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教案】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docx
《【名师教案】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教案】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名师教案】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课前解析】关注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在教学时要突出学生自主性阅读和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揣摩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
2、因,以此思考自己的志向。【教学目标】1 .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1个生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5个词语。2 .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3 .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4 .写出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教学重点、难点】1 .在阅读中体会文中表达的“中华不振”,感受落后就挨打的道理。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3 .明白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3、1 .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1个生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5个词语。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读文释题1.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为什么读书?预设1:父母想让我好好学习,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望,所以我好好读书。预设2:为了以后可以找到好的工作,有好的生活,所以现在要好好读书。教师过渡:让我们走进课文,听听少年周恩来的回答。(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介绍周恩来,师生交流课前搜集资料。指导:教师可以出示多媒体周恩来的图片和资料,也可以让学生分享搜集的周恩来勤学读书的小故事。预设:周恩来(189
4、81976),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毕业于南开大学,早年留学日本、法国等地,回国后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主任,自1949年起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1976年逝世。二、朗读课文,检测字词1 .教师引导: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按照要求自由读课文。2 .检查自学情况。(1)教师引导:同学们都读得非常认真,读得这么认真,那相信课文里生字词也难不到你们。我们一起来看看。同桌互读生字词,看一看能读正确吗?崛起模范魏校长清晰仿效淮安疑惑惩处训斥重点指导:“惩处”的“惩
5、”不能读错。(2)学生做识字游戏,记忆会认字。3 .出不会写字。肃晰振胸怀赞效凡顾训斥(1)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出字格中的位置。(2)学生根据视频书空生字,感受生字的笔顺。(3)教师范写。重点指导:“赞、顾、肃”“赞”左边的“先”的弯钩要变成提。“顾”“厂”里是横折钩加竖提,不是“巳”。最后是点。“肃”下半边的笔顺为“先两边后中间”而非“从左到右”。(4)学生拿出练习本,独立练习,教师巡视,相机指导。(设计意图:本课生字比较多,词语也比较难理解,给学生深入学习带来了障碍。本环节引导学生在自读中自主识字、学词,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为深入学习打好了基础。)三、小组合作,默读课文,理解内容
6、1 .合作读文教师提出要求:下面我们小组合作读课文,听听同学是否读正确、流利。读完后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件事情,用自己的话说说分别讲了什么事情?(1)师布置小组合作读书要求,引导学生倾听、评价、纠错。(2)小组合作读课文,师巡回指导。2 .反馈交流教师提问: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件事情?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煤文nr少年周想来的哪几件W?12岁的周总来删到沈阳,秋听伯父叹气说“中华不搞T,这使他疑惠不X。Bg周恩来在相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国观的中国人都敬怒不敢喜,这使他具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11.在修身调上,册息来在全班间字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访:9”为中华之起
7、而预设1:第一件事:在修身课上,周恩来表明了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预设2:第二件事:周恩来来到奉天,听到伯父叹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难以忘怀。预设3:第三件事:周恩来在租界里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无处说理,体会“中华不振”。)教师追问:让我们用上“之所以是因为”将三件事连接起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演文讲了周恩来少年时代目闻目婚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预设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之所以从小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是因为他耳
8、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现象,体会到了中华不振。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设计意图:“学会抓住重点句段,理清文章的结构,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中年级学生的一项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以上的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能力。)四、小结课文,布置作业1.课文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概括包含多件事的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在修身课上,周恩来表明了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件事讲十二岁那年,在奉天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他疑惑不解;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里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无处说理,体会“中华不振”。2 .)课堂
9、演练。3 .课后作业。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2 .写出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温故知新1.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会了概括包含多件事的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借助课下搜集的相关资料,来探寻周恩来总理立下这样志向的原因,同时也思考一下我们读书的目的。2.文章中有一个词语多次出现,它告诉了我们周恩来立志的最关键因素,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11T7自然段,把它找出来。(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围绕文章主题设疑,启发思考,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训练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语句,理解文
10、章主旨的能力,为下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预设:中华不振二、借助资料,探寻立志原因。1.教师引导:周恩来具体都经历了什么?现在就让我们深入地学习这篇课文。故事发生在周恩来12岁时,也就是100年前,1911年,他的伯父把他从家乡接到了东北的沈阳,到了车站下车的时候,叔侄俩就有了一番对话。教师引导:这里伯父仔细叮嘱周恩来千万不要去一些地方,为什么呢?指名回答。预设:不要随便去玩有事绕着走占据没有地方说理教师追问: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是什么地方呢?预设:是租界。教师追问:什么是租界?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出示租界资料)租界:指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强行取得的,供其在一定时期使用和管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名师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名师 教案 四年级 上册 中华 崛起 读书 教学 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58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