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述神话-——21世纪以来国产神怪片的类型建构与美学辨析.docx
《重述神话-——21世纪以来国产神怪片的类型建构与美学辨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述神话-——21世纪以来国产神怪片的类型建构与美学辨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重述神话21世纪以来国产神怪片的类型建构与美学辨析MythicRestatement:GenreConstructionandAestheticDiscriminationofDomesticSupernaturalFilmsinthe21stCentury作者:虞吉罗曼作者简介:虞吉,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教授;罗曼,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原文出处:当代电影(京)2020年第202011期第56-61页内容提要:作为中国最有特色的类型片种,神怪片在新世纪十余年的类型探索中,建构了自身的类型体系与美学策略;在商业与主流价值的双重规制下,完成了新时代语境下的文化价值观转述;同时
2、,当下神怪片关涉民族商业类型体系建构、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从中国电影历史发展的主向度和美学立场深入探析其类型实质与内在纹理,不仅对民族商业类型电影的创作和研究有着检视、参考的现实作用,也能更深入地揭示本土神怪片的审美机制与美学表征。期刊名称:影视艺术复印期号:2021年01期关键词:神怪片/类型建构/神怪叙事/美学呈现标题注释:本文系西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新十年神怪片美学研究”(项目编号:SWU1809363)的研究成果。在近十年的国产电影格局中,神怪片成为持续热门的类型。它的流行不仅成为技术与产业领域的焦点,更成为当下重要的文化现象。作为国产电影中鲜有的超常规类型代表,一方
3、面,神怪片接续了早期武侠神怪片的类型源流,并且在当下商业电影格局中不断地产生类型演变与叙事更新;另一方面,在新时代语境下表达和回应了主流商业电影在文化价值领域的精神属性与美学价值。从无极神话到画皮画壁,从“狄仁杰三部曲到捉妖记系列,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到哪吒之魔童降世,都彰显了神怪片类型演变路径、审美选择和价值表达。同时,由西游系列、封神系列、盗墓”系列等拓展出的IP风潮,又为神怪片的类型建构与银幕美学表现延展出更丰富的创作策略与美学张力。回溯中国电影历史发展的轨迹,早在20世纪2030年代初的民族商业类型电影阶段,便呈现出从古装片到武侠片,再到武侠神怪片的类型演变趋势。武侠与神怪文化的兴盛,契
4、合了大众审美心理与商业导向的需求,形成了火爆一时的影界奇观。21世纪以来的神怪片不再作为武侠片的亚类型存在,而是以完整的类型程式、丰富多元的神怪元素来完整呈现的商业大片类型。从历史生成与文化属性来看,更具消费性特征的新世纪神怪大片的兴盛,显然有其内在的必然性。一、神怪类型透视就本土而论,神怪片的类型发展历经了三个重要的阶段。以20世纪20-30年代为源头,武侠神怪片取代了古装片和武侠片跃升为早期中国电影商业浪潮的潮头,拉开了神怪片热潮的帷幕。1928年5月,明星影片公司拍摄出品的火烧红莲寺(第1一18集)显现出了盛大流行的历史文化态势。据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编撰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上)记载:火
5、烧红莲寺自一九二八年五月份公映后长达四年的时间里,上海约五十家电影公司共拍摄了近四百部影片,其中武侠神怪片有二百五十部左右,约占全部影片的百分之六十多,大有席卷天下之势。”火烧红莲寺的成功,使得一大批电影公司开始争相效仿,火烧九龙山(1929)、火烧百花台(上、下集,1929)、火烧九曲楼(1929)、火烧剑峰寨(1929)、火烧刁家庄(1930)、火烧平阳城(第1一6集,19291931).“火烧”一片的景象铺展出早期民族商业电影从古装片到武侠片,再到武侠神怪片的类型演变轨迹。其本质来自于早期中国商业类型电影自身的规律与特征,是其自主发展的必然性结果。早期神怪片是由武侠片演变而来,”是武侠片
6、功夫技能环节极度夸张乃至神话化所引发的类型蜕变,是武侠片类型延续演变的更生形态。从类型学角度而言,这类神怪片显然属于武侠片滋生的亚类型。在战时“孤岛电影时期,再度兴盛的商业类型电影的二次高潮,虽以古装片和时装片为主要类型,但因其取材面仍是话本小说、民间传说与戏文故事,使得神怪片也占据了一席之地。如新华影业公司的白蛇传,艺华影片公司的新盘丝洞观世音,华美公司的济公活佛等。这些神怪片看点的形成主要也是依靠电影手段直观突兀地表现效应放大的传奇之奇.在一定程度上,孤岛电影”现象的生成使中国电影以区域性的形态续接了间断数年的商业类型电影流脉。但由于其持续时间短促,神怪片在这一阶段的创作也随着孤岛电影的结
7、束而停滞。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在激烈的商业竞争背景下,香港新浪潮将类型电影重新带回人们的视野。以古装片、武侠片、功夫片、鬼怪片为代表,相较于早期商业类型电影格局,香港新浪潮具有更多元与丰富的特性。而武侠与神怪题材,自始至终都契合大众审美心理与商业导向的需求,使得这一类型电影层出不穷。香港鬼怪片的兴盛,一方面来源于其类型融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鬼怪与喜剧类型的新呈现,许鞍华的撞到正、洪金宝的鬼打鬼、午马的人吓人等影片均在鬼怪类型电影里融合了功夫与搞笑等喜剧类型元素;另一方面则是鬼怪亚类型的不断滋生,例如以开心鬼为代表的“僵尸系列,以猛鬼差馆为代表的“猛鬼系列”等都是在鬼怪类型下进行的亚类型延
8、伸。同时,胡金锋的画皮之阴阳法王、李翰祥的鬼叫春、徐克的青蛇等影片从类型程式上已经接近于神怪片的类型特性,以一种成熟的类型样式雄踞电影市场。在香港新浪潮的潮涌浪翻之间,产生了一大批看点新颖、制作精良的电影,同时也积聚了类型电影生产的香港经验。香港经验”为21世纪以来中国内地神怪片的复兴提供了有力支撑,推动了新时代语境下神怪类型建构的多维互动与多元发展。21世纪以来,好莱坞魔幻片的热潮席卷全球,迅速成为吸金量最大、数量最多的强势主打类型。随着张艺谋的古装武侠大片英雄的火热,一大批以展示视觉奇观为主的影片相继出现。无极神话夜宴等影片通过远古时空的建构、穿越古今的叙事、奇观化的视觉呈现等神怪元素,拓
9、展了古装片的维度,勾勒出21世纪神怪片的雏形,为神怪片的全盘复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受众审美疲劳、受众目标人群的转变以及海外市场萎缩等因素,古装武侠片逐渐淡出银幕,神怪片随之取代古装武侠片,以超强态势回归,成为主打类型。画皮与画壁使神怪片的类型程式初步成型。较之其他类型神怪片,它似乎具有着先天的优势:一方面,它与早期神怪片实现了类型的续接,攫取丰富的传统资源;另一方面,作为超常规类型”的主打界面,它以类型融合与现代技术手段为依托,再次激活与重构了神怪片的类型程式,使其拥有了源源不绝的内生动力。随着徐克的狄仁杰系列影片建构出神怪宇宙的同时,神怪片类型程式呈现出了既定模式(如图1所示):天-地(
10、上)-地(下)三个空间,分别对应了仙、神,人,以及妖、魔、鬼、怪、异等不同类,形成二元三界”的类型程式。所谓类型电影的类型程式,是一类影片因其票房效益的验证所形成的叙事表现规范(定势)。类型程式的建构过程,必然会受到新参照体系和参照原则的影响。以捉妖记系列、美人鱼等为代表的“西化”举措,在表现形式上就借鉴了好莱坞谁陷害了兔子罗杰变相怪杰等真人与动画结合的电影策略,但在人物形象塑造、叙事情节设计上,又符合中国影像叙事的范畴,这正是基于参照与原在的认知与阐释范式,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并完成中国神怪电影的传统承续与新造。图1类型程式示意图2010年以来,神怪片类型发展至亚类型谱系化”的阶段。以鬼吹
11、灯之九层妖塔鬼吹灯之寻龙诀等为代表的盗墓夺宝系列,以西游降魔篇西游伏妖篇等与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为代表的“西游系列,以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以及即将上映的封神三部曲为代表的“封神系列等,都是集中改编中国本土经典IP的序列。这是超常规类型体系建构界面上至关重要的本土资源-资本效益的创作生产实践,也是当下神怪片区别于早期武侠神怪片及之前初试锋芒的神怪片的重要特征。当本IP资源被提取再用,注入于新的类型程式之中,结合多元类型的融合,激发其二元互动的动力学态势,铸造出中国商业类型电影的品牌效益,这正是神怪片在全龄化与大片化的国产类型电影格局中成为主打的原因。二、神怪银幕叙事的历史文化意涵类型电影的文
12、化意涵是丰富的,首先是民族的文化传统,其次是电影(文化)传统,再次是商业电影(文化)传统。在中国电影的历史进程中,神怪片的建构依托于影像叙事传统与鬼神文化传统的双重动力。影像叙事与中国电影的观念形成、叙事与审美选择以及文化传统的延续有着直接的关联。早期中国电影经过20世纪20年代国产电影运动”及商业电影浪潮的洗濯,借助“文明戏与鸳鸯蝴蝶派”的创作力量,以美国好莱坞为参照范本,完整承续了中国叙事艺术的“传奇叙事传统,形成了以影像传奇叙事观”为核心的电影观念,同时在创作实践中逐渐发展成为系统的影像传奇叙事美学。1923年,由明星影片公司摄制的长篇故事片孤U救祖记成为重要的历史文化事件是一个凝聚了巨
13、大昭示性,扭结了众多契机和功能的范本。早期文艺片形成的“范式文本与传奇叙事范式”,成为早期中国电影原初性叙事建构的重要指标。虽然早期武侠神怪片同样承续了“传奇叙事的美学原则,但实则是影像传奇叙事的商业化退行。影像传奇叙事首先“选择以新、异超、卓为标准,叙事就得写奇人、奇事、奇情。在传统叙事追求曲折变化的基础上,关于情节的结构有既定的结构原则,它要求情节的整一性,故事必须有头有尾,追求事件的曲折离奇和缝合效应的构思技巧,讲究叙事的规定程序。武侠神怪片作为武侠片滋生的亚类型,虽继承与发展了传奇叙事的原则,但在情节上,更多展示的是武林江湖间的法术斗争;场景设计上,为了更好地展示侠士们的刀光剑影、飞檐
14、走壁的神奇武功,更偏向于荒山野郊。火烧红莲寺中侠士的行侠仗义除了情节设置上的构思,在奇观营造上,不仅借鉴传统戏法及魔术来制造奇幻效果,还加以后期的动画合成,以展现给观众从未见过的视觉奇观,接顶技术、后期合成、倒拍以及运用铁丝滑轮使演员升空飞行等特技。在早期商业类型电影的流变中,武侠神怪片因具有较之古装片更高的类型化程式及更高的视觉表现功能而取代了古装片,又依托武侠片滋生出亚类型,所谓征异话奇,录而传之,不异不奇,不录不传。由于武侠神怪片类型本身的独特性,影像传奇叙事范式的退行使武侠神怪片的重心偏倚于银幕奇观的营造。在21世纪初十年的神怪大片中,影像传奇叙事范式虽仍为退行状态,却全然不同于早期武
15、侠神怪片的单一认知。一个民族独特的电影观念的生成,只能在多种因素的参照下,经由主体性选择的多重淘洗,并借助历史契机的推广、扩散而达成群体性的共识,这是一个认知性沉淀的产物。(11)纵观21世纪以来的国产神怪片,在延续着中国神话观的精神主旨的同时,也转述着中国哲学思想所表达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意涵的转述根植于“鬼神文化.据老子虚心第二十一中所记载: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窃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T0Q2)礼记祭法谓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日神”。(13)古人对于鬼神的观念甚广,且没有严格且清晰的界定。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道:
16、“天神地祗人鬼,古者虽若有辨,而人鬼亦得为神祗。人神淆杂,则原始信仰无由蜕尽:原始信仰存则类于传说之言日出而不己,而旧有者于僵死,新出者亦更无光焰也。中国神话常将鬼神淆杂概述,故由鬼与神延伸出的鬼神观念成为古人对于神话想象的根源,同时也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而绵延不绝。李泽厚提出“巫史传统”来描述中国文化的特征。他认为:巫的基本特质通由巫君合一、政教合一途径,直接理性化而成为中国思想大传统的根本特色。(14)最早的“巫史礼仪卜筮活动都与王权、宗教、伦理相关联,巫的特质以理性化的形式保存与延续成为深掘中国传统文化与内涵的根蒂所在。从夏商的神权崇拜到春秋战国的“重民轻神思想,正是一步步走向“由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述 神话 21 世纪 以来 国产 神怪 类型 建构 美学 辨析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29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