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汽车并购沃尔沃案例.docx
《X汽车并购沃尔沃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汽车并购沃尔沃案例.docx(27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一,跨国并购的动因:1 .目标公司价值低估。由于东道国股票市场低迷、汇率下降引起目标公司价值低估,是推动跨国并购的一个重要动因。例如,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疲软,股市低迷,就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者;亚洲金融危机后的7年,发生在韩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国的跨国并购大量增加,表明外国投资者利用东道国货币严重贬值,大肆低价收购目标企业,获得价值低估的资产;近年来日本货币贬值、经济衰退,也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者,使日本成为世界跨国并购活跃的市场之一。但是,目标公司价值低估对跨国并购动因的解释有局限性,例如,它难以解释近10年来西方国家经济高速增长、股票市场整体价格大幅上扬与美国、欧洲跨国并购浪潮共存的
2、现象。2 .获取财务协同效应。国内企业并购理论认为,由于税收、会计处理方法以及有关企业并购的法规不同,企业可以从一些并购中获得货币经济利益,这种收益是通过财务运作带来的,被称为财务协同效应。获取财务协同效应是企业进行并购的一个重要动因。获取财务协同效应,常见的情况是通过对亏损企业的并购,在合并财务报表时,母公司的盈利和被并购企业的亏损相抵扣,从而实现减少税收的目的;在并购盈利企业时,通过互换股权或股权和现金收购结合,也可以在企业扩张的同时减少开办费、投资收益所得税等,实现避税。在企业跨国经营中,财务协同效应不仅体现在以上方面,其研究范围扩大到了基于东道国和母国税率差异、会计政策差异给企业并购带
3、来的影响。这是由企业跨国经营所特有的跨国性决定的。3 .适应国际环境变迁。跨国并购适应国际环境变迁的动因,是外国投资者对国际环境变迁战略反应的结果。国际环境因素的变迁是国际政治、经济、政策变化的集中体现,它推动了跨国并购的发展。例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韩国、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纷纷制定措施,在行业准入、审批程序、税收等方面鼓励跨国并购,促进了跨国并购的发展,1998年这些地区发生的跨国并购占整个亚洲的73%;20世纪90年代,美、欧等国相继放松了对电信、金融业的进入限制和并购监管,而这两个行业正是跨国并购发生最多的行业。地区经济一体化也促进了跨国并购的发展,例如美
4、加自由贸易协定签订后,引发了美国对墨西哥企业的并购浪潮。1998年欧盟成立,当年欧洲内部发生的跨国并购增加了30%,并超过美国,成为全球跨国并购最多的地区。4 .获得市场势力。市场势力论认为,通过企业并购可以减少竞争对手,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企业对市场环境的控制能力和长期获利能力。例如,英国沃达丰电讯(VodafOne)收购美国AirtoUCh电讯、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收购英国劳斯莱斯汽车公司,这表明,获取市场势力是跨国并购,尤其是一些大型跨国并购的一个重要动因。日益国际化的市场和竞争环境要求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获取更大的市场势力,而跨国并购是短期内获取市场势力的最佳途径。5 .取得规模经济性。对
5、国内并购的研究表明,企业并购有助于实现企业合理的规模经济性。规模经济性是由生产的最小有效规模、筹供的规模经济、技术的规模经济、生产的经验曲线以及范围的经济性体现的。一些大型跨国并购能够有效地降低成本,例如,1998年12月1日,德国最大的商业银行一一德意志银行动用101亿美元收购美国第八大银行信孚银行的全部股权,合并后的银行总资产将达到8200亿美元,成为新的全球最大的银行。两家银行合并后,在世界各地的雇员将达到96000多人,预计将裁减其中的5500个职位,从2001年起,每年大约能节省10亿美元的成本。6 .传递或获取厂商优势。无论是传递还是获取厂商优势,最终目的都是通过经营协同效应的发挥
6、,提高效率,实现1+12的作用。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认为,厂商优势主要体现为企业的先进技术、管理管控能力、知名品牌、组织能力等方面。例如,日本本田汽车并购原广州标致后,不仅引进了本田公司在美国最新推出的具有20世纪90年代技术的先进车型,改造了原来的生产线和发动机车间,而且引进了看板管理管控、零库存管理管控、质量控制等先进的管理管控制度,实现了厂商优势的有效转移。7 .获取速度的经济性。按照美国著名企业史学家钱德勒的论述,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加快库存、销售、生产的速度,提高资金和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所谓的速度经济性。跨国公司直接投资进入东道国市场,采用跨国并购是最快的一种进入方式。跨国并
7、购可以快速建立生产能力、销售网络,获取市场筹供能力,从而比新建更快地在东道国建立生产能力,这样既可以防止东道国原有厂商的报复性行为,也可以对后期进入的其他跨国公司构成威胁。同时,技术升级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已经成为当今一大趋势,新产品如果通过新建的方式在东道国扩散,可能面临更大的产品升级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公司采用并购的方式建立同样规模的生产能力比跨国新建要快得多,通过跨国并购可以获得速度的经济性。二,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1.全球汽车产业发展情况。自2008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仅使全球资本市场发生了重大的动荡,由此所引发的需求减弱,也使得世界主要汽车市场的汽车销
8、量均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表一2009年上半年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汽车销量(较2008年上半年)国家或地区销佛盘变化国家或地区销件量变化美国下降36.5%意大利下降14.7%隹国上升22.8%俄罗斯卜降49%英国卜降27.9%东欧I-国卜降27.9%法国下降1.4%巴西下降2%西班牙卜降42.7%阿根廷卜降33%欧盟15国汽车销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2.5%,除了德国因为受到本国政府出台多项购车优惠政策的刺激,销量上升了22.8%外,其余各国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同期的东欧十国整体销量同比2008年下降了27.9%,仅有波兰、捷克和斯洛文尼亚三国销量有小幅度的上升。2 .中国企业的发展情况。中国汽
9、车工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基本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汽车工业生产体系,我国已成为世界汽车第二大生产国。20012007年年均增长近50%,2008年汽车产品出口已达302亿美元,2009年10月20日,中国新车销量突破100O万辆大关。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贸易壁垒成为我国汽车出口企业所要应对的主要问题。作为我国最大的汽车出口市场的俄罗斯在2008年11月,宣布对进口汽车征收15%,且每辆车身不少于5000欧元的高额关税。后又决定于2009年1月至9月期间,临时提高汽车进口关税,将进口汽车以及3年以下的旧车进口税调整为30%。由于我国在汽车生产技术特别是在环保、安全和节能领域与世界汽车工业
10、强国有很大的差距且往往很难达到欧美国家所制定的苛刻的技术标准,而中东和南美国家又大多采用欧美所制定的标准,因此,我国汽车企业出口贸易门槛在逐年提高。表二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所采取的非关税贸易措施国家或地区非关税的贸易保护措施畋盟实施欧V排放标准:EUrCNrAP碰撞测状将增加对主动安全装置包括电f稳定控制系统、安全带提IW装置及车速限制装置的测试评估美国新汽午燃油效率标准,新标准规定到2016年将汽乍的平均能耗从H前的惇加仑汽油行驶2英里上调到35.5英里俄罗斯对来自非1958年H内瓦协议国进口的汽车提岛安全标准,而中国恰恰不是1958年日内瓦协议的签署国。3 .我国汽车企业实施国际化成长战略的
11、动因框架汽车产业具有明显全球化特征,且具有寡头垄断的产业结构特点。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全球汽车产业面临一次全局性的调整,兼并收购是这次调整的趋势和手段。对于我国汽车企业来说,要想生存下去并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就必须在国际市场上争取与垄断厂商的合作,并通过市场竞争积累经验,获取更高层次的核心竞争力。这对我国汽车企业的国际化成长提出了迫切的要求。(1)我国汽车企业国际化成长的SWOT框架分析:优势S: 潜在市场广阔:我国人口多,汽车潜在需求量很大。劳动力优势:掌握必要劳动技能的大量产业工人,劳动力成本较低。 技术的后发优势突出:同跨国公司在知识与人才方面的交流日益紧密,使我国汽车工业可以充分利用后发优
12、势,在高起点上进行技术开发。 我国工业体系比较完备:在若干区域已经形成了有利于汽车工业发展的产业集群。 生产集中度低:我国汽车行业2006年前三名企业的生产集中度为46.24%o 企业规模偏小:通用、丰田等汽车巨头生产规模是我国企业公司前三强生产规模的8倍左右。 自主研发能力差:各产品研发能力参差不齐,阻碍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劣势W: 生产集中度低:我国汽车行业2006年前三名企业的生产集中度为46.24%o 企业规模偏小:通用、丰田等汽车巨头生产规模是我国企业公司前三强生产规模的8倍左右。 自主研发能力差:各产品研发能力参差不齐,阻碍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机会0: 国内市场需求持续高速增长
13、:私人轿车消费的迅速扩大,成为拉动我国汽车消费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而我国汽车普及率极低,因此,我国汽车消费的增长空间是很大的。 自主品牌发展能力开始显现:近年来奇瑞、吉利、长安、华晨、哈飞、长城等一大批自主品牌的崛起。 发展新能源汽车具有比较优势: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鼓励开发节能环保和新型燃料汽车”的产业要求。实施电动汽车相关项目是促进我国汽车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符合环境保护、社会和谐发展要求。 来自汽车产业结构调整的威胁:目前我国的汽车生产企业仍相对分散,竞争力仍然薄弱。 来自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研发能力弱的威胁:与国际先进技术相比,特别是一些关键技术上,还有较大差距。
14、来自国内汽车制造企业成本结构的威胁:廉价劳动力资源的低成本优势的逐步消失,现有的国内汽车制造企业的成本结构将会改变。风险T: 来自汽车产业结构调整的威胁:目前我国的汽车生产企业仍相对分散,竞争力仍然薄弱。 来自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研发能力弱的威胁:与国际先进技术相比,特别是一些关键技术上,还有较大差距。 来自国内汽车制造企业成本结构的威胁:廉价劳动力资源的低成本优势的逐步消失,现有的国内汽车制造企业的成本结构将会改变。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内的广阔市场和国家的有利政策导向将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有利支持。而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结构优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将不复存在,自主创新能
15、力不强、品牌、设计营销能力较弱、产业集中度不高将是制约我国汽车企业发展的瓶颈。(2)中国汽车企业国际化成长动因:基于以上SWoT框架的分析,得出中国汽车企业国际化成长的动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实施国际化成长战略,采取兼并收购或新建的形式在目标国投资,可以绕开各国针对我国汽车企业出口设置的贸易壁垒。目前,各国对各自汽车产业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盛行,关税和非关税的贸易壁垒将成为我国汽车企业出口门槛,为了改变这一不利局面,我国汽车企业可以在目标市场投资,与当地企业合作合资进行生产和销售,进而绕开贸易壁垒。实施国际化成长战略,与国外汽车企业合作,摆脱中国汽车工业技术落后的局面。虽然国内的自主品牌一直在进行
16、技术的研发,但与欧美等汽车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今后汽车产业的竞争是高层次的竞争,技术是一个非常高的门槛,如果中国汽车企业依旧试图利用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无法突破技术难题,就只能在低端的汽车品牌里面生存,在高端品牌里面举步维艰。实施国际化成长战略,并购国外品牌是汽车企业快速发展的捷径。从上汽收购双龙失败,到上汽收购罗孚,再到腾中收购悍马、北汽收购萨博,可以看出,中国汽车企业的品牌动机,而这种品牌收购动机来源于对于技术、品牌和设计的三重需求。汽车竞争的本质是技术、品牌和设计的三者结合。技术是一个基本的门槛,建立在技术基础之上,加上独特的汽车外观设计,再塑造一个独特品牌价值的品牌才是汽车
17、产业竞争的本质。三,结合相关理论知识,从并购方,被并购方以及国家政策角度分析吉利成收购沃尔沃的动因。(1)并购方:吉利收购沃尔沃的原因 吉利战略转型对技术和品牌的诉求。吉利从2007年开始就提出了战略转型:不打价格战,而是将核心竞争力从成本优势重新定位为技术优势和品质服务。吉利这样说也这样做了,而且成效显著。渴望技术。在3月10日北京召开的并购沃尔沃轿车协议签署媒体见面会上,吉利总裁李书福指出:“在知识产权的合适的内容上,我们是斤斤计较的。”一语道破吉利垂涎沃尔沃技术的天机。作为国际化的品牌,沃尔沃的知识产权和先进技术是无庸质疑的,谁收购了沃尔沃谁就会得到一大笔技术财富,它的先进技术和安全性能
18、、节能环保特点正是吉利实现战略转型最需要的。提升品牌。一直以来吉利汽车在价格和品牌上都给人以“草根”的印象,成本和价格一方面为吉利带来丰厚利润,另一方面又使吉利的品牌无法更上一层楼,没有可以打出去的牌子的却是个棘手的问题。依目前的形势看,吉利虽有三大品牌,但尚缺乏一锤定音的顶级豪华品牌,这个空缺沃尔沃正好可以补上,有了沃尔沃,吉利在行业内的品牌竞争地位无疑会大大提升。 民营企业走出去的一种方式吉利是民营企业,打入国际市场更困难,但是只有进入了欧美发达国家市场,才能够越做越强。吉利需要打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而收购品牌无疑是捷径。所以代表品牌市场的沃尔沃就亳无疑问地成了吉利走出中国的桥梁。 学
19、习系统的市场营销规模沃尔沃通过体育营销和大成本的营销让自己的品牌和“绅士精神、挑战极限、高尚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锁定了追求生活质量、关注安全和环境并且又不爱张扬的用户群体。能够近距离地学一学外资品牌的营销策略,对吉利以及中国自主品牌的车企来说,都是未来走向世界的前提。 李书福个人性格因素英特尔公司的拯救者格鲁夫曾经有句著名格言:“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在诸多方面,李书福就有点像这所谓的“偏执狂”。收购沃尔沃难度不言而喻,但对敢赌敢拼敢挑战的李书福来说,这是值得冒险的。坚持李书福个人魅力的作用贯穿于整个收购过程,是吉利收购成功的支柱。对汽车梦的无比坚持,使其在数次遭到福特拒绝时并未放弃。尤其
20、是面对沃尔沃工会的刁难时,ILoveYou的回答和承诺不转移工厂,打动了可谓剽悍的沃尔沃工会。决心为确保收购成功,李书福曾表态,除了主业汽车和培养研发团队的学校外,其他产业全都可以清理掉。正是这种破釜沉舟的决心,使吉利最终成功收购了沃尔沃。”(2)被并购方:福特出售沃尔沃以及选择吉利的原因福特出售沃尔沃的原因 战略性出售:发展福特品牌为应对2006年福特创下有史以来最严重亏损(约127亿美元),福特决定缩减规模,主要发展福特品牌,并提出口号“一个福特,一个团队”2007年,福特以8.5亿美元的价格将阿斯顿马丁出售给英国的一个投资集团。2008年,福特以23亿美元的价格将捷豹、路虎打包出售给印度
21、的塔塔集团,同年,福特将其持有的20%的马自达股份出售,持股降低至13.4%。可见出售沃尔沃是迟早的事。 经济压力:沃尔沃成为烫手的山芋沃尔沃轿车在被福特收购后销售额在过去数年来一直下滑,自2005年至今更是连续5年亏损,每年的亏损额均在10亿美元以上,2008年金融危机使沃尔沃亏损加剧。同时,福特汽车出现巨额亏损,福特自己身处险境还拿着沃尔沃这个烫手的山芋,当然急于丢给别人。综合以上两点可知:福特出售手下企业是必然的而被出售的企业是沃尔沃主要因为它的亏损。 继续持有风险更高。国际上,金融风暴尚未走远,主要汽车市场近年来都呈萎缩态势,未来即使企稳可期,但是回升乏力,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福特确实没
22、必要增加风险继续持有沃尔沃。 沃尔沃历史使命已完成沃尔沃最大的卖点是安全技术和环保技术。现在,沃尔沃的平台已经和福特的平台完全融合在一起,对福特而言,沃尔沃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没必要再保留。福特选择吉利的原因 吉利的尊重福特是美国汽车及底特律工业尊严的捍卫者,吉利收购后的整合运营合适的方案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福特的要求:对沃尔沃内部,保留沃尔沃单独的运作体系,吉利不干涉沃尔沃的运营管理管控,高管团队给予保留,对工会承诺不转移工厂和不裁员。李书福一直承诺要为沃尔沃保留更多独立,这种尊重让福特对吉利产生了极大的好感,对收购的成功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福特担心技术为竞争对手所用福特和沃尔沃拥有大量共享技
23、术和专利,由于担心技术为竞争对手所用,因此福特并不热衷于将沃尔沃出售给大型汽车集团,以免增强对手竞争实力。从而吉利得以凭借不对福特构成威胁的优势收购沃尔沃。 看中中国车市场吉利背后的中国市场的确是块诱人的蛋糕,沃尔沃认识到要走出困境,眼下最大的机遇就是借助中国市场,但中国有个政策:海外并购都要在发改委备案,不允许自相残杀。所以,沃尔沃如果要选择中国,就只能选择吉利。汽车企业海外并购风险及防范一以吉利并购沃尔沃为例组员,曹上、张华、李丹丹、冯岩一、案例简介(一)背景介绍福特方面:(1)低碳经济使汽车产业面临挑战,金融危机导致巨亏。(2)沃尔沃1999年嫁入福特,整体战略受到福特限制,成本居高不下
24、,销量下降,2008年金融危机更使其亏损增加。(3)高端品牌、技术和全球销售网络是沃尔沃的优势;规模、成本、市场是沃尔沃的软肋。(4)被吉利并购可以开拓中国市场、增加销量,改进成本控制,实现扭亏与盈利。吉利方面:(1)2008年经融危机,中国与其他西方国家相比市场风景独好。(2)1999年时进入汽车领域,采用低成本战略在中低端市场上逐渐站稳了脚跟。意图在2008年进军欧美乃至国际市场。(3)品牌、技术及国际销售网络是其软肋;成本控制、中国中低端市场的稳定地位是其优势。(4)在通过自主发展还是并购的方式进军国际市场的选择上,吉利确定采取超常规的并购方式,以迅速实现进军国际市场的目标。并购沃尔沃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汽车 并购 沃尔沃 案例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15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