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篇)2024年在专题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心得体会(研讨材料).docx
《(八篇)2024年在专题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心得体会(研讨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篇)2024年在专题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心得体会(研讨材料).docx(31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八篇)2024年在专题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心得体会(研讨材料)第1篇,共8篇徐四富彖山爰囹专出共同寿富路、加快新时代美乐乡村毫微的速感近年来,XX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着眼“千万工程再深化、共同富裕作示范”,按照“美丽普惠、数字赋能、未来引领”的格局要求,加速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迭代升级、未来乡村领跑示范,让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共富共美大画卷在XX大地徐徐展开,让XX乡村成为令人向往的幸福美好家园。一、聚焦亚运“重底色”,绘就富春山居“大画卷”围绕“XX亚运”办会主题,推进人居环境品质大提升,打造全域美丽大花园,以富春山居之美展现XX城市
2、之窗。扮靓人居环境新颜值。持续推进“迎亚运”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行动,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化污水、垃圾、厕所“三大革命”,推进“三清行动”“三改五园”。年初以来,累计清理废弃垃圾5.05万吨、乱堆乱放点47921处、河塘沟渠13314条、田园废弃物7438吨、整治田园棚架围栏10596处。持续推进美丽乡村扩面提质,如余杭区推进“百路千里美乡村”行动、钱塘区开展“星级美丽乡村”创建、临平区每户补助2.5万元推进全域环境整治,目前全市美丽乡村覆盖率达85%,力争年底实现全覆盖。打造美丽乡村体验点。围绕乡村底色美、江南韵味足、“双创”活力强,在全市培育首批17个美丽乡村国际旅游体验点,作为
3、亚运会对外展示重要窗口。按照“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品牌”要求,每年推进30个市级美丽乡村特色村建设,充分展示乡村的精美画卷、独特神韵和创新活力。共绘全域美丽大画卷。积极创建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每年打造10条市级美丽乡村风景带,并指导各区、县(市)共绘美丽大画卷,如余杭区打造大径山核心样板区和西部访茶寻幽线、中泰慢谷风光线、良渚文化风情线;临平区打造塘栖丁山湖核心圈和运河北片核心圈精品区块;XX县环千岛湖打造美丽乡村精品线。二、聚焦未来“重引领”,打造共富共美“新样板”按照目标领先、指标争先、富民优先、机制率先要求,积极描绘未来乡村新图景,打造乡村共富硬单元。打造未来乡村标杆样板。在
4、全省率先出台未来乡村评价指标体系和建设指南,启动两批共85个(其中省级44个)未来乡村创建,西湖区长墩村等5个未来乡村获全省首批命名,探索形成了一批建设成果。如文化赋能提升山水品味的富阳区黄公望村,“茶+艺术”带动村强民富的西湖区长堞村。推进未来乡村智慧发展。注重数字技术与未来乡村建设深度融合,推进产业数字化、治理智慧化、生活现代化。如西湖龙井茶数字化管理、临安山核桃特色产业云平台,富阳“富春山居、公望智理”平台,建德“建村钉”“数智草莓”和“数智之江”服务平台,钱塘江东村“红星居”“共富通”等应用场景,让群众感受到了“数智”带来的便利。推动未来乡村全域发展。围绕“三江两岸”黄金线,以“山脉、
5、水脉、文脉、业脉”为轴线,规划建设“龙井茶香、浦阳印迹、径山尽美、运河水乡、钱塘围垦、富春山居、天目叠翠、千岛环湖、新安诗路”等12条市级未来乡村共富引领带。余杭区围绕打造全国“未来乡村实验区”,推进10条未来乡村示范带建设;西湖区全域推进未来乡村建设,让XX全域呈现“绿不断线、景不断链、县域互通”大美风景。三、聚焦富民“重经营”,走出美丽蝶变“共富路”坚持政府、社会、市场三方联动,充分激活乡村资源要素,加快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产值。“引凤筑巢”抓经营。持续吸引新农人、新匠人、新头雁,建立多元主体投资、专业团队运营、利益联结紧密的村庄经营模式。如余杭和临平乡村职业经理人、临安
6、乡村运营师(团队)等机制创新,持续激发了乡村内生动力。临安区近两年141家强村公司签约项目总金额达L77亿元、营收2173余万元,助推270个行政村完成“5030”增收目标,得到农业农村部批示肯定。“深化融合”强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健康养老、电子商务、民宿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如XX区横一村围绕“稻子、柿子、院子”做文章,系统培育生态种养、农业观光、休闲旅游等农文旅产业;建德市之江村发挥“山江田村”资源,壮大四季花海、风光摄影、避暑康养等产业。专门组织全市乡村美丽经济现场推进会,宣传推介XX茶叶公共品牌、特色小吃、乡土特产、乡村露营地、水果采摘园等乡村产品,促进乡村美丽经
7、济发展。“抱团取暖”促发展。积极推广XX“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模式,带动抱团式、集群式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如余杭区径山镇以3个明星村(小古城村、径山村、前溪村)联动周边村组建共同富裕“乡村新社区”,实现从单村作战到抱团发展;富阳区将全区划分6大联动组团,按照“一区域一品牌”定位,培育打造美丽经济融合发展示范区;临安区天目山镇积极探索村落集群化协同发展,在资源利用、市场引流、品牌打造等方面实施一体化运营。四、聚焦融合“重改革”,打好强村富民“组合拳”大力实施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行动计划,加快城乡共富步伐,激活强村富民活力,着力创造美好生活。启动开展新一轮区县协作、联乡结村活动,建立“区县协作、
8、联乡结村、镇街结对、村社结对、干群结对“五大协作机制,重点帮扶37个欠发达乡镇。创新开展“百社百企结百村”帮促活动,组建100个新型帮共体,结对帮促西部山区4县100个重点村。扎实推进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推广强村公司、飞地抱团、片区组团等模式,启动实施闲置农房激活计划。西部山区4县全部实现“5030”目标,东部地区75%村经营性收入超过100万元。积极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标准配套,提升“一老一小”群体供给水平,让乡村更乐居、更乐业、更幸福。如XX区梅林村系统建设美好生活中心,西湖区长城村配套茶园市集、邻里中心,建德市千鹤村打造“鹤家童馆”,增强了农民群众的获得
9、感、幸福感。五、聚焦乡愁“重传承”,激发传统村落“新活力”着力让江南古村落“既见新貌又留古韵”,成为人们“望山见水、记住乡愁”的心灵寄托。让传统村落“活起来”。持续加大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吸引名人、工匠、创客入驻,实现乡村艺术、创意、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如桐庐县深澳村打造“百匠创客街区”,静谧的古村落成为文艺创客梦里花园。临安区统一赋予龙门秘境古村落群和湍口非遗文化、河桥国漫小镇“天目村落”品牌名称,激活了古村落价值。让乡土文化“传下来”。深挖传统习俗、乡土人情、时令特产、特色小吃等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持续开展“跟着节气游乡村”系列农耕文化活动,让乡村更具乡土味、乡亲味、乡愁味。如建
10、德新叶村的“二月二龙抬头”、富阳东梓关村的“开渔节”、桐庐江南镇的“江南时节宴”得到传承;临安天目山宝、建德豆腐包、桐庐绣花鞋等品牌持续打响。让家训家规“亮出来”。弘扬优秀传统农耕文明,倡导“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把村规民约、家风家训”挂厅堂、进礼堂、驻心堂”。如XX区欢潭村传承“义仓、义学、义诊、义渡、义葬”五义精神,余杭区小古城村推进“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建德市千鹤村传承“妇女能顶半天”千鹤妇女精神,让农民群众更有“精气神”。下一步,XX市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乡村美好生活向往为初心使命,高水平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高颜值绘就现代版富春山居图,高质量走好
11、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路,在“两个先行”中奋力开创XX乡村的美好未来,为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增添靓亮风景。第2篇浙江的创新如同一种空气,无处不在,从“八八战略”的提出,到“生态文明建设”大幕的拉开,从“千万工程”的波澜壮阔,再到“文化大省”、“活力浙江”、“平安浙江”、“法治浙江”每一个理论创新背后的智慧力量,总能穿越重重迷雾,指引前路。今天解读“浙江精神”,应该要有新的涵义,那就是学会坚守,懂得久久为功,秉承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钉钉子”精神。从表面看,坚守与创新,看似一对矛盾:有人说,伟大是“熬”出来的,唯有坚守匠心,才能创造奇迹;也有人说,创新是灵魂,唯有
12、不断颠覆,才能走向成功。而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予以审视,这其实是一对有机组合。浙江的实践证明,成功的坚守需要以创新为前提,伟大的创新需要以坚守为内涵。去年9月,联合国将最高环境荣誉一一“地球卫士奖”,授予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表彰其卓越贡献。这是中国再次为世界多样化发展贡献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从2003年至今,这一工程仍然是浙江抓城乡统筹的“牛鼻子”,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也让千万乡村蝶变为美丽乡村,继而迸发出美丽经济的强劲活力。带着对坚守与创新的思考,记者走进了浙江乡村,寻找思想的源泉,成功的奥秘。从“单重奏”到“大合唱”浦阳镇位于XX市XX区南端,这里因地处浦阳
13、江畔而得名,然而水质污染一度成为“老大难”。近几年,通过重拳整治,绿水清波又重新回归。借着这股东风,镇里发展沿江、沿山和沿路资源,重金打造风情小镇,发展美丽经济。走进尖湖村的山坳里,梨花漫山遍野,景在村中,村融景中。过去默默无闻的小村,如今成了“网红村”,引来众多游客,还有不少外国人。眼下,浦阳每个村都在创建美丽乡村,更将迎来一场场蝶变。事实上,对于乡村环境整治这件事,浙江已持之以恒抓了16年之久。时光回转到本世纪初。改革开放后,浙江工业经济高歌猛进,群众收入增加了,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水脏了、山秃了,特别是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尤为突出。群众揶揄,走在浙江农村,要走过许多垃圾村才能找到一个
14、干净的村。2002年,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刚到任的118天里,他跑了11个市、25个县,为了多看几个点,不断压缩吃饭时间,匆匆扒拉几口,立刻赶往下一站。时任浙江省农办副主任、被习近平同志称为“省级农民”的顾益康回忆说,有一次陪同习近平同志下村调研,看到一个村环境很好。习近平同志问,这样的村在浙江多不多?顾益康如实告知:不多。据省农办摸排,当时浙江仅有4个村庄环境较好,剩余的3万多个村庄环境普遍较差。差到啥程度?像经济最发达的XX、XX等地,农民有了钱,纷纷盖起小别墅,可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垃圾靠风吹,污水靠蒸发,河里满是垃圾和黑水,农民连洗拖把都嫌脏。当时,省里总结为“五个滞后村庄建设规
15、划滞后、村庄环境建设滞后、村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的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转变滞后、政府指导服务滞后。一些到过浙江考察的人士,曾形象地概括为:“走了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走了一镇又一镇,镇镇像农村。”习近平同志一路听,一路看,一路思考。2003年6月,一项名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工程,在浙江拉开帷幕。习近平同志亲自部署:全面整治1万个行政村,并把其中1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所要改变的就是农村现状,以此来促进城乡一体化。“千万工程”一经推出,就普遍受到欢迎。许多农民感低万分:政府不仅免了我们的税,还出钱帮我们修桥铺路搞卫生呢!对此,顾益康同样深有感触:在浙江,改革开放
16、以来,除了土地承包,还从来没有一项工作像“千万工程”这样,让农民如此发自肺腑地认同;也从来没有一项工作像“千万工程”这样,让政府投入那么大的精力、财力。时至今日,浙江每年召开一次有关“千万工程”的现场会,省委书记每次都亲临现场视察、指导、讲话。与会的,不仅有地方分管领导,还有主要领导,足显省里重视程度。“千万工程”不仅赢得了民心,也教育了广大干部,在全省上上下下迅速形成了城乡统筹的氛围和合力。可以说,一项工程启动了浙江全省城乡统筹的大合唱!浙江原来就有众多的农村“工程”,如交通部门的乡村康庄工程,水利部门的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万里清水河道工程,林业部门的万里绿色通道工程、绿化示范村工程;经贸部
17、门的千镇连锁万村放心店工程等,这些工程纷纷聚集到“千万工程”旗下,按照“示范村建到哪儿,配套资金就跟到哪儿”的要求,跟进配套。“千万工程”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局外人士”:省电力部门主动提出要求,将“新农村电气化工程”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一流学府浙江大学主动要求参与新农村建设,与XX市达成市校全面合作协议;众多脱胎于农村的乡镇企业更是不甘落后,积极投身其中;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全省共有L5万家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从此,浙江的城乡统筹工作高潮迭起,终成浩荡之势,可以说,“千万工程”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成了浙江城乡统筹名副其实的“龙头工程”。从“环境佳”到“生活便”“下姜村,梦开始的地方。”
18、走进XX县的下姜村,这句旅游宣传语赫然可见。今天的下姜村,“农家乐,民宿忙,游人如织到下姜。”一个人口不到800人的小村庄,去年接待游客超过40万。而在15年前,下姜村也有一句歌谣土墙房,半年粮,有女不嫁下姜郎。”说起总书记第一次来下姜村时的场景,老支书姜银祥还有点不好意思。2003年4月24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乘车从XX县城颠簸了60多公里的“搓板路”,又坐了半小时轮渡,再绕100多个盘山弯道辗转来到下姜村。如今再到下姜村,早已换了个模样,住在村里不比城里差。生活非常便利,水、电就不用说了,公交车通到了家门口。房子大,环境好,要买点啥,出门就有各色小店,有点小毛病,村里的卫生服务站
19、也能看,方便得很。在推进“千万工程”时,浙江并未就环境抓环境,而是把它放到了城乡统筹的高度,按照“让村里人像城里人一样全面享受公共服务和生活便利”的要求,致力于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因为所辖的每个县市都进入全国百强,社会和谐程度较高,因此,XX市早在2003年,就已成为全国第一个社保全覆盖的城市,并且在全国地级城市中第一个制定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那时,作为城乡统筹的先行之地,XX面临的问题正是整个浙江所需要突破的:统筹将从有形领域转向无形领域;从浅层次的、用钱能够摆平的,转向深层次的体制机制的建设。为此,浙江先后建立了全省统一的就业制度,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新型
20、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在教育、卫生、文化等各个方面,浙江都提出了一系列的行动计划,逐渐建立健全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配置公平、发展均衡的社会事业体系,布局合理、城乡共享的公用设施体系,着力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在基础实施上,浙江把“四好”农村路、万里清水河道、农民饮用水源、小康体育村、现代商贸服务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村危旧房和电气化改造等有机结合,统筹推进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城乡全面覆盖、全线贯通的基础设施网络。与此同时,浙江又把“最多跑一次“改革向乡村延伸。全面形成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节点、中心村为基础的公共服务体系。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打破
21、信息孤岛,推动教育培训、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娱乐、商贸金融等服务在服务中心延伸集成,基本形成农村30分钟公共服务圈、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浙江农民人均收入达27302元,连续34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的首位。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城乡居民收入比同时再次处于全国各省区最低,去年这一数字为2.036:1,比上年缩小0.018。随着新型城乡关系的建立,浙江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正连为一体,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相映成辉。从“公共品”到“市场品”各级政府投入了如此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浙江乡村的改造和提升,确实让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感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也提出了
22、更大的问题:如果没有人气、没有产业,这些公共设施的效益最多就只能让留守的儿童妇女得以享受,无法真正发挥其价值,另一方面,后期的运维成本也是现实课题,根本无以为继。因此,在“千万工程”启动之初,浙江就将视角聚焦“市场化”。彼时的浙江,人均GDP已经超过了3美元,习近平判断:整个经济社会进入了转型新阶段,人们对于休闲的需求会越来越旺盛。基于这个判断,城乡之间的要素应当互相流通,一方面,要继续推进新型城市化,鼓励农民进城,另一方面,要让乡村成为城市的后花园。怎么让“公共品”变为“市场品”?产业是基础。从2005年,浙江就召开了首次农家乐大会。农家乐作为一种新兴的业态,近年来为全国各地所重视,而浙江的
23、农家乐之所以具有活力和生命力,究其根本,在于自始至终坚持了“农民主体、村为基础、农旅结合”。从无到有,从初级走向高级,从低端转为高中低结合,浙江农家乐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资源禀赋、具有地方特色和人文特质的发展新路,成功地开辟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新渠道,也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一大新亮点。XX是“中国美丽乡村”的发源地,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山”论断的地方。没有名山大川,缺少驰名景点,这个地处浙北的小县,旅游业却连续十多年呈两位数增长,呈“井喷”之势。现在,XX整个县就像个大景区,“一乡一品、一村一韵、一步一景”。早在2007年,XX率先在全国开展了以“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
24、、人人幸福”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把一个县当做一个景区来规划,把一个村当做一个景点来设计,把一户人家当做一个小品来打造。县委书记沈铭权说,XX用建设中国最美县域做统领,抓住了全域旅游这个核心,并拧紧了全域旅游的资源观、空间观、产品观、产业观、主体观等5个“总开关”。第3篇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年来,浙江一张蓝图绘到底,以人居环境整治小切口,助力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打造了一幅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的新时代乡村画卷。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既要学习工作推进的科学方法和具体手段,更要透过现象探寻浙江不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 专题 学习 浙江 千万 工程 经验 心得体会 研讨 材料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02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