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邓稼先》第1课时.docx
《1.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邓稼先》第1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邓稼先》第1课时.docx(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邓稼先听课记录年级:七年级(下)单元:第一单元课时:第1课时记录人:第一部分:课堂实录环节一:导入(一)了解单元重点,导入新课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一单元的学习,七年级第一单元选了三篇现代文和一篇文言文,这一组文章带领我们认识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相信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受他们非凡的气质,从而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另外,这三件事都是多件事写人的文章,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提炼出有效的阅读路径。单元导语中明确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PPT耳叁,口飞才串耳&1 .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2 .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
2、解人物的思想感情。下面进入第一课的学习,首先了解人物和作者,请同学们读课题和作者。这篇文章的人物和作者都是杰出的科学家。同学们可以先默第二页课下的注解1,请大家特别关注注解涉及的年份,看看会有哪些发现。老师刚才也和大家一起读了注解1,有这样几个发现:PPT邓稼先I杨振宁(19241986)(1922至今)19991957邓稼先和杨振宁都出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那是中国落后挨打的年代。其次他们都是杰出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在1957年就功成名就,而邓稼先是在逝世13年之后也就是1999年才被追授功勋奖章,老师还发现,本文写于1993年,是在邓稼先逝世7年之后写的一篇回忆散文。同学们看,一条短短的注释就
3、能帮助我们读出这么多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对人物和作者有了初步的了解。(二)积累词语除注释之外,我们还要注意词语的积累。请大家翻到教材第八页,把读读写写中的词语自己读一读,你能读准字音吗,你都知道每个词语的意思吗?PPT读谭写写少鲜(ia )为人知过度劳累鞠躬尽瘁,停止死而后已当之无愧 家喻户晓承受明白锋芒毕露完全妇孺皆知小孩子()字词讲解在读准字音后,我们来了解他们的意思:“鲜”读第三声,鲜为人知就是很少有人知道。“鞠躬”指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的态度,“瘁”有过度劳累的意思,劳累过度就容易生病,所以是病字头,“已”解释为停止,所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意思是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才停止。“当”
4、有承受的意思,所以现在口语有“不敢当”。“当之无愧”就是承受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喻”解释为明白,了解,“家喻户晓”就是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锋芒”比喻人的锐气和才华,“毕”有完全的意思,“锋芒毕露”就是指人的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孺”是小孩子的意思,连足不出户的妇女和懵懂无知的小孩都知道,那自然是众所周知了。下面请同学们再把这几个词读一遍。环节二:讲解课文(一)分析第一部分1 .第一部分写了什么?接下来进入分析课文的环节,本文一共写了六个部分的内容,这节课我们读前三个部分。我们需要思考每个部分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再来探究这三个部分材料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从而读
5、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首先我们阅读第一个部分。PPT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请大家先来关注这个小标题有什么特点?先来观察小标题的特点。小标题有两个引号,“任人宰割”“站起来了”。文章哪个部分写“任人宰割”,哪个部分写“站起来了”?作者围绕“任人宰割”和“站起来了”分别写了哪些内容?先圈出划分依据,分别是两个时间名词:“一百年前”和“今天”。在“任人宰割”这部分中,大家应该都读到了这样两个反复出现的词语“强占”和“租借”,可能有同学注意到“租借”一次是打上了引号,可见这不是合理合法的“租借”,它的本质是强占,是掠夺,一个国家的领土被强占,一个国家的主权被践踏,所以作者说那个时代是中华民族任
6、人宰割的时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话:PPT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2 .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今天的中华民族站起来了,这代表一种屹立的姿态,我们的祖国日益强盛,步入了世界强国之林。但作者并没有具体描写当下的时代特征,而是转而强调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借助小标题完成内容概括后,还有进一步理解两个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再读一读这个小标题,作者在小标题中用了两个介词“从”和“到”,联系小标题的结构,我们可以读出两个时代之间鲜明的对比关系,突显这一转变的巨大,今天的中国人民在
7、许许多多英雄人物的带领之下站起来了,完全改变百年前任人宰割的历史面貌。那么作者在写了中华民族历史巨变后,又写了什么?我们一起读读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话:PPT“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3.读出作者表达的情感?在这句话中,作者用“巨大贡献”来高度评价邓稼先,那么这一内容跟前文有什么关系?作者写邓稼先为什么要从民族由弱转强的历史开始写起呢?我们来看前半句“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转变”和“巨大贡献”直接建立关系,作者从百年来中国历史背景起笔,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推出邓稼先,把这位科学家放在改变我们民族历史的高度来记述这位科学家,让读者形成一个深刻的印象
8、。邓稼先是一个刻在中国历史上闪亮的名字,而后半句“长期以来鲜为人知”和“巨大贡献”形成反差,交代了作者的写作缘由。4.总结第一部分的阅读路径回顾这部分阅读路径,借助小标题概括这部分内容,抓住小标题的介词和文中的关键语句来分析几个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结合作者评价性的语句来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接下来运用同样的阅读路径来理解第二部分。(一)分析第二部分要读懂这个部分,我们首先关注小标题中“元勋”这个词,“元”的意思是头,由此引申出“最重要的,居首位”的意思,元勋通常指在开创性的事业中立下大功的人。大家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以下问题:PPT思考:1 .这部分交代了邓稼先哪些经历?2 .写了邓稼先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邓稼先 年级 下册 第一 单元 课时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03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