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低效产业园区更新建设导则(试行)-全文及解读.docx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低效产业园区更新建设导则(试行)-全文及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低效产业园区更新建设导则(试行)-全文及解读.docx(3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附件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低效产业园区更新建设导则(试行)目录第一章总则-1-第二章园区整体更新指引-6-第一节推动产业升级-6-第二节优化空间布局-7-第三节加强服务配套-8-第四节推动智慧绿色发展-10-第五节设置创新文化标识-11-第六节重构交通系统-12-第七节重塑区域关系-14-第三章建筑单体更新指引-16-第一节统一建筑风貌-16-第二节重构内部空间-16-第三节改善空间环境-19-第四节加固建筑结构-21-第五节完善设施设备-25-第六节打造绿色建筑-28-第七节构建智能系统-30-第四章组织实施-32-第一章总则第1条编制目的为贯彻落实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指导中关村国家自主创
2、新示范区(以下简称“中关村示范区”)各分园规范组织实施低效产业园区更新改造工作,充分盘活存量产业空间资源,打造产业高度集聚、空间开放共融、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创新氛围浓厚的高品质科技产业园区,特编制本导则。第2条编制依据1 .城市更新相关法规政策(1)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2)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2022年11月25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五次会议通过)(3)北京市建筑绿色发展条例(2023年11月24日北京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4)北京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京政发2022)20号)(5)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指导意见(京政发(2021)10号)
3、(6)北京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1-2025年)(京办发(2021)20号)(7)北京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三年工作方案(2023-2025年)(京政办字(2023)8号)2 .中关村示范区相关政策文件(1)“十四五”时期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中示区组发(2021)1号)(2)关于加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特色产业园建设的指导意见(中示区组办发(2023)2号)3 .空间改造相关规范标准(1)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2016(2)工业建筑节能设计统一标准GB51245-2017(3)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标准与成果规范(4)城市停车规划规范GB/T51149-201
4、6(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2018年版)(6)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2022(7)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50352-2019(8)民用建筑通用规范GB55031-2022(9)办公建筑设计标准JGJ/T67-2019(10)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11)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T50034(12)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T50087(13)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55001-2021(14)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18(15)建筑工程容许振动标准GB50868(16)工程隔振设计标准GB50463(17)电子工业防微振工程技
5、术规范GB51076(1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19)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通用规范GB55024(21)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2)电力工程电缆设计标准GB50217(23)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4)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5)消防设施通用规范GB55036(26)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27)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第3条适用范围本导则适用于中关村示范区范围内的低效产业园区更新改造活动。其中,低效产业园区是指有明确的四至
6、范围,空间集中连片,且规划或现状建筑面积在3万平方米及以上,经所在地的中关村示范区分园综合评估,现状空间利用、产业发展、产出效益、绿色低碳等指标水平偏低,亟需更新改造的存量产业空间资源。其他园区更新改造活动可参照本导则执行。第4条更新原则坚持系统观念。按照北京市城市更新的总体部署,秉持韧性城市、智慧城市、低碳城市建设理念,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推进,强化顶层设计,突出规划引领,加强市区联动和部门协同,推动低效产业园区转型升级,深度融入区域发展。坚持产业先行。突出目标导向、功能导向,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找准园区细分产业发展方向,科学策划产业布局和开发时序,充分盘活利用低效存量产业空间资源,承接符
7、合所在中关村示范区分园主导产业定位的企业和项目,带动分园产业集群发展,实现“腾笼换鸟”和新旧动能转换。坚持因园制宜。根据园区的区位现状、建设基础、周边配套等情况,充分论证、科学规划,统筹编制更新改造方案,合理确定更新改造规模和布局,增设配套服务设施,挖掘特色文化内涵,打造辨识度高、特色显著的高品质产业承载空间。坚持集约高效。在符合国家和北京市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前提下,充分利用园区现有空间、设施等资源,经依法批准后合理转变用途、更新建设,通过改建、加建、叠建等方式,实现空间再生产,打造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多元复合利用、集约高效的空间载体。坚持科技赋能。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绿色
8、低碳等技术应用,推进园区智能化升级和数字化转型,建设节能减排综合管理系统,以管理智慧化促进园区绿色低碳发展,打造环境清新、宜居宜业宜创的绿色、低碳、智慧园区。第5条更新导向鼓励核心区的园区以服务优化核心区功能,促进金融、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为着力点,提升科研和创新统筹服务能力。鼓励中心城区的园区提质增效,强化研发、孵化功能,完善专业化服务体系,向高品质特色产业园转型发展。鼓励城市副中心和平原新城的园区,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配套功能,打造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鼓励生态涵养区的园区积极盘活闲置低效空间,提升交通、居住、生活等配套服务,承载高成长项目落地发展。鼓励“三城一区”的
9、园区积极承接“三城”科技成果,打造原始创新和产业创新中心、成果转化基地、中试基地和特色产业园。第二章园区整体更新指引第一节推动产业升级第6条产业规划坚持产业为要、规划引领,低效产业园区更新前应编制产业发展规划,按照所在中关村示范区分园主导产业定位,科学分析园区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特点,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智能装备等高精尖产业领域,以及前沿技术、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研究确定园区的主导产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具有特色和优势的产业集聚区,形成差异化发展态势。第7条产业配套园区更新应围绕特色产业配置专业化仪器设备、硬件设施,搭建检测、中试、人工智能算力等开放式专业服务平台,为园区内企业提供低
10、成本、便利化的测试、中试、验证、算力等专业化服务。园区更新应充分考虑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中小企业空间需求,引导技术、人才、项目在园区落地集聚。第8条运营服务低效产业园区更新应重视产业运营服务能力建设,园区建设运营单位应组建专业团队,搭建专业平台,提供专业服务,着力构建更加专业化、市场化的园区运营服务体系。应探索“园区+基金”发展模式,为园内企业提供一站式投资服务。园区运营单位应配备技术转移从业人员,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培育技术转移机构和科技成果转化开放服务平台,承接重大科技成果在园区落地转化。应积极主办或承办具有影响力的论坛会议、赛事路演、展览展示、技术交流、产学研对接等活动,营造
11、和谐开放的创新创业生态。第二节优化空间布局第9条体检评估在园区整体更新改造前应进行全面更新体检评估,对园区现状建设情况及现行法定规划进行综合分析,充分挖掘存量用地潜力空间,提出低效空间布局优化再利用方案。低效产业空间更新改造应以再利用和功能提升为主,各类产业用地指标应满足国家、北京市相关规定,产业门类对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执行。第10条功能布局充分结合园区主导产业特征,进一步明确功能分区,对生产区、办公区和生活配套区进行合理布局,促进研发生产、商务服务、生活休闲等多元空间融合。其中:生产区应集中布局在园区对外交通条件较好区域,布局形式以生产效率最大化为原则,结合生产工艺对地块
12、合理划分,在满足生产安全距离的基础上可进行序列式布局。有条件的可采用“工业上楼”等土地利用方式,推进高层工业楼宇建设,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办公区可单独设置,也可和生活配套区复合设置形成非生产区。宜通过丰富慢行交通、开敞空间组织人流动线,人货完全分流,人车尽量分流。生活配套区服务属性相对明确,布局组织可灵活多样,底层宜搭配商业零售、餐饮、娱乐等生活服务设施。应充分考虑园区的对外形象展示和设施共享。宜将办公、生活等对外有较强互动性的功能沿重要景观、交通线路进行布置。第11条环境安全结合园区内、外建设情况的变化,对环境安全因素重新评估。生活配套区宜布置在全年最低频率风向的下风侧。非生产区、氧(氮)
13、气站空分设备吸风口,宜布置在全年最低频率风向的下风侧。若园区存在产生并散发化学和生物等有害物质的车间或设施,应布置在全年最低频率风向的上风侧。第三节加强服务配套第12条基础设施全面改造提升园区基础设施,根据产业园区更新改造后的功能布局和产业人口,准确核算给水、排水、电力、通信工程等基础设施工程指标,在符合相关技术规定基础上,宜适当超前规划设计,留有一定弹性,以适应未来发展变化。充分考虑废弃物集中处理设施、供配电设施、给排水设施等与周边城市区域共建共享,在园区内建设的设施应采用绿带与其他空间进行分隔。结合道路交通、开敞空间规划疏散通道和紧急避难场所,并设置指示牌标识。园区更新改造应结合“平急两用
14、”项目建设,实现经济、应急的高效统筹。第13条公共设施结合园区发展阶段、产业特征、人员结构、生产流程,按照“精准匹配、适度超前”的原则,确定配套设施种类、规模和布局,注重灵活性和可扩展性。鼓励新建或改造升级共享会议室、共享展厅、路演厅及配套商务服务设施,提升专业服务配套能力。增加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员工餐厅、咖啡厅,以及篮球场、健身房、户外跑道等运动设施。鼓励园区建设政务服务站点、配置政务服务终端,通过提供帮办代办服务等方式,有效落实政务服务等事项“园区事园区办”。有条件的园区可增加员工宿舍、人才公寓等空间。第14条公共空间鼓励增加开放共享的公共交流空间,为企业职工、周边市民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场所
15、。强化公共空间的交互功能,可通过隔墙、家具、陈设、绿化等特色设计,或通过抬高、下沉、设立、围合、覆盖、架起等方式改造原有空间场地,增添原有空间的层次性和设计感,营造自由活力的氛围,激发人群的社交热情及创作灵感。可结合建筑附属空间、周围庭院空间、交通附属空间,布置休憩以及企业文化展示等设施,吸引人流集聚和交流。第四节推动智慧绿色发展第15条绿化景观充分利用现状水系、生态廊道,合理增设公园、广场、绿地、体育休闲等空间,通过线性慢行系统进行组织联系,形成系统网络,更新建设后园区绿化面积不宜低于总用地面积的30%o鼓励建设整体、协调、自生、循环的水环境系统,绿化和路面宜采取透水铺装,鼓励将雨水收集系统
16、、中水处理回用系统、景观水综合处理系统进行综合设计,建设集污水处理、回收利用、观赏休闲一体的生态水环境系统。在实施园区更新改造过程,应注意保护修复古树、名木及其生长环境。第16条低碳园区落实中关村示范区绿色发展行动方案,打造绿色低碳园区。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应用,鼓励园区开放绿色智慧应用场景,积极采用绿色低碳等方面的新技术、新产品,开展相关技术产品的应用示范。积极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研究减排路径。鼓励园区更换能效达标、节能绿色的可再生能源设备,提升园区能耗管理水平。鼓励使用热回收系统,有效回收利用工业生产余废热。鼓励使用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设备,减少碳排放。依据北京市建筑绿色发展条例,改造更新的
17、绿色星级评价标准的建筑应不低于50%,应符合工业建筑节能设计统一标准(GB51245-2017)要求。第17条智慧园区鼓励园区建设5G、卫星网络、算力中心、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更好满足入驻企业对信息服务的需求。支持园区采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园区大脑、园区大数据平台、数字李生园区等智慧园区管理平台,不断提升园区运营管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支持园区推进楼宇控制、能源管理、智能生产监控系统等智能化改造升级,打造智慧生产、智慧生活、智慧交通体系。依托新型基础设施和统一信息融合平台,实现运营、管理和服务的数字化,构建引领性、综合性的科技应用场景,如巡更系统、智慧管廊等。第五节
18、设置创新文化标识第18条特色文化充分挖掘园区工业遗存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现产业园遗产的时代价值,保留原有的建筑、景观等格局和肌理,为新型城市产业空间注入全新活力,营造新旧兼容的产业园区空间,实现历史与现代气息的交融。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如山水、古建筑等,突出园区的特色风貌,增强园区的文化辨识度和吸引力。第19条创新文化根据园区的主题和定位,充分融入中关村创新创业文化元素,打造具有特色的主题景观场景。如可以设置具有科技感的未来城市景观、文化气息浓厚的艺术长廊、具有创意氛围的休憩空间等。在园区主入口和共享开敞空间放置能够体现园区精神文化的景观小品和雕塑,提升园区的艺术气息,突显景观特色和文
19、化内涵。第20条国际元素鼓励完善园区内部双语标识体系,搭建线上双语服务、交流社区,举办各类文化交流活动,打造国际化的园区运营管理服务环境。引进国际化的餐饮、零售、休闲等服务品牌,加强园区生活服务配套,为来园区工作、交流的外籍人士提供更加便利化的服务。第六节重构交通系统第21条出入口园区车行、人行出入口宜分开设置,因用地条件限制可集中设置并进行有效分隔。主要人行出入口地段宜设置公共广场,与所在城区整体功能布局做好衔接。入口及周边界面应重点处理,面向主要干道的,其建筑外观宜符合较高建筑设计标准,打造重点城市界面。出入口位置应符合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标准与成果规范相关规定。第22条交通流线人
20、车分流。结合功能分区进行人行、车行、货运等流线的分流。通过现状道路的改线拓展形成车行、货运系统,原则上不重合交叉。通过更新改造联通各类公共开敞空间织补园区慢行系统。建议采取立体分流的交通体系,人员交通系统可考虑设置于二层(或以上)建筑间连廊、通廊,车行系统、货物装卸场地宜位于地面或地下、半地下。货运组织。应根据不同产业生产工艺及运输特征,结合生产组团场地周边情况,组织园区货运流线,配备停车装卸物流设施空间。相对封闭的生产组团可选择外围货运组织流线;相对开放式组团可采用集中货运,外侧人行的货运组织流线。第23条交通设施鼓励园区增加停车位数量,提高停车位供给能力。生产区每100Itf建筑面积宜配备
21、0.2-0.6个汽车车位,生活配套区每100Itf建筑面积宜配备0.8-1.5个汽车车位。利用临近道路的空闲地、低效用地等,增加园区地上立体停车设施,如机械式停车库。充电桩停车位建议相对集中布局。鼓励园区设置非机动车停车场,非机动车停车场应优先布设于地面,单个车位建筑面积宜采用L5ItfT.8后。存车架和围栏应设置在道路的设施带内,且不应压缩人行道的有效人行通行宽度。存车架的设置应保证非机动车车身放置不超过路缘石外沿。科学设计设置货车装卸场地和回车场地。结合厂房平面布置,宜采用厂房长边停车卸货的方式。考虑现状地质情况,宜采用场地挖方量少、卸货效率高、造价合适的卸货场地或卸货平台。卸货场地货车车
22、位设计尺寸建议至少设置为13m*3.5m卸货场地宜邻近货梯设置,其面积按照每台货梯至少配备2个货车位计算。卸货场地建议设置至少1-2个货物升降平台,方便货物高效运输。有条件的园区可提供垂直提升机、动力车、叉车等辅助物流设备。第24条道路断面根据产业园区生产类型,对现状道路的断面形式进行改造。其中生产区内主要道路宽度宜设置为9-12m,次要道路宜设置为6-7m,支路宜设置为4-5m,具体宽度设置可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确定。主要道路转弯半径建议预留到20m(满足大型货车的进场需求,实际以地块的规划限制条件为准),次要道路转弯半径建议预留到15m,支路转弯半径建议预留到12m。第七节重塑区域关系第25
23、条产城一体结合城市整体空间结构布局规划,锚定园区在区域的功能定位和职能,以嵌入式思维推动园区与城区产业体系、空间体系深度融合,形成“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的发展格局。第26条交通联系结合园区周边一刻钟社区服务圈,梳理现状车行系统、慢行系统、交通站点等交通要素,综合考虑与周边街区的有机衔接,最大限度织补断隔,形成园城一体、共享互补的交通体系。第27条设施共享鼓励园区餐饮娱乐、综合服务、游园广场、办公、文创产业等配套集聚设置在外围,并向社会开放。鼓励停车设施与周边区域共建共享。综合考虑园区与周边居住组团职住平衡关系,协调就近配套建设人才社区、人才住房,保障园区企业员工职住需求。第三章建筑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关村 国家 自主 创新 示范区 低效 产业园 更新 建设 试行 全文 解读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33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