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70题.docx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70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70题.docx(7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70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讳”:隐讳,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讳名,是古人对身份显赫的人或自己的尊长不能直称其名,避称其名。B. “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后来有补充注释春秋的书,称为春秋三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C.中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一甲若干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二甲、三甲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称号。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A. “字”,旧指男子冠礼女子及笄时取与本名意义无关的别名,自称称名,称人用字。B. “天宝末”,指用天宝年号纪年的最后一年,天宝是区别于开元的唐玄宗晚期年号。C.“牢醴”,指祭祀用的牲品和甜酒,牢又分为太牢与少牢两种,牛羊猪各一叫太牢。D.“赠司空”,指死后被追封为司空,古代朝廷对功臣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匈奴”、月氏、大宛、康居、大夏、安息、乌孙等古代国家政权,都是张骞出使西域过程中所到、所闻之处,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上。B. “堂邑氏奴甘父”:堂邑为姓氏,甘父为名,奴,是其做家奴的身份。后文提到被封为“奉使君”的
3、堂邑父,就是指他。C. “汉节”:汉代朝廷派出使臣或传达皇帝命令时,凭节为信,中央设有专门掌管符工的官员,名叫“符节令”。苏武就曾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D. “匈奴”:中国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居于南夷,随畜牧而转移。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家:起之于家而任官职。古代指由平民出身而晋升为官口贝。B.仪同三司:官名,始于东汉,本意指非三公(司马、司徒、司空)而给以三公同等的待遇。C.上柱国:原为保卫都城安全的军将,后为中央最高武官或为功勋
4、的荣誉称号。D.赠:古代指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亲属则不属于加封之列。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父忧指遭逢父亲丧事,古代官员的父母如若去世,必须回到祖籍守丧三年。B.兵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C. “婚姻”释义复杂,有时候把新郎的父亲称为“姻”,把新娘的父亲称为“婚”。D. “布衣”顾名思义就是布做的衣服,古人常常借“布衣来指普通的平民。6.下列对又文中加点词语含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科:古代考试科目名,如唐宋进士就分甲乙科。“拟登进士甲科”即洪拟被进士甲科录取。B.国子博士:古代学官名,始
5、置于晋朝,除教授国子学生学业外,还为政府作政治咨询及祭典顾问。c.丁税:又叫身丁税,指封建时代政府按人头征税的赋税制度,家中有多少人就按多少人交税。D.移蹿:蹿的本意指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引申指帝王出行的车驾。蹲即“移驾”。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祖,帝王庙号,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者。8 .别驾,汉朝设置的州刺史佐吏。刺史出巡辖境时,别乘一车随行,因而得名。C.干戈,本来是类似矛的武器,因此以“干戈”作兵器的通称,后引申为战争。D.露板,亦作“露版”,这里指不缄封的奏章。文中意在说明崔琰的公正无私。9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乡试又称“秋闱”,是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称“会元”。B.织造是明清于苏杭等地设立的负责织造衣料、制帛以供皇帝及宫廷之用的专局。C.缙绅原本是指古代朝会时官宦将记事的手板插于腰带,后来成为官宦的代称。D.谥是帝王或官员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海瑞谥为“忠介”,表扬他忠诚耿直。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贞元,属于古时皇帝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B.卯、辰,属于十二地支。地支和天干组合在一起可以用来
7、纪年,十二地支又可以用来表示一天的时间。C.觐谒,即入觐,古代政治礼节,指地方官员入朝朝见帝王。后引申为下级拜见上级或朋友间的礼节。D.谥,即谥号,官员的谥号一般由朝廷赐予。朝廷赐谥,很多时候都是有褒有贬,有的谥号既扬善又不讳恶。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冠即“弱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B.制举,历代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常见的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等。C.工部,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六部之一,是主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D.致仕,是封建社会官员退休后被朝廷重新征召做官的一种专有称谓。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
8、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讳:指史官给历史人物写传记的一种写法,符合古时候对历史人物的名字避开不直接称谓的习惯。B.孝廉:根据儒家的思想,汉代察举孝廉被确定为选拔人才的最重要的科目,孝廉即“孝顺亲长、廉能正直”。C.节钺:符节与斧钺。古代朝廷授与官员或将帅,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授予符节、节钺的过程仪式常被称为“假节”,被授予符节的大臣被称为“持节”。D.三公: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西汉时一般指司马、司徒、司空。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辟,表示征召并授予官职。与“除”“拜”都含有任职的意思。B.翰林,唐初设翰林院,作为文人
9、和卜医技术待诏的处所,并非中央机关。后来另建学士院,入院的称为翰林学士,专掌皇帝的机密诏令。宋朝后翰林学士成为正式官职。C.公,文中指爵位,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春秋时期有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D.出,调出京城,表示贬官,古代表示贬官的还有“夺”“谪”“左迁”“黜”等。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河内,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这地方因位于黄河凹处北岸以东,且位于殷商畿内,故称“河内”。B.光禄大夫,指汉代掌管宫廷宿卫及侍从的长官。魏、晋以后有其名而无其职。唐、宋以后成为官阶的称号。C.食邑,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
10、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又称采邑、采地。D.诏狱,就是由皇帝直接掌管的高官案件,意为此监狱的罪犯都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如唐代的刑部、明代的锦衣卫。1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均为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B.庶长子,是古代对非正妻所生且年龄最大之子的称呼,但地位远低于嫡长子,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爵位、封邑、官职、财产等。C.万历三十五年,中的“万历”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来纪年的名号。汉武帝以后,新君即位就会改年号,称为“改元”。D.礼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六部中
11、礼部的最高级长官,掌管户籍财经、典礼、科举、学校、外事活动等,相当于今日的教育部长、外交部长。1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漕运”是指利用水道调动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运送粮食的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B.“隆庆”属于年号,“隆庆元年”指该帝王即位第一年。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C. “致仕”是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D. “卒”是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古代广诸侯王死叫薨,古代所有人之死亡均可称“死
12、”。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因考期在八月,故又称为秋试、秋闱。B.侍班,指古代臣下轮流在宫内或行在所随侍君主、记事、记住起居,或处理其他事宜,即“入直”C.三木,桎、梏、拳合称“三木”,可以枷在犯人颈、手、足三处的刑具,因为是木制的所以称为三木,一般借指较轻的罪行。D.对簿,指受审问。簿,狱辞的文书,相当于现在的诉状。在古代审讯时,依据状文核对事实,故称对簿。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者,称之为进士。殿试时
13、第一名称为解元。B.河朔,地区名,古代泛指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大体包括今山西、河北和山东部分地区。C.行在,也称行在所。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如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大驾幸建康,六宫留临安,则建康为行了在,临安为行宫。”D.正书,亦称“楷书”“正楷”“真中,字体名。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的字体。1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里巷”有乡邻之意。“里”是古代居民区名,一里所含居民家数,说法不一,历代也有变化。周礼有“五家为邻,五邻为里”的记载。B. “畿”,指古代王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后来多指京城管辖的地区,“京畿”“畿辅”都指京城附近地
14、区。C. “忧归”是指因父母丧事,回乡守丧。在古代父母去世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任官者必须离职,表达当事人对已故父母的崇敬和不舍。D. “祟祯”是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年号纪年从汉武帝开始,此后,新皇帝即位,都要确定自己的年号。如汉武帝、崇祯帝等都是年号。1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宰相,文中指我国古代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与“丞相”并非同一概念。B.科举时代,通过最高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土。进土为三甲,一甲三个人全部称为状元。C.讳,文中指对君主或尊长的名字避开不直接称呼,“犯讳”意思是违犯了这个规定。D.致仕,本义是将享受
15、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父,指祖父亲兄弟的儿子,长于父者为从伯,幼于父者为从叔;又指父亲的兄弟,即伯父或叔父。B.阙,多义词,此指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的高台,常左右各一,台上起楼观,用于装饰、瞭望。C.闾里,“闾”原指里巷的大门,后指人群聚居处;“里”指居住的地方,如“故里”;“闾里”指乡里。D.秩满,官吏任期届满。文中写王瞻出京担任鄱阳内史,任期届满以后,被朝廷授任为太子中舍人。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节钺,指符节和斧钺,因古代授予将帅,作
16、为加重权力的标志。文中可理解为“武帝”。B.主簿,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等同“江州司马”中的“司马”。C.储贰,也叫储副、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法定继承人的称谓,需专门册封。D.谥,古代大臣死后,朝廷往往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给予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兄”,指父亲的侄子中比自己年长的人,也泛指本族平辈中年龄与己相当者。B.“曹掾”,东汉太尉或相国等分曹治事,正职为“掾”,后来泛指各部门治事的属吏。C.“季弟”,指最小的弟弟。一般而言,古人兄弟排行,伯为大,仲次之,叔第三,季最小。D.“改秩”,秩,官吏的俸禄、职
17、位或品级,“改秩”即改变官吏的俸禄、职位或品级。2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诏”,一般指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或文书等,常见的有诏令、诏书、诏谕等。B. “祠”指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房屋。文中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加以奉祀。C. “内官”是多义词,古代既可指君王左右的亲近臣僚,也可指宫中的女官属、宦官太监等,文中指宦官。D. “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得名,亦称作抚台。24 .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从四德。“三从”指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B.谥号。帝王与大
18、臣的谥号都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C.宗法。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嫡庶来组织,统治社会的法则。D.庙号。唐以前,对已死皇帝多称谥号;唐以后,对已死皇帝多称庙号。25 .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B.太子。皇帝所有的儿子都被称为太子。C.年号。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D,三从四德。遵循“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26.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宗法制。核心为嫡长子继承制,即众妻所生的最年长的儿子为法定继承人。B.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习惯把社稷作为国
19、家的象征。C.年号。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江外忧”,大事等都要改年号。D.谥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27.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子。封建社会的太子地位仅次于皇帝,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B.宗法制。目的在于保持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C.五常。仁,义,礼,智,信。D七庙。用来供奉祖先,从右至左依次有太祖,二,三,四,五,六,七世庙排列。二.古代官职28.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御史。秦朝时始设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错事。B.“东宫三
20、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后逐渐成为虚职。C.里正。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D.判,守,意为兼任官职。判,为高阶兼任低阶,守,为较低官职者兼任高阶官职。29.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致仕,告老,下车,乞身都指古代官员请求退职,退休养老。B.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三省的长官为宰相。C.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D.节度使。唐代时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后造成割据局面,世称“藩镇”。30.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部。隋代始设,唐代确定为吏,户,礼,兵,开J,工,各部以尚书,侍中为正副长官。B.解褐。脱去粗
21、布衣服,喻入任为官,另有仕宦,起用,拜官也意为入任官职。C.司马,各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隋唐时是州郡刺史的长官。D.爵。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后代往往因时而异。31.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夺情。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B.刑部。掌管全国的司法刑狱,刑罚政会,审核刑名及刑部官员任免。C.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谪,指因罪被降职或流放。D.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32.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八股文。明清科考的一种文体。B.征辟。辟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C.庠序。地方学
22、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D.国子监,太学。封建时代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33.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试。又称秋闱,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B.考中进士又称“折桂”,“披官锦”,“及第”等。C.博士是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D.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为殿试。34.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书院。明清出现的独立教育机构,为私人或官府所设。B.司业。国子监或太学的副长官。C.察举。有推举之意,由地方长官推荐给上级或中央。D.进士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探花,第三名为榜眼。35.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监生。国子监学生,
23、由学证考取或地方保送,皇帝特许,后成为虚名。B.考中进士者即授官。C.院试合格后可取得秀才资格,才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D.教授。原指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四.风俗礼仪36.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寒食。清明之后的一二日,节日里禁止烟火,只能吃寒食。B.斋戒。古代重大事件前要实现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C.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D.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37.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秋。主要习俗有赏月,吃月饼等。B.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C.再拜。先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 文化 常识 170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67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