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薯引入对明清人口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番薯引入对明清人口的影响.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番薯?I5l朔清人口的影响明朝时期,番薯、玉米和马铃薯等美洲作物开始引入中国,对我国农业结构、社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著名学者何炳棣先生更是将美洲作物的引入称为中国.第二个长期检食生产革命”.与玉米、马铃薯等其他引入中国的美洲作物相比,番薯因其独特的高产、易种植等优势得以广泛传播。徐光启的甘弗琉是最早一部介绍番北的著作,其中详细地列举了番郛的优点,并将其总结为“甘薯十一:胜”,可见番薯在百姓生活中的揖要地位.乾隆后期,除新蔻、甘市等边远地区外,其他省份均己广泛种植番薯“至清朝末年,番薯已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粮食作物.在番薯引入我国并进行传播的过程中,我国农业生产、饮食结构、人口数量均发生了明显的
2、变化。特别地,在番薯弓I入后的二百多年间,我国人口经历了爆发性的增长,从清初仅有大约1.5亿人到咸丰年间人口已突破4亿大关,这一时期成为我国人口增长的近要阶段。番薯的引入与明清时期人口的激增二者是否存在相关性,是正向贡献还是反向抑制?基于此,本文在探究番薯弓I入我国的时间、路线、传播途径提础上,利用历史数据量化番第引入对我国明清时期人口激增的影响.有关美洲作物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的研究可大致划分为两大类型,一是运用实证方法研究番薯等美洲作物引入对人口增长的作用:二是在理论和史料考据层面研究美洲作物引入对土地开发、粮食生产和多样化、居民饮食结构的影响。其中,对人口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大都支持美洲作物引
3、入整体上能显著提高当地人口数量。如JOel通过估算马铃瑞引入对爱尔兰人口增长的作用发现,马铃理的引入显著地促进了爱尔兰人口的增长11Qain等运用双重差分法(DID),研究了旧世界(主要指东半球)引入马铃薯对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的影响,发现马铃薯的引入解择1700-1900年25%26%的人口增长及34%的城市化增长2.有关美洲作物引入对我国社会影响的实证研究在早期非常少见,如Lee认为番薯等美洲作物的引入增加/粮食供给,为中国西南地区人口增长奠定了基础,但近年来,相关实证研究不断丰富,账响力较大的主要有Jia4和Chen等.Jia主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天气的变化对农民起义的账响,,是番郛作为一种
4、新农业技术的引入是否能降低天气变化对农民起义的影响4上文章使用省级数据,将番郭在该省苜次见于记我的年份作为番郭引入该省的时间,运用双全差分(DlD)的方法来比较番薯引入前后天气冲击对农民起义影响程度的不mi文章发现旱灾和水灾会通过导致粮食短缺而提高农民起义的概率,抗灾作物番薯的引入显著地减轻了天灾与农民起义之间的联系。但限于数据的可得性,文章并没有对番薯的引入和人口增长的关系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Chen等考察了玉米的引入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影响5。文章搜集了府县层面的相关数据,将玉米最早见于记我的年份作为玉米引入的年份,使用DID方法比较引入玉米和未引入玉米的府县间人口、收入等指标的差异
5、,发现引进玉米的种植对17761900年间入口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人均收入和城市化没有明显的账响。但文章在分析玉米对人口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时,没有剥离出与玉米同期引入的番薯等其他美洲作物所带来的影响,此外文章直接使用了明末清初的人口记载数据,而此数据的准确性是历史学者普遍质疑的。有关美洲作物引入的社会影响在理论和史料考据层面的研究基本都支持番罪等美洲作物引入使得我国山区耕地得以开垦种植,增加了粮食的耕种面积,同时也提高了粮食的亩产量和总产量,丰富了杂粮多样性,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居民饮食结构等6-8.在理论和史料考据层面有关番疆引入对我国人口增长的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王宝卿以山东省为例,考察了
6、番弊等美洲作物的引入对饮食结构和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人口增长的影响,指出番薯等新作物的引入是膨响明清时期人口迅速增长的最为关键的因素91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发现有关番弗引入对人口影响的研究还有待深化,大多是在研究番薯或者其他美洲作物引入和传播情况时,对番郭产生的影响仅作了简要说明。此外,国内关于番郭引入对人口增长膨响的文献多停留在定性讲究层面,而国外用计量方法研究番薯等美洲作物传入的影响时,还未涉及番郛引入对中国人口增长的影响。因此,本文通过对明清时期数据的挖掘来定量研究番善的引入对明清人口的影响是对这方面研究的一个补充。一、番薯引入与明清时期人口变化1.番薯的引入16世纪中后期,三大美洲
7、作物一番辨、玉米、马玲舜先后传入中国,其中马铃其受到其种植环境和自身特性的限制而传播较慢,大概到19世纪才开始大量种植,番弱和玉米则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对当时人口增长起到更为建要的作用。番黑原产于南美洲,大约在明朝万历年间开始引入我国10。番第通过多种途径引入我国,其中最主要路径有三条:一是万历十年(1582年),陈益从越南引入至广东东莞;二是万历十:至十三年间(15841585年),从南澳岛传至福建滋州;三是万历:十一年(1593年),由陈振龙引入至福建福州,这条路径是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一条”番祝在十六世纪后期引入我国闽粤地区后,并没有迅速向其他地区传播,仪在东南地区种植,一段
8、时间后才逐渐向江浙等沿海地区和江西、两湖地区蔓延,此后又传播到北方地区,至十八世纪中期,番第已遍布全国。历经一个多世纪的传播,番罪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并因其高产、抗旱、适应性强、口味香甜等特性,深受百姓喜爱。番薯的广泛传播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屣,也为人口的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明清时期人口的变化明朝末年,天灾和战争不断,人口数量不断减少,路遇等人在中国入口通史中写道:“人口数量在嘉靖末年以后,便不再有所增长,待到崇祯时期,人口数量更是急速下降。T11如图1所示,我国人口从1600年的2亿人下降到1650年的1.5亿人,人口数量降低了近5000万人。但是,从顺治十七年(1660年)开始,清朝
9、人I经历了从缓慢增长到急剧增加的过程。到乾隆年间,人口更是呈现爆发式增长.根据西树基在中国人口史(第四、五卷)中的研究,从明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到崇祯:年(1630年),我国人口增加了约1.65倍,达到1.9亿人,到明末崇祯十七年(1644年),我国人口下降到只有约1.5亿人:而清朝时期,人口大幅增加,咸丰元年(1851年)人口约为43608.7万,突破了4亿人口大关。此外,据曲树基的估算,从洪武.十六年到崇祯三年我国人口的平均增长率为41%o,而从康熙十七年到屹隆四十一年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到达了6.82,从乾隆十一年到嘉庆二十五年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4.72%0,由此可见,我国人口在
10、经历了明朝末年的急剧下降后,在康粒时期实现r爆发式的增长,并且一直到嘉庆、咸丰年间仍旧保持了高速的人口增长趋势。3.番薯与人口增长清朝人口迅速增长是我国人口史上的建要事件,尤其是清期中前期,增长速度更是前所未有.到咸丰年间,人口已超过四亿。几千年来的人口观念认为人口数量的增加标志着一个国家发展与百强,清朝人口的快速增长的原因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社会的稳定是人口增长的理要前提,但最根本的应该是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的发屣离不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龄主要表现在粮食产量的不断增加。在社会安定的情况下,粮食产量决定着人民的健康程度,是人口增长快慢的主要因索。美洲高产粮食作物的引进和广泛种植使得粮
11、食单位面枳产量不断提高,其中番郭的作用不容忽视。正如前文所述,番郭对土地和气候的适应性很强,从南方到北方,从山区到平原,凡是旱田,皆可种植,使得可耕地面积扩大。并且,番郭种植对人工管理的要求简单,耗时较少,产量很高,一亩可产数千斤,远远高于其他粮食作物。尤其遇到灾荒年份,番着抗旱高产的特性使其鲜有绝产,即使产量较低,其叶蔓亦可充饥。另外,雷弗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且口感鲜甜。到清朝中后期,番善已在全国范用内广泛种植,并成为主要粮食之一.番薯的引入和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当时百姓的基本饮食需求,促进生育率和预期寿命的增加,从而为人口的增长奠定了基础。正如毛泽东所说,人们总是会在物质资料允许的范围内
12、繁衍后代”.因此,可认为番薯的引入和传播为清代人口的高速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基于历史数据和定量分析来进行验证。二、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1 .实证模型构建本文选用双重差分(DlD)方法定量分析番第引入对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影响.DID是用于进行公共政策评估或项目实施效果评估的常用方法,其主要思想是通过对比(受到影响的)处理组和(未受膨响的)控制组在政策或项H实施前后的变化来识别政策或项日影响。与传统的OLS估计相比,DID能更好地降低由内生性样本选择问就导致的参数估计偏误,提高参数估计的可信度。本文将番郭的引入时间作为外生的冲击变量,通过对比不同省份番着引入前和引入后人口密度的变化趋势来估匏番薯
13、的引入对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贡献。建立计量模型如下:lYit=Sit+Xit+proi+pt+it(1)其中,i代表省份,t代表具体的年份,丫it代表在t年i省的人口密度。龄关键的解样变量是虚拟变量Sit,代表番郛是否在t年i省引入,若引入则为1,否则为0。因此a可以衡量番薯的引入对人口密度的影响程度。Xit是控制变量,包括玉米的引入时间、战争、自然灾吉和传染病。其中,衡量玉米引入时间的方法与番第相同,用各省引入玉米最早见于记载的时间作为玉米引入时间的代理变量。据Chen的研究,作为与番薯在同一时期引入中国的美洲作物,玉米的引入对明清时期我国人口的培加有显著的正向效果5,因此本文将玉米在各省的引
14、入时间也加入模型中。同样地,马铃第也在同一时期传入我国,Joel和Qian等的研究都表明,马玲第的引入对爱尔兰和全世界的人口增长有正向贡献12.但根据我国马铃普传入后具体的传播情况来看,其传播速度较慢,直到清末才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大量种植,因此对明清时期的人口增长贡献有限,故没有将马铃郭的引入时间作为本文的控制变量。在马尔彼斯人口理论中,战争、自然灾害和传染病这三者均对人口密度的变化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本文在回归中也控制了这三个变量。此外,Proi和Pt分别代表省份固定效应和时间趋势固定效应,it是干扰项。2 .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本文构建了一个历史数据集,来源于古籍、历史统计资料和地方志,时间横
15、跨三个世纪,区域包含17个省份,分别为广东、福建、云南、浙江、江苏、四川、广西、江西、湖北、山东、河南、湖南、陕西、河北、贵州、山西、安徽,茶本涵盖了当时种植番郛的省份,从而可以保证能够更准确地量化番郭的引入对人口的静响。注:资料来源丁各省地方志.番薯引入时间.检验番薯引入对人口影响的最理想方法是获得番薯引入的精确时间和种植面积及产量,但这部分数据目前尚不可得。因此,本文用各省引入番弗最早见于记载的年份作为番薯传入该省的时间。番第见于记载的年份数据通过整理地方志直接或间接获得。事实上,从宋朝(大约960年)开始到清朝末期(1910年)共出版了8264本地方志,并且平均每23年出现1本地方志。中
16、国的地方政府,无论是省级,地区级还是县级,都有出版地方志的传统,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详细事务都会精心编撰,这也是地方志经常被认为是当地百科全书的原因,所以本文定义番善引入各省时间的方式可以被认为是可靠的.表1显示了各省番薯见于记载的年份.根据各省引入番薯的时间设置虚拟变址,即当年该省是否已经引入番薯,该虚拟变fit也为本文的自变址。人口密度。该变量为本文的因变量,计算人口密度的方法为各省人口数量与该省土地面枳的比值。人口数量数据来自明清时期23个年份、横跨1393年至1851年,具体摘臼曲树基的中国人口史和严中平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土地面积数据来源于梁方仲的中国历代人口、田地、田赋统
17、计O本文在数据的搜桀和选择时,也特别注重人口数据的真实性。根据中国人口通史中的记栽和分析,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人口统计的范围有所变化。姜涛也证实了这一点13。对于此,西树基在其书中详细讨论了明朝人口数字的特点以及清朝前期作为户口登记主要内容的“丁的实质,并在此堪础上对入口数字进行了较为严诬的推第。此外,对梁方仲书中人口数字的引用,尤其是清乾隆之前的人口数据,本文也做了一些必要调整和推算。根据路遇等的推算,丁”在人口中的比例大概是三分之一11,所以本文中乾隆之前各省的人口数量是根据统怦数据加以合理推算之后所得。严中平书中的人口数据大多是在乾隆之后,数据克.实性较为可就,故本文未对其进行调整。番黑的
18、土地适宜性。该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全球农业生态区(GAEZ)2002数据库,GAEZ数据库收集了不同作物的特征信息,以及气候、土地、土壤坡度等与作物生长有关的影响因素,在非常细分的地理层面上衡量了种植单种作物的适宜性。该数据库中包含了番薯在内的154种作物在世界各国的土地适宜程度,本文使用的是番理在我国范围内的土地适宜性数据。如图2所示,在本文涉及的17个省份中,四川、广西、广东三个省份适宜种植番疆的土地面积较大,这与当时的番黑种植面积和产量基本相符。控制变量包括玉米在各省的引入时间、战争、灾害、传染病.测算玉米引入时间的方法与番著相同,用各省引入玉米最早见于记载的年份作为玉米
19、引入时间的代理变量,相关数据也来源于地方志。战争数据来源于中国历代战争年表.此年表根据历史史料,按照时间顺序,详尽记栽了从公元前26世纪到1911年发生的每场战争的时间、地点和名称,本文根据人口数据的可得性,战争数据的时间点是1393年到1851年中的23个离散点。对于每个年份各省的战争次数的选取,本文采用该年份与上一年份之间发生战争的累计次数,而起始年份选取的是包括本年在内的前3年累计的故争发生次数。传染病数据来源于中国古代重大自然灾击和异常年表总集。该年表记投了自受商时期到1911年发生的自然灾害和动物、植物以及人的异常现象,“人象”中包含了大疫“热病”麻风等。本文选取了其中具有传染性的“
20、大疫数据,具体的选取规则与战争相同。自然灾害数据来源于中国自然灾吉通史的明代卷和清代卷。书中统计了明清时期各地发生的自然灾害现象。本文选取了其中对人口密度变化影响较大的“灾“水灾“虫灾”三种自然灾害,具体的选取规则也与战争相同。上述变量的描述统计见表2。由表2可知,本文所用数据集共包括17个省份,23个具体的年份,共有391个观测值。每个省在不同的年份人口密度的平均值为每平方千米86.4人,76%的数据来自番郭的引入之后的年份,86%的数据来自玉米引入之后的年份。在这23个年份中,自然灾害的频次平均为13.07次,传染病发生频次平均为0.48次,战争发生的频次平均为1.10次;不同省份番薯的上
21、地适宜性程度在本文用数字。10代表,其平均值为2.811.三、实证结果与分析1 .番薯引入对人口变化的影响分析运用DID方法实证分析番薯引入对人I密度影响的计量结果如表3所示。第(1)列是基础回归结果,只控制了时间和省份固定效应,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番薯的引入在全国范围内来看,对人口密度有正向的显著作用,即证明了番郭引入对人口的增长有促进作用,但可能存在遗漏变量问题,为了更准确地估算番著引入的作用,第(2)、(3)、(4)列加入了自然灾宙、战争、传染病控制变fit,系数仍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但增长效应有小幅的下降。其中白然灾害、传染病和战争对人口密度的影响是负向的,也符合我们的
22、常识判断.第(5)列加入了玉米引入时间,剔除同时期玉米引入对估计结果的影响,此外,为了尽可能控制其他遗漏变量的影响,并且解决反向因果等内生性问题,加入了人口密度的滞后项。结果显示系数在10%的水平上显著,番郭的引入可使得人口密度平均增加38.7%,可见番郭的引入对人口密度的增加作用不容忽视。注:本表回归同时控制了省份固定效应和年份固定效应以及战争、传染病、自然灾害、玉米的引入时间等控制变量;,*和*分别代表在10%,5%和1%的水平上显著,后表同。2 .番薯引入分别对南北方人口增长的影响分析为了厘清番郭引入对南方和北方人口增长效应是否存在异质性,本文将数据中17个省划分为南方省份和北方省份,共
23、中南方省份有12个,北方省份有5个,分别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其中,第(2)、(3)列分别是对南方省份和北方省份的估算结果。明显地,玉米的引入对北方人口增长的效应更加显著,而对南方人口的增长作用并不显著。番善则相反,番郭对南方人口增长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可使得南方人口增加136.2%而对北方人口的增长作用并不显著,不显著的原因可能是关于北方省份的数据过少。但即使如此,也可以看出在明清时期,番薯对南方人口的增长作用比北方要高.并且,分析结果也验证了由于番薯引入对北方人口变化影响甚赏才导致番第对全国人口的增长效应小于对南方人口的增长效应。本文认为番郭引入对南方地区人口增长效应显著的原因主要有
24、以下三个:其一,正如前文所述,从全国范困来看,番弗臼闽广地区首先引入,之后向周用省份传播。而闽广地处我国的东南地区,因而南方省份大都比北方省份引入番黑的时间早一些,当地百姓对番薯的认可也就更早,受番弗的膨响也更大,从而使得番薯对南方人口增长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其二,番我对人口增长作用更多是通过增加粮食供给实现的,而粮食产量与耕种面积密切有关。在肥沃的上地上稻米、小麦等作物的种植面积占比最大,而番善主要是在新开晟的荒地上大Ift种植,明清时期晟荒的重点是南方地区。因此,番郭在南方的种植面积比北方大,从而可能导致番郭对南北方人口数量影响存在差异。其三,南方地区番弊适宜性比北方地区高。番弊虽然高产抗
25、旱,适应性强,但其更喜好在亚热带地区生长。我国亚热带地区主要位于秦岭淮河以南,主要包括两广地区、两湖地区、云贵川、浙江、江西等南方省份。所以番薯在南方的适宜性更高,产量应该相对也较高,从而番郭引入对南方人口增长的影响也就更大。此外,在番郭引入北方的初始阶段,冬天太冷,普苗无法存活,每到栽种时都需要去南方购买,一直到清乾隆后期,才找到了北方番郛留种的方法,这也证明了番薯更适宜在较温暧的南方生长。总之,与北方相比,南方引入番薯的时间相对较早,对当地人民的影响更深,加之南方地区自身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荒地晟殖的推动,使得番善在南方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相对较多,由此番薯的引入对南方人口增长的影响也就更大.四
26、、稳健性检验1 .平行趋势检验为了确保引入省份和非引入省份在引入番黑之前没有不同的人口变化趋势,本文进行了平行趋势检验。首先将番郭引入前的时间段分为小于20年、大于20年且小于50年、大于50年三个阶段,分别命名为滞后一期、二期、三期,将番薯引入后的时间段也如此拆分,分别命名为引入后一期、二期、三期。将这六个时期变量加入模型中,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在番薯引入前,番薯对人口的影响并不显著,而在番著引入后的20年内,对人口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作用不断减小。这也进一步证明上述计量结果是稳健的,即番我引入能带来人口的增长这一结论是可靠的。2 ,番薯土地适宜性的加入在基准模型中
27、,用番薯引入时间作为自变量来研究番薯引入对人口增长的影响,而限丁数据的可得性,没有使用番薯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但事实上,人口的增长不仅与番薯的引入时间有关,而且受到番薯种植数量的影响,且每个地区作物的种根面积和产量与当地的上壤环境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在施准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入番落在各地的种植适宜程度。Jia认为GAZE数据库中衡量的土地适宜性与明清时期会有所不同4本文认同其观点,但本文也认为不同时期的上地适宜性应该是高度相关的,所以通过加入土地适宜性变量的方法来检验基础回归的稳健性.回归方程如下:lnYit=1SuitabliSit+2Sit+3Xit+proi+pt+it表6番郭土地适宜性
28、的加入式(2)中,Suitable1是i省番薯种植适宜程度,取值0-10.取值越大表示本省越适宜种植番薯,数据来源于FAo的GAEZ数据库。通过对比番薯引入前和引入后适宜种植番薯和不适宜种植番薯的地方人口增长的差异,即式(2)中的Bl大小,来估计番誓引入对人口增长的影响.由丁模型已经控制省份固定效应,故不再单独控制SUitableio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BI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上他对番郭种植的适宜性显著影响着当地番薯引入对人口增长的影响,也就侧面说明番普产量对人口增长有正向膨响,支持了本文番薯引入对人1增长有显著作用的结论。3 .政策的影响清朝乾隆五十年(1785年),因政策推动,
29、番薯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一次大规模的推广和传播。在此之前,康熙、雍正也都曾推广过番郛的种植,但实施力度和实施效果均较差。姜纬岩在详细考证的基础上,肯定了乾隆推广番第所作的贡献,并认为乾隆五十年的推广是清朝最大规模的一次14,当年,河南大旱,粮食大面枳歉收,乾隆皇帝遂下旨在河南大面积推广种植番普,增加粮食供给,以防灾荒给人民带来的危害。同年,乾隆通读甘薯录,对书中记载的番薯的好处以及传种之法大加赞常,并作出批示,耍将其整理并分发各州府,使更多的府县知晓种植番薯的好处,多加种植,到同年8月,乾隆见到河南引入番弗的经验和成效,希望将其在各直省得以推广,更是明发论旨,“使民间共知其利,广为栽种,接济民食
30、,亦屈备荒之一法F5,此后,各宜省巡抚积极响应和配合,在各自省内积极宣传,使更多的百姓种植番郭。因此,番郭在各省得以更广泛地传播,解决了更多百姓的饮食问网,对当地人口密度的增长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作为对番郭传播的外生政策冲击,乾隆在1785年颁布的番郸推广令使番珥在各省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有了显著上升,从而对人口密度的变化产生了一定的膨响。显而易见,此政策的实施主要通过增加番游种植面积和产量来膨响人口密度的变化.因而,本文运用DlD方法,通过衡量番藩推广政策颁布对人I增长的膨响来检验番理的种植是否对人口密度有正向影响.识别方程如下:lYit=1SuitableiPostt+2Xit+proi+pt+
31、itPoStt是一个虚拟变量,识别清朝官方推广的外生冲击。年份大于等于官方推广年份,则PoStt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本文这里选择乾隆五十年(17854F)作为官方推广的年份。在方程(3)中,1则表示番罪的种植对人口增长的影响程度。结果如表7所示,1系数在1%水平上统计显著为正。这表明,在加入了玉米引入时间、战争、传染病、自然灾吉等控制变量后,番普推广政策颁布对人口增长的膨响是显著为正的,使人11密度平均增加6.1%,从而也支持了番薯引入对人口密度的增加具有贡献这一结论。五、结语番郭在十六世纪后期经三条主要路径引入我国,至十八世纪中期,已遍布全国,成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番翼的引入和传播使得大量荒地得以星殖,加之其亩产量较高,大大增加了我国的粮食总产量,为明清人口的增加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广泛搜集有关明清时期番郛种植和人口数据,尤其是整理各省地方志中关于番薯引入时间,创新性地用各省引入番我最早见于记载的年份作为番黑传入该省的时间,突破了番郭种植面积和产量数据不可得性对该领域研究的限制。基于史料数据,本文利用DID方法量化番郭引入对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作用,证实番黑引入对明清时期入口增长起到了显著的正向作用。同时,本文还发现,由于番郭在南北方的适宜性和种植面枳以及产量存在较大差异,番郭引入对南北方人口增长存在异质性,番普引入对南方人口增长的贡献远高于北方。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91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