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郭亮诗词中的史策丹心.docx
《学习时报:郭亮诗词中的史策丹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时报:郭亮诗词中的史策丹心.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郭亮诗词中的史策丹心郭亮是我们党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工人运动领袖,也是与毛泽东一起组织和领导过工人运动的亲密战友。毛泽东赞扬他是“有名的工人运动的组织者”。1928年3月29日,郭亮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于长沙司门口前坪,牺牲时年仅27岁。在郭亮短暂一生中,留下的诗词虽然不多,却彰显了宁死不屈的史策丹心,凸显敢于斗争的风骨品质。“问问社会,是何道理”郭亮,原名郭靖笳,1901年出生于湖南省望城县铜官镇射山冲上文家坝(今铜官街道郭亮村)。11岁时,他改名为郭亮,希望自己像诸葛亮一样足智多谋。少年时期的郭亮就留心观察老百姓饥饿苦劳的困顿生活并深入思考,写了一首锐利的新体诗问问社会:一个奇怪的问
2、题,秀才、举人都说不值一提,教书夫子也说是普通道理,可是,他们一概不知!富人的谷米是哪里来的?为什么种田人把谷担进富人仓里?问问社会,是何道理?富人的房屋是哪里来的?为什么穷人造屋富人安居?问问社会,是何道理?富人的衣衫是哪里来的?为什么种棉织布人衣不遮体?问问社会,是何道理?人们同生活在一个世界,为什么贫富不一?问问社会,是何道理?这首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道出民众疾苦,又以极其犀利的语言鞭挞社会不公,特别容易引发共鸣,很快便传诵开来。也正是为了解答问问社会中的这些疑惑,郭亮越来越广泛阅读历史书籍,关心民瘦,心系家国,开始走上一条积极探求真理的人生道路。1915年秋,14岁的郭亮考入长郡中学读书
3、。随着湖南人民反日爱国斗争不断涌现,郭亮参加了长沙学生的爱国反日斗争。1916年,郭亮在长沙街头看见被杀害的革命党人的头颅,愤然咏诗:“湘水荡荡不尽流,多少血泪多少仇?雪耻需倾洞庭水,爱国岂能怕挂头!”悲愤情感从这首诗作中喷薄而出,爱国的火种在这名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涓涓细水汇巨流”爱国的火种一旦点燃便在郭亮年轻的胸膛熊熊燃烧。他体恤民众疾苦,为贫民毁家纾难。在同群众打交道的过程中,也深切感受到汹涌但迷茫的革命热情。仿佛置身重峦叠嶂之中的郭亮,急切地探索着斗争的方式和前进的方向。1919年,毛泽东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传播介绍新思想。一直在努力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郭亮读到毛泽东的文章时,顿感眼前一
4、亮,很快成为湘江评论的忠实读者。1920年,郭亮考入湖南第一师范,机缘巧合地结识了毛泽东,由此开始经常向毛泽东求教改造社会的道路。经毛泽东介绍,郭亮加入新民学会,后参加了由毛泽东、何叔衡、方维夏组织的湖南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在斗争实践中,郭亮开始有了明确的革命理想和斗争思路,坚定地认为不改造这个国家,什么事也做不成。1921年冬,经由毛泽东介绍,郭亮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湖南最早入党的党员之一。入党时,郭亮慷慨陈词:“有的人入党,只是献出一张空嘴皮,我郭亮甘愿为党献头颅。”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郭亮终于有所归属,赋诗一首抒发情怀:“涓涓细水汇巨流,千曲万转不停留;后浪推着前浪去,飞越群山得自由。”他把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习 时报 诗词 中的 丹心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50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