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诗格的形式批评分析.docx
《唐五代诗格的形式批评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五代诗格的形式批评分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唐五代诗格的形式批评分析摘要:唐五代出现了大量的诗格类著作。诗格是对唐诗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律诗在初唐得以定型化并获得高度繁荣,必然引起人们在理论上对声律、对偶的探讨。同时,科举制的实行也促进了诗格的产生,以便给初学做诗者提供指导经验。唐五代诗格中蕴含了大量的形式批评因素,深入挖掘诗格的内涵,并以理论化的形态把它显示出来,具有独特的意义与价值。关键词:唐五代诗格形式中西对话诗格是中国古代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批评形式之一。诗格批评既源远流长,又丰富多彩,是非常宝贵的文学理论遗产。诗格作为审美范畴在唐五代加以确立。张伯伟先生强调:“在古代文学批评著作中,作为专有名词的诗格是到唐代才有的。”唐五代诗
2、格批评,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是一笔丰厚的值得研究的诗学资源。一、唐五代诗格的历史流变(一)初唐诗格初唐统治者们反对齐梁以来的淫靡文风,重文学的功利作用。但他们并不否定文学的艺术特质,讲求抒情与文采。这种思想为文学形式的探讨留下了广阔的余地。律诗在这一时期得以定型化,齐梁时期的“永明体”讲四声与病犯,初唐发展到讲求平仄律。这一时期的主要诗格批评文本有上官仪的笔札华梁、无名氏的文笔式、元兢的诗髓脑、崔融的唐朝新定诗格、李崎的评诗格等等。初唐人集中探讨声律与对偶问题。声律的研究始于南朝齐沈约等人的“四声八病”理论。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说:“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
3、,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于言文。”沈约认为五言诗每一句的用字应该四声各不相同,而且一联上下句间同一位置上的字也须在声调上互有区别。“八病”则是为了贯彻这一原则而规定的一些禁格,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沈约等人虽以“四声八病”为原则来规范诗文创作,但如何把这一原则具体化,使之有可操作性,则是由唐代诗格类著作来解决完成的。唐人将四声作了平仄二元化的处理,使平仄相间,构造出切实可行的声律定式。初唐时期主要以沈约“八病”为中心来展开探讨,并逐渐提出了调声之术。诗髓脑云:“调声之术,
4、其例有三:一日换头,二日护腰,三日相承通过调声之术,初唐人已经将平声与上、去、入三声对举,实际已是把声律二元化,放宽了声律规则。在此之前,人们多着眼于一联之内两句的声律协调,到元兢的“换头”之术中,已扩展为解决一首五言诗内联与联之间的平仄粘对关系,真正使得齐梁声律理论具有了可操作性,促进了律诗的定型与繁荣。(二)盛唐诗格盛唐时期追求风骨,要求诗歌表现高昂明朗的感情和雄浑壮大的气势。同时,盛唐人又提出了“兴象”概念,要求写出情景交融的完整的意境,使得这一时期诗格探讨也从声律、对偶深入到对句势、诗意等的研究。释皎然的诗式、诗议涉及到声律、对偶及诗歌体式,并深入研究了“意”与境的关系。他们的批评不仅
5、深化了对声律对偶的认识,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句法,而且涉及到“景”与“情”,诗歌的语言运用与诗的整体印象等更深的层面。这一时期的著作开始注重诗的句法、篇法,研究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深入探讨了句势问题。早在崔融唐朝新定诗格中就列有十体,一形似体、二质气体、三情理体、四直置体、五雕藻体、六映带体、七飞动体、八婉转体、九清切体、十菁华体。王昌龄诗格中有“十七势”之说,承续了崔融论体的基本精神,并且由对诗歌风貌的关注深入到创作的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具体运用。每一种名目除释义外,并附有诗句说明。皎然诗式中也说到体式。“评日: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才性等字亦然。体有
6、所长,故各功归一字。偏高、偏逸之例,直于诗体、篇目、风貌不妨。一字之下,风律外彰,体德内蕴,如车之有毂,众辐归焉。其一十九字,括文章德体,风味尽矣,如易之有篆辞焉。“五代王玄诗中旨格的“拟皎然十九字体”一节于每体后列有诗句说明,延续了皎然论体的特色。(三)晚唐五代诗格晚唐时期,唐王朝彻底崩溃,政局不可收拾,处在这种环境中的作家和批评家,普遍具有消沉心态与悲观心理。这个时期有一部分作家主张“诗教说”与抒写民生疾苦,也有一部分人崇尚清丽绮艳的诗风,但总体的倾向是追求淡泊的情思与境界。司空图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理论。人们更加着力于对声律、对属、字句等方作面的琢磨与锤炼。另外,科举取士对诗律的要
7、求在这一时期也更趋细密,故而大量的诗格著作也应运而生。这些著作所讨论的范围更加宽广,论述更加深入,增添了宗教神秘主义的色彩,主要有僧齐己等人对句势的继续探讨和王取的“拗律”说。齐己风骚旨格,也有十体之说,即一曰高古,二曰清奇,三日远近,四曰双分,五曰背非,六曰无虚,七曰是非,八日清洁,九曰覆妆,十曰阖门。这十体都有诗句附后,但并无解释,还是就诗歌整体风貌而言的。五代的诗格中列有十势,其中龙潜巨浸势、狮子返掷势见于风骚旨格,孤鸿出塞势即孤雁失群势,其他七势为新增,即芙蓉映水势,龙行虎步势,寒松病枝势,风动势,惊鸿背飞势,离合势,虎纵出群势。芙蓉映水势。由上观之,晚唐五代诗格,承续了初盛唐人对体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五代 形式 批评 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43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