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硕士论文】上转换发光研究.docx
《【光学硕士论文】上转换发光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学硕士论文】上转换发光研究.docx(6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论文英文题目作者:XX导师:XX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12月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北京交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特授权北京交通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提供阅览服务,并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导师签名: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签字日期:年月日中图分类号:UDC:XXXX作者姓名:导师姓名:学位类别:学科专业:XXXX学校代码:XXXX密级:公开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博土学位论文论文题目论
2、文英文题目XX学号:08122231XX职称:教授物理学位级别:硕士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方向:上转换发光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12月致谢本论文的工作是在我的导师XX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XX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工作方法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和影响。在此衷心感谢三年来侯延冰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指导。师兄唐爱伟博士悉心指导我们完成了实验室的科研工作,在学习上和生活上都给予了我很大的关心和帮助,在此向唐爱伟博士表示衷心的谢意。在实验室工作及撰写论文期间,冯志慧、张波、王琰、冯宇光、李娟娟、陆运章、孔祥飞等博士,谷洪亮、杨光、陈登岳、贾智帅、张新国等硕士同学对我论文中的研究工作给予了热情帮助,在此向他们表
3、达我的感激之情。另外特别感谢北京科技大学蒋清霞同学,给予我在测试、文献搜集中的帮助。中文摘要摘要:鼠标左键单击选择该段落,输入替换之。内容为小四号宋体。中文摘要应将学位论文的内容要点简短明了地表达出来,约300600字左右,字体为宋体小四号。内容应包括工作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要突出本论文的创新点,语言力求精炼。为了便于文献检索,应在本页下方另起一行注明论文的关键词(3-8个),如有可能,尽量采用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提供的规范词。图X幅,表X个,参考文献X篇。关键词:请输入关键词(3-8),以分号分隔。分类号:请输入分类号(1-2),以分号分隔。ABSTRACTABSTRACT:鼠标左键单
4、击选择该段落,输入替换之。内容为小四号TimeSNewRomanoV-般为300个左右实词。KEYWoRDS:请输入英文关键词,与中文关键词保持一致。以分号分隔。CLASSNO:请输入分类号,以分号分隔。序鼠标左键单击选择该段落,输入替换之。内容为小四号宋体。学位论文的序或前言,一般是作者或他人对本篇论文基本特征的简介,如说明研究工作缘起、背景、主旨、目的、意义、编写体例,以及资助、支持、协作经过等;也可以评述和对相关问题发表意见。这些内容也可以在正文引言中说明。目录中文摘要iiiABSTRACTiv序V第一章文献综述81.1 稀土元素的特性81.1.1 稀土元素的物理性质81.1.2 稀土元
5、素的化学性质81.1.3 稀土元素的光学性质91.2 上转化发光101.2.1 上转换发光的定义101.2.2 上转换发光的研究历史101.2.3 上转换发光的机制121.2.4 上转换效率151.2.5 级数的判别161.3 上转化发光材料161.3.1 上转化发光材料体系161.4 纳米材料简介171.4.1 定义181.4.2 纳米材料的性质181.4.3 举例说明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191.4.4 纳米多孔材料201.4.5 纳米上转化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211.5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23第二章Y2O3:El*纳米多孔上转换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质的研究252.1 弓I言252.2 实验252.2
6、.1 试剂和仪器252.2.2 Y2O3:E/+上转换材料的合成252.2.3 材料在本文中的命名262.3 结果与讨论262.3.1 XRD测试262.3.2 FESEM表征282.3.3 Y2O3:EN*的上转换发光光谱312.3.4 退火温度对样品上转换发光的影响312.3.5 反应釜内反应时长对样品上转换发光性质的影响332.3.6 激发态寿命362.4 本章小结37第三章对激活离子、敏化离子掺杂浓度以及发光机理研究393.1 前言393.2 实验393.2.1 试剂和仪器393.2.2 Y2O3:E-+,Y2O3:Er3+,Yb+上转换材料的合成393.2.3 EN*掺杂浓度与上转换
7、发光强度的关系403.2.4 泵浦功率与丫2。3Er3+上转换发光强度的关系413.2.5 Y2O3:EN+上转换机理的分析433.2.6 敏化离子Yb*浓度对上转换发光的影响443.2.7 泵浦功率与丫2O3EF*,Yb3*上转换发光强度的关系453.2.8 Y2O3:E卢*,Yb3*上转换机理的分析4733结论:48_Toc262667795结论50参考文献51附录A索弓I53作者简历54独创性声明55学位论文数据集56第一章文献综述1.1 稀土元素的特性1.1.1 稀土元素的辘性质稀土元素,就是指元素周期表中HIB族中的铳、钮、镯系等17种元素的总称,常用R或RE表示。稀土元素的名称和化
8、学符号为:铳Sc、钮Y、锢La、铀Ce错Pr.铉Nd、铜Pm、铁Sm、错Eu、钱Gd、饿Tb、铺Dy、钦Ho、银Er、锈Tm、镜Yb、错Lu。它们的原子序数是21(Sc)、39(Y)、57(La)到71(Lu)。常把锢、铀、错、钛、铜、彭、铺称为轻稀土或者铺组稀土;而把轧、钺、镉、秋、饵、锈、镜、错、钮称为重稀土或者初组稀土1。稀土金属的一些基本物理性质见表L1。表1.1稀土金属的基本物理性质TabLlThebasicphysicalpropertiesofrareearth子数元素原子量离子半径(埃)密度(克/厘3)熔度()沸点()57La138.921.226.199205423058Ce
9、140.131.186.768804+5293059Pr140.921.166.769935+5302060Nd144.271.157.00710245318061Pm1471.14-62SM150.351.137.50410525163063Eu1521.135.166826+10149064Gd157.261.117.868135020273065Tb158.931.098.2531336253066Dy162.511.078.565148520233067Ho164.941.058.7991490233068Er167.271.049.05815001550263069Tm168.941
10、.049.31815001600213070Yb173.0416.959824+5153071Lu174.990.999.84916501750193021Sc44.970.832.99515501600275039Y88.921.064.472155230301.1.2 稀土元素的化学性质稀土元素的化学活性较强,其强度顺序为:由铳、钮至镯递增,而由锢至错逐渐减弱,其中以以锢、铀和错为最活泼。燃点:稀土金属燃点很低,钵为160C,错为190,钛为270。稀土元素能够生成稳定的氧化物、卤化物、硫化物。并且能够在较低的温度下能与氢、碳、氮、磷及其它一些元素相互反应。稀土金属能分解水(温度较低时慢,
11、温度较高时快),易溶于盐酸、硫酸和硝酸中。稀土金属由于能形成难溶的氟化物和磷酸盐的保护膜,因而难溶于氢氟酸和磷酸中。稀土金属与碱不发生反应。(6)与氧作用:稀土金属在室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发生氧化反应。首先在其表面上氧化,依据所生成的氧化物的结构性质不同,继续氧化的程度各异。如翎、铀和错在空气中氧化速度快,而铉、铁和铝的氧化速度较慢,甚至能较长时间保持金属光泽。与氢作用(7)与氢作用:在室温下稀土金属能够吸收氢,温度升高吸氢速度加快。当加热至250C至J3OOC时,则吸氢作用较强烈,并能生成为REH(X=23)型的氢化物。稀土的氢化物较脆,并且在潮湿的空气中不稳定,易溶于酸和被碱所分解。在真空
12、中,当加热至1000以上时,可以释放出氢。因此这一性质常用于稀土金属粉末的制取。(8)与碳、氮作用:无论是固态稀土金属还是熔融状态金属,在高温下与碳、氮作用,均能生成REC2型和REN型化合物。其中稀土碳化物在潮湿空气中容易分解,生成乙块和碳氢化合物(约70%C?H?和2O%CH4)稀土碳化物能固溶在稀土金属中。(9)与硫作用:稀土金属与硫的蒸气作用,能够生成RE?S,和RES型的硫化物。稀土金属的硫化物特点是:化学稳定性和耐蚀性强、熔点高。(10)与卤素作用:在高于200的时,稀土金属均能与卤素发生剧烈化学反应,主要生成三价的REX3型化合物。稀土元素和卤素作用强度由氟向碘递减。(11)与金
13、属元素作用:稀土金属几乎能同所有的金属元素作用,生成不同的金属化合物,如:与镁生成:REMg,REMg2,REMg4等化合物(稀土金属微溶于镁元素);-铝生成:RE3A1,RE3Al2,REA1,REA12,REAl3,RE3Al4等化合物;1.1.3 稀土元素的光学性质物质发光现象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受热之后,产生热辐射发光;一类为物体受激发,吸收能量并跃迁至激发态(非稳定态),之后返回到基态的过程中,以光的形式放出能量。稀土化合物的基质和稀土元素为激活剂的发光材料多属于第二类。稀土元素原子具有丰富的能级,因为稀土元素原子的电子构型中存在4f轨道,从而为多种能级跃迁创造了条件,获得多种发
14、光性能。稀土是一个巨大的发光材料宝库,在人类开发的各种发光材料中,稀土元素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1.2 上转化发光1.2.1 上转换发光的定义上转换过程就是:材料吸收两个光子或多个光子,产生的可见光的光子能量高于激发光的光子能量,称为上转换过程。因为上转换发光所发射的光子的能量比所吸收的光子的能量高,这违反了斯托克斯定律(anti-stocks),但是由于发射的高能量光子是通过吸收多个低能量光子激发而产生的,因此这种现象是符合能量守恒定律的。表现为:用红外光来激发一种材料,产生可见光3。1.2.2 上转换发光的研究历史20世纪40年代中期,上转换现象被ObrienB发现;20世纪50年代初,
15、KaStlar开始研究稀土离子的上转换发光现象;20世纪60年代因夜视仪等军用目的的需要,上转换研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4o1966年,F.Auzel在制备错酸盐玻璃时,在用作激光的Yb3*-E*离子中,发现在激发态之间可能存在能量传递过程。当基质中共掺杂Yb3*离子时,能有效敏化稀土离子的发光,如在铝酸盐基质NaYb(Wo4中,由于存在Yb3*离子的能量传递给EN*离子,使得绿色上转换发光强度增加了70倍。1971年,JOhOSOn用BaY?Fg:Yb3+-H03*和BaY?FgYb3+-Er3*在77K下用闪光灯泵浦首次实现了绿光上转换激光5;1973年,以AUZaI和Wright为代表,详细
16、研究了稀土离子发光的机制:即激发态吸收,能量传递,合作敏化引起的上转换发光,并且提出实现上转换功能的前提是掺杂的稀土离子形成亚稳激发态。特别是AUZeI对上转换发光进行了总结,并比较了许多不同基质上转换发光材料的发光效率,之处具有较高效率的基质为氟化物,如YF3、BaYFS等。但是在这一阶段,激发源的问题还是未能解决,如当时的发光二极管的发射峰值约为930nm,与上转换材料的最佳激发峰值(970-980nm)匹配不理想4。1979年,Chivian苜次报道了上转换发光中的光子雪崩现象。此后,上转换发光进入了第一个研究高潮,这期间出现了大量的研究论文。80年代后期,随着激发源、材料研究以及对激发
17、机理等研究的深入,上转换发光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高潮。1986年,Smith用材料YAIo3:EJ*首次实现了连续波上转换激光6;1987年,AntiPenko用材料BaYzFgE/*首次实现了室温下的上转换激光;而且利用稀土离子的上转换效应,覆盖红绿蓝所有可见光波长范围都获得了连续室温运转和较高效率、较高输出功率的上转换激光输出7。1994年,斯坦福大学和IBM公司合作研究了双频上转换立体三维显示这一技术作为上转换应用的新生长点,被评为1996年物理学最新成就之一8。1998年,OliVera等报导了Yb3*,Er3*共掺的Ga2S3-La2。3玻璃的上转换发光,并指出声子辅助无辐射衰减过程和E
18、T过程是主要的红色和绿色上转换发射能级布居方式。2000年,ChneXB等对比研究了YbrE色共掺的钮盐陶瓷和Yb3+,EN*共掺的氟氧玻璃的上转换特性后,发现前者的上转换强度是后者的10倍,并且后者发光存在特征饱和现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上转换发光机制为扩散转移的新观点10o2004年,VetrOne等系统研究了在Yb3+-Er3*共掺Y2O3纳米材料中Yb3的掺杂浓度对上转换发光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Yb3*掺杂浓度的增加,CR和非共振ESA过程导致红色上转换发光强度增加,并且发光能级4S3z的布居方式从双光子上转换过程转变为三光子上转换过程11o2005年,BUbb用脉冲激光沉积方法制备出
19、LaEr(MO4)3薄膜,成功获得绿色上转换发射,扩展了上转换发光材料的进一步应用12。纵观历史的发展,不难发现上转换研究的发展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军事对其应用技术的需求和半导体激光技术的发展促进所致;另一方面是随着上转换的机制等基础研究的突破和材料合成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从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上转换材料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发现上转换现象到上转换产生的机制研究,并建立了3种最基本的上转换机制,即激发态吸收、交叉弛豫、光子雪崩机制。第二阶段是各种上转换材料产生的阶段,由于对上转换材料的组成及其特性作了系统的研究,这一阶段得到了各种类型的优质上转换材料。第三阶段是新的上转
20、换机制以及上转换性能与材料的组成、结构、形成工艺条件的对应关系的研究,这一阶段正处在发展时期。包括过渡金属离子掺杂上转换特性、材料与上转换性能的对应理论、室温宽波长上转换以及低环境条件下上转换材料制备工艺的研究和开发等。在未来,随着信息、通信、视频显示及表面处理等技术的发展,越来越需要高效率、低价格、高性能的可见光波长的激光光源,尤其是蓝绿光激光。在可能获得蓝绿光激光的方法中,上转换发光具有如下优点:(1)可以有效降低光致电离作用引起基质材料的衰退;(2)不需要严格的相位匹配,并对激发波长的稳定性要求不高;(3)输出波长具有一定范围内的可调谐性。另外,上转换发光的研究更有利于廉价、简单、结构紧
21、凑的小型激光器系统的发展。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上转换效应是获得可见波段激光的途径之一。虽然已有一些材料实现了较高的上转换效率,但距上转换的实际应用还有一段距离,如在太阳能电池方面的应用。因此上转换研究的重点之一就是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寻找一些新的发光机理、制备方法和材料组合来提高上转换的效率,以实现高效、室温、宽波长的上转换4。1.2.3 上转换发光的机制13T5目前,可以把上转换过程简单归结为三种形式:激发态吸收、能量传递及光子雪崩:(D激发态吸收(EXCitedStateAbsorption)激发态吸收过程是指同一个离子从基态能级经过连续双光子或多光子吸收布居到能量较高的激发态能级的过程,
22、是上转换发光的最基本过程。如图1所示,在泵浦光作用下,基态吸收过程使基态能级El上的离子吸收一个频率Ol的光子跃迁到中间亚稳态能级E2;如果能级E2和E3之间的能量间距与泵浦光子能量接近,能级E2上的离子可再吸收一个频率。2的光子跃迁至能级E3,完成双光子上转换吸收过程。若满足能量匹配,能级E3上的该离子也可能通过ESA过程布居到更高的激发态能级而形成三光子、四光子上转换吸收。处于能级E3上的离子辐射跃迁返回基态能级时,放出的光子能量大于吸收过程中单个光子能量,其频率。导致发射波长短于激发波长,造成上转换发光。E图L1激发态吸收FigLlExcitedStateAbsorption(2)能量传
23、递(EnergyTransfer)能量传递是一个普通而重要的物理现象,发生在吸收和发射不在同一中心离子的体系中。敏化剂(三)为被直接激发的离子;激活剂(八)为接收能量传递并发射出光子的离子。同稀土离子的直接吸收相比,能量传递能使激活剂离子激发态上的电子数增加两个到三个数量级,从而提高上转换效率。能量传递一般分为两种形式:辐射能量传递和无辐射能量传递。前者是敏化剂离子的辐射被激活剂离子吸收,要求的是发射的能量谱带与吸收谱带相重叠。而在稀土离子中,由于f-f跃迁较弱,无论吸收与发射都不太强,因而这种方式不是主要的。起主要作用的是无辐射传递过程,这种传递过程主要分为三类:共振无辐射能量传递当激活中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光学硕士论文 光学 硕士论文 转换 发光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64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