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新师范”的时代使命及实践路径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docx
《终结“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新师范”的时代使命及实践路径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终结“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新师范”的时代使命及实践路径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docx(1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终结“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新师范”的时代使命及实践路径EndingtheDebatebetweenPedagogicalandAcademic”:TheMissionandPracticePathoftheNewNormal作者:王红/罗小丹作者简介:王红,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广州510631);罗小丹,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广州510006)o原发信息:教育发展研究(沪)2023年第20233期第26-35页内容提要:“新师范”是在新时代教育发展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新愿景。它的提出不仅是对当下教师教育发展新特征的概括,更承载着终结“师范性”与“学术性”
2、之争这一教师教育发展“百年难题”的历史使命。这一使命不仅是“新师范”发展实践路径的基本遵循,更是“新师范”之“新”得以立世之根本,它关系到未来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走向。所谓“终结”不仅仅是笼而统之的“师范性”与“学术性”高度统一之谓,而是要建立在“师范性”与“学术性”内涵更为科学合理界定的基础上,挖掘“师范性”的学术价值、认可“师范性”的学术地位、遵循学术发展的逻辑发展“师范性”,这才是高质量教师教育的时代追求。EndingtheDebatebetweenPedagogicaland“Academic”:TheMissionandPracticePathofthe“NewNormalzz关键词:
3、新师范/师范性/学术性/教师教育/newnormal/pedagogical/academic/teachereducation期刊名称:教育学复印期号:2023年07期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九个坚持,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高度,强调“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教师教育是输出高质量教师的重要途径,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大力振兴教师教育,2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进一步指出采取切实措施建强做
4、优教师教育03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部署,新师范作为引领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受到广泛关注。广东省教育厅于2018年印发了广东新师范建设实施方案,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新师范。山西省2020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将新币范”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在2021年的两会建言我国在大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同时,还应倡导新师范,以新师范构筑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全国各地多所高校如江苏理工学院、长江师范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哈尔滨学院、邢台学院、湖北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等,也纷纷提出“新师范建设目标。但从目前来看,尽管
5、各地探索出新师范建设的若干实操性思路,新师范的说法尚未见诸国家层面的文件中。概因新师范”相较于以往教师教育而言,其独特使命尚未得到澄清,新师范建设也未能像新工科新文科”一样形成广泛共识。本研究认为“新师范要立得住脚,不仅要总结新时代背景下教师教育发展的新特征和解决教师教育发展面临的新问题,还要能够终结困扰教师教育发展的经典问题。师范性与学术性的争议贯穿于我国乃至世界教师教育百年发展历程,在不同历史时期以不同形式反复出现。导致教师教育不断在以“师范性”为主还是以“学术性”为主之间徘徊,不利于教师教育质量的提升。新师范的提出应承载着“终结这一“世纪争议”的历史使命,而这一争议的终结对于深化推进新币
6、范”自身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对教师职业专业性的怀疑是“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的本质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主要围绕学制的设立展开。第一个阶段是从清朝末期到1915年,争议的焦点在于有无开设专门师范教育的必要,这实际上是对师范教育是否具有特殊性的争论。清朝末期,众多有识之士意识到师范教育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意义,如梁启超曾在论师范中发声故币范学校立,而群学之基悉定,5试图激起全社会对师范教育重要价值的认识。著名实业家盛宣怀在办学过程中也深感惟师道立则善人多,于是1897年在其创建的上海南洋公学中特设师范院,成为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开端。1902年清政府颁布的第一个近
7、代学制壬寅学制规定中学堂内附设师范学堂,以造成小学教习之人才”高等学堂应附设师范学堂一所,以造就各处中学堂教员”。虽然该学制还未正式实施就被废止,但为后续学制的制定奠定了基础。作为戊戌变法新政之一的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在1902年设置了“师范馆。同年,张誉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师范学校。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癸卯学制高度重视师范教育,规定设立师范学校并将其分为初级和优级师范学校两个层级。有反对派对专门进行师范教育提出了异议,认为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师毕业生程度相当,可以任小学教师,大学毕业生和高师毕业生程度相当,可以任中学教师,没有必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
8、专门的师范教育。7反对派的观点是对师范教育特殊性的否认,他们认为只要掌握好所教学科知识就能够教好书。师范能力不可教,即使学了师范科目也未必能教会学生教书;师范能力不必教”,到了教学实践中自然会养成。第二个阶段是1915年到新中国成立,争议的焦点在于是否要单独设置师范教育体系,这是对师范教育在教师培养过程中重要程度的争论。实际上,在近代师范教育诞生之初就隐含着师范教育体系是否独立建制的疑惑。最先正式对独立设置师范教育体系表示质疑的是在1915年第一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期间,以符定一为会长的湖南省教育会提出的改革学校系统案。8其中关于师范教育的内容指出“无独设一校之必要,建议“取消高等师范学校,设师
9、范研究科于大学,9这将是否独立设置师范教育体系的问题从“幕后推向了台前。随后,受1919年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约翰杜威来华讲学以及当时大批留美学生归国的影响,我国教育界在1920年前后兴起了一股学习美国模式的浪潮。在师范教育上表现为对师范教育体系独立地位的质疑,以蔡元培、顾树森等为代表的”合并派建议学习美国的师范教育模式,取消师范教育体系的独立地位,将中师和高师合并到普通中学或大学。合并派”给出了诸多反对独立设置的理由,如经济上不合算、不利于培养学科知识、不适应我国国情、难以吸引高质量生源、师范学校教学设备缺少等。口0“独立派”也不甘示弱,其代表人物常乃德总结了合并派”的观点并一进行回应,但独立
10、派”给出的回应难以说服合并派。此后讨论逐渐增多,形成了独立派与合并派”就是否独立设置师范教育体系的长期争论,一直到1922年新学制审查会期间达到了顶峰。新学制审查会上,“独立派”与合并派”对师范教育体系独立地位的辩论耗时最长又最为激烈。最后由于分歧过大,北洋政府颁布的壬戌学制选择采取两者皆可的混合式办法。新学制共29条,其中涉及师范教育的就有7条,内容冗杂甚至自相矛盾,目争议也并未因为学制的公布而停止。但总的来说,该阶段较上一阶段有了明显进步,只是质疑师范教育体系是否要独立设置,但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师范教育的独特性。第三个阶段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该阶段师范教育体系的独立地位得到确定,“币范性与学
11、术性”之争转向了师范院校内部的办学方向和课程设置,这实际上是对“师范性学术价值的质疑。1951年8月,教育部召开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会议,会议明确了学习苏联的师范教育模式独立设置师范教育体系,师范教育的特殊性受到了制度保障。但尽管如此,“师范性与“学术性”的争议并未就此结束。1960年在河南新乡召开的师范教育改革座谈会上,有人指出师范院校的“师范性”限制了学术水平的发展,高等师范院校的学术水平应该与综合院校相当,师范院校应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以提升“学术性。11该类观点虽在1961年召开的全国师范教育会议上得到纠正,但在后来又时常出现。这与社会发展的功利性认知有关,科学技术对
12、于社会发展的显性作用导致了“学科崇拜”。一方面,政府主导的各类院校办学质量评价,将师范院校与综合院校以相同的标准进行评比排名;另一方面,社会大众对中小学教师关键能力的理解也发生偏离,将中小学教师的核心功能定位在传递知识上,故而导致“学科崇拜和知识至上。为了顺应公众认知和评价导向,师范院校不得不将重点放在发展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学术性”上。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办学方向上走向综合化发展道路,寄希望于通过增设非师范类专业、提高办学层次以扩大“学术性”的发展空间。如20世纪90年代起,以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为首的一批重点U币范大学开始开设大量的非师范专业;21世纪以来,大批地方性师范院校乘
13、着师范教育层次提升和结构布局调整的“东风,通过院校合并、重组等方式升级为综合性院校。二是在师范专业课程设置上学科专业类课程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教育学、心理学、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以及教育实习实践等体现教师教育特性的课程反而不受重视。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为何师范性与学术性”的争议在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以不同的形式反复出现。医学、法学同教师教育一样也是高度职业化的行业,却没有出现“学术性与“医学性或“法学性”的争议。本文认为,争议的本质在于对教师职业专业性的质疑。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并不等于“师范性或是学术性某一个单独的方面,而是教师作为一名教育教学专业人员所体现的专业能力素养的
14、不可替代性。首先,在“有学问者即为师”的传统观念下,许多人认为教师培养并没有特殊性可言,只要掌握了所教学科知识就能够当好老师。在这种观点下,教褪业具有极强的替代性,接受过普通教育的中学毕业生或大学毕业生就可以成为教师,自然也就不需要开设专门的师范院校、设置专门的教师教育课程进行专门的师范教育了。其次,随着人们对教师工作认识的深入,教师胜任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具备专门教育教学能力即师范专业能力得到了认可,但由于对师范专业能力的认识停留在初级阶段,大多认为这种能力是低水平且没有学术内涵,并不难获得,教师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半专业”人员。12最后,在“学科崇拜”思想的推动下,人们将教师的功能定位在学科知识
15、传递方面,认为在既定培养年限下,教师培养难以兼顾文理学科专业知识和币范专业知识学习,且币范专业知识学习占用了文理学科专业知识学习的时间,阻碍了教师文理学科专业知识的获得,教师的专业能力素养又受到了质疑。因此,虽然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劳工组织就在文件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明确提出“把教学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口3我国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也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定了教师的专业人员地位。但这都只是从应然层面表达了肯定,在实然层面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仍未获得高度认可。14二、教师教育专业地位的弱化是“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的后果首先,教师教育专业地位的弱化表现在师范院校的尴尬境地上。师范院校为了加强所
16、谓的“学术性主动淡化师范性”,丧失了师范院校对自身学术价值的追求。虽然在1995年原国家教委出台的关于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就已经明确提到不能改变师范院校的性质而削弱师范教育,口5意见也重申了师范院校的师范特性,口6但当前师范院校整体修币范性”式微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了在“学术性”上追赶综合类院校,师范院校选择不断弱化自身的师范特性。而也正是因为对学术性”的盲目追逐,导致师范院校逐渐远离服务基础教育的初心,不再将教师教育作为主业。如有的师范院校将传统优势的教育学院或教师教育学院置于边缘性位置,还有的师范院校甚至直接摘帽,更名问题严重。顾明远教授曾撰文直指我们的师范教育改革走了弯路,许多师
17、范院校变成了综合大学,这反而导致师范教育资源流失了。口刀2015年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颁布后客观上加剧了这一现象,以至于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员在2017年提出十三五期间我国181所师范院校一律不更名不脱帽。18同时,由于存在身份和功能认知的冲突,师范院校在学科学术研究上难以和综合大学并驾齐驱,这又给人们造成了师范类院校办学水平不如综合大学的印象,师范院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处于相当尴尬的位置。其次,教师教育专业地位的弱化表现在高校内部师范类专业的发展危机上。当前,绝大多数师范院校已经不再是专门从事教师培养工作的院校,传统的师范教育收缩到师范类专业成为淹没于高校众多专
18、业中的一个类别。口9大多师范院校内的师范类专业招生人数远低于非师范类专业,师范类专业在高校内资源竞争上也处于劣势地位,获得的专业建设资源难以匹敌同类学科非师范专业。这导致师范类专业怀有自卑心理,对自身师范属性的信念弱化。为了追求“学术性”,师范类专业将文理学科理论知识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追求,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教育教学知识技能的培养,这尤其体现在教育实习、见习等教育实践环节流于形式。近年来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虽有所改善,如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倡导以能力为本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水平,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明确规定了教育类专业课程的课时比重。但由于对以往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路径依赖,师范类专业人才
19、培养仍呈现出明显的学科理论知识取向。20师范类专业追求学术性,自身的学科水平状态却上不去,普遍低于同类学科的非师范专业;在追逐学术性”的过程中又削弱了师范特性,师范类专业教育下不来,难以适应基础教育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需求。21导致师范类专业培养的师资质量备受诟病,用人单位批评师范生在学科知识能力上难以匹敌同类学科非师范生,师范专业能力上又没有体现出师范专业的优势,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优质中小学校招收师范生的意愿降低。最后,教师教育专业地位的弱化还表现在教师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的发展困境上,尤其体现在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队伍的边缘化。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是研究学科课程教学理论及其应用的一门教育学科,最初
20、设置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学科课程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具备从事学科课程教学与研究的初步能力。22从关注的领域来看,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关注的是某一具体学科的课程教学,而不是一般性的或普适性的学科课程教学原理。相较于文理学科、教育学、心理学而言,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在知识综合性和实践应用性方面具有优势。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团队更是被誉为“师之师,其职责是传授“如何教的知识,帮助师范生和在职教师建构学科教学知识、培养学科教学能力和形成学科教学智慧。23但为了追求学科研究水平,高校的教师评价机制重视学科学术研究轻视教育教学实践,对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的评价与其他专业教师采用同一把“尺子,很大程度上忽视了
21、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指导教学实践的重任。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团队理应在师范院校和举办教师教育的非师范院校中成为有着较高存在感和自豪感的一支队伍。事实却恰恰相反,为了迎合评价取向,他们只能侧重于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为职称评聘加码,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指导、教师职后培训等核心专业工作反而成了“边角料。有学者总结了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团队面临的八维困境,例如犹如一盘散沙散落在各二级学院中,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在师范院校规则制定过程中没有话语权,课题申报举步维艰;缺乏交流的平台和培训机会,专业发展受到限制,团队存在感极低等等。24三、科学界定学术性”的内涵,准确把握师范性”的学术价值所在根据叶澜教授的观
22、点,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假问题。所谓真实存在”是对该问题长期困扰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建制、师范院校办学方向、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等的描述;所谓假问题则是指将本不构成对立的范畴对立起来或者概念理解不准确,导致始终未能达成共识。25通过对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三个阶段的分析,可以确定该争议真实存在于我国教师教育发展历程中。至于是否存在概念理解错误或将原本不是对立关系的范畴对立了起来,则需要对“市范性”与学术性”的本质内涵做出进一步解释,思考该争议的逻辑合理性。对“学术性本身做出明确的界定非常困难,人们对学术概念的理解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概括来说,学者们对“学术”内涵的解读大多逃不开“知识生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终结 师范 学术性 时代 使命 实践 路径 公开 教案 教学 设计 课件 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93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