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子祈福还是不举子——宋代婴戏图盛行原因补证.docx
《多子祈福还是不举子——宋代婴戏图盛行原因补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子祈福还是不举子——宋代婴戏图盛行原因补证.docx(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多子祈福还是不举子一宋代婴加卜证宋代婴戏图的流传之广与数量之巨己引起学界广泛关注.但系统梳理会发现,多数研究者或关注于婴戏图的艺术风格:或探讨画中人物服装配饰:或视之若今日古庆年画:或将婴戏图笼统纳入风俗画研究范聘:或因喜庆氛围而直观注解为多子祈福寓意:更多的则是通过婴或图画面构成元素的直接观感,辅以喜庆热烈盆围,诠稀其流传原因是由于宋人渴盼多子多孙多富贵以上解读大多未能将图像同置丁当时历史文化与社会背景下进行考证。本文试将宋代嬖戏图置身两宋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背毋,结合社会学、历史学及民俗学领域信息作为有效佐证,梳理宋代婴戏图的历史成因与图式内涵。推证宋代民间普遍存在着的严至“不举子现象是造成宋
2、代婴戏图相较于其它历史时期得以爆发式增长与广泛流传的主要原因。-宋代“不举子”与朝野救助直至今天,在中国民间,尤其是有着较为浓厚养儿防老,传宗接代思想的广大乡村地区,多子多孙多福气仍旧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观念。但自古以来,当家庭不堪负重难以养活众多子女时,取胎杀婴事例又时有发生,翻阅宋史,或因战乱灾荒、或因土地流失、或因理男轻女、或因经济贫困、或因挂丁钱减税、或因无有效避孕方法、或因家中人口众多、女子厚嫁、兄笫担心争夺家产、甚或是因“讳举五月子等迷信思想,使得宋代民间不举子现象屡见不鲜.1参阅刘婷玉著,宋代弃婴习俗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鄂渚间田野小人,例只养二男一女,过此则杀
3、之,尤讳养女-近闻黄州小民贫者生子多不举,初生便于水盆中浸杀之,广西“生子不养,溺之于水,名日淹儿工福建路是宋代溺要最严善的地区;闽人不喜多子,以杀为常工2郑强胜撰,宋代基层社会问题探析,载中州学刊,2001第5期(总第125期),第133-137页,转第152页。类似记载在有关宋代文献中大量存在。溺婴、杀子、将小儿遗弃于寺庙门前、道路两侧、桥头岸边、溺死于水盆、抛弃于荒野的现象比比皆是“更有甚者如朱嘉之父朱松在其韦斋集卷十戒杀子文中所记其家乡婺源.多只育两子,过是不问男女,生班投水盆中杀之,3宋朱松撰,戒杀子文,载韦斋集卷十,四库全书本,第12页。又载当时妇人杀子情形之重,竟有一妇人杀四五胎
4、甚至十数小儿之案例,这在今日文明社会看来几乎难以想象。苏东坡说“轼向在密州,遇饥年,民多弃子工并引王天麟言“岳鄂间田野小人例只养二男一女,过此辄杀之。尤讳养女初生辄以冷水浸杀,其父母亦不忍,率尝闭Fl背面,以手按之水盆中,唯缕良久乃死。宋苏东坡撰,与朱鄂州书一首),载苏东坡全集3卷三十,中国书店,1986年,笫519页。两宋三百余年,连年战乱、兵戈不断,宋时赋税又是以人丁数为主的挂丁钱,尤其南宋偏安江南,战事频繁,统治阶层自然希望民间人丁兴旺.今天我们几乎见不到宋代有任何关于节制生育的记载,对于人丁兴旺的鼓励甚至成为考核与奖掖地方官员政绩的重要依据。而对于不举子现象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以及因此所导
5、致的劳动力不足、兵源锐减、赋税减少、男女失调等社会问胭,显然使两宋政府倍感焦虑。因此便不得不采取一切所能想到的措施试图干预并阻止。具体措施主要包括:法令禁止弃婴、颁布胎养令、设福田园、居养院、养济院、置慈幼局、立养子法、设举子仓,鼓励民间收养等。5同注1.不举子现象应是由来已久,且历朝法令均对之进行了惩戒与处罚。如早在秦朝便有“损杀子,熊为城旦港,若为人奴擅杀子,城旦购之,畀主之律令.6刘海年等编,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载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甲编第1册,辞书出版社,1994年,第571页。至宋代,翻阅宋史关于禁止弃饕杀子的律令更是比比皆是,惩戒力度亦超前代。如:宋史太宗本纪卷四一栽“丙灾,
6、诏继母杀子及妇者同杀人论。7元)脱脱等撰,宋史太宗本纪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57页。苏东坡在与朱鄂州书一首中指出北宋时规定“故杀子孙,徒二年8同注4,第172页。宋史宁宗本纪卷三八:“辛未,申严民间生子弃杀之禁,仍令有司月给钱米收养。徽宗大观年间下一沼令,认为不举子之俗“残忍薄恶,莫比之甚,有害风教,当行禁止。”9同注7,第258页。即使有着较为严苛的律法对弃杀幼婴有明确的惩罚规定,但对于民间广泛存在的不举子现象,其扼制惩戒作用似乎仍旧见效甚微。立法之外,从北宋到南宋,从政府到民间,无论北宋的福田园、居养院,还是南宋的养济院、婴儿局、慈幼同、慈幼庄。宋代始终未曾停止对遗弃婴孩的
7、救助行为。如南宋时的慈幼局每年可收养婴儿竟达两万余,尽管这一数字已十分惊人,但对于整个南宋治下的广大领土而言,设置于一地的慈幼局所收养的弃婴或仅为冰山之一角。而婴儿局则是湖州通判袁甫于南宋宁宗嘉定末年在湖州10笔者注:今浙江吴兴。创立的。慈幼庄则是宁宗嘉定十年,即1217年,江东转运使其德秀于建康府创办。此类收养救济弃婴的机构多为地方性质的官办慈善设理,对于所在之地或许能有一定收效,然全国之大,则为杯水车薪。除具体举措,宋代文人及士大夫阶层也考虑到了文字所拥有的宣传教化功效。为限制民间普遍的不举子陋习,宋代许多知识分子均不遗余力的宣讲杀子弃婴因果业报,甚至还创作出许多鬼怪神异故事,希望以此感化
8、并惊醒世人,从心理源头杜绝不举子。如宋代洪迈所撰夷坚志11洪迈(1123-1202),出身官宦名门,为宋代文学大家,另有读史笔记容斋随笔传世。另见元脱脱等撰,洪迈传,载宋史卷三七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1570页。中的“何侍郎案,讲述了有阳间妇人杀害婴孩,前后积攒数百案件,阴司一时无法审断,邀请何侍郎去往幽灵地府协助审判,何判处众妇人武新投胎人间作母猪,使之不断产仔,频繁生养以贼罪孽。而在苏东坡全集卷七四中也记载了苏轼在给友人的书信中提到:“神山乡百姓石揆者,连杀两子。去岁或中,其妻一产四子,楚毒不可堪忍,母子皆毙。报应如此,而愚人不知。F2宋苏轼撰,与朱鄂州书),载苏东坡全集卷七
9、四,四岸全书本,第14页。为尝试尽质大可能阻止杀子弃婴现象,文献中记录了颇多类似因果报应的故事。然而,尽管文字确实具有很强感染力,但两宋民间百姓识字者并不多,而仅靠口口相传,或说书艺人坊间自发式流传对于矫正严武的不举子题习显然无济于事。因此,在宋代普遍不举子的社会环境与历史背景下,这类因果报应故事似乎也见效甚微。在这种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下,我们是否可以尝试做以下大胆推断:既宋代社会存在着的严强不举子现象应是两宋娶戏图广泛流传的盎要诱因。宋代婴或图的爆发式增长与流传,实际是一种自上而下,层层推进的政府行为,试图以此补救不举子的措施,从而尝试从精神层面感召百姓杜绝杀子弃饕现象(图1)二婴戏图在宋代
10、的盛行黄宾虹在虹庐画谈中认为宋画“一人、二婴、三山、四花、五兽、六神佛二13黄宾虹著,虹庐画谈,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第26页。这一论断在凸显宋代婴戏图创作盛况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否定了郭若虚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树石,花叫禽鱼,则古不及近的说法。14宋郭若虚撰,论古今优劣,载图画见闻志卷一,见王伯敏、任道斌主编,画学桀成,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322页。这说明嬖戏图进入宋代后其留存数量、创作规模、参与画家、绘画质量均为其它朝代所无法比肩.考察婴戏图的史学演进,隋唐之前,尚无明确有关婴戏画迹的文献记栽。但在山东临沂金雀山汉蔡帛画(约公元前165年)15周永
11、军撰,千年风采!艺术佳作一记金雀山汉墓壁画).载山东档案,1996年6月,第35页。、山东两城山汉画像石母子图、陕西绥镌贺家沟成窑梁汉墓画像石母子图等早期遗迹中已有儿童形象出现。在传为宋人摹本的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中也有儿童形象。到隋唐时期,孩童形象已呈现较为成熟面貌。据画史记载,唐代人物画家张萱、周昉均以精工仕女婴孩闻名。如宜和画谱载张萱:1善画人物又能写婴儿,此尤为难。盖婴儿形貌态度自是一家,要于大小岁数间,定其面目着稚。世之画者不失之于身小而貌壮,则失之于似妇人。F6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二珊,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77页。传唐代张萱所作捣练图3&藕国夫人游春图中均有年幼少女
12、,人物形象生动,比例协调,已具有较高艺术水准。可见,婴戏图应是伴随人物画同步发展的。然而,唐代婴孩图并未发展成独立画科,常作为人物画,尤其仕女画的一部分存在。至五代,以周文矩宫中图为例,婴戏图虽仍未独立,但相较隋唐已有较大进步。两宋婴戏图在经历了画史的不断完善与演进之后,逐渐进入了画史创作高峰。考察两宋留存的众多画迹,如苏汉臣秋庭婴戏图(图2、佚名冬日戏婴图、刘松年傀儡婴戏图(图3)、李需骷髅幻戏图货郎图3等婴戏题材,画中带有明显季节性、写实性、现实感与记录式因素。此类作品较为真实记录了宋时孩或生活状态,成为学界考证两宋历史的有效图证,将之归为风俗画范畴尚无不妥。17大不列颇百科全书定义“风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祈福 还是 不举子 宋代 婴戏图 盛行 原因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79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