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谦益“雹论”探源.docx
《钱谦益“雹论”探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钱谦益“雹论”探源.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瞬益雹论z塔原佛教经典经常成为钱谦益作品的题材来源,“直论”即为其中之一。钱谦益的“雹论”明显受到央掘魔罗经中佛偈的影响,此偈后被永明延寿之宗镜录所转引。钱谦益若非直接受央掘魔罗经的影响,以其对宗镜录的熟悉程度,必受到宗镜录的影响无疑。钱谦益;雹:论:佛典渊源;影响途径作为深受佛典浸染并有较高佛学修养的钱谦益来说,佛典成为他诗文的一个重要题材来源不足为奇。入清以后,因种种因缘,佛典疏注与整理成为其晚年的一项重要内容。他本人在公私各种文章中,屡屡声称归心于佛乘,于世间文字不复省视。然实际情况却是他从各个方面,对明代诗文进行了系统的批评与总结,并试图引导后代诗文的发展方向。面对此种他自己制造出来的
2、近乎矛盾的状况,钱谦益借助于佛教经典中大量的譬喻,将观点巧妙地表达出来。显而可知者,诸如医者喻、牛女喻、水母喻及香观说等,都源于内典。因其用生花之妙笔,化用得极为巧妙,致使其中某些譬喻难以探查其渊源,本文探讨的“雹论”,或可成为其中一例。宋玉叔安雅堂集序是钱谦益为清初诗人宋琬安雅堂集所作的序文。文虽不长,却倍受学人重视,原因之一是此序文中提到了王世贞晚年自悔论。在对王世贞自悔论作一阐述后,钱氏似以为不足,又重新用一譬喻加以说明,其文云:此其说在群儿之雹论也;群儿不识珠,见雨雹焉,以为珠也,掬而藏之,俄而无馀质矣。有大长者,富有宝珠,群儿相与噪日:“此雹也,非珠也。”杂然抵而去之。其黠者则又咻日
3、:“果珠也,安知吾昔日之雹,非长者之珠?”长者心目了然,自信其为珠。群儿论直为珠,论珠为苞;,喧啜聒耳,都卢一笑而已。玉叔之诗,长者之宝珠也。一以为隋侯,一以为泉客,其光可以照乘,而其馀可以弹鹊。其为珠不为雹,不待有目者而后知也。然而群儿之雹论,口喧啜而未已。群儿固不能指雹以乱珠,而抑将假长者之珠以盖雹也。玉叔虽自信其珠,其若之何?1除本文外,钱谦益在读宋玉叔文集题辞中又加以强调:“虽然,群瞽冥行,无目净日,虑玉叔出而空其群也,必将群噪吾言。吾是以滋惧。其说在吾之雹论也,亦薪乎玉叔之自信而已矣。”1李梦沙望古斋集序中再次拈出:“日余游武林,叙莱阳宋玉叔诗,取群儿雹珠之喻,谓群儿不识珠,掬窃以为
4、珠。既而知雹之非珠,则又疑长者之藏珠,群噪之以为苞;。靳玉叔之自信其珠,勿为群儿之所噪也。吾所取于仲燃、子业者,以为长者之珠也。梦沙之才力,风飞分竖,联翩怫悦,诗家之珠林玉府也。自今以往,学益殖,才益老,愿自信其珠,而无为群儿之雹论所聒噪,斯道其有兴乎?,2如此接二连三地拈出强调,表现出他重视此喻之外,未免不带几分得意之色。此论从结构体式来看,己具譬喻的特点:首句点出题名(群儿之雹论),其后为譬喻的本体(借用苞:、珠二物展开论述),最后点出譬喻具体所指(以珠指代宋琬之诗,以认珠为雹指代当时诗论界种种妄说)。同时又带有较强的异域文化色彩:就人、物而言,如“长者”、“群儿”、“宝珠”等,在佛典中较
5、为常见;从逻辑思辨来看,如群儿不识珠,认雹为珠(认假为真),雹化为水而消失(知假为假),认珠为雹(以真为假),认珠为珠而执雹为珠(以真为真而执假为真),通过一系列的逻辑推论来说明问题,与佛典的思辨方式较为相像。据此我们可以推测,此“群儿之雹论”,或为钱谦益受佛典之影响而创作,或取材于佛典中某一素材并加以改编而成,至于具体属哪种情况,尚需进一步考察。钱谦益与佛教的因缘很深,他成长的虞山钱氏家族自元末明初始就有奉佛传统,并代代相承。钱谦益的祖母、叔祖父都有强烈的佛教信仰,他本人自少时起便经常在家人陪同下优游于寺院之中,与寺中沙弥嬉戏。其父钱世扬在督促他举业的同时,并不反对甚至引导他阅读佛典。因此,
6、他与当时教内天台、华严、禅宗诸宗僧侣保持了较为密切的往来关系,与明末四大师中的紫柏真可、憨山德清、智旭蒲益等人各有一段因缘,处于或师或友之间。入清后,或许由于其降清这一段不光彩的历史,钱谦益更是逃于佛门之中,沉浸于佛典的研究,于心经、楞严经、华严经等均有疏钞之作,并亲自整理了紫柏真可、憨山德清二人的全集,参与了后期嘉兴臧刊刻过程中诸如募缘、协调经版运输等事。为此,钱谦益对于佛教经典并不陌生,而在诗文中广泛运用佛教典故,亦在情理之中。既然如此,解开“雹论”之关键,在于文中提到的“雹”、“珠”等物的具体所指。“雷为佛经中较常见之物象,含义颇丰,最为常见者约有两种。其一为指代一种不祥的天象,如后秦鸠
7、摩罗什所译的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中讲到非时降雹为七难之一,“大水漂没百姓,时节返逆,冬雨夏雪,冬时宙电霹雳,六月雨冰霜雹,雨赤水、黑水、青水,雨土山、石山,雨沙砾、石,江河逆流,浮山流石。如是变时,亦读此经。为四难也。”3二为造作某种恶业所得或所感之果报,如隋法智译的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卷一所云:“复有十业得外恶报,若有众生于十不善业多修习故,感诸外物悉不具足。二者,以盗业故,感外霜雹蠢蝗虫等,令世饥锚4,霜雹则为人们所作“盗业”而得的恶果恶报。又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的杂阿含经卷二十五云:“过千岁后,我教法灭时,当有非法出现于世,十善悉坏。阎浮提中,恶风暴起,水雨不时,世多饥馍,雨则灾雹,
8、江河消灭,华果不成,人无光泽,虫村鬼村悉皆磨灭,饮食失味,珍宝沉没,人民服食粗涩草木。”5此处雹则同其它种种恶相一起,同为人们不行十善,不护持善法所得恶报。而“珠”则与“雹”不同,在佛典中更为普遍。较为常见的,则为佛教七宝之一。如后秦佛陀耶舍与竺佛念译的长阿含经卷三云:“何谓七宝?一金轮宝,二白象宝,三维马宝,四神珠宝,五玉女宝,六居士宝,七主兵宝。”4宋施护译的轮王七宝经卷一云:“其王出时有七宝现。何等为七?所谓轮宝、象宝、马宝、主藏臣宝、主兵臣宝、摩尼宝、女宝,如是七宝随王出现。”4摩尼即为珠的音译,摩尼宝即珠宝。虽诸经论所说七宝名目少异,大都包含“珠”宝。又珠多指代实相之妙理,或指众生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钱谦益 雹论 探源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29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