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1-2035年.docx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1-2035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1-2035年.docx(7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1-2035年)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守护好这一江清水”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依据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重庆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1.2035年)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开展区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渝规资c2022161号)、重庆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
2、护和修复工程实施方案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等,编制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为主线,以系统解决区域内主要生态问题为导向,全面分析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自然资源状况、生态系统状况及主要问题,以“两屏三带多廊”的生态安全格局为基础,突出对国家重大战略的生态支撑,统筹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地理单元的连续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合理划定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分区,科学布局并有序实施重大工程,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助力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3、建设。规划的实施范围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行政辖区全域,总面积3014.06平方千米。规划期为2021-2035年,目标年为2035年,近期目标年为2025年,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是对市级生态保护修复相关规划的落实落细,是一定时期内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任务的总纲和空间指引,是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争取各级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资金和政策支持的依据。第一章基础分析与形势研判第一节自然资源状况(一)自然地理条件地处重庆东部,三峡库区腹心。石柱县介于东经107o59,-108o34北纬29。39-30。33之间,幅员面积3014.06平方千米;距离重庆市主城区230千米,是重庆主城通向华东、华南
4、的主要通道;东接湖北省利川市,南邻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西南靠丰都县,西北连忠县,北与万州区接壤,是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和“两群”联系的纽带。“两山夹一槽”,地形切割强烈。石柱县位于四川盆地东部中山区,在地貌区划中属巫山大娄山中山区。境内地势东高西低,呈起伏下降,方斗山与七曜山两大山脉近似平行纵贯全境,形成两山夹一槽”的主要地貌特征,造就中国侏罗山”的美名。地质构造主要是北东走向,南西向的挤压面及其伴随的构造形迹,主要反映为方斗山背斜,七曜山背斜,石柱向斜,方斗山逆断层,老厂坪正断层和一些小型的平堆断层、正断层和逆断层。县境内海拔最高点为黄水镇大风堡(1934.1米),最低点为西沱镇陶家坝(1
5、19米)。立体气候显著,降水相对集中。石柱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具有春早、夏长、秋短、冬迟的特点。受地形控制,全县立体气候特征显著。多年平均气温16.4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为40.2摄氏度(1959年8月23日)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4.7摄氏度(1975年12月16日)。多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56天,多年平均降雨量1247.3毫米,最大年降雨量2010.7毫米(1982年),最小年降雨量555.0毫米(1971年),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4-9月降水占年降水量的76.7%,10月至次年的3月占23.3%o河网密布,水系发达。石柱县属长江水系,全县约351条河流。
6、流域面积50平方千米以下的河流共325条,覆盖全县33个乡镇(街道);流域面积5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6条,分布于各乡镇,总长666.2千米;流域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15条,分别为:长江、龙河、磨刀溪(油草河)、普子河(马武河)、悦珠河、龙沙河、河坝场河、四龙溪河、东溪河、双河坝河、官渡河、毛滩河、过河溪、龙潭河、石流河。生态空间广布,地质灾害频发。石柱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146.40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38.04%。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全面完成后,全县有两处自然保护区:大风堡市级自然保护区、洋洞市级自然保护区,四处自然公园:七曜山自然公园(地质类)、水磨溪自然公园(湿地类)、藤子
7、沟自然公园(湿地类)、重庆黄水风景名胜区。受气候和地形影响,全县地质灾害频发现已查明46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全县划分为6个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分别为:石柱向斜高陡斜坡崩塌滑坡防范区、七曜山背斜、方斗山背斜地面塌陷防范区、县境南部和北部崩塌滑坡泥石流防范区、三峡库区崩塌滑坡塌岸防范区、重点行业防范区。(二)重要资源禀赋山体资源优质。石柱县主要有方斗山脉、七曜山脉,两大山脉平行排列斜贯全境,形成两道天然屏障,横亘南北。海拔100O米以上的中山区,面积为1940.4平方公里,约占石柱县幅员的64.4%,海拔相对高差为1789米。海拔在1000米以上、坡度15度以下的台地达300平方千米,是全市最佳的
8、高山生态休闲片区之一。水资源丰富。石柱县水域面积8.98万亩,其中河流水面4.03万亩、水库水面3.71万亩,坑塘水面、沟渠、湿地面积较小。全县多年平均降水量1285.3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22.80亿立方米,地下水总储量达3.50亿立方米;全县人均水资源量4145立方米。全县现有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4座;湿地资源为内陆滩涂,面积621亩,主要分布于桥头镇。森林资源充足。石柱县是重庆市重要的森林资源大县,肩负着重庆经济发展生态屏障的重要作用。全县林地面积约327.00万亩,占全县幅员面积72.29%,居全市第三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0.08%,主要分布于七曜山两侧乡镇;其中,黄水镇森林覆盖
9、率最高达82.10%,国有林场其次,为78.60%。全县活立木总蓄积900万立方米,居全市第四位。农田资源优越。石柱县共计耕地71.78万亩,园地9.39万亩。其中,水田29.65万亩,占比41.31%;旱地42.13万亩,占比58.69%;无水浇地。下路街道、临溪镇、三河镇、南宾街道、大歇镇等5个镇街耕地面积较大,占全县耕地的28.4%o全县基本农田面积达57.33万亩,耕地平均等别为10.2等。草地资源优质。石柱县草地总面积882.88公顷,以天然牧草地、其他草地为主,占比分别为57.14%、42.81%;人工牧草地面积最少,仅占0.05%。草地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北部的鱼池镇、西沱镇等乡镇,
10、南部的六塘乡、三星乡、龙潭乡等乡镇,其草地规模均超过70公顷;其中,坐落于鱼池镇、拥有“重庆最美草地”之称的千野草场规模最大,面积为127.26公顷,占比14.41%。生物资源多样。石柱县动植物资源丰富,高等维管束植物2182种,国家级珍稀濒危及重点保护植物20种;古树名木1004余株;野生动物470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188种,水生动物124种,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51种。现有野生和栽种中药材1700余种,其中常用中药材206种。矿产资源富足。石柱县已发现矿产28种,包括煤、煤层气、天然气、铅矿、锌矿、铜矿、铁矿等。已发现各类矿产地66处,其中,能源矿产10处,金属矿产29处,非金属矿产27处
11、;大型矿床5处,中型矿床7处,小型矿床36处,矿(化)点18处;煤的保有资源量为0.81亿吨,铅锌的保有资源量7.70万吨。自然与文化景观靓丽。石柱县旅游资源丰富,共有旅游资源单体591项。县内拥有4A级景区、3A级景区、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靓丽自然景观和西沱古镇、重庆冶锌遗址群、银杏堂、石柱土家啰儿调、“石柱土戏”、“金音石砚传统雕刻技艺”等文化遗产。第二节综合评价生态系统类型丰富,自然生态系统占优。石柱县生态系统类型包括自然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灌丛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其他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镇生态系统)两大类,其中自然生态
12、系统占绝对优势,占比达74.69%,森林生态系统占自然生态系统的89.72%o人工生态系统以农田生态系统为主,占人工生态系统的84.56%,城镇生态系统占人工生态系统的15.44%o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较高。石柱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极重要区和重要区为主,面积分别为1726.15平方千米、1143.23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57.27%、37.93%o极重要区主要分布在方斗山、七曜山等区域,涉及枫木镇、中益乡、黄水镇、沙子镇、冷水镇;重要区主要分布在方斗山的东部和西部丘陵区域,涉及下路街道、万安街道、三河镇、万朝镇、河嘴乡。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一般重要区占比较小,仅为4.80%o生态环境脆弱性较
13、低。石柱县生态环境整体处于稳定状态。全县生态一般敏感区占比高达93.53%;生态敏感区和生态极敏感区占比较低,分别为6.06%,0.41%o从空间分布来看,生态敏感区在沙子镇、新乐乡、金铃乡、龙潭乡、洗新乡等乡镇零星分布,生态极敏感区仅在六塘乡等区域集聚分布。生态系统退化评价。全县生态系统退化情况总体稳定,发生退化的区域面积为595.65平方千米,占全域总面积的19.76%。轻度退化、中度退化、较严重退化占比分别为96.78%.2.08%,0.42%o从空间分布来看,中度退化和较严重退化区域在大歇镇、万朝镇、沿溪镇等区域有一定分布,轻度退化区域分布较为分散。生态系统恢复力总体水平较高。石柱县生
14、态系统恢复力中等及以上面积为2668.84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88.54%o其中,生态系统恢复力较高及以上面积为2054.14平方千米,占比为68.15%,主要分布在东部七曜山、西部方斗山以及重庆石柱大风堡市级自然保护区、重庆石柱七曜山国家地质自然公园、重庆石柱洋洞市级自然保护区(整合优化成果批复后)、重庆黄水市级风景名胜区等区域,形成一带一片的生态系统恢复力核心区的空间格局。恢复力中等面积占比为20.39%,分布较为广泛。受人类活动干扰因素影响,生态系统恢复力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万安街道、下路街道、南宾街道”片区和“万朝镇、沿溪镇、王场镇、黎场乡、西沱镇”片区附近,其面积占比仅为1.07
15、%,而生态系统恢复力较低区域则主要分布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城镇、乡镇附近。第三节问题识别(一)全域系统性问题局部地区存在人类活动干扰,保护修复压力大。石柱作为重庆市10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之一,位于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的核心区域,生态责任重大。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等空间管控面积大、难度高。部分自然保护地存在原住居民、城镇村建设用地、永久基本农田等扰动,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抵抗灾害风险的能力有待提升。受人为活动干扰,万安街道、下路街道、万朝镇、黎场乡等乡镇(街道)生态系统恢复力低,离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目标要求仍存差距。数字化建设基础薄弱,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支撑能力不足。
16、石柱县大数据、人工智能尚在探索阶段,智慧监测、智慧办公处于初级阶段,数字化建设基础薄弱。虽然气象、水利、生态环境、林业、农业农村等部门数据库纷纷建立,但受到资金、技术、人员的限制以及行政壁垒,导致数字化程度存在差异,数据标准难以统一,存在“信息孤岛”现象,数据难以互联互通。如何推动数据资源共享、打破数据壁垒是目前数字化建设的瓶颈之一。山水林田湖草的时空连续性、生态修复的部门协同性迫切要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二)生态空间生态问题水土流失石漠化生态修复任务重、地质灾害历史遗留矿山亟待治理。全县山势陡峻、沟谷纵横,六塘乡、沙子镇、新乐乡、金铃乡等乡镇存在水土流失、石漠化现象。
17、2020年重庆市水土保持公报显示,石柱县水土流失面积为479.09平方千米,占县域土地总面积的15.90%o全县现有46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加之独特的气候特征,导致地质灾害风险大,气象及衍生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另外,根据新一轮矿山核查工作结果,国家下发石柱县总计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图斑148块,总面积为190.29公顷。其中,已治理历史遗留关闭矿山72个地块,110.26公顷,未治理历史遗留矿山(45个地块,36.35公顷)和关闭矿山(31个地块,43.68公顷)共有76个地块,80.03公顷。一方面,历史遗留和关闭矿山导致大量土地资源被占压和损毁;另一方面,石柱县地形切割强烈,复杂的地
18、形条件使矿山生态安全受到威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生态系统存在退化风险。从年内、年际变化来看,各河川径流的80%左右集中在汛期,年际之间变化较大,易遭遇连丰、连枯情况;从区域分布情况来看,毛滩河片区和马武河片区人少水多,长上干片区和龙河片区人多水少。同时,全县水源工程主要以小型水源工程为主,缺少骨干水源工程,加之地形地貌和自然水系之间的割裂,供水片区之间相对独立,区域性多源互联互通供水格局尚未建立。此外,受人为活动影响,部分河道生态遭到破坏,耕地侵占水域岸线现象依旧存在,难以有效规范和调节岸线利用行为,导致河流自净能力降低、湿地生态系统存在退化趋势等。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不强,存在安全隐患。石
19、柱县森林树种结构单一,马尾松林分、柏木林分等针叶纯林占森林总蓄积量比例高达75%,针阔混交林少,阔叶树比例偏低,森林生态系统不稳定,以松材线虫病为主的森林病虫害问题明显。森林覆盖率持续增长,易燃易受火灾危害的中幼林面积大量增加,林内可燃物持续增多,干旱、高温等极端异常气候频发,加之消防水源、防火通道、林火阻隔带等基础设施和森林火灾预警的科技手段严重不足,极易引发森林大火。(三)农业空间生态问题耕地总体质量不高,破碎度加剧。石柱县耕地等别以中等为主,占比高达96.86%。坡耕地占比较大,15。以上耕地占县域耕地总面积的45.16%,耕地质量提升难度大,制约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2015-202
20、0年间,农田破碎化升高约1.36倍严重影响规模化农业生产,同时也影响农田数量、质量和生态系统稳定。农村生活污水有待治理,人居环境质亟需提高。少部分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生活垃圾、污水收集率不高等情况,农村水环境保护依然任重道远。此外,还存在农村私搭房、乱建房、生活垃圾乱堆乱放及村内道路、坑塘河道、闲置空地、公共场所的绿化率不高等。(四)城镇空间生态问题城镇绿色空间不足,品质亟待提高。全县多山特点导致土地资源与环境约束成为石柱县未来空间与功能协调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城镇扩张导致城市内部及周边生态空间减少,局部生态系统破碎化、孤岛化,城市内外生态系统连通度降低。城市绿地系统不完善,滨水空间整体不足,滨水
21、绿化与园林绿地衔接不足,尚未形成连续性的网络系统。城镇韧性有待提升,生态修复难度加大。城市扩张不断侵蚀自然蓄水排水系统,城市硬化地表不断增加,地面透水性弱,老城区及乡镇排水管网建设不完善,导致城市内涝现象出现。城市建筑密度大,建筑高度和城区人口不断增加,各类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但区域通风廊道规划设计不足,整体透气性弱,逐渐出现热岛效应。第四节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成效“十三五”期间,石柱县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计划,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武陵山重要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
22、生态保护修复全面加强。开展矿山地质环境分类恢复治理,截止2019年底,历史遗留及关闭矿山已实施完成5处,共计17.13公顷;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已实施完成6个项目,共计11.45公顷;完成对石柱水磨溪湿地县级自然保护区的51个违建项目整改,推进黄水国家森林公园和大风堡市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逐步恢复常绿阔叶林的乔灌草植被体系;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146.40平方千米,严格管控生态保护红线区内与主导生态功能不符的开发建设活动。水生态保护工作有序推进。有序推动实施一批水生态保护工程,完成龙河片区河源小流域等7条小流域治理,完成600公顷坡耕地治理任务,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95.47平方千米。完成
23、37个城市(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累计实施农村水电扶贫工程等项目24个,完成全县58座水电站的生态基流专项整治行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集中供水率达到89.5%,累计新建小型水源工程5处,新建小管道65.26千米,改造1378座山坪塘,有效改善农村地区的灌溉和人饮条件。森林资源稳步增长。开展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一系列生态工程,完成营造林70.56万亩,实现了林地面积、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和森林覆盖率的“四增长”,全县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0.08%o以松材线虫病防控为重点,认真开展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实现调运检疫率达100%,无公害防治率10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国土 空间 生态 保护 修复 规划 2021 2035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74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