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族人生礼仪服饰研究综述.docx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族人生礼仪服饰研究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族人生礼仪服饰研究综述.docx(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20也已80年代以蝴族人生利仪3艮饰研究综述近年来,传统礼仪研究方兴未艾。民俗学家仲富兰将礼“仪”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对其进行阐述,认为“礼”伴随者特定民族、族群或国家的历史,是制度化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而“仪”是与礼相应的各种仪式,人生礼仪就是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所需要经历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其中,诞育礼、冠笄礼、婚嫁礼、丧葬礼是中国传统社会中贯彻人生、彰显人伦的四大礼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历程的深入推进,许多传统礼仪和民俗实践不断革新,符合新时代背景的礼仪秩序逐渐被构建,人生礼仪研究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2。服饰作为一种形式载体,在人生礼仪语境中发挥了重要的文化中
2、介作用。人生礼仪服饰是指民间百姓在生、婚、丧、祭等活动中穿着服饰的总和,历时千年未曾断绝,西周时期的宗法社会规制中已形成,在后世改朝换代、异族入侵的政变中兴盛与衰微,其中的优良基因至今仍保留着文化活力。人生礼仪服饰作为一种媒介,以礼俗活动为中心,将人与社会、民族、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族群、一个时代、一类文化、一种制度的缩影,不仅承载了中华民族千年积淀的文化精髓,而且对当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社会规范塑造、民族认同提升、文化产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考虑到人生礼仪服饰也面临着全球化视野下的文化单一性,西方时尚话语体系卜的文化移植等问题,因此,延续传统人生礼仪服饰的思想内核,挖掘新时
3、代礼仪服饰的文化精髓,发挥其葆育传承的能力是当今学界服饰文化探索中必须直面的难题。本文通过管窥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族人生礼仪服饰文化研究,找出其在多学科交叉发展态势中的问题聚焦、薄弱环节及未来趋势,帮助传统礼仪服饰文化基因在复杂多元的当代文化环境中寻找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有效路径,推动中国传统服饰礼俗互动的现代变迁,为传统服饰的科学化研究、实践性传承提供多元途径。1汉族人生礼仪服饰研究现状量化分析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华艺文献数据库、华艺电子书数据库、WebofSCienCe为检索数据库,使用高级检索,检索与“诞育服饰“冠笄服饰“婚嫁服饰“丧葬服饰”相关的中英文关键词,经过整理,得
4、到如图1所示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族人生礼仪服饰相关专题类研究出版物和发表论文数量分析。由图1可知,四大汉族人生礼仪服饰研究热度和发展态势各有特点,需要从局部和整体进行综合分析。从整体上来说,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礼仪服饰研究中,虽然没有专项讨论诞育服饰、冠笄服饰、婚嫁服饰的文献,但对于丧葬服饰的研究3已率先开始。笔者认为这与考占发现有重要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葬服及陪葬品等出土实物的挖掘为丧葬服饰的实证研究创造了物质条件。从局部上来说,诞育服饰和婚嫁服饰研究起步虽晚于丧葬服饰,但前两者的研窕热度不断攀升。2006年,第一本与传统儿童服饰相关的图册类专著近代中国童装实录4问世,诞育服
5、饰出版物和发文量总数于2019年达到峰值;婚嫁服饰自2011年之后,其发文量超过丧葬服饰,成为四大人生礼仪服饰中关注量最高的一品类,并分别于2015年和2020年达到峰值。相较于其他三类,冠笄服饰研究的关注度持续保持低位,这与中国现代社会对于传统成人礼仪、冠笄服饰文化的认知和普及程度不高有一定关系。通过对期刊论文作者的梳理,发现以历史学为学科背景的丁鼎多以独立作者的身份发文,以服装专业为背景的梁惠娥则基于师生结构和团队协作的内部合作关系发文。从发表时间上来看,2014年以前的研究以丁鼎、赵澜、范志军等历史系学者为代表,2014年以后逐渐有梁惠娥、崔荣荣、张竞琼、李雁等一系列服装系学者投入研究,
6、其中,相较之于历史系作者,服装系作者之间的合作次数较多,彼此的关联性较强。图3的研究机构共现图反射出与作者共现图类似的发展态势。具体来说,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节点和标签明显大于其他机构,说明在此议题上来自该机构的作者频次较多,其次为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烟台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服装专业较为突出的东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江西服装学院也紧随其后。从整体上看,机构涉及的学科专业涵盖了历史系、中文系、哲学系、服装系、美术系等众多研究方向。机构合作主要以高校合作居多,也存在以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院为代表的研究所间的合作,但整体的关联性较为薄弱。2汉族人生礼仪服饰研究现状定性分析经过量化分析后可知,
7、国内关于人生礼仪服饰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前期多以单一学科视角为切入点,而后研究视野丰富多元。同时,人生礼仪服饰四大类别的研究历程各不相同,需要进一步对其成果集成与视野聚焦进行详细探讨。2.1 民间民俗视域下的汉族诞育服饰研究从前文时区图可视化分析可知,关键词“儿童服饰”与“习俗”存在共现关系,说明在前期的传统诞育服饰研究中伴随着儿童成长过程的服饰习俗研究,尤其是能够为儿童驱邪避灾的服饰仪式研究。许星的中国传统儿童服饰习俗的形式与内涵初探5是早期对于传统汉族诞育服饰探索性研究的代表,文中提及的三朝仪式、满月仪式与五毒肚兜、蛤蟆蛙裹肚、虎头帽、虎头鞋、长命锁等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服饰
8、习俗和服装样式,为后世研究传统诞育服饰提供了定的参考价值。张宁宁等立足于传统童装中的典型“虎”纹样及“虎”造型,认为“虎”的服饰现象具有符号象征意义,总结出儿童“虎”服饰是实用功能和民俗文化的共同体。21世纪初,随着对于传统服饰抢救传承、研究挖掘的呼吁,以王金华、钟漫天为代表的服饰收藏家相继出版儿童服饰图录类专著中国传统服饰:儿童服装、中国童装文化,这为后世学者的实证分析提供物质支撑,由此发展出了对囤涎9-10、肚兜11、袄褂12等某一品类,山西、安徽等某一地区13,近代、民国时期等某一时期14童装的专题性研究。此外,鲁闽15借助图像学视角,以宋代婴戏图为参照物,辨识出宋代童裤的类型包括开裆裤
9、、合裆裤和短裤三种。王志成等1司聚焦于民国童装的成人化现象,认为该现象本质是“家长本位”思想的反映,并从质料性能、结构优化、尿布改良等方面提出设计介入的方式。不同于以往研究中侧重于童帽的美学特征,AngelaCheung等17运用科学实验提供了关于传统童帽装饰材料和工艺技术的独特见解,选取了香港文化博物馆于2015年举办的“可穿戴的祝福:中国传统儿童服装”展览中的11顶传统童帽,借助显微镜、X射线、蛋白质组学的技术手段,鉴别了童帽上除棉、丝之外的金属线、羊皮材料,以及黏合在金属基底、类似胶水作用的蛋白质物质。这研究成果表明,在复杂的物质文化和手工技艺研究中,需要从材料本体出发,将科学分析和保护
10、工作结合起来,力求为传世实物提供一个更加适宜的、延缓其退化的稳定环境。2.2 青年教育引领下的冠笄服饰研究中国传统汉族冠笄礼仪服饰包括男性冠礼服饰和女性“笄礼服饰”两个部分,冠笄礼通常是在男女成年时举行,因此冠笄礼仪服饰通常又称之为成人礼仪服饰。冠拜礼与其他三类人生礼仪一样,起源于先秦时期,但在千百年的继承与发展过程中受到政权更迭、多民族交替的政治因素影响较大。尤其是清朝的剃发易服令,其强制性的剃发结辫导致汉族男子无法束发加冠,出现“冠婚合流”现象,汉族传统冠笄礼仪日渐式微、归入沉寂。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现代人对于冠笄礼仪服饰的认知和关注持续走低,同时也劝诫现代人正视传统冠笄礼仪服饰的阐扬问题。
11、早期学界对于冠笄礼的研究以历史系学者为主导,其通过对古典文献的字词训诂和挖掘考证,梳理了先秦时期冠笄礼起源、形式、制度的诸家之说,为服装专业学者阐述冠笄礼仪服饰表象卜所蕴含的礼仪规范和哲学思想提供了参考依据。现中华书局总编辑周绚隆曾经发表的中国古代的冠礼18是近四十年来较早对此进行研究的论文,论述有力,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作者认为古代冠礼的起源与原始人类的成丁礼和图腾活动密切相关,并概述了五礼中的嘉礼在社会生活、个人成长和家庭婚姻中所起到的重要标识作用。焦杰19认为冠礼和笄礼使得男女两性的成人资格带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和阶级压迫性质,冠礼赋予成年男性拥有领导家庭和参与社会的双重权力,笄礼则剥夺了女
12、性成为社会性成人的资格,因此冠礼和笄礼在西周是统治者维护宗法制度和阶级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至2019年以来,冠笄礼仪服饰研究开始纳入服装专业研究体系之内,其中以武汉纺织大学陶辉教授领衔的团队为代表,其团队紧密围绕2019年湖北省哲学社科重大项目(青少年成长视域下传统成人礼服饰文化的当代价值与实现路径研究)开展研究。一方面,对汉族传统成人礼服饰的基础理论进行研究,考辨魏晋南北朝时期20士冠礼的衰落过程及式微原因;以成人礼发展时期的宋代21和全面复兴时期的明代22为时间结点,分析宋、明时期成人礼仪的服饰形制、文化思想的传播及对东亚文化圈的影响。另一方面,对汉族传统成人礼服饰作当代价值转化研究23-
13、24,通过定量研究方法分析中国当代成人礼服饰文化传承发展的现状与问题,认为很有必要恢复和继承中国当代汉族成人礼价值体系,并提出构建一个核心、两个阶段、四个维面的发展模式。陶辉教授团队对于成人礼仪服饰的系统研究,特别是成人礼仪的价值体系构建和当代价值转化,为后续学界对于诞育礼仪服饰、婚嫁礼仪服饰和丧葬礼仪服饰的系统研窕提供了参考。笔者认为,服装系学者对于成人礼服饰的首次关注离不开国家层面的专项政策扶持和社会层面的青年教育支持。2018年,共青团中央印发全国中学生18岁成人仪式规范(试行),旨在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彰显了政府对于当代青年教育的高度重视,同时也为研究当代成人礼服饰提供
14、了政治性和规范性原则。2.3 多视角、多面相的汉族婚嫁服饰研究婚嫁礼仪服饰一直是汉族传统人生礼仪服饰研究的热点,其中通史类专著以王革非的古代婚姻与女性婚服25为代表,梳理了自先秦到民国时期的古代婚姻制度及女性婚嫁服饰,但在前言部分作者本人也指出了该书存在有待提高之处,他认为书中内容虽然保持了一定的持续性,但各朝代之间的具体问题尚有差距,仅从纯粹的文字出发难免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这也为后世学者进行人生礼仪服饰的通史性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在期刊论文方面,关于婚嫁服饰的研究有渐趋丰富之势:24Advantagesandsignificanceofathree-levelpreventionan
15、dtreatmentsystemforchronickidneydiseaseinShanghai其二在艺术设计学视域下,聚焦于婚嫁服饰实体的物质特征,从形、色、质的视觉化呈现剖析暗含其中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如徐蓉26基于明制婚服凤冠霞帔和真红大袖衫的形制特征分析,归纳出明代婚嫁服饰具有“礼法之上”“繁缗富丽”吉祥喜庆”的服饰审美观。与徐蓉宏观概述某一朝代婚嫁服饰艺术特征不同,王中杰等27结合近代吴文化区域的368张结婚照片,从微观视角挖掘新式婚礼中女性婚服的风格特征和发展态势(:谢梦彬等28-29则将研究对象的时空范围缩窄至民国时期上海的西式婚礼服,同样基于收集到的587张结婚照片,归纳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 世纪 80 年代 以来 汉族 人生 礼仪 服饰 研究 综述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12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