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道教信仰探微——从孟浩然坚持“举荐出仕”说起.docx
《孟浩然道教信仰探微——从孟浩然坚持“举荐出仕”说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浩然道教信仰探微——从孟浩然坚持“举荐出仕”说起.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jj,1从孟浩螫寺韩出仕说起孟浩然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合称“王孟”,在我国文学史上极享盛誉。其人“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灌园艺圃以全高”(王士源孟浩然诗集序),其诗“学不故儒,务报菁华,文不按古,匠心独妙”,“天下称其尽善”(王士源孟浩然诗集序),“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皮日休郢州孟亭记)。闻一多先生称其诗“淡到看不见诗了他只是谈话而已。甚至要紧的还不是那些话,而是谈话人的那副风神散朗的姿态得到了像,便可以忘言,得到了诗的孟浩然便可以忘掉孟浩然的诗了,1极力肯定孟浩然那份“好乐忘名”的恬淡与自然。纵观孟
2、浩然一生,以隐士终老,且诗中无时无刻不充满着对田园、山水以及隐居生活的热爱(包括大部分的酬唱应制诗),似乎确实是一个致意于江湖的高士。但细绎孟浩然生平,我们发现他在二十九岁时(开元五年)诗作岳阳楼中就流露了“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干谒求仕倾向,三十岁时(开元六年)诗作书怀贻京邑同好及田园作中,分别表达了“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当途诉知己,投刺匪求蒙M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的强烈出仕意愿。三十九岁时(开元十五年)赴京应举,在落第后屡次于酬唱诗作中表达自己入仕无门的痛苦(陪卢明府泛舟回作“犹怜不才子,白首未登科)并开始频繁与地方及京邑官员往来
3、,维续发出求举荐入仕的声音(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惜无金张援,十上空归来。弃置乡园老,翻飞羽翼摧),四十九岁时(开元二十五年)入张九龄的幕府任职。据此,我们乂很难把他与个纯粹的隐士联系起来。于是学界有人认为,孟浩然并非“好乐忘名”的真正隐士,他只是走了举荐这一不同于科举的另一条入仕之路,2“完不例外地使用了同辈人常用的各种求仕手段,只是没有奏效罢了二3似乎认为孟浩然在效仿同时代卢藏用“终南捷径”的做法(卢藏用去世时,正是孟浩然二十三岁首次隐居的时候)。但个有趣的现象在于,孟浩然在早年一同隐居的张子容赴举后(彼时孟二十四岁)都没有赴举的欲望,到了快三十时才产生了求举荐入仕的念头,并且直到三十
4、九岁才进京参加科举:另外,他并没有在张九龄的幕府呆多久。即:既然孟浩然有强烈的出仕愿望,为何他却在走举荐之路近十年不果后才幡然赴举?而举试不第后,依然继续走举荐求仕之路,也颇费疑猜。有两点原因似乎可以说明其行为的怪异性:1.孟浩然具有儒家“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的思想倾向(书怀贻京昆同好自称1维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但其一生皆处唐之盛世,似并无早期不出山入仕的理由;2.孟浩然走的是唐代进士行卷的老套路。所谓行卷,就是应试的举子将自己的文学创作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以前送呈当时在社会上、政治上和文坛上有地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司即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从而增加自己及第的希望的
5、一种手段:4一名临洞庭湖说张丞相的岳阳楼诗,确实很像是行卷之作,但是为何孟浩然要在行卷后十年才赴举?这仍然无法解释。而相对于张丞相是张九龄(系于开元五年者,般认定张丞相为张说)的另一说法,也仍有难以解释的地方,即孟浩然在开元十五年赴京,然后给彼时任丞相的张九龄行卷此诗,确实满足了应举的时效性,但是这显然进一步推迟了孟浩然求仕念头产生的时间。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孟浩然一直要选取举荐这条道路入仕呢?笔者认为很大程度上应该与孟浩然自身的道教信仰相关。一、孟浩然诗作中的好道倾向孟浩然无文传世,通过翻检统计孟浩然全部诗作,我们发现,其诗可以粗略分为以下几类:山水田园诗、送别诗、科旅诗、寄赠诗、佛
6、道诗、咏物诗等,其中涉及到佛教的诗(27首)比涉及到道教的诗(15首)要多。但是任何一类诗作中,都充斥着大量对山水田园的描述以及对隐逸情怀的抒发。葛兆光认为,唐代道教之所以成为一大部分文人士大夫所信仰的对象,就在于“它与佛教以生为苦、以死为乐大不相同,它主张以生为乐、以长寿为大乐、以不死成仙为极乐,这就吻合了人们的第层发自本能的欲求一生存;它与佛教实行禁欲苦行刚好相反,道教主张人生应当活得舒服,活得自在,快快乐乐,这就吻合了人们生存之后的第二.欲求享受人生乐趣;既能生存,又能享乐,还要高雅脱俗,不堕俗尘,这种日子便是神仙日子,既不像佛教徒那么艰难困苦地自谋生计,又不像儒学弟子那么厄于世事困于寰
7、尘,而是清高、飘逸,这就吻合了人们的第三欲求一精神满足。道教的这一套人生哲学与生活情趣对贪恋世俗欢娱又向往超越凡尘的文人太有诱惑力了,5李泽厚也指出:“人间的生活兴趣不但没有因向往神仙世界而零落谢谢,相反,是更为生意盎然生机蓬勃。”6回过头来再看孟浩然的佛道诗,虽然涉及佛教较之道教要多得多,但仅仅是从佛教的静修方式(题明禅师西山兰若“吾师位其下,禅坐证无生。结庐就嵌窟,剪方通往行”)与哲学体系(云门兰若与友人同游上人亦何同,尘念俱已舍。四禅合真如,一切是虚假”)中寻求隐居的理论支撑和共鸣,且其涉佛诗中屡有道家玄言及道教神仙家论(本闿黎新亭作.弃象玄应悟,忘言理必该”,寻香山湛上人“平生慕真隐,
8、累日求灵异”,同王九题就师山房“晚憩支公房,故人逢右军”),其涉道诗却全然不言佛理哲学。又他的其他类型诗中也屡涉道家典故、神仙家言,如送吴悦游韶阳“安能与尺姆,决起但抢榆,将适天台留别临安李主簿1羽人在丹丘,存亦从此逝,同张明府碧溪答“自有阳台女,朝朝拾翠过”等等,但却全然不涉佛僧。并且他在宿杨子津寄润洲长山刘隐士中明确提出了心驰茅山洞”的对茅山派的向往。纵观孟浩然全部诗作,确实充满了热爱生命、世俗和自然的张力,表达了其生存的欲求(南山与卜老圃种瓜樵采作)、享受人生乐趣”的欲求(九日得新字美人分香)以及“精神满足”的欲求(寄天台道士宿天台桐柏观),体现了孟浩然因向往神仙世界而更为“生意盎然生机
9、蓬勃”的“生活兴趣工因此,从初步统计来看,孟浩然受到道教的影响更深。二、王士源、亢仓子与孟浩然孟浩然诗作得以流传,全仗其弟沈然及其同乡王士源编集孟浩然诗集之功。根据王士源孟浩然诗集序所说,王士源“幼学好名山,行年十八,首事陵山恒岳,咨术通玄丈人。过苏门,问道隐者左知运,太白习隐诀,终南修亢仓九篇”。虽然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王士源是个道士,但是从他一系列的修仙问道行为来看,他应该是个很有道教信仰的处士(刘肃于唐新语中称其“开元处土)。而与王士源同时代的韦滔在给孟浩然诗集作序时称(王士源)著亢仓子数篇,说明王士源在终南山是“修撰”而非“修习”了亢仓九篇。王士源曾称庄子作庚桑子,太史公、列子作亢仓子,
10、其实一也”,7这说明王士源的亢仓子应该是在庄子灰桑楚篇的基础上杂采他书而成的。明胡应麟即认为是“取庚桑楚篇杂引道家以补之,8中国伪书综考则指出:唐天宝中崇尚道家,诏求道书,亢仓子书求而不得,王士源遂上行下效,以庄子庚桑楚为本,杂采列子文子吕氏春秋新序说苑大戴礼记等书中相类之文,黑辑而成亢仓子。那么,有很深道教信仰,乂熟通庚桑楚篇等道教典籍的王士源,作为孟浩然的同乡与故交,是否对孟浩然的思想信仰产生过影响呢?孟浩然直走举荐入仕道路,很晚才参加科举的行为是否与王士源的影响有关呢?答案是肯定的,从出自灰桑楚篇与亢仓子政道篇的两段文字便可以考见:动不得已之谓德,动无非我之谓治,名相反而实相顺也。欲当则
11、缘于不得已,不得已之类,圣人之道。10荆君熊圉问水旱理乱,亢仓子曰:“水旱由天,理乱由人。若人事和理,虽有水旱,无能为害。尧汤是也。故周之秩官云:人强胜天。若人事坏乱,纵无水旱,日益崩离,且桀纣之灭,岂惟水旱?”荆君北面遵循,稽首日:“天不弃不谷,及此言也。”乃以弘嬖十朋为亢仓子寿,拜为亚尹,曰:庶吾国有痛乎?亢仓子不得已,中宿微服,违之他邦。11庚桑楚篇认为,有所举动却出于不得已叫作德:有所作为必须处置适宜,事事顺应于不得已,这才是圣人之道;但只有活动却不知道干什么,行走却不知道去哪里,身形像枯槁的树枝而心境像熄灭了的死灰,这种顺乎最原始自然的无为才是至道。而在亢仓子政道篇中,王士源则一边描
12、述灰桑楚本人迫于“不得已答楚王问政,一边陈述庚桑楚本人虽迫于不得已,但仍然拒绝出仕追求至道的行为。孟浩然一直走举荐道路甚至到三十九岁才参加科举的怪异行为,似乎正在于他有很强的出仕愿望,但是受到庚桑楚篇“不得已而为之”的思想影响,不得不通过举荐和朝廷征辟造成一种“不得已”的现实境况(应该说卢藏用“终南捷径”的行为也带有很强的这种思想倾向),来满足自己跻身魏阙、经世济民的愿望。那么,王士源与孟浩然是否有过交往,孟浩然是否从王士源处受到相关的道家道教思想影响呢?答案依然是肯定的。王士源于孟浩然诗集序中有“士源也时尝笔赞之”始知浩然物故二处较为明显的与孟浩然交游的证据。从孟浩然诗题中屡次提及的“白云先
13、生”王迥似乎也可看出孟浩然与王士源的交往频繁。王迥亦是襄阳人,曾与孟浩然一同隐居,孟浩然诗作中经常涉及与其一同隐居的生活(如王迥见寻)。笔者认为,王迥很可能即是王士源。我们知道,“王士源1乂作“王士元,历来学界认为是刻印错误造成的异文,不过从唐玄宗尊号开元神武皇帝”来看,作“源”应该是避讳的产物。“元”有体长”之义,“迥”义为“辽远”,体长可引申为辽远义,因此士元可能是王迥的字。汉代襄阳名士庞统字士元,显可据以为旁证。另外,孟浩然有上巳日洛中寄王山人迥一诗,其末云不知王逸少,何处会群贤”,又有登江中孤屿话白云先生诗(此诗作于襄阳),云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说明王迥时常不在襄阳,颇合王士源1
14、幼学好名山”1常游山水,不在人间”(韦滔孟浩然诗集重序)的性格,因此,王迥很可能即是王士源。但无论王迥是否是王士源,孟浩然都与王士源都有着较为亲密的交往,接触到庚桑楚篇及亢仓子的机会非常大,因此也自然受到其中1不得已而为之思想的影响,这应该就是孟浩然一直走举荐道路而很晚才参加科举的原因,以至于后来入了张九龄的幕府,还要旋即致仕隐居。三、孟浩然的名、字与太上浩元经如果说孟浩然与王士源的交游只能说明他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那么从孟浩然的名、字似乎能看出他与道教极深的渊源。陈寅恪先生在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一文中指出:“简文帝字道万,其子又名道生道子。俱足证其与天师道之关系。六朝人最重家讳,而之道等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浩然 道教 信仰 坚持 举荐 出仕 说起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80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