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石钟山记》(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
《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石钟山记》(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石钟山记》(附答案解析与译文).docx(3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石钟山记(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樽,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季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样止响腾,余韵徐歌。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单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空/空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冬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
2、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日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咙如钟鼓不结。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簌坎镣塔之声,与向之噌咙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日:“汝识之乎?噌咙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森坎镂辂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注;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7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宋苏轼石钟山记)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由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舟回至两山口间将入口港口有大石口当中流可坐百人11 .下列对文章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适,指到去,与“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中“适”的意义不同。B.乘,指乘坐,与“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登泰山记)中“乘”意义不同。C.绝,指断绝,与“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中“绝”的意思用法相同。D.乃,指竟然,与“今其志乃反不能及”(师说)中“乃”字的意思用法相同。12 .下列对文章中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向
4、是()A.本文一开篇就提出自己对郦道元以及李渤的说法的怀疑,作者对古代两位名人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说法并不轻信。B.接下来作者才进入记游的部分,也记叙了寺人敲石的行为,听起来似乎已验证了李渤言之有据,但作者仍然存疑。C.绝壁下的大石奇崛,栖鹄与鹳鹤的叫声恐怖,这情形让作者感到害怕而准备返回时,他却在此时听到巨大的水声。D.在详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命名来由的过程后,作者表达了对李渤这种不经充分地实地验证而臆断的思维方式的批评。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译文:(2)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译文:【答案】14 .舟回至两山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石钟山记 文言文 阅读 训练 苏轼 钟山 答案 解析 译文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86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