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规划.docx
《关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规划.docx(8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关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规划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国家、省、市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有效防范和应对各类灾害事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规划等法律法规和文件,制定本规划。一、现状与形势(一)“十三五”期间建设成效“十三五”期间,全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和国家、省、市部署,按照区“十三五”安全生产专项规划区“十三五”综合防
2、灾减灾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认真履行职责,狠抓工作落实,基本完成“十三五”专项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健全。完成区级应急管理行政机构改革,防汛抗旱、森林防火等职能完成划转,应急管理新的体制机制基本建成,有效促进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防灾减灾等领域的应急管理工作贯通,基本实现了对事前预防准备、事发监测感知、事中应急救援、事后恢复重建的全面管理。2 .应急救援能力显著提升。区委和区政府高度重视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专题研究森林防火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先后投入2100多万元,建设生物防火林带136条360公里,防火道路22条55.5公里,消防水池14个;建设林火监控与预
3、警系统,设置21处远程林火监测点;更换1辆消防水罐车、2辆运兵车,购置2台带夜视功能和喊话功能的无人机,不断夯实防火安全基础。同时以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方式增加15名专业扑火队员,与林场半专业队伍、镇(街)护林员队伍组成专业应急扑救队伍。3 .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全区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向好,未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安全生产预防控制体系、安全生产信用体系进一步完善。4 .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工程防御能力和综合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建成满足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集约高效、保障有力的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系
4、。(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积极应对国内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加快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攻坚期。1 .发展机遇(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对应急管理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强大动力和理论指导。(2)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正释放新的动力、激发新的活力,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的要求更加紧迫,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城市等一系列新举措,对提升城市运行安全风险管控
5、水平、防灾减灾救灾水平和应急救援能力提供了新机遇。(3)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我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随着新一轮改革的深入推进,为推动应急管理工作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突破应急管理工作瓶颈提供了有利条件。2 .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应急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十四五”期间,要按照国家和省、市部署要求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拓宽监管思路,创新监管手段。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还在不断完善当中;应急救援力量正在由“分散管理、各自为战”向“统一指挥、协同作战”转变;灾种覆盖由“单一灾种”向“全灾种、大应急”跨越式发展。(2)信息化建设仍需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信息化
6、建设是“十四五”期间的关键任务。需要加快应急管理平台和应急管理应用系统建设,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融合水平有待提高,网络、数据、安全、标准等方面仍存在较多短板。(3)自然灾害频发,综合防灾减灾任务重。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逐渐增多的大背景下,洪涝、台风、干旱、森林火灾等灾害发生机率加大。随着城市人口密度和经济社会活动增加,各种灾害风险相互交织,相互叠加,防灾减灾面临更加复杂的严峻形势和挑战。(4)安全生产压力大,城市建设运行风险高。我区中小微企业多,受经济波动及新冠疫情等影响,不少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对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运行和持续改进提升工作动力不足,安全保障水平有待提高。在建筑施工、市政工程
7、及轨道交通等各类工程建设频繁的形势下,城市安全管理面临较大考验。人员密集场所、化工装置、油气管道、有限空间等高风险场所设施在风险评估、风险监测预警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针对性实施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城市安全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尚未根本形成。(5)全社会共同参与应急的格局亟待完善。目前,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实践过程中呈现出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响应协同不够规范、业务培训不够专业等方面的问题。社会公众的安全意识还比较淡薄,对相关公共安全知识学习不够、应急自救互救能力不强。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
8、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坚持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防灾减灾理念,以化解安全风险和筑牢发展基础为主线,全面加强风险防范、应急处置、综合减灾等能力建设,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最大限度降低灾害事故损失,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二)基本原则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的理念
9、落到实处,统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着力做好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科学研判应急管理形势特点,坚持关口前移、精准施策,加强重点工程建设,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提升对多灾种、灾害链的综合防范能力,提高城市韧性。坚持依靠科技、精准治理。坚持问题导向、针对薄弱环节,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大力推进智慧应急建设,构建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提升风险监测、灾害预警、应急调度等智能化水平。坚持依法管理、社会共治。积极推进应急管理法制建设,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积极组
10、织社会力量参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格局。(三)规划目标1.总体目标到2025年,把打造成为智慧应急建设的重要示范区,城市智慧应急能力明显提升,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形势趋稳向好,生产安全事故总量持续下降,重特大事故有效遏制,全社会防范应对处置灾害事故的能力显著提升,城市韧性明显增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专栏1“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规划核心指标序号指标内容2020年基数目标(累计降幅)指标性质1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11人下降15%约束性2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0186下降33%约束性重特大事故起数0起控制在0起约束性4年均因
11、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地区生产总值(0.69%)1%预期性5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01预期性备注带O指标为五年平均指标,其余为期末达到数2.分项目标(1)智慧应急能力全面提升。到2025年,初步建成城市安全感知网络、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平台和应急管理“智慧大脑”建设。基本实现政务数据和城市安全感知数据互联互通,围绕智慧监督管理、监测预警、指挥救援、决策支持和政务管理等业务提供突发事故接报、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应急装备救援力量管理、应急管理统计、即时通讯等功能,为城市安全运行提供支撑。应急管理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达到90%以上。(2)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到2025年,领导体制、指挥体制
12、、协同机制、职能配置、机构设置更趋合理,立法建标机制全面建立,应急管理机构基础设施、装备条件大幅改善,工作效能、履职能力全面提升。适应区域协同发展和公共安全形势需要的跨区域应急管理合作格局基本形成。区级应急管理机构工作条件达标率达到80%以上。(3)安全生产治理能力持续提升。到2022年,全面完成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目标。到2025年,初步建立完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感知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显著增强,建立安全监管执法互助机制,区、镇(街)安全监管水平和中小微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明显提升。(4)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增强。到2022年,初步建立全区
13、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到2025年,初步构建全方位、综合性的监测预警网络平台,形成一体化全覆盖的自然灾害监测感知网络,灾害监测能力和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5)应急综合保障能力明显加强。到2025年,初步建成全区统一的应急物资储备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救灾物资储备信息全区联网。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防汛、抢险、救灾生活物资储备水平明显提升,能够满足一场W级应急响应的应急物资保障需求。基本形成部门协同、互通共享的立体化应急通信服务保障网络。持续开展自然灾害避灾点提升建设,加强应急避难场所能力提升建设。基本实现灾害发生8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区级应急管理机构专业人才
14、占比超过60%o(6)应急救援体系和能力明显提升。到2025年,灾害事故信息上报及时准确,灾害事故信息发布公众覆盖率达到92%o基本完成应急预案体系结构化、场景化、智能化建设。(7)全社会共同参与应急能力明显加强。到2025年,全社会安全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公众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显著提高,基层治理的精准化水平持续提升,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基本形成。群众应急救护培训达标普及率达到2%,增创至少3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新增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率达到100%,全区每个村(居)至少有1名灾害信息员。三、主要任务(一)以创新驱动引领智慧应急建设1 .完善城市安全感知网络完善应急感
15、知网络建设。利用物联网、航空遥感、视频识别、移动互联等技术统筹推进自然灾害监测感知、安全生产感知、城市安全感知和应急处置现场感知等网络建设。实现感知设备的统筹部署和全域的感知监测,多模态信息采集,规范化数据采集和划分,提高采集精度和效率。2 .提升智慧应急数据治理水平构建符合大数据发展的应急数据治理体系。完善风险隐患、应急队伍、应急物资等基础数据库;加强政务数据和城市应急感知数据的归集、融合、治理,基于公共安全管理平台,汇聚、关联、融合各类数据资源,整合应急管理信息资源,构建应急基础信息主题库。强化信息获取和公众服务。3 .打造应急管理智慧“大脑”打造应急管理指挥平台。加快应急指挥平台和系统建
16、设,开发建设“应急管理一张图”,实现全区应急救援智能化、扁平化和一体化。推动先进算法广泛应用,加强辅助决策系统建设,建设专题应用场景,实现风险监测预警、应急指挥调度、救援资源管理、智能决策支持等功能。利用移动通讯等多媒体技术,直观展现灾害点位周边应急资源、避难场所等,自动规划救援疏散线路。促进形成信息化应用示范的“雁阵效应”。(二)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1 .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完善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强化综合协调职能。推进基层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确保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有人抓、事有人管、有人负责,全力打通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最后一公里”。健全领导指挥
17、体制。建立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下的应急指挥部,协调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调整完善议事协调和指挥机构,建立和完善统一、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领导机构,优化运行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完善监管监察体制。推进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整合组建综合性执法队伍,加强基层一线执法力量。完善执法力量配备以及工作经费和条件保障机制。理顺有关行业领域执法职责和权限、主要执法依据,健全监管监察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等制度。2 .优化应急协同机制强化部门协同。发挥相关议事协调机构职能作用,加快形成边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协同合作、运转高效的重大安全风险防范化解协同机制和灾害事故处置协同应对机制。强化军地协同。建
18、立健全军地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开展军地联演联训。强化军地指挥协同、灾情动态通报、兵力需求对接和应急资源保障,推动军地数据共享和资源共用。强化政社协同。完善政府与社会救援力量的协同机制,支持引导社会力量有序有效参与应急救援行动。3 .完善应急管理法治推进完善应急管理法规体系。积极贯彻落实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和省安全生产条例,积极参与应急管理领域立法研究,推进建筑施工、烟花爆竹、民爆物品、消防、道路交通和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行业领域配套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制定与修订工作。完善应急标准体系。研究制定全区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框架与应急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及时对接重点行业领域标准制修订,提升应急管理标准化有效性和科学
19、性。推动应急管理标准实施应用,促进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化和应急技术装备标准化。健全普法机制。完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的管理和监督制度,健全行政规章清理整合常态化机制,定期开展规范性文件集中清理和专项审查。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建立健全常态化普法教育机制。严格依法行政决策。分类管理一般行政决策和重大行政决策,完善法定程序和配套制度,健全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和责任倒查机制。建立基于应急预案的应急决策制度。深化应急管理领域“放管服”,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升承接能力。严格应急管理执法。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加大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强化执法全过程监督。健全应急管理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
20、,细化量化裁量标准。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追究衔接机制。完善安全生产综合协调、联合执法机制,建立生产安全事故防控体系。4 .压实应急管理责任厘清条块职责边界。全面梳理、编制权责清单,明确政府职能部门职责边界,合理划分应急管理执法职责,积极推进应急管理相近工作职能的整合,加快形成边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协同合作、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压实部门监管责任。建立动态化责任界定机制,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综合优势和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有效衔接“防”与“救”责任链条。健全责任考核评估机制。压实属地管理责任。推动将应急体系建设纳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健全分级响应机制,明确应急管理事权划分、灾害事故
21、响应程序,落实属地主体责任。严格责任追究。完善灾害事故直报制度,健全重大灾害评估、事故调查和责任追究机制。(三)强化风险防范与化解能力1 .加强风险源头管控科学规划布局。优化城市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布局,提升重大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完善城乡综合防灾规划,积极有序推进韧性城市、海绵城市、人民防空工程、城市应急水源等关键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加强风险评估。健全城乡规划、建设、运行等全周期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制度。定期开展重点行业、区域、城市安全风险评估,严格控制区域风险等级及风险容量。开展全区地震、地质等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调查评估,摸清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完善优化自然灾害综
22、合防治区划和分灾种防治区划。推进安全风险评估会商机制。严格安全准入。实施市场安全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更加严格规范的工艺技术设备材料安全准入标准。健全重大项目决策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严格落实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推进安全准入的清单管理。2 .强化风险监测预警提升灾害事故风险监测能力。利用物联网、卫星遥感等技术,优化气象、地质、森林等灾害监测站网布局,推进火灾前端监控设备和烟火识别系统建设。完善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领域风险监测系统。提升灾害事故预警预报能力。完善跨部门、跨地域的气象、水文、地质、森林火灾、海洋等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机制,提高全灾种、全流程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的智能
23、分析研判能力。建设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贯通的全区应急广播系统。3 ,推进安全生产整治强化本质安全。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淘汰和限制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材料。大力推广新技术新装备,实施智能化工厂、数字化车间试点示范。加强隐患排查。规范安全生产隐患分级分类排查治理标准,制定隐患排查治理清单,实现隐患自查自改自报闭环管理。健全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督办制度。构建区、企多级联动的安全隐患数据库。推进专项整治。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建立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强制退出机制。推行安全生产综合执法、跨部门联合执法,加大抽查、检查力度。4 .加强自然灾
24、害治理提升城乡建筑抗灾能力。继续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和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全面开展城市排水防涝设施达标建设。完善避难场所规划布局,健全建设质量标准和后评价体系。提升重大基础设施抗灾水平。完善交通、水利、电网等关键基础设施设防标准,加强重大工程和设施安全风险防控。完善网络型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提升极端自然灾害条件下抗损毁和快速恢复能力。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继续推进自然灾害高风险地区居民搬迁避让。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加强海绵城市建设,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四)加强重大突发事件应对准备1 .加强救援能力建设建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力量。加强森林消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应急 管理体系 建设 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34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