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章节测试(解析版).docx
《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章节测试(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章节测试(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章节测试一、单选题1 .某研究小组利用标记重捕法进行某地区褐家鼠密度调查,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53只鼠,第二次捕获420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05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但鼠有记忆,再次被捕概率会降低,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53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统计方法得到的结果往往会比褐家鼠实际的数量要少B.通过计算可得该地区褐家鼠的种群密度为1200只/公顷C.褐家鼠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是该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D.调查期间褐家鼠的死亡率是20%,出生率等于死亡率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K/
2、2值时,种群内的个体间竞争程度最高B.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C.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数量的最大值D.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例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3 .某池塘内草鱼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草鱼的种群密度时,两次捕捞所用网眼大小必须保证相同B. T3时草鱼的种群密度约为T5时对应种群密度的一半C. T5时增加饵料的投放,池塘草鱼的环境容纳量会有所增大D.无论T2之前数据如何,T2T3和T3T5间段内种群数量都是逐渐上升4 .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在1hm2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
3、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共捕获30只,其中上次标记过的共10只。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为()A.30只B.32只D. 96 只C.64只5.珍稀物种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栖息地的破碎。人类已经把大部分陆地用于农业种植,而很多野生动物是无法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生存的,其余的陆地很多都在经历破碎过程或已经破碎成许多很小的板块。如图表示白脸猴的种群大小与种群持续时间的关系。A.对于白脸猴来说,栖息地越大,种内竞争越小,个体生存机会越大B.白脸猴种群越大,种群持续时间越长,是因为出生率高的缘故C.白脸猴种群小,变异类型少,遇到不良环
4、境容易被淘汰D.栖息地的破碎会导致白脸猴种群基因交流的机会减少6 .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营养条件和生存空间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B.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以获得初始密度值C.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D.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7 .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A.出生率越高,种群数量增长越快8 .年龄结构能够用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和数量变化趋势D.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以改变种群的年龄结构,降低
5、出生率8 .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1所示,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2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K值是指种群达到的最大数最值B. K/2时的增长速率对应图2中的b点C.在灭鼠时,要使其数量处于K/2D.捕捞海洋鱼类后可使其增长速率处于a点9 .下列关于种群和种群密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片草地中所有的草构成一个种群B.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C.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都采用标记重捕法D.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量10 .下列属于种群结构层次的是()A.一个大肠杆菌B.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C.培养大肠杆菌的培养基被污染后,又滋生了别的细菌和真菌D.培养
6、皿中的培养基及培养基上生长的所有生物11 .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用生理盐水溶解健那绿可以维持细胞的形态B.用光学显维镜观察橘黄色脂肪颗粒时,需要的试剂有苏丹山、水、50%酒精C.制作有丝分裂装片时,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D.采取估算的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12 .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越大则种群数量增加越快B.死亡率和迁出率越大则种群密度越小C.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性别比例在生殖前期对种群密度的影响最大二、多选题13.如下三图均与种群“S”形增长有关,对三图对比分析解读,以卜叙述正确的()种群
7、数量种群增长速率,Otl t2时间甲、K/2 出生/ K死亡率2时间A.t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间相对充,种群数量增长较快B.当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OC. t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D. 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OOqOOOOQQ8 & 4 2 2 4 8一 一 一 增长率(兴)14 .研究福寿螺对水稻的影响,将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引种到不同的水稻田中,一定时间后,测得稻田中部分生物的增长率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对照小区Il低密度小区国中
8、密度小区高密度小区:空,mL_,1111w-llg11L,|水五F鸭超康应三三A.调查福寿螺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需要随机取样B.福寿螺属于初级消费者,对不同植物的喜食程度为狐尾草鸭舌草水稻C.福寿螺对水稻数量的影响远大于对水花生的影响,且随密度增大影响增大D.不同密度处理小区中,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呈现“J”形增长15 .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叙述错误的是()A.若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可使用无菌水稀释后重新取样计数B.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先滴加培养液再盖盖玻片,以避免计数室产生气泡C.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对计数室中
9、的酵母菌逐个计数D.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将一直围绕K值上下波动16 .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个动物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已知乙种群的动物捕食甲种群的动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t2t3时段,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在t4时,乙种群的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的一半C.超过t3时间后,甲种群数量减少可能与乙种群的捕食有关D.超过t5时间后,生物因素可导致乙种群的数量发生波动三、非选择题17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题目:(1)在培养藻类时需每天定时对藻细胞进行取样计数,估算培养液中藻细胞的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O(2)若吸取藻细胞样液Im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
10、数板(规格为1mmlmm0.1mm,由400个小格组成)计数,下图表示藻细胞的分布情况,以该中方格为一个样方,计数结果是藻细胞有一个。如果计数的中方格藻细胞平均数为15个,则1mL培养液18 .某生物研究小组同学利用实验室培育酵母菌的技术完成了以下探究性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小组成员提出的探究问题是“一定量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设计实验时应将作为自变量。(2)实验过程中需定期检测酵母菌种群的数量,而对培养液中所有的酵母菌进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的计数方法是一。计数时小组成员使用了台盼蓝染液,其目的是O(3)结果第3天开始种群数量迅速增加,第6天开始种
11、群数目达到最大。实验至第7天结束,且种群数量基本等于第6天的种群数量。由此可知,在一定量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随时间呈一型增长。请设计一个表格记录实验数据O(4)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是指o如果小组成员加大酵母菌的初始接种数量,则K值(填“增大R减小或不变19 .图甲是草原中的鼠数量变化曲线图;图乙表示某同学进行“探究酵母菌数量变化实验得到的曲线图。该同学的具体操作为:先向试管中加入IO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再向试管中接种酵母菌,之后将试管置于适宜环境中连续培养,每天定时取样,计数,并绘制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小格中格(双线边)酵母细胞(1)草原上的鼠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最好在(填“b、c
12、”或“d”)时刻前进行防治。若图甲中曲线II表示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数量变化曲线,曲线11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时间段是O(2)为了绘制得到图乙的曲线图,可采取的方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图丙是b时刻用血球计数板(400个小方格体积为ImmXImmX0.1mm),测得的酵母菌分布情况,一个中方格上有24个酵母菌,若以该中方格的酵母菌数代表整个计数室中每个中方格酵母菌数的平均值。则该I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K值约为个。该计数方法得到的值与实际活菌相比(填“偏大”偏小”或“相同(3)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Io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
13、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W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种群数量为时,种群增长最快。若在IO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O20 .请根据调查某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1)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o调查地块的长与宽相差不大的地块时,应选择的取样方法是O(2)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大小应该不同,如调查乔木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O(3)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如图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
14、的数目是 O(4)若某长条形地块长、宽为IOomX50m,如果要等距抽取10个样方,则抽样时相邻样方的中心距离为o若调查中小样方为ImXlm,对某种植物种群调查的结果为12、17、16、16、15、13、15、11、12、13,则所调查种群的密度为。21 .图甲是草原中的鼠数量变化曲线图。图乙表示某同学进行“探究酵母菌数量变化”实验得到的曲线图,该同学的具体操作为:先向试管中加入IO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再向试管中接种入酵母菌,之后将试管置于适宜环境中连续培养若干天,每天定时取样,小格一中格(双线边)一酵母细胞(1)草原上的鼠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最好在(填时刻前进行防治。若图甲中曲线II表示在
15、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数量变化曲线,曲线11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时间段是O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图中的角度将会(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为了绘制得到图乙的曲线图,可采取的方法每天对醉母菌数量进行调查。图丙是b时刻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ImmXlmmX0.1mm)进行计数,若以该中方格的酵母菌数代表整个计数室中每个中方格酵母菌数的平均值。则该I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K值约为个。该计数方法得到的值与实际活菌相比(填“偏大偏小”或“相同“)。参考答案:1. B【分析】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二第一次捕获数
16、X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详解】A、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但鼠有记忆,再次被捕概率会降低,因此会导致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含有标记的个体数减少,根据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X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可知该调查结果会比实际值偏大,A错误;BD、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种群中的个体数二第一次捕获数X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353-53)420+105l200只/公顷,调查期间褐家鼠的死亡率是531200100%4.42%,B正确,D错误;C、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C错误。故选B。2. D【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
17、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捕食者数量也会增加,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称为环境容纳量,称为K值。【详解】A、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种群个体间的竞争程度最大,所以在K/2值时竞争程度不是最大的,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A错误;B、统计种群密度时,不应舍弃所得数据,B错误;C、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称为环境容纳量,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种群数量还可能在K值附近波动,所以可能会超过环境容纳量,C错误;D、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
18、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例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D正确。故选D。【点睛】3. A【分析】图为池塘内草鱼种群增长速率变化曲线,T2T3过程中的种群增长逐渐增大,到达T3时种群增长率最大,说明了此时的种群的数量为K/2值,T3T4过程中的虽然种群增长速率在逐渐减小,但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达到T5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说明了此时的种群的数量为K值。【详解】A、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草鱼的种群密度时,两次捕捞所用网眼大小不一定相同,如第二次用的是小网眼渔网捕鱼,第二次的比例反映了生存环境中的实际比例,会使调查结果无明显差异,估算值都是接近于实际值,A错误;B、T3时草鱼的种群增长率最大,说明了此时
19、K的种群数量为K/2值;达到T5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说明了此时的种群的数量为K值,B正确;C、Ts时增加饵料的投放,补充了食物,则池塘草鱼的环境容纳量会有所增大,C正确;D、T2T3时间段内,种群数量不断增长;T3T5时间段内,种群增长速率虽然下降,但仍大于0,种群数量也一直在增加,所以无论T2之前数据如何,T2T3和T3T5时间段内种群数量都是逐渐上升,D正确。故选A。4. D【分析】标记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记总数为
20、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为m,则N:M=n:mo【详解】根据题干分析,田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故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采用的是标记重捕法: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二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即N:32=30:10,N=96只,ABe错误;D正确。故选D。5. B【分析】据图分析,该种群越大,种群维持时间越长,但种群越大,栖息地越大,种内斗争越少,个体生存机会越大,种群维持时间越长,但出生率不一定高,死亡率不一定低;种群越小,不利环境因素很容易导致种群内个体数量减少。【详解】A、若栖息地范围较广,则种内竞争不激烈,个体生存机会增大,A正确;BC、白脸
21、猴种群越大,种群持续时间越长,有可能是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增多,遇到不良环境容易生存下来,不一定是出生率高的缘故,B错误、C正确;D、栖息地的破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D正确。故选B。6. D【分析】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应注意:(1)由于酵母就是单细胞微生物,因此计数必须在显微镜下进行;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线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数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3)每天计算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4)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5)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和重复,因为该实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种群 及其 动态 章节 测试 解析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92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