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融合:还原诗歌最初的美好.docx
《跨学科融合:还原诗歌最初的美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学科融合:还原诗歌最初的美好.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跨学科融合:还原诗歌最初的美好原创:XXXXX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公众号读诗是一件美妙的事,但学生不懂得诗歌的美好,不喜欢读诗的现状却很严峻。人教版部编XXX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中的XX诗选,由于体裁和时代特殊,学生有严重的阅读障碍,是名著导读教学的难点。为此,可以运用心理学领域的编码原理,剖析学生读不懂诗歌的心理机制,并通过跨学科还原策略,还原诗歌最初的美好,突破诗歌名著导读的困境。XX说:“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与人的修养有非常重要的关系。XXX先生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一文中说:“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耍有诗的特质。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如果对于诗没有趣味,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佳妙
2、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看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XXX不仅道出了诗的特质,而且强调了读诗在文学阅读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学生对读诗的兴趣如何呢?诗歌阅读又有哪些困境?教师在诗歌名著导读教学中又如何突围呢?一、诗歌名著导读现状XX诗选是一部现代诗集,是XXXXXXXX编新教材九年级上册的必读名著。“现代诗”有别于古体诗,是用白话文创作,是中国二十世纪兴起的一种诗歌类型。笔者在XX诗选导读之前,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并填写阅读动机问卷调查表(笔者自制),结果是:
3、班级总人数49人,对诗歌有消极情绪的学生占比接近一半。可见,诗歌导读教学的重难点应该是:解码学生“不喜欢”诗歌背后的心理机制,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对诗歌的情感“黑转粉”。二、诗歌名著导读问题剖析读诗是一件美妙的事,学生为什么不“爱”呢?那是因为“你不懂我的美”。学生“吐槽”艾青诗选最大的“槽点”是:“看不懂。”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其原因:不能破译诗歌的编码方式,导致学生在大脑中不能正确表征诗歌的内容。认知心理学把信息在人脑中呈现和记载的方式统称为知识的表征。知识在大脑中的表征有形式的表征和内容的表征。现代认知心理学称知识表征的形式为编码。编码分为形象编码和抽象编码。形象编码指的是以图形、画面
4、、表象等可感知的方式将信息呈现和记载在大脑中;抽象编码则指以词、概念、定义、命题等较抽象的方式将信息呈现和记载在大脑中1。小说等文学体裁使用的是形象编码,因此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而诗歌主要使用的是抽象编码方式,学生读不懂诗歌,主要有如下几点原因:第一,诗歌的体裁特点导致学生不能在大脑中清楚表征。诗歌的理想是“以少胜多”,即在尽量少的文字里表达丰富的意蕴。诗人通过刻画意象,运用隐喻、象征等艺术手法,将复杂的创作意图隐藏起来,让读者去破译2。学生不熟悉诗歌这种抽象编码的表现形式,没有掌握破译的“密码”,导致看不懂,因而不喜欢诗歌。第二,诗歌的内容抽象,很难理解。诗歌没有小说引人入胜的情节,学生不
5、能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传递的内容和情感,因此觉得枯燥乏味。第三,诗歌的语言含蓄、深刻、凝练。正如罗伯特弗罗斯特所言,诗歌“说的是一件事,指的是另一件事”3。读者只是按照字面意思领会诗,却无法领会到诗人的真实意图。学生不习惯诗歌的语言形式,对这种陌生的语言表达,在头脑中自然表征不出来。第四,不懂知人论世的读诗技巧。不了解时代背景,不了解诗人,导致学生对诗歌内容不能准确表征,无法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因而对诗歌没多大兴趣。第五,不熟悉诗歌的主题。艾青诗歌是抗战诗的一座丰碑,诗歌主题中强烈的国仇家恨,由于学生对此没有感性认识,所以不能感同身受。第六,不懂诗歌朗诵、赏析的技巧。不懂得朗诵诗歌的技巧,便不
6、能获得听觉的愉悦,从而无法被诗歌感染同化。不懂赏析诗歌的技巧,就不能解码诗歌的意义,无法感知诗人灵魂的温暖和诗歌的美妙。三、诗歌名著导读读懂策略如何读懂诗歌呢?“为了克服欣赏上的困难,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把诗中所提供的东西泡出来。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要把浓缩了的东西泡开,这是诗歌欣赏中必经的一段工序。(谢冕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这里所说的“还原”,从心理学层面解释,就是将诗歌的抽象编码转换成形象编码。通过形象表征,学生就容易理解诗歌表达的内容、情感、主题那么,如何将诗歌的抽象编码还原成学生容易感知的形象编码,还原到诗歌最初的美好状态呢?单凭
7、语文老师的讲解、分析很难做到。我们可以通过跨学科融合的名著导读方式来突破诗歌阅读的困境。“还原”策略之一:朗诵艺术,还原真情景情绪是诗人追求的终极目标。要做到准确理解诗人的情感,前提条件是理解作品内容,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情感。通过朗诵艺术,还原真情景,能够有效地让学生走进诗歌的情境,帮助学生酝酿情感、表达情感。教学片段示例如下(尹庆华名师工作室成员张磊老师执教):课型:读前导朗诵活动:读情感篇目:我爱这土地(一)教学准备1.配乐:曲调悲凉、舒缓、催人泪下。2 .配图:抗日战争中,中国大地饱受摧残的真实照片,被口军摧毁的房屋、被杀戮的人民(二)教师指导1.还原内心视像:通过
8、想象,根据朗诵内容在自己眼前浮现出画面。3 .情在声前:根据配图,伴奏音乐,感受诗人的情感,先酝酿自己的情绪,再来发声。(内心视像唤醒,清晰呈现,情绪酝酿到跟诗人同步,再开口朗诵。)4 .现场穿越,说出感受:朗诵者说体会。(三)学生朗诵设计原理:“读情感”朗诵活动,跨学科融合音乐和美术元素,还原诗歌的美好。配乐朗诵,诗歌配上与作品主题高度契合的旋律,既是将诗歌内容还原成听觉形式的形象编码,又能吸引读者的耳朵,造成听觉愉悦,听众不知不觉被诗歌感染同化。诗歌主题“国仇家恨”是抽象的,配图朗诵,就是将抽象编码的诗歌主题还原成视觉形式的形象编码。还原真情景,有着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笔者班上我爱这土地朗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跨学科 融合 还原 诗歌 最初 美好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195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