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民政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
《哈尔滨市民政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哈尔滨市民政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docx(1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哈尔滨市民政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公共服务的重要推进期,是落实民政事业全面科学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促进我市民政事业健康、稳步、协调发展,依据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民政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一、规划基础(一)“十二五期间主要成效十二五期间,全市民政系统坚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秉承民政为民理念,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民政事业迈上科学发展轨道,促进了全市民生改善和社会发展。社会救助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社会救
2、助水平持续提高。建立了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五次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区、县城市低保标准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2.2%、17.9%,农村低保标准年均增长分别达到20.3%、23.7%o两次提高医疗救助标准。三无对象救助比例达到100%,一般救助对象救助比例由40%提高到70%,封顶线分别达到年2万元和1万元。社会救助机制更加健全。三级审核审批改为两级审核审批。社会救助制度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社会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支出各类社会救助金69亿元,保障城乡困难群众274.7万人次。防灾救灾减灾能力显著提升。下拨救灾救济资金3.4亿元,救助受灾群众227万人次,
3、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加强防灾减灾基础建设,投入420万元,储备了15个种类救灾物资,应急救助能力显著提高。投入补助资金150万元,创建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40个,省级63个、市级223个。修订了18个区县(市)、290个乡镇(街道)、2732个村(社区)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建设应急避难场所358个,总面积586万平方米,可容纳185万人临时避难。一一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获批“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全市养老床位总数达到51153张。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及实施细则、三年行动方案等纲领性文件。区县综合性福利中心建设稳步
4、推进,市属养老机构实现全方位升级改造。安康福利院成为全国养老服务行业排头兵。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实现全覆盖,农村三分之一社区(村)建有居家养老服务站。福彩销售持续增长,完成福彩销售68.82亿元。一一双拥优抚安置工作稳步推进。连续七届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殊荣。出台了哈尔滨市军人抚恤优待办法和了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优抚对象标准全部高于国家规定。确定了238家优抚医疗定点机构,实现了优抚医疗“一站式即时结算。市区重点优抚对象住房基本实现砖瓦化。实施安烈保护工程,烈士陵园建设全面提升,烈士纪念设施得到有效管护。退伍士兵自谋职业补助标准从2万元提高到5.8万元。
5、市本级接收城镇退役士兵7985人,培训率达到93%。完成军队退休干部和无军籍退休职工接收安置,政治、生活待遇全面落实。一一基层政权社区建设不断深化。获评“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市、“2014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提名奖。设立了42个部门参与的社区工作指导委员会。建立了社区工作经费、党组织活动经费、服务群众经费,用房供暖经费、基础设施建设经费以及公益项目补助经费等保障制度,平均每年为每个社区投入40余万元。提高社区干部生活补贴标准,社区两委成员、专职工作者待遇分别调整到3200元/月、2900元/月。投入近10亿元建设达标以上社区公益用房545处,全市社区基础设施达标率达到78.5%,全面
6、推广“中心社区模式,千米以上中心社区达到121个。全市社区划分为7577个网格,28499个居民小组,推行社区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圆满完成社区、村换届选举工作。创建国家、省、市级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17个、59个、546个。一一社会组织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全市社会组织发展到7301家。培育了家具协会、驾驶员协会、爱建商会、搬家商会等一大批服务好、能力强、公信力高、影响力大的品牌社会组织。开展社会组织评估工作,市级3A级以上社会组织达到88个。改革登记管理制度,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实行直接登记。在全省率先出台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管理暂行办法,对社区社会组织实行了
7、备案管理。我市被国家民政部确认为“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专项社会事务管理更加规范。双城撤市设区,城区面积大幅增加。撤乡设镇12个,市辖区撤镇设街道办事处18个。推进新式地名标志牌更换工作,主城区设置错落式地名标志牌2570块,地名导向指示牌25块,补设门牌15万块。编纂出版了哈尔滨市政区大典、哈尔滨市地名志,修订完善哈尔滨市地名管理条例。荣获“全国地名公共服务示范市称号。推进婚姻、收养数据库建设和登记机关规范化建设,市婚姻登记处被国家民政部授予了“国家4A级婚姻登记机关荣誉称号。扎实开展清明节祭扫服务以及安全保障工作。有效打击黑灵车、黑太平间、黑墓地、私埋乱葬等各类殡葬违法行为。开通了“
8、963913殡仪服务热线。为困难群体开设了千元以下办丧事服务窗口,市区重点救助对象基本殡葬服务实现零收费。建立了救助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完成哈尔滨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项目建设。基本实现街头无流浪乞讨未成年人的工作目标。“十二五时期,尽管全市民政事业取得了较大成就,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与上级的要求和先进地区工作进展相比,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一是体制机制不够理顺。民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工作地位、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工作手段等,滞后于形势的发展,影响了职能作用发挥。二是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各级养老服务机构普遍设施陈旧、档次不高,殡仪场馆迁建、哈西军供站、救灾库建设等
9、项目受选址、资金等问题困扰,推进缓慢。三是创新意识有待加强。部分民政干部思想观念滞后于形势的发展变化,缺乏开拓创新的意识和敢为人先的精神,民政工作新亮点、新典型还不够多。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改进,着力解决。(二)形势要求“十三五时期,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决胜阶段。党中央的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民政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奋斗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要求创新社会治理、激发社会活力,并强调要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和改善民
10、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提出的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着力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构建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强化社会福利事业、实施精准扶贫、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力口强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一系列重要部署,为民政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家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一带一路战略、哈长城市群发展战略、建设国家级哈尔滨新区,为我市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对新时期民政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我市在改善基本民生方面也面临着艰巨挑战。困难群众生活保障标准低于全国同类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财政收入放缓与民生支出刚性增长的矛盾突出,民政资源
11、整合力不够、融合度不高、社会资本参与不够充分,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难度加大。积极应对十三五时期面临的各项挑战,必须牢牢把握发展机遇,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确保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任务。二、发展思路(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为基本遵循,牢固树立和践行创新、协调、把绿、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围绕加快实施“五大规划,紧密结合全市广大人民群众和全社会对民政工作的现实需求,充分发挥民政工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兜底作用、在
12、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的基础作用、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支持作用、在提供和强化基本社会服务中的支撑作用,为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二)基本原则1.坚持服务大局,改革创新。服从、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着眼于更好的为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服务,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各项民政事业发展。2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重视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市和农村民政工作一体化推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充分发挥政府的基础性作用,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形成推进民政事业发展的整体合力。3 .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共享。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民政工作的立
13、足点和归宿点,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最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服务,使其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4 .坚持依法行政,规范管理。按照法制化、规范化的要求,认真贯彻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民政法制建设力度,规范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水平,推进政务公开工作,加强队伍自身建设,保持民政部门的良好工作形象。(三)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新理念,科学把握、自觉应用到履行职能、推进事业中,将民政履行职能放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宏观背景下,研究问题、科学谋划、开展工作。1.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摆在民政事业的核心位置,将转型思路从“战术选择提升到战略谋划
14、层面,找到民政工作与社会发展新要求的不适应之处,找出民政工作与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差距所在。加快推进“互联网+民政,实现现代信息技术在全市民政业务领域广泛应用,做到民生保障精准高效、公共服务协同多元,主要民政信息资源实现跨部门按需共享与业务协同,民政工作信息化、专业化、精细化水平全面提升。2 .坚持协调发展。自觉调整工作重心和工作方式,推进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破解制约区域之间民政事业协同发展的障碍,健全区域间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专项社会事务管理与服务等的协同发展和跨区域衔接机制。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动政府公共服务的链条由城市向农村延伸,让农民群众享受到更好的基本公共服务,发挥政策兜底救助在扶贫攻坚
15、中的支持功能。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为其他各个部门、各个领域开展的军民融合工作提供支持,创造条件。3 .坚持绿色发展。发挥促进公众绿色理念的杠杆作用。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绿色养老、健康养老、生态养老,促进养老产业与旅游、医疗资源的深度融合。在殡葬改革领域贯彻落实好绿色发展理念,通过改进管理、优化服务、政策优惠、宣传教育等,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殡葬改革的重要意义,把生态殡葬、绿色殡葬作为自觉优先选择,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谐发展。4 .推动开放发展。遵循和利用市场规律,让更多力量和资源进入民政领域,让民政项目、服务、管理、经费和设施等最大限度地通过市场、通过社会来解决。全面放开“保基本之外的养老服务
16、市场,采取土地优惠、运营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拓展慈善领域,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各种形式的慈善救助,形成慈善事业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有效衔接和功能互补的新格局。5 .坚持共享发展。按照“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要求,强化对基本民生、基本权益的保障职能,补齐民生领域短板,为困难群体兜住保障底线。健全更加完善更加公平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确保每一个困难家庭都能得到及时有效救助,保证困难群众救助标准与经济增长同步、困难家庭收入增长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同步。扩大公共产品供给,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抓好脱贫攻坚,全面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推动全体市民共建共
17、享改革发展成果。三、主要任务“十三五时期,深入实施社会救助提升工程、养老服务普惠工程、城乡社区强基工程、服务部队保障工程、社会服务满意工程,全面提升民政管理服务水平。(一)实施社会救助提升工程1 .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为基础,以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受灾人员救助、就业救助、取暖救助为辅助,临时救助、社会参与为补充,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体系完整、制度统一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民政部门统筹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强各项社会救助制度的衔接配套,构建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不断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切实发挥社会救助托底保障
18、作用,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2 .统筹推进社会救助制度。统筹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对城乡低保标准实施动态调整;健全城乡低保制度与城市就业、农村扶贫开发政策相衔接机制;逐步缩小城乡低保差距,确保困难群众的保障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增长。统筹推进医疗救助制度。提高医疗救助封顶线和政策范围内救助比例,加强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有效衔接,最大限度减少困难群众个人自负费用。完善农村特困人员供养制度。完善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根据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适时调整。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供养能力达到70%。探索实行公建民营模式,鼓励
19、社会力量运营,借助其规范、专业、优质的管理服务模式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提升供养机构管理服务水平。统筹推进临时救助制度。科学规范临时救助制度内容,严格操作程序和监督管理,对符合条件的家庭或个人给予应急性、过渡性救助,发挥临时救助在社会救助中的兜底线、救急难作用。完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实现国家、省、市、县、乡(街道)五级信息系统互联互通;进一步完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增加核对项目,实现与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的信息资源共享。3 .全面提升救灾应急保障能力。完善各级减灾综合协调机构,形成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灾害应急管理机制。加大救灾资金投入,全面提高救灾应急保障能力。加强防灾减灾宣传,完善
20、防灾减灾宣传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加强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建设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各区、县(市)建立并完善救灾物资储备库(点);多灾易灾的乡镇(街道)设置救灾物资储存室(间),储备相应的救灾物资,形成规模合理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加强社区防灾减灾基础建设,新建市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IoO个,争创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5个,省级40个。全面修订市、县(区、市)、乡(镇、街道)、村(社区)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加大灾害救助工作人员培训力度,每年轮训30%,探索灾害救助工作人员管理与建设的长效机制。(二)实施养老服务普惠工程1 .创新管理体制。建成“民政统管、城乡统筹,分级负担、分类指导工
21、作体制和市、区县(市)两级社会福利暨养老服务管理体系;公办养老机构改制取得进展,四所市属养老机构服务功能更加明确、保障水平明显提升。服务外包、公建民营、连锁经营、开放经营和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互融等新型养老模式全面推行;民办养老机构床位与公办养老床位比达到7:3;提高护理型床位比例。2 .完善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多元化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养老服务标准化、职业化程度显著提高,实现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所有的城市社区,100%的乡镇和65%以上的农村社区建有包括养老服务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站点,全市社会养老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人35张
22、,养老照护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80%。打造管理、评估、呼叫和服务“四位一体的全市信息化养老服务体系,受益老人达到5万人以上。以政府购买养老服务项目为牵动,调动社会组织参与服务的积极性,培育养老服务市场。争取将我市列入首批全国养老服务支援体系建设试点。3 .壮大产业规模。实现养老服务与医疗康复、文化教育、家庭服务、旅游休闲、金融保险等领域互动发展。各类为老服务组织、机构、企业达到2000家,直接或间接从事养老服务人员近30万人。积极拓展候鸟式养老、旅游养老一体化的新模式,建设养老养生社区和老年休闲度假基地,筑巢引凤,吸引外地老人来哈旅游度假养老超10万人次。促进规模化和连锁化养老产业盈利模式的形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哈尔滨市 民政 事业 十三 发展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78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