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文化领域的统一战线与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强化——兼论陈寅恪、郭沫若的《再生缘》研究.docx
《学术文化领域的统一战线与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强化——兼论陈寅恪、郭沫若的《再生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术文化领域的统一战线与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强化——兼论陈寅恪、郭沫若的《再生缘》研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学术文化领域的统三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强U郃东寅置享恃楮的再勺;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以何种有效方式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是新生的人民政权在思想文化领域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统一战线是党取得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阶段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中国初期的学术文化领域,党的统战线工作在推动非马克思主义学者学习并运用马克思主义方面成效颇为显著,为确立马克思主义在该领域的主导地位作出了突出贡献。郭沫若与陈寅恪围绕再生缘而展开的交流与论争,某种程度上就是此统一战线工作的生动体现。学界既有研究成果多从郭、陈两位学者的个人关系展开探讨,如有人认为郭沫若的再生
2、缘是向陈寅恪发难,持该观点者以余英时为代表,余氏自1958年发表陈寅恪论再生缘书后(见氏著: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三联书店,2005年)到2010年再发表陈寅恪研究的反思与展望(见周言编:陈寅恪研究:反思与展望,九州出版社,2010年),一直坚持此一判断。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两位大师在世时,尚且自视其龙虎斗为马牛风;两位大师去世后,他人为何总想炒作这龙虎斗?”(见谢宝成:龙虎斗”与“马牛风”一记郭沫若与陈寅恪的交往兼驳余英时,我郭沫若学刊,1999年第4期)更有学者认为郭沫若再生缘研究的意义“是身为新中国学术文化领导者的郭沫若爱惜人才,继续向陈寅恪传递橄榄枝的表现,(李斌:郭沫若的再生缘研究,载
3、郭沫若学刊,2015年第2期),当然还有学者认为这是一场“纯粹的学术研究”(谭解文:回顾1961年关于再生缘的讨论,载云梦学刊,2006年第5期)。作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的陈寅恪,在非马克思主义者群体之中影响力颇巨,对其所采取的团结与包容的统战线策略的价值与意义不言而喻。在相对平等、宽松的学术环境中,马克思主义阵营通过对陈寅恪学术研究中所蕴含的“自发的唯物因素”的肯定与包容,客观上强化了马克思主义在学术研究中的指导地位,也充分显示出统一战线在学术文化领域所起的法宝作用。一、团结与包容:马克思主义阵营对陈寅恪的争取陈寅恪向以秉持思想自由、精神独立”的理念著称,在新中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
4、域主导地位确立的过程中,他对“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格”旧时言论的再次强调在当时颇为引人注目。而加强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工作,提倡学习马列主义是当时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内容。鉴于陈寅恪在非马克思主义者群体之中的影响力,如何因应其种种言行,以适当的方式发挥其学术影响力是当时党的统战线工作亟须解决的问题。根据相关资料显示,马克思主义阵营与陈寅恪之间,尽管在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等具体问题上存在分歧,但在直大立场原则问题上,两者亦存有共识。对以陈寅恪为代表的非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统一战线工作便是在此一历史境遇中产生并发挥积极作用与影响的。新中国成立后,把对党不满意的人民群众变成党的政策的拥护者,是当时党的人民民主统一战
5、线在各个领域需要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为此,毛泽东在1950年6月3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上强调:1全党都要认真地、谨慎地做好统战线工作。要在工人阶级领导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把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团结起来。(p30)对知识分子的工作是当时人民民主统一战我工作的第要内容,“有步骤地谨慎地进行旧有学校教育事业和旧有社会文化事业的改革工作,争取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p26)也就成为当时该项工作的亟需。在团结与争取的基础上,对知识分子还要办各种训练班,办军政大学、革命大学,要使用他们,同时对他们进行教育和改造。要让他们学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论等几门课程”。1(p30)1951年8月
6、,周恩来在目前形势和任务的报告中指出:“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在过去不是受着封建思想的束缚,就是受着帝国主义奴化思想的侵蚀:现在,要为新中国服务,为人民服务,思想改造是不可避免的。2(p170)此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得到初步改观.1956年,周恩来在有关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宣布大部分知识分子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1(p82)标志着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成熟。在此过程中,以陈垣、冯友兰为代表的学者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并将其运用于学术研究之中,如1950年7月23日,陈垣致函丁声树明确指出:孔孟,古圣;马列,今圣也。生今之世,宜先读马列主义之书,然后以马列主义
7、衡量占籍,庶几不迷于方向。3(p8)当然也有像陈寅恪这样并不反对新政权、不反对马克思主义,但拒绝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事研究的学者。针对这样的学者,马克思主义阵营以尊重与包容的姿态赢得了他们的好感与信任。陈寅恪个人基于其一贯理念,对当时的思想改造运动确有不满之辞,但这并不表示他对新生的人民政权持反对态度。这点我们从1953年12月他答复中国科学院的讲话中可以看出。他告诉前来做其思想工作的学生汪钗:“我决不反对现在政权,在宣统三年时就在瑞士读过资本论原文。”4(PIO6)据其本人所言:当广州尚未解放时,伪中央研窕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多次来电催往台湾。我坚决不去。至于香港,是英帝国主义殖民地。
8、殖民地的生活是我平生所鄙视的。所以我也不去杏港。愿留在国内。5(p147)新中国成立后,他对丁抗美援朝的胜利,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是大胆而且得策的进军。对于毛主席的词,他大加赞扬,认为很有气魄,且都按词律填写6(p68)这是对具体国家举措及其领导人文学才华的认可与欣赏。陈寅恪“是一位高度爱国的知识分子。他正直,黑白分明,实事求是。他很关心国家大事,是非得失,十分清楚。他希望祖国能早日繁荣富强起来的愿望是很强烈的,(p68)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观其历史研究的种种实践和中年以后一再倡导的新宋学,除了旨在从方法上建构一种考据与义理兼修的现代学术理想境界外,实际也与此种关注世运,希冀民族文化复兴和
9、国家富强的情结深切相关。”7J(p122)某种程度彳,陈氏晚年的“颂红妆”研究亦应作如是观。面对以陈寅恪为代表的此类爱国学者,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并未一味坚持教育与改造的方式,而是更多展现了团结与包容的一面。兼具马克思主义史家与共产党高层干部双重身份的杜国庠与陈寅恪的交往便是运用此一工作方式的代表。杜国庠于1950年8月初次拜访陈寅恪,“杜老去访问陈老时,多次向陈老请教、讨论有关魏晋清谈与玄学的关系,以及佛教传入后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他们谈得很欢治,杜老很自然地就了解到陈老的生活、健康等情况,并向陶铸同志作了反映,在可能范围内,由中大加以落实,对陈老作了许多照顾。如陈老双目近盲,只有微弱视力,
10、便在其住宅前,用白水泥铺了一条小道,供他散步。在工作上配了助手,派了专门护士照料健康,在困难时期,又保证了副食品供应8(p222)由双方交流的内容可以看出,尽管拥有党员干部的身份,但杜国庠在整个拜访过程中,始终以知识分子的姿态与陈寅恪探讨学术问题,在与其学术交流中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友谊。如果说陈寅恪初到岭南大学即享受到了应有的尊祟与待遇,主要源于陈序经对其个人学问道德的敬重与赏识的话,那么在1952年岭南大学并入中山大学后,陈寅恪在生活、教学、学术研究方面的便利则与杜国庠在统一战线工作中所作努力密切相关。1956年,中山大学“所制订的一系列照顾知识分子的措施中,最重要的部分,几乎全都专为陈寅恪而
11、设4(p160)从居住环境、稿费、助手、用车等各方面均为陈寅恪提供了便利,无不显示出党和国家对陈寅恪的尊重。同时,党还安排陈寅恪在新中国的学术机构、国家机关任职。1953年9月,他被提议担任中国科学院中古史研究所所长;1954年9月,毛泽东亲自批准他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时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的张稼夫回忆颇能显示出当时中央对陈寅恪的聿视,在这个工作中,矛盾最尖锐的是研究隋唐五代史的历史学家陈寅恪我们只好请示毛主席,毛主席批示:要选上。这样陈寅恪就进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学部委员会而且顾虑到陈寅恪能否答应出任学部委员,中科院特意通过与陈寅恪私交不错的杜国庠代为传达此任职信息。详见卞僧慧:
12、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中华书局,2010年,第291页。1956年,被选为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特邀委员。冯乃超在1956年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的发言称:“中山大学有一个老教授陈寅恪,解放以来他在思想上一直是和我们敌对的,而且还写诗讽刺过我们像陈寅恪,中央数次指示要耐心争取他。”陈寅恪在上述机构任职情况参见卞僧意: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中华书局,2010年,第281、292298299页。冯乃超所提到的中央的指示在竺可桢所54年1月28日的日记就有记载:“周总理总结:要团结一切爱国分子,如陈贡恪,要考量科学家待遇。”(p415-416)而从1957年对违反知识分子政策,态度粗暴,
13、严第影响了党和知识分子的关系”的中山大学某校领导进行处分一事中,4(p142)更能看出当时党和国家对待陈寅恪等高级知识分子的尊重与包容的态度。此外,马克思主义阵营也尽可能为陈寅恪提供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根据其多年好友吴宓于1961年8月的日记记载:“寅恪专述十二年来身居此校威武不能屈之事实,故能始终不入民主党派,不参加政治学习,不谈马列主义,不经过思想改造,不作颂圣诗,不作白话文,不写简体字,而能自由研究,随意研究,纵有攻诋之者,莫能撼动。10J(p429)这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陈寅恪的个人学术愿望。除了能够白由、随意研究之外,在个人著作出版方面,其早年著述元白诗笺证稿也于20世纪50年代先后三
14、次重版,当时的中华书局以及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均与陈寅恪联系出版金明馆丛稿初编论再生缘等文。据此可知,在新中国初期,马克思主义阵营为争取陈寅恪,发挥其应有的学术影响力,从各个方面为其营造出一种相对宽松的生活与研究环境。马克思主义阵营对陈寅恪的团结与包容意义颇为重大:其一,在政治层面上,争取并赢得了以陈寅恪为代表的党外知识分子对人民政权的认可:其二,在学术文化领域层面,意味着不再将资产阶级学术视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对立而,能够正视其中所蕴含的唯物主义成分、挖掘其与唯物史观的内在关联,进一步强化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导地位。二、唯物史观:陈寅恪、郭沫若学术研究中的“深度对话”陈寅恪为反驳当时学界对其所谓
15、资产阶级繁琐考证”的指责,声称“我的著作都含有自发的唯物因素4(p255)此声明虽然有为自己辩解的考量,但却提示着我们,陈寅恪学术著作与唯物史观有着密切的关联是客观的事实。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家杜国庠在学术文化界发起批判时,亦曾私下称“陈寅恪有朴素的唯物思想”。4(p249)概而言之,此一“朴素的唯物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关联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研究的科学精神而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研究全部历史,也可以说贴研究整体的历史。它涵盖了社会历史的多个方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民族、中外关系等。这就要求史家必须充分占有各种形式的史料,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史家对待史料表现出高度的重视。郭沫
16、若最早将唯物史观应用于学术研究,他曾就先秦史研究的史料搜集下过番硬功夫,“秦汉以前的材料,差不多被我彻底剿翻了。考古学上的、文献学上的、文字学、音韵学、因明学,就我所能涉猎的范困内,我都作了尽我可能的准备和耕耘,11(p468)如果说在历史研究中,在掌握大量可靠资料的基础上,通过严谨的考证得出历史的真实面相,就是“实事求是”的最基本体现的话,陈寅恪的治学无疑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体现。“在充分的占有材料方面,根据其学生胡守为回忆,先生主张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在可靠的史料基础上分析历史事实的客观因果关系,反对想当然的主观臆想:6(p113)今人许冠三在其新史学九十年一书中,径直将陈寅恪与傅斯
17、年道归为史料学派/12就陈寅恪考据的特色而言,有学者将其概括为“考核精严,论证周密”。“先生读书,每能于一般学者漫不经心之处发现问题,然后提出多种可能的答案,逐一加以论证,排除其不能成立的答案,剩下最后一个答案,又广引史例加以证明。这最后一个答案就成为确然无疑的历史事实。然后进一步从这个历史事实出发,加以比较、分析、推论、概括,确认它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p153)陈寅恪通过考证史料探索历史事实不但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实事求是”的精神相通,而且用实践进一步证明马克思主义史学“实事求是”精神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其次,马克思主义史学向注重从史料中探寻中国历史变迁发展的规律。这也是他们批判史料学派的有
18、力武器。郭沫若强调,他们的对于胡适的“批判有异于他们的整理整理的究极Fl标是在实事求是,我们的批判精神是要在,实事之中求其所以是整理的方法所能做到的是知其然,我们的批判精神是要知其所以然整理自是批判过程所必经的步,然而它不能成为我们所应该局限的一步。13(p7)在这点上,郭沫若与陈寅恪在客观上也走在同一条道路上,陈氏的考证也不是纯考证,同样具有通过考证求得历史解释的意向。根据俞大维介绍,陈氏研窕的重点是从历史中寻求历史的教训,他常说在史中求史识。中国历代兴亡的原因,中原与边疆民族的关系,历代典章制度的姬变,社会风俗国计民生与一般经济变动的关系,这些都是陈氏研究的题R014(p12)早年听过陈寅
19、恪课程的周一良回忆:陈先生讲课之所以使我们这些外校的学生们特别倾服,一是陈先生谈问题总讲出个道理来,亦即不仅细致周密地考证出某事之然,而且常常讲出其所以然,听起来就有深度,说服力更强。”(p18)上述史实说明,陈寅恪的史学尤擅从社会变迁、风俗流变、地理环境、种族文化、人文背景等诸方面考察某一特定的历史现象,于平常于细微处寻找历史的一般规律。这是他区别于其他史料学派学者之处,也是与马克思主义史学有重大交集之处。再次,陈寅恪史学研究中也体现出鲜明的辩证法特色。“陈先生的论著大都视野广阔而辨析精深,符合于辩证法,在讨论政治史时,无论人物、事件或典章制度,陈先生都不是就政治论政治,而往往联系到文化来考
20、察其关系,这样就更全面而有说服力。6(p15)在具体研究层面,对于小说在史料学上的价值,陈寅恪有.虽无个性的真实,但有通性的真实”的判断;在谈及礼法变迁时,他告诫学生“应注意与社会及私生活之关系”:在谈到对唐律的解读时,他认为不能只作空文来研究,而应顾及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在研究佛教问题时,他认为佛教与中国历史关联极重大,“思想是受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思想文化史与当时的政治、社会有密切关系,故研究佛教史必须注意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与政治的关系15(p33)虽然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还有很大距离,但陈寅恪学术著作中呈现的唯物因素不应被视作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对立面则是显而易见的。又次,虽然陈贡恪对文化的
21、研究贯穿于其学术生涯之始终,但他并没有完全忽略经济因素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如其在著名的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一文中,对经济制度的作用有如下精彩论述:“夫纲纪本理想抽象之物,然不能不有所依托,以为具体表现之用:其所依托以表现者,实为有形之社会制度,而经济制度尤其最要者。故所依托者不变易,则依托者亦得因以保存。16(p12)邓广铭认为陈寅恪的这番言论,既贯穿着辩证的思维逻辑,又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6(p33)又如在论及南朝与北朝的经济财政状况时,他提道:“其最大不同之点则在北朝政府保有广大之国有之上地。此盖承永嘉以后,屡经变乱,人民死亡流散所致。故北朝可以有均给民田之制,而南朝无之也
22、。17(p156)在论及唐代开元盛世的原因时认为:“至玄宗之时,则(社会经济)进展之程度几达最高度,而旧日北朝之区域自西晋永嘉乱后其社会经济之发达未有盛于此时者也。国家财政制度亦不能不随之以演进。T7(p160)而在探讨唐代经安史之乱之后,由盛而衰的原因时,他再一次强调黄巢对东南经济的破坏给唐朝国运带来的深远影响。18(p355)陈寅恪坦然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他从经济层面阐发历史史实的思路与唯物史观未尝不可以进行深度对话。最后,关注重大历史节点问题,充分挖掘其重大的现实意蕴也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鲜明特色。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文即是此例的代表。作为著名的爱国主义学者,陈寅恪研判的历史问题往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再生缘 学术 文化 领域 统一战线 马克思主义 史学 主导 地位 强化 兼论陈寅恪 郭沫若 再生 研究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80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