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党员干部学习新质生产力专题研讨发言心得体会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4月党员干部学习新质生产力专题研讨发言心得体会5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新质生产力研讨发言材料(1)中心组“新质生产力”研讨发言材料(2)深刻领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论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要求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和发展重点新质生产力研讨发言材料(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创新性发展,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构筑竞争新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坚定战略抉择,体现了未来我国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和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标志着我们党对生产力的认识实现了又一次飞跃,为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站在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
2、护”的政治高度,深刻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重大意义、实践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聚焦推动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作出贡献。一、深化认识、提高站位,精准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无论处于什么时代,生产力发展都是科技进步和新兴产业推动的自然的、历史的产物。因此,新质生产力就是在当代科技进步条件下新兴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所具有的新性质、新属性和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质生产力
3、,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新”,指的是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领域、新动能;“质”,指的是物质、质量、本质、品质;“生产力”则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新质生产力突破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基本要求是高效能、高质量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总体来看,新质生产力具有强大的战略引领力、巨大的发展潜在力、显著的优势竞争力等明显特征。二、认清形势、把握趋势,深刻理解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新质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新起点、新动能,其规模和速度取决于当下、决定着未来。(一)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抢占发展制高点的必然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客观上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涉及
4、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但最为重要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幅度和深度。所谓幅度,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覆盖的产业数量;所谓深度,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衍生出的产业链条越来越长,产业间的互嵌越来越深,附加值越来越高,“沿途下蛋”越来越多。因此,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重视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速实现潜在生产力向现实新质生产力转化。(二)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提升发展竞争力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在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新赛道上取得了一定发展成就,已具备较好的基础和条件;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在科技创新、产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有没有发展潜力和未来命运前途的重要标
5、志,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一一谁占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制高点,谁就是赢家。因此,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断提升产业经济的持续整体竞争力,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是赢得国际和地区之间竞争的制胜之道。(三)形成新质生产力是积蓄发展新动能的必然要求。一个区域能否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取决于“源”与“策”两个方面。一是建源成效。主要表现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特定领域,是否形成包括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高等级研究平台、战略科学家、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金融资本等在内的必要物质技术基础。二是施策水平。主要表现在是否能够快速形成科技创新的体
6、系化能力,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发挥其在经济增长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并提前做好未来产业布局。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打造科技、产业、金融等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必将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能。三、发挥优势、履职尽责,全面落实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对政协而言,我们要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围绕全面落实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认真履职尽责,积极协商议政,有效开展监督,广泛凝聚各方共识和力量,助推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实现量的积累和质的突破。(一)紧紧围绕科技创新建言资政。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国发(2022)2号文件
7、精神,按照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部署,围绕打造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四区一高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深化调查研究,统筹谋划好明年的协商议题计划,助力建设特色科技强省。省政协教科卫体委要围绕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等开展调研、视察、考察,力争提出更具战略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二)紧紧围绕要素配置建言资政。我们要聚焦创新要素配置、完善生产要素市场、优化政府服务改革等开展专题性协商;特别是要推广“园区协商”的经验做法,助力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深化产学研融合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三)紧紧围绕产业培育建言资政。我们要深入开展“助力产业大招商政协委员在行
8、动”活动,积极招引一批头部企业,推动贵州在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等方面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绿色环保等新兴产业,促进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助推全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四)紧紧围绕人才建设建言资政。我们要坚持建言资政与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一致性与多样性统一,广泛汇聚各方面人才支持贵州、建设贵州、发展贵州,助推把贵州建设成为全国最有吸引力、凝聚力的人才高地之一,为发展壮大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产业体系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中心组“新质生产力”研讨发言材料(2)同志们:
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意蕴深刻、信号鲜明。近年来,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县域产业不断壮大、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发展基础不断夯实、民生福祉不断改善,但也存在“县域不经济”现象,一些县域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创新动力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要克服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以改革创新、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和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支撑。下面,围绕全市经济工作实际,我谈几点体会,以供同志们参考。第一,要注重新的生产要素的组合。“县域不经济”的现象与县域自身发
10、展条件和认知高度相关。一些“不经济”的县域在发展目标上追求大城市化,在产业结构上追求“大而全”,在增长动力上高度依赖政府投资,创新驱动力不够,这些弊端让县域经济难以找到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新质生产力为破解“县域不经济”现象提供了努力方向。新质生产力指的是能够代表新兴技术、创造新的价值、形成新兴产业的生产要素或生产要素的总和。这些要素主要包括新兴技术、人力资本及数据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只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才能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制度变革和进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逻辑之一,就是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因此,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还需要不断调整生
11、产关系。县域经济不只是要研究“县”的问题,还要研究“域”的问题。发展县域经济,要跳出县域来看县域。随着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要素从“土地”向“产业链”“要素链”“价值链”转移,县域经济发展也从“竞争”走向了“合作”。比如,位于湘鄂交界处的我市某县与某县共建“飞地经济”产业园,某区与兄弟市某县共建产业园区等,新型生产要素在县域的组合,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让县域经济发展实现了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协同发展,为走出“县域不经济”困境探索出了一种产业、项目、资源、人才、资金融合发展新模式。第二,要以科技创新激活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纵观人类发展史,科技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社会生产力提
12、升的关键因素。新质生产力形成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创新。发展县域经济,要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强核心技术创新。回望这几十年来的县域经济发展,纵向分析,县域经济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不断迈进;横向分析,不同县域经济之间的发达程度,突出表现为科技创新的应用程度。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夯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是江浙一带推进县域经济科技创新的关键一招。20多年前,江浙一带的部分县域就因为农业科技的普及,农田实现了高投入高产出,遥遥领先于其他欠发达地区的县域,而且至今仍然保持着领先位置。近年来,杭州市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构建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的梯次培育机制,加快
13、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县域科技企业占比逐年提高。截至2022年年底,杭州全市已累计培育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X万家、高新技术企业X万家、科技领军企业X家。我市很多地方正着力培养网红直播等新业态创业人员,越来越多的“新农人”以实施“数商兴农”为抓手,把视频作为“新农具”,把直播变成“新农活”,打造“电商+网红+农户”模式,互联网与数字科技正在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动能,赋能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新质生产力形成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创新。发展县域经济,要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深入推进县域科技创新跃升计划,完善科技创新主体,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14、,以科技创新激活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为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第三,要建设高质量县域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载体是产业。离开作为载体的产业,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县域经济发展从来不靠一个产业“打天下”,而是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在持续迭代优化。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通过的市委关于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突出抓好现代化产业建设,紧紧抓住先进制造业这个主攻方向。这就要求县域经济加快“四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建设、产业跨界、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加快构建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
15、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高质量县域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提升县域各级干部驾驭经济工作的专业能力。制定干部跨界交流、跨区交流机制,培养大批胜任新质生产力工作环境的创新型干部。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落实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培育县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人才,加强知识产权、技术、人才支撑。二是分业施策,在重点领域出台针对性政策措施。强力推进企业科技创新与技改建设,支持企业提高技术研发、品牌塑造、市场开拓等核心能力,增强整体实力。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进与县域龙头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延长产业链。战略性新兴产业衍生出来的产业链条越长,附加值就越高,“沿途下蛋”就越多。比如,浏阳通过招大引强,培大
16、育强,县域经济从传统花炮产业“一枝独秀”,发展成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发言完毕,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深刻领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论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聚焦新质生产力作出科学部署,凸显了对这一事关大局的战略任务的高度重视,同时提出的“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一些基本原则,为各地区、各部门谋划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方法论,指明了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方向和路径。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
17、,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它并非一般性的科技创新所能推动,更多是由具备原创性、颠覆性、融合性,且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前沿科技创新所驱动而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主要国家竞争空前激烈的大背景下,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等,更需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加快推进。这是赢得发展主动权的必然选择。事关重大,形势紧迫,就不能犯方向性的错误,贻误发展时机。脱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原则,“什么热门
18、就投什么“,或毫无重点地“撒胡椒面”,强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可能会导致项目投资过多、产能过剩严重等现象出现,进而迫使市场陷入内卷,结果不仅发展不了新质生产力,还会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严重的消极作用。在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的重要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的警醒极其必要且关键。深入学习领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论,就要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核心要义、本质要求,深入结合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经济大省更要勇挑大梁,
19、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更具前瞻的战略眼光、更加有效的务实举措、更为积极的主动作为,把科学部署转化为顶用管用实用的政策,努力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以自身的探索探路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突破突围。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以新质生产力塑造我国经济新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新动能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内容,既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又具有重大实践价值。1 .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新质生产力是由
20、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新质生产力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要求,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能够引领创造强大的发展动能。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都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要素。人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活跃的,没有人力资本的积累和跃升,没有一支与现代科技进步、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就无法形成新质生产力。更高科技含量的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出一大批新科技和更
21、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产工具,进一步解放了劳动者,劳动复杂性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当前科技和产业前沿领域的探索,极大丰富了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拓展了生产新边界,创造了生产新空间。生产力各要素的高效率配置是实现生产力跃迁、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条件。一方面,通过对生产力各要素的高效利用,推动生产管理向平台化、网络化和生态化转型,提升管理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改革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打破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推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便捷化流动、网络化共享、系统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
22、,让市场要素不断流向效率更高、效益更好的环节。2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马克思认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J创新的本质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进而创造出大量新兴产业,并通过次级创新提升传统产业生产效率。社会生产力每次出现大的跃升,都对应着新技术对旧技术的“创造性毁灭:第一次产业革命以蒸汽机大规模使用为标志,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步入工业化时代。第二次产业革命以电力技术和内
23、燃机为标志,人类社会步入电气化时代。电力技术和内燃机技术取代蒸汽动力技术成为新的技术经济范式,电力产业、通信产业、汽车产业、石油产业等开始迅速发展,取代纺织、钢铁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第三次产业革命以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标志,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催生了计算机、半导体等支柱产业。能否掌握颠覆性的创新技术,决定了国家的兴衰成败。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在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也面临内部经济增速换挡、外部打压遏制上升的局面。只有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才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从技术层面看,关键核心技术能够沿着技术创新链迅速带
24、动产业创新,进而形成新质生产力。从产业层面看,新技术形成的产业往往具有全新的工艺流程和新的装备,由此涌现出一批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并促使传统产业经过改造发生质的变化。3 .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从历史经验看,中国创造的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是通过改革开放调整生产关系,进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结果。我国创造性地将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两方面优势,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区域间、企业间
25、充分流动,大大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了生产力质的提升。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提升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让各类优质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一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创新政策与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的统筹协调,通过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开辟经济发展新赛道。创新政策实施需要与市场竞争机制相结合,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二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优化资源配置带来的经济增长不以增加要素投入为前提,重点是将现有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进行重新配置,通过将生产要素从低效率生产主体重新配置到高效率生产主体,提升全要
26、素生产率。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4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着力点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方面需要不断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以及劳动对象实现跃升,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创新和改革,不断提升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贯通、融合发展,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一是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二是加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三是加快推动以企
27、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建设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优化创新环境。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建立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提高整个社会对原始创新的包容心、宽容度和承受力,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加快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加快完善政府的激励约束机制,为市场微观主体构建良好营商环境。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积累经验。优化创新资源布局,在科教资源相对
28、丰富和新兴产业具有领先优势的地区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或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更好发挥这些地区的科技创新潜力及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优化产业布局,构建省级一国家级一世界级集群梯次培育发展体系,在发达地区率先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强化内陆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推动制造业在国内有序转移。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建立多元化的国际合作网络,积极参与全球多边和双边合作机制,拓展技术交流和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与国际先进企业、研发机构建立长期、稳定、深入的合作关系,吸收先进技术,推动技术创新和转移。改善营商环境,吸引外资企业来华投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
29、技术创新提供有力保障;同时鼓励国内企业积极“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实现技术交流和合作的跨越式发展。加大对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投入,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为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和发展重点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为开
30、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了科学指弓I。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具有强大发展动能,能够引领创造新的社会生产时代。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他
31、们引领世界科技前沿、创新创造新型生产工具,包括在颠覆性科学认识和技术创造方面作出重大突破的顶尖科技人才,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需要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他们具备多维知识结构、熟练掌握新型生产工具,包括以卓越工程师为代表的工程技术人才和以大国工匠为代表的技术工人。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生产工具的科技属性强弱是辨别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的显著标志。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等融合应用,孕育出一大批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产工具,进一步解放了劳动者,削弱了自然条件对生产活动的限制,
32、极大拓展了生产空间,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物质条件。特别是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等非实体形态生产工具的广泛应用,极大丰富了生产工具的表现形态,促进制造流程走向智能化、制造范式从规模生产转向规模定制,推动生产力跃上新台阶。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劳动对象是生产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得益于科技创新的广度延伸、深度拓展、精度提高和速度加快,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大大拓展。一方面,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物质和能量的手段更加先进,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展至深空、深海、深地等;另一方面,人类通过劳动不断创造新的物质资料,并转化为劳动对象,大幅提高了生产率。比如,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成为重要劳动对象,既
33、直接创造社会价值,又通过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融合进一步放大价值创造效应。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科学技术、管理等要素,都是生产力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只有生产力诸要素实现高效协同,才能迸发出更强大的生产力。在一系列新技术驱动下,新质生产力引领带动生产主体、生产工具、生产对象和生产方式变革调整,推动劳动力、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便捷化流动、网络化共享、系统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大幅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与传统生产力形成鲜明对比,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
34、,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形成高科技的生产力。科技创新深刻重塑生产力基本要素,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生产力向更高级、更先进的质态演进。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在载人航天、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具备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载体,形成高效能的生产力。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持续迭代升级是生产力跃迁的重要
35、支撑。作为引领产业升级和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效能更高,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价值高端、前景广阔等特点,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提供了巨大空间。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2022年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3%,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重点领域加快发展,在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形成一定领先优势。我国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发展,促进技术创新、研发模式、生产方式、业务模式、组织结构等全面革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基础不断夯实。以新供给与新需求高水平动态平衡为落脚点,形成高质量的生产力。供需有效匹配是社会大生产良性循环的重要标志。社会供给能力和需求实现程度受生产
36、力发展状况制约,依托高水平的生产力才能实现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当前,我国大部分领域“有没有”的问题基本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日益凸显,客观上要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新平衡。一方面,新需求对供给升级提出更高要求,牵引和激发新供给,撬动生产力跃升;另一方面,基于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新供给,能够提供更多高品质、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环保性的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和创造有效需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有助于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更好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增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持续性。着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我们要坚持
37、系统观念,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根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升级为方向,着力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和质变。正确处理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一是处理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形成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型生产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二是处理好新质生产力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多管齐下培育新型劳动者、创造新型生产工具、拓展新的劳动对象,促进新质生产力诸要素实现高效协同匹配。三是处理好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之间的关系。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共进,在开放环境下大力推
38、进自主创新,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四是处理好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统筹推进二者发展,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一手抓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一手抓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新型劳动者队伍。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贯通、融合发展,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激发劳动者的创造力和能动性。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推进职普融通、产教
39、融合、科教融汇,探索实行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的有效机制,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全球人才招聘制度,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力度,鼓励在华外资企业、外籍科学技术人员等承担和参与科技计划项目,为全球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创造和应用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推动劳动资料迭代升级。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整合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各方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打造更多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硬科技工充分发挥企业作
40、为研发应用新型生产工具主力军的作用,加强创新要素集成和科技成果转化,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纵深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融合应用,大力推广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生产工具,加快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拓展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重点,拓展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能够不断开辟生产活动的新领域新赛道,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要深入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着力打造
41、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新增长引擎,强化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从国家战略层面加强对未来产业的统筹谋划,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对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进行多路径探索和交叉融合,做好生产力储备。推动更高水平的生产力要素协同匹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推动产业组织和产业形态变革调整,不断提升生产要素组合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做大做强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国际竞争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和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发挥好产业链融通带动作用,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依托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协同共享和高效利用,推动生产组织方式向平台化、网络化和生态化转型,打造广泛参与、资源共享、精准匹配、紧密协作的产业生态圈,加速全产业链供应链的价值协同和价值共创。积极发挥数据要素的“融合剂”作用,推动现有业态和数字业态跨界融合,衍生叠加出新环节、新链条、新的活动形态,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数字贸易、智慧物流、智慧农业等新业态,促进精准供给和优质供给,更好满足和创造新需求。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32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