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死地之争对史学研究的启示.docx
《李自成死地之争对史学研究的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自成死地之争对史学研究的启示.docx(8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李自对史学研究的启示摘要:李自成死于何时何地问题,涉及明清鼎革这一关键历史时段的宏大述事,成为长期论辩的节点,主要对垒意见,一为李自成顺治二年五月于湖北通山县九宫山为乡民截杀;二为李自成在湖南石门县夹山寺削发为僧,康熙年间方圆寂。前说有多重“兄弟证”(来源独立的并列证据)支撑:(一)追击李自成的清朝英王阿济格的奏报;(二)堵截李自成的南明湖广总督何腾蛟的奏报;(三)通山县志九宫山志等多种地方志的记载;(四)参与杀李的乡民的族谱详记细节。综观上列来源独立谷U内容彼此呼应的史料,可断定李自成于1645年5月底在九宫山毙命。而后说初源于乾隆年间(距李自成亡故已逾百年)何璘对民间传说的记述,以后又有猜
2、测性演绎,并为小说戏剧采用,近年又有“物件”发掘,被解读为“闯王陵”,经文字学家解析,那是魏晋南北朝即有的道教符篆,与李自成亳无干系。为什么身无实证依据的“夹山为僧”说近三十年炒得沸沸扬扬,盖出于强烈的主观诉求:为旅游业争取名人趣事,以招徒游客,所谓“经济需求,学术论证”。因主观诉求而遮蔽实证考究的又显例,是2000年日本的藤村新一考古丑闻。藤村多年造假竟骗过以严谨著称的日本考古界乃至广大民众,乃是因为日本社会被一种强烈的主观诉求所左右:即希望日本历史愈古老愈好,日本文明愈具有本土性愈好,使得藤村通过造假把口本旧石器时代推前几十万年的“新见”得到广泛赞赏,甚至载入历史教科书。强烈的主观诉求压倒
3、客观的求实探索,必将导致学术偏离轨道。服膺于实录精神,方为史学正道。这是前述两例给我们提出的一条不可忘却的教训。关键词:李自成死于通山说;李自成圆寂于夹山说;藤村新考古H闻;实录精神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农民战争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历史学的“五朵金花之一(另四为“中国古史分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中国封建上地所有制、汉民族形成D0明末规模最大的李自成起义是农民战争的要例,它从高峰迅速跌落低谷的过程,以及相关联的李自成终局问题,长期吸引人们的眼球,直至1980年代,此题仍属热门(1985年10月在湖北通山举行李自成归宿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大学
4、、武汉大学、湖北大学、湖北省社科联学者参加,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作者姚雪垠与会并作长篇发言。笔者在会上作学术小结。此会文存,见李自成殉难于湖北通山史证,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o这不仅是“五朵金花”的余韵流风,还因为,大顺军的尾声、李自成死于何时何地,与明清鼎革这一历史关键环节颇有干系,故为明清史研究者持续关注,这本为史学领域之业务。而自1980年代蓬勃兴起的旅游业的需求,乂与此题发生联系一旅游景区除自然风光外,还亟须以历史名人、古今趣闻逸事招徒游客,于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迭次出现各地方政府及文化机构为本地景区“争名人名事(如诸葛亮隆中在湖北襄阳还是在河南南阳之争、曹操幕真伪之辨,皆属此类
5、),使得一些固有的或新起的史学论争平添了热络的商业诉求驱动,正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或反过来说:“经济需求,学术论证工对于以“实录”为务的史学而言,此为福耶,亦或祸耶?笔者今日议此,其微意在于:透视这类学一商因素交织的论争,探讨史传与稗官小说的区别,考究史学研究在求实与虚拟之间当持何种态度。这已不限于“五朵金花”式考察的范域。、李自成死地诸说回顾明崇祯十七年(甲申年,公元1644年),军力日盛的满洲对垂危的明王朝虎视眈眈,八旗兵逼近长城北沿,待机进攻北京。与此同时,以灭明为务的李自成(16061645)统率的大顺军,正陶醉于在黄河流域取得的系列军事胜利,对清军压境的态势并未留意,在没有巩
6、固后方的情形下,孤军深入长城南沿,轻松地占领北京(明廷太监打开城门迎入,“十七年忧国如病”的明帝崇祯(1611-1644)自缢于景山。达到事业顶峰的李自成,以为从此可以“传檄定天下”,于骄傲自满之际,留下一系列政治、军事上的战略策略败笔,如大肆拷掠明廷贵戚和大小官员,激起广存南北的明朝余部和士人的殊死反抗(口号是“忠君灭贼”),其严重的直接后果,是把镇守山海关、掌握两万精锐铁骑的明将吴三桂(16121678)推向清方。得知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降清,恼怒的李自成仓促亲征山海关,始而轻敌,继而在强劲敌手面前张皇失措,惨败于吴三桂部和多尔袁(1612-1650)指挥的清军。李部退守永平,再返北京
7、,仅存数千骑。羽钱而归的李自成,在紫禁城武英殿匆匆称帝,旋即以大顺朝皇上之尊放弃北京,一路南撤,虽沿途接纳援军十余万,却被尾追的吴三桂部和八旗军先挫于定州、再败于真定,遂经山西退往唯的根据地陕西。清方由和硕豫亲王多铎(16141649)部、和硕英亲王阿济格(1605-1651)部在陕西组成箝形攻势,大顺军只得放弃西安和潘关,从蓝田奔商洛,出武关,至内乡、邓州,阿济格统率的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归降清方的尚可喜部紧追不舍。大顺军南走湖广,抵襄阳后兵分两路:-路高一功、李过部去鄂西,继而南下湖北;一路李自成亲率,向南先占荆州,继领武昌,大举东下,声言攻略南京,然在高池口败于清军,又在九江西边受阻于清
8、军,船舰尽毁,东进已无可能,只得经瑞昌西撤,沿江西西北部的武宁,西遁鄂南幕阜山区,遭遇先期抵达的清军在李家铺伏击,损失惨重,鄂南乂有南明隆武帝所属湖广总督何腾蛟部署的军政力量与之对抗,大顺军失去后勤供应,只得沿途抢夺民粮,“鸟惊兽逸,掠食千里”,丧失民心,与当年迎闯王,不纳粮”,李部受各地民众拥戴的情形大相径庭。逆境中的大顺军遁入通山县九宫山,试图入湘。一日,李自成与少数亲随在九宫山牛迹岭观察地形,被当地程九伯为首的乡民武装围杀,时在乙酉年五月初,(消顺治二年五月初,公元1645年5月底)o以上为笔者综合、提炼各家史籍,对大顺皇帝李自成撤出北京、西安后的行军线路,以及这位“一世之雄”被乡民杀死
9、的时间地点所作的概述。由于斩杀李自成的既非清军亦非南明军这样的拥有邸报系统的“正规部队,而是乡间宗族武装在不知对象为何人的情形下所为,乡民除缴获宝剑、马镀、龙袍等物品外,并未取下李自成首级这一确证(俗语日“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这两点当时皆未做到,这给追究李自成死亡确信的清方和南明方留下疑点,加之大顺军余部继续在湖北、湖南、江西带活动,不断传出飘忽不定的信息,以致清方和南明的邸报虽指认李自成亡故于鄂南山地,却不能作出关于李闯死地的最终断言,以致正史、野史对此情节所载不一,这便为各类民间传说的演绎提供了运作空间,故而有关李自成的终局,三百多年来形成多样说法,略举如次:(1)湖北通城九宫山乡民截杀说
10、。清初文人吴伟业(即写圆圆曲的吴梅村)绥寇纪略卷9“通城击载此说,另有南明野史明亡述略记此,乾隆间刊行的明史李自成传及道光咸丰间文士夏燮撰明通鉴据以载之,长期被视作正史定论,郭沫若1944年撰写的名文甲申三百年祭亦持此说。(2)湖北通山九宫山乡民截杀说。追击李部的清英王阿济格奏报、堵截李部的南明湖广总督何腾蛟奏报(逆闯伏诛疏尤详)述此,文秉的烈皇小识及费密的荒书据以记载。清史稿阿济格传记作通山,未言九宫山;清史稿尚可喜传记作九宫山,未言通山,然联系前后文,两传皆意指李闯死于通山九宫山。(3)湖南黔阳罗公山隐居说。清顺治十五年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载,以后平寇志、后鉴录、明季遗闻抄录此说。(4)湖
11、南石门夹山寺禅隐说。清乾隆间何璘据传闻撰澧州志林书李自成传后述此。近人章太炎获梅花百韵诗五首,肯定何璘说。李自成夹山寺削发为僧说传奇色彩浓厚,乾隆间开始在湖湘民间流传,后为文学家乐道,如金庸的鹿鼎记、雪山飞狐关于李自成夹山为梢,有绘声绘色的描写;阿英剧本李闯王亦采此说。以上四种,通城说不过是通山说在地理方位上的误述,史家多有辨析。明一统志称九宫山在通山县东南八十里”,明史地理志称通山县境东南有九宫山”皆纠正通城九宫山说的地名之误。黔阳罗公山说证据单簿,又少有流传,可不予议。故李自成终局之争,主要是湖北通山九宫山乡民截杀与湖南石门夹山寺禅隐两说的辩论。二、通山九宫山乡民截杀说获多种“兄弟证”支撑
12、湖北通山九宫山乡民截杀李自成说的直接证据、间接证据多种,要者有四:1 .追击李自成部的清朝英王阿济格给清廷的奏报清方在陕西对大顺军发动箝形攻势的,是豫亲王、定远大将军多铎所部和英亲王、靖远大将军阿济格所部两路人马。大顺军出陕进入琼、鄂后,多锋部转向安徽、江苏,攻打南京,征讨南明弘光政权,尾追大顺军的为阿济格部及尚可喜部。阿济格从河南内乡、邓州追击李军到湖广,一路不断向清廷奏报军情(当时掌控清朝政柄的是阿济格的弟弟、摄政王多尔袁),如奏称李自成占领武昌,集众20万,“声言欲取南京,水陆并进;再奏李部退入通山九宫山,疏文日:贼兵尽力穷,窜入九宫山中有降卒及被擒贼兵,俱言自成窜走时携随身步卒仅二十人
13、,为村民所困,不得脱,遂自缢死。清军并未参与围杀李自成之役,阿济格的奏疏明确说明,是投降清军及被清军俘虏的大顺军士卒口径一致的供词(“俱言)o因此,阿济格虽未亲历,但所奏乃陈述亲见亲闻者的交待,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自缢”说不确)。清廷获此报大喜,在北京“祭告天地,宜谕中外。由于清方把姻灭大顺军视作征服全中国的要者之一(另一为剿灭南明诸政权),故对李自成是否死亡十分重视。当摄政王多尔衰得知大顺军在江西、湖南频频出现,且有李自成逃往江西的传言,便对阿济格关于李闯死于通山九宫山的奏报产生怀疑。阿济格取得南征胜利,于乙酉年(顺治二年)七月班师回朝,清廷本应隆重欢迎,而多尔袁却“不遣人接”,让阿济格及部
14、属在午门会齐后“俱各归家,足见李自成生死未定使多尔套对阿济格深为不满。然而,不久清军平定江西,未获李自成踪迹,且续有大顺军成员关于李自成死于九宫山的说法传来,清廷又审新相信阿济格奏报。当年九月,清朝摄行湖广总督的佟岱接见在通山杀死李自成的程九伯,“委九伯以德安府经摩”。这是清官方对李自成于通山九宫山被程九伯等乡民围杀一说的肯定。顺治三年五月,摄政王多尔袁在招抚湖南文武各官书中称:“英王谋勇兼济,立剪渠魁,李自成授首于兴国八功山”。明清之际,通山县属兴国州,八功山是九宫山别名,以“李自成授首于兴国八功山宣布天下,表明作为清廷首脑的多尔袁正式确认英王阿济格关于李自成死于通山九宫山的奏报。2 .清朝
15、正史、野史的记述经过若干反复,李自成于顺治二年五月死于湖北通山九宫山终于被清廷视为正论,随之,清朝各相关史书,如蒋良骐东华录、乾隆年间编贰臣传,清朝官修明史的总裁张玉书撰纪灭闯献二贼事皆遵此说。民初由清朝遗老编修的清史稿沿袭此说。私修史书,如查继佐的国寿录、温容临的南疆逸史、徐翁的小腆纪年附考及晚清魏源的圣武记亦用此说。现代史学家李文治的晚明民变也采通山说。1977年由小学教肺朱型淼献出家藏清初朱万年所撰弋闯志等,大体遵从此说。为省篇幅,这里略引三条材料以观概貌(1)清初学者费密所著荒书,主要记述张献忠入川出川事,也涉及李自成末期活动,对通山九宫山一带乡民程九伯等击杀李自成的过程有述:大清追李
16、自成至湖广,自成尚有贼兵三万,令他贼统之,由兴国州游屯至江西。李自成亲随十八骑,由通山过九宫山岭,即江西界。ill民闻有贼至,群登山击石,将十八骑打败。自成独行至小月山牛迹岭,会大雨,自成拉马登岭。山民程九伯者,下与自成手持,遂辗转泥泽中其甥金姓以铲杀自成,不知其为闯贼也。武昌已系大清总督,自成之亲随十八骑有至武昌出首者,行查到县,九伯不敢出认。县官亲入山,论以所杀者流贼李自成,奖具有功。九伯始往见总督,委九伯以德安府经历。这是关于李自成遇难的地理方位、具体过程较翔实的记载,其关于清朝官府调查、确认事件并奖励杀手程九伯的情节,均与各种相关文献吻合。与李自成同时代的费密,阅读过康熙通山县志等地方
17、文献,并采访过杀李的当事人及各种知情者,方有以上真切叙写。(2)日耳曼来华耶稣会士汤若望主持修历,出入明末清初宫廷,被清顺治帝称“玛法(满语爷爷),能从帝室获知军政机要,其记述文字近乎信史。如汤若望在论及吴三桂时说:李自成因受他(指吴三桂)的和满人的追击,竞越河南逃往湖北;在湖北,他(指李自成)于一六四五年显然未经人所识出而被农民击毙。语虽简约,却于李自成死亡的地点(湖北)、时间(1645)记载无误,而李在“未经人所识而被农民击毙”之说尤其精准。(3)清中叶学者徐雨的编年体南明史小腆纪年附考,征引清初史籍60余种,考订详实,匡正传闻之谬,力辟通城说、夹山说,以简练而明确的文字指出:李闯“趋通山
18、之九宫山,乡兵遇之,乱刃交加死。”以上诸文皆显实录风格。3 .堵截李自成部的南明湖广总督何腾蛟给隆武朝廷的奏疏与清方信息及记我彼此独立的另一系统是南明信息及记载,最有要的文本出自何腾蛟(15921649)。何腾蛟原为明朝地方官,清兵入关、明廷解体后,南明福王、唐王、桂王纷纷建立小朝廷,福王朱由松(旋即称帝,年号弘光),任命何腾蛟为兵部右侍郎,兼抚湖南。后与弘光君臣发生矛盾,左良玉邀其叛明,何未允,转投唐王朱聿犍(旋即称帝,年号隆武),被任命重职,招纳明军余部,在两湖一带阻截大顺军、建立南明地方政权。何腾蛟在与大顺军周旋过程中,不断奏报南明朝廷,其中署“总督湖广、川、贵、广东、广西五省军务兵部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李自成 死地 史学 研究 启示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87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