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与魏晋风流.docx
《孟浩然与魏晋风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浩然与魏晋风流.docx(4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孟浩整晋风流盛唐人普遍受魏晋名士之风的影响,而孟浩然无疑是受其影响颇深的前辈盛唐诗人。闻一多先生评价孟浩然是能在生活与诗两方面都足以与魏晋人抗衡的唯一的人”,并且指出孟浩然具有“世说新语式人格工无疑,这引起了学界对于孟浩然与魏晋名士之风关系的关注。正如千百年前李白对孟浩然的评价“吾怜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孟浩然当真是个风流人物。不仅如此,本人认为孟浩然之风流还与魏晋名士之风流密切相关。冯友兰是现代魏晋文化与哲学研究的先驱者,他在论风流中提出评判“魏晋风流”有四个标准:“玄心”洞见M妙赏“深情”。这一真知灼见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本文即从冯友兰在论风流中所提出的评定“魏晋风流”的四个标准出发,来探
2、讨孟浩然其人其诗中体现出的魏晋风流的内涵与精神。一、孟浩然的“玄心”冯友兰先生认为真名士,真风流底人,必有玄心,并且指出“真风流底人必是真达人其所以为达就是其有玄心。玄心可以说是超越感,可见,冯友兰认为其风流的人要有玄心,达”是玄心的外在表现,“超越感”是玄心的内在含义。孟浩然外具达之言行,内有超越感,典型体现出魏晋风流之“玄心,(一)孟浩然之“达”冯友兰认为玄心的表现是“达,真风流的人必是真达人。世说新语中,刘义庆引注魏氏春秋云“(阮籍)宏达不羁,不拘礼俗”,引注邓粲晋纪澄放荡不拘,时谓之达工可以看出,在魏晋时期,达多指言行举止上放荡不羁,不为世俗所束缚。但冯友兰先生以阮浑“欲作达”与乐广讥
3、讽元康名士之例,说明“达”并不仅停留在外在行为的放浪不羁,更在于内在精神的自由通达。达是由内在的不受世俗束缚的自由通达的精神思想外化而成的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孟浩然的“达”主要体现在他的求仕行迹与诗歌之中。孟浩然之“达”尤其鲜明地体现在他的求仕之路上。孟浩然曾因与友人饮酒而放弃了被举荐为官的机会。新唐书孟浩然传记载:“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俱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J浩然叱日: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孟浩然因与友人欢饮而放弃了被名臣举荐为官的机会,这在官本位的封建社会可以说是任性荒诞之举。但从“浩然不悔也”可以窥见,孟浩然具有重视内在精神
4、情感,不在意世俗名利的达的思想。并且,孟浩然1业已饮,遑恤他”之言,颇似魏晋名士张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杯酒”之态,有魏晋人所法赏的及时行乐之度与不汲汲于名利之思。可以看出,孟浩然有着与魏晋名士相似的不重官场名利,旷达潇洒、任性不羁的思想与言行。孟浩然之“达”还体现在他的诗歌之中,尤其是其诗常常透露着他饮酒放旷后的豁达之态与对散漫自在的人生的追求。饮酒放旷后,孟浩然常能超越现实烦扰,选择隐逸的方式来对抗世俗,体现出其不拘于俗、及时行乐的豁达之思。如与崔二十一游镜湖寄包、赞二公“沧浪醉后唱,因此寄同声”、宴包二融宅“开襟成欢趣,对酒不能罢。烟暝栖鸟迷,余将归白社”、游凤林寺西岭壶酒朋情治,琴
5、歌野兴闲。莫愁归路暝,招月伴人还等。此外,孟浩然在诗歌中表现出对陶渊明、嵇康等魏晋名士散漫自在的人生追求的欣赏与向往。如夏日南亭怀辛大:“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京还赠王维:“欲徇五斗禄,其如七不堪。早朝非晏起,束带异抽簿。孟浩然欣赏嵇康、陶渊明等魏晋名士的自由放达的人生追求,并且实践了这种人生追求,不拘于俗,忘情自然,这正是“达”的奥义所在。正如王士源对孟浩然的评价行不为饰,动求真适,故似诞(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孟浩然因为内心具有自由无羁的追求与不拘于俗的思想,故而显现出任诞不拘的外在行为。孟浩然的“达”是由内而外的,绝不同于乐广所批评“作达”的假名士那样“非有玄心,徒利其纵恣而已”。(二
6、)孟浩然之超越感冯友兰先生认为:“玄心可以说是超越感超越是超过自我。高过自我则可以无我,真风流底人必须无我。“无我”在老庄思想中指向“吾丧我”“物我为一1等理论,即超越自我与世俗,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境界。孟浩然是个亲近玄学的诗人,他的许多诗歌有着超越自我与世俗的主旨和人与自然相谐的意境,从中可见其超越感。1 .亲近玄学之思马鹏翔在自有玄心赏风流中论道:“玄心是对玄学精神的深刻的体悟。”孟浩然粘一个亲近玄学的诗人,他不止一次地在诗中表现出对玄学的倾心,如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中的“儒道虽异门,玄林颇同调T、题融公兰若中的谈玄殊未已,归骑斜阳催、游精思题观主山房中的“渐通玄妙理,深得坐忘心”等诗
7、句。孟浩然对玄学的体悟,构成了其“玄心”与“超越感”的思想基础。2 .超越自我与世俗之心孟浩然诗歌的超越感主要体现在:常透露出握弃世俗名利、荣辱的愿望,重视对人的内在品质、精神自由的追求,且常伴有老庄与玄学思想的意味和色彩。如“虚舟任所适,垂钓非有待”(岁暮海上作)、“荣辱应无间,欢娱当共保”(襄阳公宅饮)、“当时高深意,举世无能分尔其保静节,薄俗徒云云(示孟郊)、“物情今已见,从此愿忘言”(寄赵正字),等等。除此之外,孟浩然的许多诗歌,包括25首佛理诗与14首道教诗均体现着其人其诗之超越将。3 .人与自然和谐之境孟浩然之诗还常有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意境,具有超越感。如采樵作描写了采樵人与隐士在山
8、中行走,与山树、垂藤、日落、山风相伴相融,构成幅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画面,诗尾描写隐者在山风中长歌远望,颇有出尘超世之感。孟浩然的诗歌,尤其是山水田园诗,常能写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不借哲理与思考,在平淡自然的语言中体会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无怪乎古人评价他的诗“全削凡体”(殷燔河岳英灵集),认为他的诗具有“超然之致(王世贞艺苑卮言)。二、孟浩然的“洞见”冯友兰先生认为“真风流底人,必有洞见。所谓洞见,就是不借推理,专凭直觉,而得来底对于真理底知识”,并指出1表示见的言语只需几句话或几个字表示之,冯友兰先生所说的“洞见”是专指依靠直觉而得来真理的能力,并且在语言表达的
9、方面力求言约意达。孟浩然是一位极具直觉的诗人,并且,孟浩然诗歌注重以平易自然的语言来传神达意,颇有魏晋人所追求的“词约旨达”之韵。(一)直觉与妙悟孟浩然是一位极具直觉的诗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指出孟浩然的诗歌高处在于妙悟Z说文解字云:“悟,觉也,从心吾声J现代学者朱妙松指出妙悟即对妙之悟,是指对事情最精要精微之处的觉解与明了”,并且他认为“它(妙悟)既不依靠概念与逻辑,也不依靠学识和理性可见,“妙悟”可以说是不借推理,专凭直觉的。孟浩然就是典型的凭借直觉“妙悟”而创作的诗人。孟浩然常以敏锐细腻的直觉与感知,抓住事物最具意趣的部分展开描写,并常能从中获得生活与生命的真谛。如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浩然 魏晋 风流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80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