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邓稼先》教学设计.docx
《第1课《邓稼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邓稼先》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第1课邓稼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重要信息,了解邓稼先的主要事迹。2 .理解文中关键语句或段落的含义,体会其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及效果。3 .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重点难点】1 .梳理文章重要信息,理解文中关键语句或段落的含义,体会其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及效果。2 .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课件播放视频:国家记忆:大国之盾惊天巨响师: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自此,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危机!“两弹元勋”邓稼先功不可没。
2、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邓稼先,了解邓稼先事迹,致敬邓稼先精神!二、教学新课I任务一:梳音晓义,日积珪步至千里1.读读写写元助(xun)契基(din)选聘(Pln)遇言(yo)背谢(sng)昼夜(ZhbU)昆仑(IUn)孕育(yn)仿彳皇(pang)挚友(Zhi)无t艮(yin)卷然(yan)蒙带(ying)宰割(Zai)段红(yan)(xing)解(ting)噫(xun)可歌可过(qi)鲜为人知(xin)至死不懈(xie)鞠躬尽举(CUi)当之无惺(kui)家峭户晓(yd)锋芒毕雷(Iu)妇手皆知(ru)2.多音字f(xin)鲜为人知(yn)殷红f(Iu)锋芒毕露f(tub)开拓鲜殷1露(拓l(xi
3、an)鲜艳I(yin)殷实I(IbU)露脸(向)拓本3 .理解词义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妇孺皆知:指人人都知道。当之无愧:承受某种荣誉或称号亳不惭愧。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可歌可泣:形容英勇悲壮的事迹值得歌颂,感人至深。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锋芒毕露: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鞠躬尽瘁: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Il任务二:初识稼先了解主要事迹1.请同学们速读第二部分,筛选主要信息并填写“人物档案”。人物档案姓名生卒年月籍贯学历工作单位职务个人简历预设:人物档案姓名邓稼先生卒年月1924.61986.7籍贯安徽
4、怀宁学历博士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职务“两弹”设计领导者个人简历1945年,毕业二1948-1950年,1950年10月,1958年8月,31964年10月1967年6月11985年8月,I1986年3月,议书。F西南联大。获美国普渡大学理论物理专业博士学位。到中科院工作。下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理论。16日,领衔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7日,领衔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颗氢弹。也切除直肠癌的手术。做第二次手术。两次手术期间,与于敏共同撰写了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1986年5月,做第三次手术。1986年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4 .请同学们观察邓稼先个人简历中的时间和事件,想想其中哪些颇不寻常,引起了你的
5、注意,说一说引起你关注的原因。预设:(1)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年仅21岁,可谓年轻有为。(2)1948-1950年,邓稼先仅用短短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博士研究生学业,可谓勤奋聪敏。(3)1950年10月,邓稼先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到中科院工作,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可看出他很爱国。(4)1964年10月16日,领衔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仅用六年的时间,邓稼先带领的科研团队就完成了高难度的研制工作。(5)1967年6月17日,领衔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颗氢弹。距上一个重要研制成果的诞生仅仅两年多时间。(6)1985年8月T986年3月,两次手术期间,与于敏共同撰写了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从
6、中可以看出,邓稼先在重病期间仍然密切关注着中国核武器的研究和发展。3 .资料助读各国发明原子弹到氢弹的间隔时间表美国七年零四个月(1945年7月一1952年11月)苏联四年(1949年8月一1953年8月)英国四年零七个月(1952年10月一1957年5月)法国八年零六个月(I960年2月一1968年8月)中国两年零八个月(1964年10月一1967年6月)邓稼先的研究团队仅用两年多时间,就完成了美国用了7年、法国用了8年、苏联用了10年才完成的工作,创造了当时世界上氢弹研制的最快速度;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他在临终前叮嘱:“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4 .课堂小结通
7、过提炼时间、地点、人物事迹等关键信息,我们大致了解了文章主人公邓稼先的主要人生经历。关注其中异乎寻常的时间和事件,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邓稼先的一生是光辉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事迹无疑是先后领衔成功研制出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在苏联拒绝对我国施援,研究队伍中谁也没有见过原子弹,刚开始研究时甚至使用算盘去验算的情况下,在与世隔绝的秘密科研院所,在荒无人烟的“死亡之海”罗布泊,作为两弹研制领导者的邓稼先是如何带领队伍开展研究的?接下来,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精读文章,继续走近邓稼先。I,任务三:走近稼先在特定场景中感受人物1 .在文章的第五部分,作者通过想象还原了邓稼先的研究场景
8、,你能从中感受到邓稼先怎样的特点?请圈画出给你印象最深的语句,并做好批注。(学生默读,圈画,交流)重点交流三个句子。语句一: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设问:结合上下文,你认为邓稼先在沙漠中埋葬去世的同事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预设:(1)非常悲痛。因为失去朝夕共处、相互扶持的同事。这些逝去的研究者远离家庭和故土,客死他乡,临死前都没有亲人在旁。(2)有些许欣慰。逝者是为祖国的国防事业献出生命,死得重于泰山。(3)倍增前行的决心和勇气。这时的邓稼先心里应该会想:必须加紧研制工作。只有手中有了“杀手铜”,才能撑起中华天空,才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语句二:不知稼先
9、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设问:联系上下文,你认为彼时邓稼先的手有没有颤抖呢?预设:(1)有颤抖。文中说“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关键性方案决定着研究的走向,代表着研究能否取得成果,而这一切都与民族尊严、国家尊严息息相关。(2)没有颤抖。作者认为邓稼先具备“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因此他在关键性方案上会亳不犹豫地签字。设问:我们把以上两个问句综合起来看,作者想表达的究竟是知道还是不知道呢?可以直接用陈述句表达吗?从中我们能读到一个怎样的邓稼先?预设:作者想表达的是他已确凿知道。因为他与邓稼先有着长达50年的友谊,对其有着常人所不能及的了解,加上作者自己也是科学家,他会用
10、科学家的眼光去揣度、衡量另一个科学家,因此他的判断显得格外真切。不能直接用陈述句表述,因为陈述句的语气较为平直,情感比较平淡。这里用问句能更鲜明地传达出作者对邓稼先的深切怀念、深度理解与深重敬佩。从中我们读到邓稼先既有寻常人的重情重义,又有英雄般超凡的胆识谋略;既有科学家的深厚学养,又有将帅的稳健担当。语句三: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设问:联系上下文,你觉得邓稼先这一句“我不能走”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预设:(1)要读得高亢激烈。因为前文说了,井下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地劝他回去,可以看
11、出情况非常紧急危险,现场不会太安静。因此,作为核武器研究院院长的邓稼先应该高声向大家表态。(2)要读得沉稳坚定。首先,结合文中对邓稼先的叙写,我们看到的是个稳健沉着、指挥若定的科学家和帅才,不太可能紧张失措或是举止失当。用沉稳坚定的语气朗读,才能更好表现出邓稼先的身先士卒、顾全大局。其次,如果想表达高亢激烈的情感,句末就应该用感叹号,而这里用的是句号.2 .课堂小结语言是心灵的镜子,危重时刻方显英雄本色。因此,这句话读得沉稳坚定更为恰当。“我不能走”这一语言细节,让我们感受到在紧急事件面前,邓稼先具有的高度的责任心和忘我的奉献精神。在人物生活、工作的特定场景中去感受人物,通过极富表现力的语句,
12、尤其是细节去揣摩其心理,我们才能把握人物的内在精神品质。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在人物生活、工作的特定场景中感受了人物,通过极富表现力的语句,尤其是通过细节揣摩了其心理,把握了人物的内在精神品质。那么,两弹是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研制成功的?两弹的成功爆炸,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带着问题继续精读文章其余部分。二、教学新课II*任务四:走近稼先从作者评价中认识人物1.在写人叙事类文章中,作者通常会对人物进行评价,以凸显人物的贡献或精神品质。请同学们阅读文章第三部分,勾画出作者的评价性语句。预设:语句一: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
13、。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语句二: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做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语句三: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语句四: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3 .在这些评价性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多次使用了程度副词来表达对邓稼先的高度赞扬,如“最”“绝对”等。我们知道科学研究要求严谨,科学家的语言表述都力求精准。你认为作者这样表达准确吗?我们通过品读来找到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邓稼先 教学 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92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