),120分及以上的省市15个(占比50.0%)。文科(含历史类)录取的24个省市(不含西藏、3+3改革模式6省市)中,录取最低分差平均为85.9分。其中,录取最低分差70分及以上的省市19个(占比79.2%),80分及以上的省市16个(占比66.7%),90分及以上的省市11个(占比45.8%)二、师资与教学条件(一)师资队伍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核心战略,教师队伍结构
10、持续优化。现有专任教师3159人,其中教授851人、副教授1080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比例为67.71%;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占比提升至80.5%;35岁及以下教师占教师总数的23.99%;36-45岁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2.99%;55岁以下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6.86%。学校生师比18.23。1 .坚持师德师风为第一标准学校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扎实推动教师思想政治及师德师风建设。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党对教师工作的领导,完善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学校党委一学院党委一教师党支部”三级联动体制机制建设,发挥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作用,贯彻落实教育部师德师风建
11、设工作推进暨师德集中学习教育启动部署会会议精神,定期召开学院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会,压实学院直接责任。筑牢教师思想之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组织开展青年教师微宣讲,1名教师获重庆市高校“学习新思想奋进新征程建设新重庆”微宣讲比赛第一名。开展新进教职工“入职第一课”专题培训和“用好红岩精神,抓好党史学习教育”实践研学;举办青年教师“提升育人能力坚守育人使命”专题沙龙5场。开展教师思想政治状况调研,组织师德集中学习教育,进一步筑牢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思想根基。强化教师精神引领。加强师德楷模选树宣传,充分发挥榜样引领作用。蒋兴良教授获2022年度重庆市“新时代
12、好老师”,其团队入选全国第三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李永毅教授入选2023年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蒋斌教授入选2022年重庆市“最美教师”。3名教师在川渝青年教师风采大赛中获奖,其中1人获一等奖。学校作品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及世界意义获教育部第六届“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二等奖;策划制作师者故事系列专题片,大力弘扬师德楷模先进事迹,在全校营造见贤思齐的教书育人氛围。严肃师德监督审核。定期推送师德失范警示案例,教育引导教师坚守底线、不踩红线、不碰高压线。做好日常师德审核监督,把好拟聘任教师的“政治关”“师德关”,本年度累计完成2000余人次的师德审核,做到“逢推必审”“一人一表”。坚持对
13、师德违规行为“零容忍”,在全校开展师德师风问题线索排查。推动从业禁止制度和教职员工准入查询制度落实。通过及时预警、有效介入、妥善处理,在全校形成师德舆情监测、核查、处理和上报的工作合力。2 .聚焦一流教师队伍建设重构人才引进体系。优化“四层次七类别”人才引育金字塔岗位模式,架通“人才引育、人才发展、人才成长”三座“立交桥”,开启与“高精尖缺”人才的双向奔赴,让人才引进扩增量、人才培育盘存量、留才生态激变量。设置针对优秀应届博士毕业生的“弘深启航学者计划”岗位,探索建立更为系统和科学的“人才引进”与“师资补充”双轨道人才引进岗位体系。精准人才引进,绘制高层次人才图谱,主动出击招揽全球英才,强化海
14、外优青项目申报和引进力度,加大对引进人才的资源配置支持。借力重庆英才大会平台举办“2022年重庆大学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秋季论坛,100O余名青年才俊线上参与活动。本学年,共引进各类人才165人(含专任教师112人),其中弘深杰出学者岗1人、弘深优秀学者岗2人、弘深青年学者4人、弘深启航学者4人、教授/准教授6人、副教授/准副教授48人、青年教师22人、弘深青年教师71人、大科学装置工程技术岗7人。加快战略人才培育。深化人才培育机制,实施拔尖青年人才培育计划,加快战略人才力量培育,促进青年人才个性化成长。充分结合国家各类人才规划,根据不同人才的特点提前谋划,通过“挖掘、培育、跟踪”机制,为青年人
15、才增长项,补短板,定制职业发展规划,使得高端人才及国家层次优秀青年人才规模大幅提升。新增各类国家级人才39人(其中青年人才28人),各类高层次人才增至319人次,国家层次优秀青年人才达到125人次,12位学者入选科睿唯安2023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44位学者入选2022年度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1人获“杰出教学奖”。学校通过“教师沙龙”“人才座谈会”等活动,搭建青年教师交流平台,助推青年教师思想碰撞和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教学、科研水平全面提升。3 .高质量推进教师教学发展创新教师教学发展理念。提出“课堂-课程-专业”全链条视角下的教师教学发展理念,建设课程地图、教学地图、智能化教学
16、反馈系统,帮助教师理解“三大关系”和“三个一致性”(即专业与课程的关系、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教师教学输出与学生学习输入的关系,以及专业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一致性,目标、成果、活动、评价的一致性,教学培训、教学实施、专业评估的一致性),推动教师发展成果反哺教学与实践,拓展教师教学发展路径,促进科教融合育人。健全教师教学培训体系。开展分类分层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实施新教师成长计划,帮助新教师认识教学,掌握教学基本方法,具备教学基本能力,养成良好职业习惯;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帮助骨干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拓展教育视野,提升卓越教学能力;以“引导、鼓励、支持”为理念,组织教师参加教学竞赛(培
17、训1+比赛组织+境外教学研修),帮助教师在竞赛中不断成长。组织课程思政能力全覆盖培训,持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联合新华网-新华思政平台推出“多举措并举,高质量发展”课程思政建设专场直播活动,我校6位国家级一流课程、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主讲人进行经验分享,直播场在线观看人数超40万。开展教师工程素质培养培训,在新入职教师培训中加强对实验岗系列教师教学方法培训,在助教培训中增加实验指导课的指导和培训,以健全教师工程实践能力。选派教师到国外高水平大学访学进修,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持续提升国际化素养。严格课程主讲资格认定。规范要求新入职教师认真完成集中入职教学培训、助教、课程试讲等环节,严
18、把课程主讲教师入口关,确保课堂教学质量。本学年共165人通过本科课程主讲资格认定。培育凝练教师教学成果。加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与四川大学合作项目“以卓越学术为引领的研究型大学教师教学发展模式的构筑与实践”于2022年获评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基于多年助教培训经验,凝练出版如何成为一名卓越助教;组织教师申报并立项重庆市教师教学发展教改项目5项。(二)教学条件1 .教学经费学校围绕“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设立了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运行、实习补贴、通识与素质教育课程、本科教学团队、思政系列课程、
19、创新创业实践等多个专项经费,增强本科教学保障力度。2022年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26,951.11万元,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专项经费18,612.2万元,本科实践教学经费6,349.1万元,有力保障了本科教育教学开展。2 .教学用房学校总占地面积368.00万平方米,现有教学行政用房76.53万平方米,其中教室总面积15.20万平方米、实验实习场所29.41万平方米、图书馆5.78万平方米、体育馆2.07万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6.01平方米。3 .教学设施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0.39万台(套),资产总值31.57亿元,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3.28亿元。升级改造教学设施。本学年,对
20、全校76%的多媒体教室设备进行了更新换代,淘汰多媒体教室老旧设备2850台/件,覆盖教室427间。全面升级标准化考场设备,共计建设标准化考场教室496间,可一次性容纳考生18390人,更好地满足了学校考试需要。加强教学实验室建设。本学年立项本科教学实验条件升级项目30项共2.79亿元;教学实验室建设项目新购置仪器设备957台(套),新增或改进实验课程40门,涉及实验教学项目205项,受益专业超42个,年受益学生超过6000人。学校通过国创、市创、校级SRTP项目、开放实验项目、实验任选课等形式,鼓励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推广资源开放共享,促进科研资源转化为本科教学资源。学校现
21、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4.信息化建设持续完善校园信息化软硬件基础平台建设。开展新一代全光纤网络和高速无线WiFi6建设,完成沙坪坝校区27栋学生宿舍共计6700个房间光网络改造,实现学生宿舍高速无线网络全覆盖。实施“互联网+重大”发展战略,建成网上服务大厅,实现覆盖教职工和学生全生命周期的275个“微应用”服务,总访问量达10381万余人次。持续推进全校自助服务能力建设,陆续投放30余台自助服务终端,共51767人次打印了79613份材料。升级电子证件系统,提高使用体验,全校师生电子证件申领近5.6万人、签名量超过429万人次。
22、构建智慧身份服务体系,建设权威的全人员信息库,打造“身份随人”的全人员全生涯服务ID体系,塑造师生发展数据模型,构建数智化组织与身份服务能力体系。5.图书资源扩容提质,加强图书资源建设。学校图书馆设有阅览室座位5481个,本学年入藏纸本图书46223种,合计51716册。订阅中文期刊2156种,报纸89种,外文期刊32种。图书馆文献资源累积量1844.63万册,其中实体馆藏512.07万册,数字馆藏累积量1332.56万册。电子图书407.3万册,电子期刊9.21万册,学位论文916.05万册,音视频36.61万小时。“纸本+电子”的文献元数据超过2亿条。门户网站首页访问326万人次,数字资源
23、全文下载1198万次,读者入馆137万人次,纸本图书外借21.59万册。技术赋能,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造高质量文献数据管理平台,实现文献资源的全面数字化。新添科幻图书馆,突出打造面向未来、学生创新发展的第三空间。开发获取与单篇订购服务系统,为读者提供开放获取期刊及学校未订购电子期刊的单篇传递服务,满足读者个性化文献需求。打造“重大悦读”专属平台,将本科生“文明经典”通识核心课程和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相结合,引领学生经典阅读。举办“书香沐重大”、“专家荐书”、“校长书单”等品牌文化活动,营造书香氛围,推动文化育人。三、教学建设与改革学校以打造中国特色、重大风格的一流本科教育为目标,将
24、立德树人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良好生态,努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一)专业建设1 .布局战略性新专业学校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专业结构,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升级改造传统专业、发展经济社会急需专业、积极布局战略性新专业。2018年以来,先后增设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建造、智能医学工程、智能制造工程、智能采矿工程、智能感知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碳储科学与工程、供应链管理、临床医学等12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专业。2 .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学校以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为引领示范,全面推进专业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庆大学 本科 教学质量 报告 2022 2023 学年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29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