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屈原列传》课堂实录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
《9《屈原列传》课堂实录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屈原列传》课堂实录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高中语文选必修中屈原列传课堂实录【教学设想】屈原列传所在的单元属于历史著作单元,对应“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这一任务群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要求指向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落实在本课中,就要疏通文意,理解屈原的选择,认清屈原精神的实质与当代价值。高二年级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可以借助工具书自行克服文字上的障碍,也具备搜集资料进行专题研究的能力。但是对于家国情怀,可能只有概念化的模糊认知,而
2、缺乏系统性的思考。特别是由于时代的阻隔,对于史传中人物的选择,常常难以理解。教材在单元导语中提出要“回到历史现场。对屈原列传来说,历史现场包括这样几个层面:传中屈原的处境、屈原的选择、后世基于当时的历史现场对屈原作出的评价。评价历史现场中的人物,还有个当代立场的问题。以“回到历史现场为框架进行教学设计,可以减轻学生的时代阻隔感,引导他们设身处地理解屈原的精神,在对其精神实质的探讨中落实学习任务群的相关要求。本设计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重在理解,第二课时重在“传承【课堂实录】第一课时1 .导入。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开始学习屈原列传。提到屈原,人们可能会想到离骚,会想到他自投汨罗,会想到端午节的
3、传说。那么,屈原是在怎样的情形下,作出了怎样的一系列选择,最终又为何要以死明志的呢?第三单元的导语提醒我们要“回到历史现场,因为只有设身处地,才能同情人物的遭遇,体会人物的情感,理解人物的选择。而“历史现场包含这样几个层面:人物的处境、人物的选择以及这种选择造成的结果和影响。2 .分析屈原的处境。师:关于屈原的处境,史记倔原列传为我们提供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呢?处境有宏观的时代背景,有微观的个人遭际。我们先从微观入手。个人遭际总是由人和事推动的。根据课文,假如你是屈原,你能说出哪些对你影响重大的人物?生:楚怀王、上官大夫、张仪、靳尚、郑袖、顷襄王、令尹子兰以及渔父。师:你能具体说说楚怀王、顷襄王、
4、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的影响吗?生:楚怀王是国君,他先是信任屈原,后来疏远了屈原。顷襄王放逐了屈原。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是谗毁屈原的人。师:关于上官大夫,请大家朗读课文“上官大夫与之同列这一部分。(生朗读。)师:楚怀王让屈原拟定法令,只写了草稿还没有定稿的时候,“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这个“夺”字,课本上采取“抢夺的说法。其实还有另外一种可能的解释。“夺”,在古汉语中常常是什么意思?生:我觉得还可以是“改变的意思。上官大夫想要更改草稿,屈原不予”,就是不赞成、不同意。师:你觉得哪种更好一些?生:我觉得屈原拟定法令大家都知道,上官大夫去抢夺,难道是要占为己有吗?这有点奇怪。屈原不肯听他的意见,这倒是更合
5、情理。师:好!你说得有道理。那么咱们就保留这两种可能的解释。上官大夫的谗毁直接导致屈原被放逐。但是靳尚、郑袖以及张仪,似乎没有直接参与对屈原的排挤,他们对屈原的处境又有什么影响呢?生:张仪骗楚怀王,又走靳尚、郑袖的门路逃脱了怀王的报复。他们的所作所为造成了楚国政治和外交的变局,是楚国衰落的推手,间接影响了屈原的命运。师:屈原的个人沉浮始终与楚国的兴亡紧密相连。楚国衰亡是屈原最终选择自杀殉国的重要原因。3 .分析人物选择的可能性。师:但是屈原真的无路可走了吗?除了死他还可能有哪些选择?请大家分组讨论一下。(生讨论,师走动参与.)师:这一组的同学提到课文中的渔父这个人物,这也是前面提到的对屈原有重
6、大影响的人物。我们请他们说一说。生:渔父建议屈原”随其流而扬其波“其糟而啜其隔。也就是说,他可以随波逐流,和别人一样。这也是一条路,但是被屈原否定了。师:你们觉得渔父是个普通人吗?生:我觉得不是,渔父说出的话显示出他有很深的思想和很高的文化水平,他应该是个隐士。师:那么渔父所说的是不是随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呢?楚辞当中有一篇渔父,文字基本相同,多了个结尾:里面的渔父听完屈原的话,荒尔一笑,唱着沧浪歌离去了一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意思是,水清可以用来洗帽子的带子,水浊可以用来洗脚。大家再结合课本想一想。生:我觉得渔父说的“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
7、不其糟而啜其醋?应该是有深意的。他说“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就是沧浪歌传达的道理:顺应外在环境的变化,但是内在保持对超越世俗的道的追求。师:那么大家觉得这样有没有变成同流合污的危险?生:有。师:渔父提倡的其实是道家的全生哲学。这种哲学启示人在夹缝中求得生存。但是,在污浊的外部环境中,非但不能超脱,反而容易变成随波逐流与同流合污的借口。而不管渔父的道路是表面的妥协还是完全的沉沦,屈原一概否定。那么还有没有别的路可走?哪一组找到别的路了?生:课文最后一段说:“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就是说,屈原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才华,到别的诸侯国去。师:对,这里提到吊屈原赋
8、,我们可以结合这篇赋,以及大家读过的离骚来说明这个问题。吊屈原赋认为可以在天下范围内选择君主,不必眷恋楚国。离骚的结尾是主人公看到自己的故乡就停止了远行。也就是说,屈原最终还是否定了这条道路。其实课文的最后一段,还有一条路。谁找到了?生:同死生,轻去就。师:对,把生死看作是齐同的,把离开和留下了看作是齐同的,那么也就超越了去留生死。这是诸子中哪一家的思想?生:道家,庄子的齐物论。师:是的。但屈原是积极入世的人物,更不可能选择这条路。4 .分析人物选择的必然性。师:上面我们讨论的是屈原选择的可能性。下面我们来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屈原不肯离开楚国,选择自杀,有必然性吗?生:他对楚国有着矢志不渝的爱,
9、在离骚中,他一直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溢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师:这是从作品看人物的心态,他不愿苟活。那么为什么他不能离开呢?大家从课文中找一找。提示一下:注意屈原的身份。生:他是楚王的同族。师:对。课文第1段第一句最要紧:“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宋代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就明确地指出:如果臣子三次劝谏国君不听从,是可以离开这个国家到别的诸侯国去的;但是屈原既然是王族,那么就不能抛弃自己的宗族、抛弃自己的国家离开,所以就只能选择以死明志。当然,这个其实也只能算作影响屈原选择的因素之一。因为在屈原的时代,士人们周游列国,楚材晋用是一种
10、常态,身为公族效命于别的国家的也大有人在。屈原作出他的选择,主要还是基于他自己个人的理念和追求。5 .作业布置。(1)贾谊与屈原遭遇类似,但是观念有所不同。阅读贾谊的吊屈原赋,具体分析这种差异。(2)阅读离骚,对照课文,进一步体会屈原的处境,感受屈原的人格魅力,思考屈原精神的内核及价值。(3)建议查阅资料,尝试思考并评判渔父所代表的道家哲学思想。(4)建议阅读贾谊的服鸟赋及庄子的齐物论,了解“同死生,轻去就的思想。第二课时1.导入。师:上节课中我们提到,回到历史现场需要还原人物的处境,理解人物的选择。而人物的一系列选择,都呈现出了他的内在精神。选择会造成结果,既包括对人物自身的影响,也包括对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屈原列传 屈原 列传 课堂实录 统编 选择性 必修 中册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13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