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三苏祠见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docx
《学习时报:三苏祠见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时报:三苏祠见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三苏祠:见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省眉山市三苏祠,了解当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等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这既是对三苏文化的肯定,也是对以三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肯定。为我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中华民族康续发展的源头活水指明了方向。三苏祠,地处四川眉山纱毂行内,是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及祠堂。始建于北宋,元代始将苏家故宅改建为苏祠,祭祀三苏。明洪武年间曾扩建,后于明末毁于战乱兵火,仅存五碑一钟一井。清康熙四年,重修三苏
2、祠建一堂一寝和瑞莲亭。后经嘉庆、同治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先后维修增建木假山堂(今来凤轩)、前厅、四围砖墙、云屿楼、抱月亭和披风榭。1928年扩建,更名为三苏公园,从今来凤轩后扩至山境以北沟边,并对外开放。1948年,三苏公园再度向西扩至近城墙处。1956年8月,新建金鱼亭、重建大鸟笼(后废),重点培修飨殿。1959年建立三苏纪念馆,对殿、堂、亭、榭进行修缮。1979年,三苏公园更名为三苏文物保管所。1984年更名为三苏祠博物馆。2006年,三苏祠博物馆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截至2023年10月25日,三苏祠2023年接待游客133.56万人次,较2022年同期增长5
3、39.66%o游千年三苏祠,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久弥新,日益成为一种时尚。三苏家训融汇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苏轼有文说:“昔吾先君、先夫人僦居于眉之纱毂行。”可知,纱毂行内三苏祠原为三苏故居。在这里,我们得以近距离感受苏家世代家风家教的传承。苏家兄弟年少时,父亲苏洵游学四方,常以母为师。母亲程夫人出身名门,知书达理,特别注重磨砺儿子的节操和人格。程夫人教导儿子学习廉吏范滂,心怀正义;教育儿子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告诉儿子要有仁爱之心,不伤生灵。在三苏祠,“程夫人教子”“不发宿藏”“不残鸟雀”的故事至今仍给人以深深的共鸣。苏父二十七岁始发愤读书,却能文声大噪,文名不为才气纵横的儿子所掩盖,足见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习 时报 三苏祠 见证 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50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