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二则教案.docx
《礼记二则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礼记二则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礼记二则第1课时教读引领课【学习内容】教材:虽有嘉肴【学习目标】1 .反复朗读,积累文言词语,理解礼记中儒家的治学理念。2 .学习礼记用类比说理的手法。【教学重难点】学习礼记用类比说理的手法。【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儒家经典有“四书”“五经”之说,回顾所学知识,请同学们说说“四书”“五经”分别指哪些经典。明确:“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今天,我们学习礼记中的两篇关于学习的文章。二、读虽有嘉肴(一)朗读1 .教师进行诵读指导。抓对偶句,读出整齐的美感,比如首句。读出层次感,注意语速和语调,比如在第二句“是故”后停顿,“不足”“困”重读。关注语气词,比如全文用了五个“也”
2、字,语气舒缓,要读出教诲的感觉。2 .学生练习诵读,并进行朗读展示。(二)译读1 .检查预习情况,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点进行点拨。2 .学生通译全文。(三)品读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刘禹锡的陋室铭,体会“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类比关系。参考示例:用“山”“水”的成名或灵验来引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德馨”。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虽有嘉肴中的类比手法,结合文本分析其妙处。参考示例:作者用类比的手法切入话题,用“嘉肴”比喻“至道”,用“弗食”类比“弗学”,用“不知其旨”类比“不知其善”。3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类比手法的作用。参考示例:用类比手法引出“虽有至道,弗
3、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然后对举“学”和“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景,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再举兑命中的句子论证观点。类比手法将抽象深奥的道理讲得具体形象、浅显易懂。三、读教学为先1 .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2 .对比虽有嘉肴与教学为先两文的不同内容,完成表格。文章标题文章论点讨论视角写作手法虽有嘉肴教学为先参考示例:文章标题文章论点讨论视角写作手法虽有嘉肴教学相长从教与学的关系类比教学为先人要学习,以教学为先从教育的作用类比3 .找出教学为先中使用“类比”手法说理的语句,并分析其论述过程。参考示例:“玉不琢,不成器”使用了类比手法,以“玉”比“人”
4、,以对玉的琢磨类比人的学习,以玉受琢磨后“成器”类比人学习后“知道”。作者先用类比手法引出“人要学习”的论点,再以古代明君重视教育为例,引用兑命的话再次论述论点,强调学习的重要性。4 .补充方仲永的故事,用教学为先的观点分析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1)故事回放:方仲永一一一个天才的陨落。教师讲述王安石伤仲永的故事,也可以提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2)原因分析:从教学为先的观点看方仲永的悲剧。参考示例:教学为先有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方仲永的父亲没有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一个人如果没有后天的努力学习,即使是天才也无法成才,就像美玉需要雕琢才能成器。人只有经过学习,才能充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礼记 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55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