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耆佛教与七个星佛寺遗址研究.docx
《焉耆佛教与七个星佛寺遗址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焉耆佛教与七个星佛寺遗址研究.docx(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焉曾蟒与七个星佛寺遗址研究摘要:西域古国焉耆在古代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其地在西域佛教文化中地位显赫、与邻近区域相互影响,焉耆佛教的传入、发展和没落不仅对本地文化,也对中原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通过以往掌握的资料,对焉耆佛敦文化中代表性文化遗存七个星佛寺遗址历史沿变、文化内涵、生存状况、出土文物进行分析,并详述了外国探险家在遗址所做的破坏性的挖掘,认为其中出土的回鹘文木腆及吐火罗文抄写的弥勒会见记剧本等文物的价值坡高。七个星佛寺遗址作为揖善佛教的象征,今后一定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关键词:古国焉耆;佛教文化;七个星佛寺遗址一、焉耆概况焉音位于新疆中部,天山山脉以南中段,焉者盆地
2、的开都河中下游冲击平原,是自古丝绸之路北道必经之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要冲。早在战国晚期或西汉初,访耆就已建立了城郭,是汉代西域三十六个城邦之国之一,西接龟兹,东邻高昌。汉书西域传称:焉耆国户四千,口三万二千一百,胜兵六千人西南至都护治所四百里,南至尉犁百里,北与乌孙接。(1焉耆,古代史书两汉书晋书魏书周书隋书新、旧唐书皆称“焉耆”,佛国记称“乌克”,水经注引释氏西域记里称“乌夷”,高僧传续高僧传悟空行记皆称乌耆”,大唐西域记称“阿耆尼工“阿耆尼源梵文Agni.即火”的意思。有学者称:在10至13世纪时突厥语大辞典称焉耆作唆里迷”。1882年,在焉耆设喀崛沙尔直隶厅,也写作“哈拉沙尔”,是维吾尔
3、语,翻译成“圣城”或“伟大的城”之意。焉耆和西域其他地区一样,自古以来多种宗教并存。历史上原始宗教、萨满教、状教、佛教、道教、摩尼教、伊斯兰敦等都先后在焉耆广泛传播和发展,此消彼长,并存交融。大约在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焉耆,4世纪东晋时代高僧法显(约公元337-422年)路经焉耆,G佛国记记载:东晋弘始年间,焉耆信徒“有四千余人,皆小乘学,法则齐整。秦土沙门至彼,都不预其僧例也”2上魏书等古籍记戏,垢耆俗事天神,并崇信佛法7天神,指的是袄教,也就是说公元4至6世纪焉耆佛教和祇教都在焉耆盛行。考古资料发现,摩尼教于公元808至821年间传到焉耆。14世纪以后,伊斯兰教传入焉耆,逐渐形成了以伊斯兰教
4、为主、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二,焉耆佛教的传入与七个星信寺遗址佛教传入焉香,在焉耆历史发展上是一个大事件。由于外部文化的输入以及汉文化的影响,使焉耆本土文化获得了新鲜血液,经过交流和融合,焉耆文化的面貌傲然一新,成为西域著名的佛教文化中心之一。根据法显的记载和七个星佛寺遗址、千佛洞的结构与壁画来看,焉耆地区当初传入佛教的小乘学,随首高昌回鹘的进据,这里的假教学法在高昌回鹘的影响下逐步转化成为大乘学,同时这个地区的小乘佛教对高昌地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佛教的传入,佛门弟子虽然在寂静外修建寺院从事佛事,但不太重视修佛等佛教艺术。公元2世纪吐火罗人速立的贵霜帝国迤腋色和统治时期在迦涅弥罗(即克什米
5、尔)举行过傍典的第四次结集,此次结集是佛教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聚会,从此开始出现佛教雕刻和绘画艺术,通过修佛、佛教神话故事绘画到寺院墙壁,佛教修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3O晋朝时期七个星俳寺遗址和千佛洞在西方佛教的影响下,传统方法开始修建。唐代,中央政权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大都护和北庭大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贞观二十二年(即公元648年),安西都护府辖下四缜都护府,有州三十四。旧唐书地理志称安西都护所统四镇,有龟兹都督府、毗沙都督府、疏勒都督府、焉耆都督府。焉耆都督府,就设在今痂耆县境内。唐朝时期焉耆佛教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同时丝绸之路的畅通,文化艺术的交融,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628年
6、,唐代著名的僧人玄奘取经途中曾在筠者住了一宿。大唐西域记记载:焉耆国他蓝十余所,僧徒二千余人,习学小乘数说,一切有部”4.等耆作为西域佛教文化中心之一,遗存着七个星像寺遗址、霍拉山佛寺遗址等众多的佛教文化遗存。其中七个星佛寺遗址敢具代表性,兽出土昵塑佛、壁画、建筑装饰构件、菩萨、武士、护法神、供养人头像和12肖像残件、回鹘文木膜及吐火罗文抄写的弥勒会见记剧本等文物。学界认为古代新整吐火罗文,有A、B两种方言:A方言主要在焉耆地区流行,今称焉耆语、文字称指耆文;B方言通行在库车地区,今称龟兹语、文字称龟兹文。筠耆文弥勒会见记,因收藏地点不同分作两个版本:德国本和“新博本1906年5月,德国探险家
7、在焉耆舒木楚克遗址发现“德国本;1921年泽格和泽格林刊布吐火罗文残卷两卷本,分图版和拉丁字母转写两部分。1974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焉耆七个星千佛洞北大寺发现“新博本”5.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七个星佛寺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演自治县七个星镇七个星村南偏东8.5千米,理拉山山前地带低矮的山梁和坡地上。这是一处佛教文化遗存,对研究佛教建筑、佛教史、绘画和戏剧等诸多方面价值极高。特别是在佛教藜术的传播过程中填扑着龟兹至吐鲁番之间的空白。遗址由洞窟和傲寺组成,洞窟依山开凿,共残存11窟,多数窟朝西或西南,大部分洞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窟内的佛像无存,部分窟内残存安置假像的基
8、座。第2号、第3号、第5号和第7号窟内仅残存部分朵云纹、缠枝文、乐伎、飞天等图案的壁画。洞窟结构来看有两种性质,一种为矮小的纵券顶单室窟;另一种为前后室的支提窟,前室为纵券顶,左右开甬道,后室星横券顶隧道状,所形成的中心柱为长方形,性质相似于龟兹石窟寺的初期结构。洞窟南约1公里是佛寺遗址,有的高台上砌筑,有的在平地土坯砌筑,遗址中部一条自然泉水沟将惚寺分为南北两区,总面积约40000平方米,南区分布比北区密集。残存佛塔、僧房、大小殿堂等建筑93欠。南区寺院建筑矮小,与龟兹初期佛教遗址要筑性质相似。1957-1958年,我国考古学家黄文斌先生在此进行试掘,出土泥塑像头部、佛像残体等80余件遗物。
9、南区出土佛像风格来看面部梆是高鼻、细眉、眼半开,身上衣纹紧浚皱折,两显露出,显出犍陀罗风格;也有面相圆好、额宽、眉细长、两目半开,无珠、高鼻梁、合子口,为西域一般债像传统作风。北区出土佛像风格来看、面刷紫绛色、额涂红色云彩、两目半开、点珠、高鼻通于额际、合字口,接近于中原地区雕塑风格,可能为回鹘女像特征38。北区寺院建筑是形式为砌筑高大与宽敞,小数建筑性质相似与南区,但大部分寺院建筑是庭院式,与高昌地区回鹘寺院建筑形式相近。1958年黄文斌在七个星佛寺遗址沟北区发现一些菩萨头部残塑像,这些塑像两题及额均有彩绘,两目点珠,与高昌地区回鹘菩萨螫像相近;发现有日前摩利支天女像(残塑像)处有回鹘女像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佛教 七个 佛寺 遗址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4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