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谦益在清初诗学观念的新变.docx
《钱谦益在清初诗学观念的新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钱谦益在清初诗学观念的新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钱谦益在清初诗学您的娥身兼东林党魁与文坛盟主于一身的钱谦益在入清后,政治上蒙受着贰臣的耻辱,在立德、立功未就的情况下,寻求立言以求得道德上的自赎。政治上的失意,促成了其诗学观念的新变,即“言为事功”、“诗以存史”、“以史证诗”、“出入宋元”,分别通过投笔集、列朝诗集小传、钱注杜诗、有学集等体现出来,彰显了其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的统一。钱谦益;清初;诗学观念;新变由明入清的钱谦益在政治上承受着贰臣的耻辱,宦海沉浮,三十余年入阁为相的雄伟抱负已经在接连不断的党争中化为了泡影,惟有失节的无尽忏悔需要道德上的自赎。言为心声,政治上的失意,并不影响其在文坛上的创获,反倒激起其更大的创作热情,以抒写自己的心
2、路历程,求得精神上的释放。身为“四海宗盟五十年”的文坛盟主也需要其有所担当,在明清鼎革之际的关摭点上,起到了总结前明,导引后清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其诗学观念体现了四个方面的新变,分别通过四部著作有所彰显。即“言为事功”的投笔集、“诗以存史”的列朝诗集小传、“以史证诗”的钱注杜诗以及“出入宋元”的有学集。一、言为事功投笔集投笔集1创作于顺治十六年(1659),终于康熙二年(1663),历时五年,是钱谦益晚年具有诗史性质的诗集,共存诗一百零八首,其中和杜甫秋兴韵一百零四首,分为十三叠,每叠八首,其中第一叠题名金陵秋兴八首次草堂韵,第二叠起,均题名后秋兴八首。主要是汲取杜甫指陈时事的现实主义诗旨
3、,关涉反清复明运动的进展,表达自己忧时伤世的情怀及积极进取的心态。因此,其既可称得上是描写时事的文学佳作,也可谓是一部作者曲折的心灵史。陈寅恪先生对此诗集评价很高:“诸诗摹拟少陵,入其堂奥,自不待言。且此集牧斋诸诗中颇多军国之关键,为其所身预者,与少陵之诗仅为得诸远道传闻及追忆故国平居者有异,故就此点论,投笔一集实为明清之诗史,较杜陵尤胜一筹,乃三百年来绝大著作也。”21193投笔集以隐讳的笔法记录了自己从事反清复明运动的进程,作者以此为自己人生最后的事功,以消抵身为贰臣所带来的无尽的懊悔,以至置死生于不顾,屡犯险境。顺治十三年(1656),钱谦益为与海上郑成功联系便通,移居白萌,“白荔之芙蓉
4、庄即碧梧红豆庄也,在常熟小东门外三十里,先生外家顾氏别业也。白都为长江口岸之巨镇,先生与同邑邓起西、昆山陈蔚村、归玄恭及松江、嘉定等遗民往还,探刺海上消息,故隐迹于此,一以避人耳目,一以与东人往还便利也。”3顺治十六年(1659),郑成功约集张煌言大举北上,五月,抵达崇明,在白命驻有舟师。八月八日,钱谦益冒着生命危险,夜探郑成功的驻军。钱牧斋先生年谱载:“八月八日国姓(郑成功)至崇明,而某将军有伏舰百余在常熟之白的港。先生盖夜渡白的港耳。十三日,蒋国柱、梁化凤追师至,而某将军去。”诗人在后秋兴之四中记录了自己这段冒险的经历。菰乡芦渚路逶迤,菰乡芦渚路逶迤,竹杖迢迨度葛陂。陌柳未纾离别绪,庭梧先
5、曳却回枝。途危只仗心魂过,路劣才容脚指移。(自注:梦度险岸,劣容脚趾。江乡夜行,光景宛然。)莫道去家犹未远,朝来衣带已垂垂。诗人以八十之老迈身躯倚着竹杖,深夜行进在曲折的沼泽地里,如此艰难的行程只能靠着毅力来支撑走过,虽然离家不远,但在早晨返回的时候,已经是衣带松散,狼狈之极。然而,此行并不顺利,由于郑成功的这支军队败走,诗人转道松江再会马进宝,这无疑又是一次冒险之旅。因此时,马进宝作为苏松常提督,与水师提督梁化凤共同抵御郑成功的北伐,如能争取他的合作,那么北伐就有可能取得胜利。诗人对此间形势了如指掌,在这敏感的时机,欲策反马进宝,为北伐扫清道路。后秋兴之七将诗人的心迹坦露出来。此行期奏济河功
6、,架海梯山抵掌中。自许挥戈回晚日,相将把酒贺春风。墙头梅蕊疏窗白,瓮面葡萄玉盏红。一割忍忘归隐约,少阳原是钓鱼翁。诗人希望自己此行游说能够达成所愿,以使北伐取得成功。并且表达了自己虽然老迈,但欲效铅刀一割,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郑成功的挥师北伐牵动了诗人的神经,为之胜利欢喜,为之失利惆怅。当郑成功水师抵达南京城下时,诗人忍不住唱起了中兴的凯歌。金陵秋兴八首次草堂韵其五云:“箕尾廓清还斗极,鹑首送喜动天颜。枕戈席藁孤臣事,敢拟逍遥供奉班。”诗人甚至想到了光复之后,自己要向新天子负荆请罪,可见,其对此次北伐寄予的期望之高。章太炎先生说:“郑成功尝从受学,既而舟师入南京,皖南诸府皆反正,谦益和杜甫秋兴
7、诗为凯歌,且言新天子中兴,己当席藁待罪。当是时谓留都光复在俾倪间,方偃卧待归命。”4然而,好梦不长,郑成功由于缺乏必胜的信念,行动缓慢,贻误了战机,导致最终的失败。诗人苦心经营多年的努力付诸流水,内心的伤悲陡然而生,“起手曾论一着棋,明灯空局黯生悲”,在他心中依然洋溢着对明政权的归属感,“自丧乱来余破胆,除君父外有何心”,因此,他还抱着一线希望,希望南明君主能细细思量他的“楸秤三局”的计划,“腐儒未谙楸秤谱,三局深惭度帝思。”然而,这一切不过是诗人的一厢情愿,腐败的南明政权在党争内证中耗尽了元气,最终逃不脱败亡的命运。郑成功北伐失利后,钱谦益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偏安西南的永历政权上,这是继弘光、
8、隆武之后的又一个南明政权,自顺治三年(1646)到康熙元年(1662)持续了十六年的时间,是南明存在最久的一个政权,一度使明遗民看到复国的希望。心急的诗人更是迫不及待地想飞抵永历帝身边,为恢复故国出谋划策。“愿同伴马扶车辇,欲傍旄牛听鼓笳。”然而,西南边陲终究与中原相隔万里之遥,年迈的诗人只能梦想着为国建功。“梦到红云深殿里,玉皇新点侍家班。”顺治十八年(1661),顺治驾崩,幼帝康熙即位。诚如张煌言所云:“今虏酋短折,孤雏新立,所云主幼疑国者,此其时也。”这无疑是复明的大好时机,诗人兴致异常高涨,夜宴述古堂。虽然顺治新丧,全国哀悼,但诗人仍然张灯夜宴,赋诗庆祝,“碧天朗朗见余晖,把酒前除爵太
9、微。”诗人似乎看到了中兴的前景一片大好,“阁道新移鹑尾斜,朔南寰宇仰重华。”然而,残酷的现实不久便击碎了诗人的美梦。由于郑成功不听指令,转而经营台湾,又一次失去了复明的良机。诗人掩饰不住内心的失望,从白的红豆庄迁回了常熟故居。“廿载光阴四度棋,流传断句和人悲。冰凋木介侵分候,霜戛风筝决战时。娜竹悬车多次舍,皋兰轻骑尚逶迟。灯前历历残棋在,全局悠然正可思。”康熙元年(1662)三月二十三日,诗人得到了永历帝遇害的消息。悲痛之余,写下了后秋兴之十三: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嫦娥老大无归处,独俺银轮哭桂花。明祚既亡,天地翻覆,无
10、所归依的凄苦表达了诗人的心境,浓郁的悲凉情调黯然而生,“大临无时,啜泣而作”,诗人岂止是在悲痛永历帝的遇害,更是对故国无法恢复的哀悼和对自己二十余年复明努力的埋葬。因此,可以说投笔集是一部钱谦益晚年从事复明运动,努力事功的告白书,也是其对于失节忏悔的自白书。归庄深知其师的苦衷:“窥先生之意,亦悔中道之委蛇,思欲以晚盖,何天之待先生之酷,竟使其贲志以终,人谁不死?先生即享耄耋蚁。呜呼!我独悲其遇之穷。”5卷八二、诗以存史一一列朝诗集小传列朝诗集的编纂始于天启初年,“山居多暇,撰次国朝诗集凡三十家,未几罢去。此天启初年事也。越二十余年而丁开宝之难,海宇板荡,载籍放失,濒死颂系,复有事于斯集。托始于
11、丙戌(顺治三年),彻简于己丑(顺治六年)。乃以其间,论次昭代之文章,搜讨朝家之史乘,州次部居,发凡起例,头白汗青,庶几有日。”6678可见,列朝诗集由于时值鼎革,前后持续了二十多年才完工,初名为国朝诗集,然而,明已经亡国,称为国朝甚为不妥。于是钱谦益后来在与毛子晋的书信中说:“集名国朝两字,殊有推敲。一二当事有识者议易以列朝字以为万妥,更无破绽,此亦笃论也。板心各欲改一字,虽似琐屑,亦不容以惮烦而不为改也。”7299是书体例仿造元好问中州集,寄寓了作者以诗存史的意图。“鼎革之后,恐明朝一代之诗,遂致淹没,欲仿元遗山中州集之例,选定为一集,使一代诗人之精魂留得纸上,亦晚年一乐事。”6236论者由
12、此认为其论诗为次,而存史为主。“虞山其为今之后死者兴起欤?吾不得而知,而特知其意不在诗。”8卷八钱谦益在书徐布政贲诗后云:“余撰此集,仿元好问中州故事,用为正史发端,搜摭考订,颇有次第。”9然其体例与元氏中州集又有所区别,钱谦益自述:“余近辑列朝诗集,厘为甲、乙、丙、丁四部,而为之序日:遗山中州集止于癸,癸者,归也。余辑列朝诗止于丁,丁者,万物皆丁壮成实,大盛于丁也。盖余窃取删诗之义,顾异于遗山者如此。”6771陈寅恪先生认为钱谦益列朝诗集的体例安排“实寓期望明室中兴之意”。这无疑和钱谦益当时反清复明的心态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列朝诗集已经不仅仅是存诗的价值,同时也是用来存有明一代之史,以表明作者
13、的心志。这一意图尤其体现在列朝诗集小传上。列朝诗集共81卷,集中编选了明代近2000位诗人的代表作,并逐一作小传。列朝诗集刊行后,周容等人将小传抄录单行,引起土人的关注。康熙初年,虞山诗人钱陆灿将小传刊印行世。汇刻列朝诗集小传序云:“合之诗,则钱氏之诗序也而可;离之诗,则续初学、有学之后而可。否则,孤行其书,为青箱之本,枕中之秘,无不可。”小传其价值不仅在于体现了钱谦益的诗学思想,而且对于作家人物的传记、历史事件的发生颇具史料价值,可备正史之补。明史文苑传很多传记就是以钱谦益的小传为蓝本,加以删节而成。特别是尤侗所撰的文苑传初稿,只是略加删节,几乎全部照搬钱谦益的原文。因此,后来汪由敦在史裁蠡
14、说中说:“文苑则取其制作可传者,或关系一时风气,如前后七子、袁宏道、钟惺之流,略为论列流派。否则不必滥收。未可以钱谦益、曹能始之品题据为定论也。”10但是细加观察,就可以发现,即使修改后的文苑传定稿也多相似之处。此以何良俊的记载为例: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何孔目良俊:“良俊,字元朗,华亭人。少而笃学,二十年不下楼,或挟爽行游,忘堕坑岸,其专勤如此。与弟良傅,字叔皮,同学。叔皮举进士,官南祠部郎,而元朗以岁贡入胄监。时宰知其名,用蔡九逵例,授南京翰林院孔目。元朗好谈兵,以经世自负,浮沉冗长,郁郁不得志,每喟然叹日:吾有清森阁在东海上,藏书四万卷、名画百签、古法帖鼎彝数十种。弃此不居而仆仆牛马走,不亦
15、愚而可笑乎?居三年,遂移疾免归。海上中倭留青溪者数年,复买宅居吴门,年七十始归云间。元朗风神朗澈,所至宾客填门。妙解音律,晚畜声伎,躬自度曲,分寸合度。秣陵金阊,都会佳丽,文酒过从,丝竹竟奋,人谓江左风流,复见于今日也。吴中以明经起家官词林者,文徵仲、蔡九逵之后二十余年,而元朗继之。元朗清词丽句,未逮二公,然文以修谨自励,蔡以谿刻见讥,而元朗风流豪爽,为时人所叹羡,二公殆弗如也。元朗集累万言,皇甫子循为叙,又有何氏语林、四友斋丛说行于世。”尤侗明史何良俊传初稿:“良俊,字元朗,华亭人。少而笃学,二十年不下楼,或挟荚行游,忘堕坑岸,其专勤如此。与弟良傅同学。良傅举进士,官南祠部郎,而良俊以岁贡入
16、胄监。时宰知其名,用蔡羽例,授南京翰林院孔目。良俊好谈兵,以经世自负,浮沉冗长,郁郁不得志,每喟然叹曰:吾有清森阁在东海上,藏书四万卷、名画百签、古法帖鼎葬数十种。弃此不居而仆仆牛马走,不亦愚而可笑乎?居三年,遂移疾归。海上中倭留青溪者数载,年七十始归云间。良俊风神朗澈,所至宾客填门。妙解音律,晚畜声伎,躬自度曲,分寸合度。秣陵金阊,都会佳丽,文酒过从,丝竹竟奋,人谓江左风流,复见今日也。所著文集及语林、丛说行于世。”明史文苑传三文徵明:“其后,华亭何良俊亦以岁贡生入国学。当路知其名,用蔡羽例,特授南京翰林院孔目。良俊,字元朗。少笃学,二十年不下楼,与弟良傅并负俊才。良傅举进士,官南京礼部郎中
17、,而良俊犹滞场屋,与上海张之象,同里徐献忠、董宜阳友善,并有声。及官南京,赵贞吉、王维桢相继掌院事,与相得甚欢。良俊居久之,慨然叹曰:吾有清森阁在海上,藏书四万卷,名画百签,古法帖彝鼎数十种,弃此不居,而仆仆牛马走乎!遂移疾归。海上中倭,复居金陵者数年,更买宅居吴阊。年七十始返故里。”这三则材料足可以证实钱谦益小传的史料价值,其“以诗存史”的创作意图显而易见。作为东林后期党魁,钱谦益纠缠于党争三十余年,直至明亡,也没有实现其入阁拜相的愿望,尽管他在弘光政权期间,不惜谄事政敌马士英、阮大钺,然终究没有能够改变其失败的政治命运。那么,针对这段历史,涉及到党争双方的人物,其在列朝诗集小传中是如何表现
18、的呢?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下王考功象春:“象春,字季木,新城人。万历庚戌,举进士第二人,与省上韩求仲名相次也。季木每叹诧:奈何复有人压我!其语颇为时所传。而求仲科场议大起,遂以季木为讦己,党人用壬子北试,移师攻季木,牵连谪外。”这段记载的是庚戌科场事,也是钱谦益步入仕途所卷入的第一次党争事件。万历三十八年,钱谦益参加庚戌科考,主试者为赏识钱的东林党人王图、萧云举等人。因此,在发榜之前,就已传出状元为钱谦益的消息。然而,结果却出人意料,状元为浙党中人韩敬获得,钱谦益仅列第三名探花。当然,次年的辛亥京察,东林党人主计,实施报复,弹劾了汤宾尹、韩敬。由此,引发了东林党和齐、楚、浙三党激烈对峙的局面,正如
19、钱谦益所云:“万历中之党议,播于庚戌而煽于辛亥。”111474天启间,钱谦益受命典试浙江,陷入了韩敬等浙党所设的圈套,最后生成了浙闱关节案,一直影响到崇祯间枚卜入阁,由于温体仁以浙闱事弹劾钱谦益,钱谦益虽在入阁推荐名单之列,却被罢黜,最终没有能够入阁,失去了他仕途中最好的机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围绕钱谦益的一系列党争的始发点即在庚戌科场案。因此,钱谦益一直耿耿于怀,直至去世前一年,在具有自传性质的病榻消寒杂咏中,仍然念念不忘庚戌科场案。“砚席书生倚稚骄,邯郸一部夜呼嚣。朱衣早作胪传青史翻为度曲炊熟黄粱新剪韭,梦醒红烛旧分蕉。卫灵石椁谁镌刻,莫向东城叹市朝。”6645诗中所提到的邯郸梦是汤显
20、祖的剧作,讲的是卢生的黄粱美梦:卢生科场试卷落选,以重金贿赂权贵,结果落卷被翻出,点为状元。这个故事情节和庚戌科场案的情节如出一辙。有这样的情结在,钱谦益对韩敬非常的不满,但是他并没有直白地表露出来,而是通过王象春之口,巧妙地置身世外,以第三者的身份来记录这件事,却又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钱谦益这一因人论世的手法不可谓不高明,这或许是其久谙党争,而提炼出的攻击政敌的一种斗争方式。同样的手法也应用于对待他的政敌阉党余孽阮大钺身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下阮邵武自华附见阮尚书大钺:“大钺,字集之,坚之从孙也。万历丙辰进士,天启间官吏科给事中。坐阉党,禁锢。弘光登极,召拜兵部尚书,督兵江上。乱后不知所终
21、。”阮大钺可谓是东林党人的死敌,祸国殃民的乱臣贼子,但钱谦益这段描述依然是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娓娓道来,表面上仅仅是客观的叙述,并不带有怎样的感情色彩,这或许让人觉得其对阮大钺的评价是客观的。然而,细加思考就会发现,这段论述模糊处理了阮大钺误国和降清的罪行。而实际上,阮大钺的这两大罪行都和钱谦益有关。为了能够有机会入阁拜相,钱谦益以东林党魁的身份举荐阮大钺,从而背叛了自己的党派。弘光政权覆亡后,钱谦益降清,并招抚了阮大钺。因此,在这两件事上,钱谦益为了避免受到别人的攻击,不给别人留下噱头,巧妙地处理了阮大钺的小传。与对政敌的处理方式不同,钱谦益对东林党中重要人物直接采取了褒扬的态度。如列朝诗集小传
22、丁集中赵尚书南星:“梦白公忠强直,负意气,重然诺,有燕赵节侠悲歌慷慨之风。梦白抗议竖节,身为部党之魁,人以为门庭高峻,不可梯接,不知其通轻侠,纵诗酒,居然才人侠士,文章意气之得也。”寥寥数语,展示在我们面前的赵南星既是一位政治上坦荡的斗士,同时又是一位文学上潇洒的才子,令人不得不心生仰慕。对于自己的座师东林党人孙承宗更是采取了大量的篇幅来予以颂扬。“公铁面剑眉,鬃髯戟张,声如鼓钟,殷动墙壁,方严果毅,嶷如断山,开诚坦中,谭笑风发,望而知其为伟人长德。有军国大事,大珪传语问难,阁臣相顾失色。公拂衣奋袖,矫尾厉角,指画其是非可否,众人各有所挟持,无以夺也。”在钱谦益看来,孙承宗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正人
23、君子,是值得推崇的国土,如此的美化体现出了钱谦益非常直白的爱憎分明的态度。钱谦益对党争的态度,依然可以在列朝诗集小传中找到表述。如丁集中李尚书三才:“(李三才)功高望重,颇见汰色,时论以外僚直内阁,如祖宗故事,意在推戴道甫,党人乘其间,交章论劾,道甫盛气陈辩,不自引去。顾宪成自林居贻书阁部,力为洗雪,于是,言者又乘间并攻东林,物议纠缠,大狱旁午,飞章钩党,倾动朝野。从此,南北党论,不可复解,而门户之祸,移之国矣。”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钱谦益对于东林党争的缘起及危害是非常清楚的,可以说其是痛恨党争的。同样的态度在丁集沈少师一贯中也可以得到印证。“与宋州同辅政,而门户角立,眩眩不相下,妖书之狱,宋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钱谦益 清初 诗学 观念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29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