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立约再考证.docx
《“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立约再考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立约再考证.docx(5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先入定关中者王立约再iiE“先入定关中者王之356一语最早出现于史记高祖本纪,时为项梁战死且章邯攻赵之际,楚怀王与诸将约J汉书高帝纪和资治通鉴秦纪三均有类似记载。蹊跷的是,同样是史记裔祖本纪,记教刘邦入关后,向秦地父老宣称的却是“吾与诸侯约362。究竟是楚怀王之约还是诸侯之约,史料出现明显差异。是刘邦入关后故意发布错误信息吗?原因显然并不单纯。而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涉及楚怀王部署救赵行动的记载,只字未提立约之事。对于“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存在的疑点,后世学者鲜少进行深入考证。笔者不揣浅刚,通过梳理楚国军队的两次权力调整、巨鹿之战后的项羽地位、被后世学界长期忽视的巨鹿之会等,大胆推断:“先入定关中者
2、王之”的立约者,应当是项羽而非楚怀王,立约时机是在巨鹿之战后的诸侯会议上。因此,刘邦、韩信皆称其为诸侯之约。史家之所以将立约者移植到楚怀王名下,应是汉代人对真实历史异化的结果。一、项羽斩杀宋义前后的楚国军权调整入关前的项羽、刘邦关系,究竟是平行还是从属,是考证“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之约的一个重要支点。两人关系的演化,源于楚军高层权力结构的调整,这种调整主要有两次,一次是以和平的方式,另一次则是以流血的方式。第一次调整是在楚怀王部署救赵的军事行动中,宋义获得节制楚国诸将的权力,相关史料如下: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管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
3、304赵数请救,怀王乃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救赵。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1356两则史料的差异在于:一则明确提及“诸别将皆属宋义”,对刘邦西行之事一字未提,另则出现“令沛公西略地入关”的信息,但未提诸将归属。结合起来分析,此时楚国首要军事目的是救赵,因而北向是战略垂点,楚怀王连封三将即上将军、次将、末将,皆在北向军中,至于西向之军,连一个军职都未加封授,这已经说明问题。既然“诸别将”全部归属宋义统领,作为西向的刘邦,没有理由自外于“诸别将”,理应同样归屈宋义节制。宋义有权节制刘邦,有史料旁证。项羽斩杀宋义前,说过这样一段话:“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
4、将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305此处“境内”和“专属”两词,明确点出所有楚将皆归宋义节制,说明其军权之大;楚怀王倾楚国之兵而授予宋义指挥,体现出楚怀王对宋义的提携与信任。项羽作为楚汉战争的失败方,司马迁没有为其粉饰的动机,所以其言论可信度较高。项羽对于宋义权力的论述,间接认定了北向与西向两路军队的从属关系,所谓西向,只是北向的侧翼,刘邦事实上不过是宋义的部属而已。宋义的迅速崛起,与楚国上层权力斗争有关。项梁生前,项氏集团在楚国权力构成中处于主导地位,宋义只是一个谋士,曾因劝谏而触怒项梁,“项梁弗听T11303.,定陶之战中项梁战死,是怀王趁机尝试控制军队,“从吁台之彭城,并项羽
5、、吕臣军自将之”1304。吕臣失去军权后担任司徒,吕臣的父亲吕青担任令尹。至于项羽,被夺军权后直至救赵会议,才获授次将职,显示出楚怀王抑制项氏权力的意图。抑制项氏的另举措,是排斥项梁生前安排的重要军职。项梁立楚怀王后,主导委任故东阳令史”298陈婴担任上柱国一职。柱国,曾是国都的称呼,“鄢郢者,楚之柱国也”2615.后演变为军事职务,柱国的地位相当尊崇。战国时期,“史疾对楚王日:今王之国,有柱国、令尹、司马典令”21574。史疾作为韩国使臣,论述楚国政局时,把柱国排在令尹、司马职位之前,可见柱国一职在楚国的垂要性。令尹是掌管行政之官,司马自春秋时期就是楚国重要军职,“盖楚以令尹当国,而司马则专
6、主兵事,将相微分318110楚将昭阳伐魏攻齐,齐国使者陈轸向昭阳询问:“楚之法:覆军杀将,其官爵何也?昭阳曰:官为上柱国,爵为上执珪。陈珍曰:异贵于此者何也?曰:唯令尹耳”网564-565上述齐国使者和楚国将领之间的对话,同样证明柱国一职在楚国的显赫地位。项梁以陈婴为楚上柱国,充分说明项氏集团与陈婴之间的紧密关系。基于削弱项氏和陈婴影响力的露要,当齐使高陵君举荐宋义“知兵”时,楚怀王迅速召见宋义并与其议事,结果“大说之11304,拔摧宋义为上将军,授予其指挥全国之兵的权力。宋义获封意味着陈婴的权力受到压缩,楚怀王否定了项梁生前的人事安排。此次楚军高层权力结构的调整,激发了项氏集团对楚怀王的离心
7、背向,且调整后的高层权力结构并不稳定,导致第二次调整紧随而来。第二次权力结构调整发生在救赵行军途中,项氏集团夺回对楚军的控制权。项羽主张迅速进军,宋义却驻军安阳长达46天,双方发生严重战略分歧。宋义先是嘲笑项羽1坐而运策,公不如义”1305,继而发出强不可使者,皆斩之”1305的威胁。两人争执的结果是项羽斩杀宋义。面对高层权力的血腥调整,楚军北向诸将视项羽为项梁的继承者,认为项氏“首立楚”,项羽斩宋义是“诛乱”,一致拥立项羽为假上将军。至此,楚怀王在军权争夺战中完败,无力约束北向之军,只好承认既成事实,1因使项羽为上将军R305,楚国军权至此又复归项氏。项羽取得上将军之位,相应继承了宋义原有的
8、权力,刘邦的西向之军,由宋义指挥改属项羽统辖。可佐证项羽入关前享有节制刘邦权力的史料,现存颇多。艺文类聚引楚汉春秋载:沛公西入武关,居于灌上,遣将军闭函谷关,无内项王。项王大将亚父至关,不得入,怒曰:沛公欲反耶?即令家发薪一束,欲烧关门,关门乃开。4102史记留侯世家载:项羽至鸿门下,欲击沛公,项伯乃夜驰入沛公军,私见张良,欲与俱去。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乃具以语沛公。沛公大惊,日:为将奈何?”良曰:“沛公诚欲倍项羽邪?,12038资治通鉴汉纪一载: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张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良乃入,具告沛公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之不敢叛也。上述三则史
9、料,在论述鸿门宴前的项刘关系时,用了“反“倍M叛”(文中倍通背”,背叛之意)等,足以说明不论是汉代的司马迁、唐代的欧阳询,还是宋代的司马光等史家,均认可项羽在入关前己拥有指挥刘邦军队的权力。这也间接证实,楚国的北向与西向两军,并非平行,而是从属关系。二、巨鹿之战后诸侯军的权力调整考证“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之约的另一个重要支点,是谁拥有号令诸侯(或诸侯军队)的权力。据史记记载,项梁所立的楚怀王,始终未取得号令诸侯(或诸侯军队)的地位和权力,也从未召集过诸侯会议。从逻辑上分析,楚怀王并不具备与诸侯立约的客观条件。至于楚怀王部署救赵行动,调动的是楚国军队,目的是救赵而非立约。楚怀王作为一国之君,在部署
10、如此重要的军事行动时,立约鼓励楚将脱离楚国掌控,此种行为有悖常理。所以,班固汉书对立约的记载,与史记稍有不同,增加了个初”字,”初,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16.班固认为,立约并非在部署救赵行动时,而是在此之前。反观项羽,巨鹿之战胜利后其身份不仅是楚国上将军,同时还是诸侯上将军,后更进一步成为诸侯从长(通纵长,合纵之长),从而拥有号令诸侯的地位和权力。相关信息在史料中多有记述: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由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
11、将军,诸侯皆属焉。(1)307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Of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338-339初,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赛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侯皆附。1361赵王歇复居信都。张耳从项羽诸侯入关。2580魏豹亡走楚项羽已破秦,降章邯。豹下魏二十余城,立豹为魏王。豹引精兵从项羽入关。12590楚兵常胜,功冠诸侯。诸侯兵皆以服属楚者,以布数以少败众也。12598秦失其道,豪杰并拢;项梁业之,子羽接之:杀庆救赵,诸侯立之;诛婴背怀,天下非之。3302梳理上述史料不难发现,以巨鹿之战为分界线
12、,诸侯军队的指挥权发生了转移。战前,诸侯军队归各自将领统率,并没有统一指挥的问题,战后,诸侯军队的指挥权统一归属项羽。项羽召见诸侯将领议事时,将领们“膝行而前11307,说明了他们之间的从屈关系。诸侯军队指挥权的调整,在于两个因索。其一,项羽军队展示了强大的作战能力。在军队到达巨鹿之前,赵将陈余派兵尝试解巨鹿之围,结果失败,其他参与救援的诸侯将领虽然抵达巨鹿附近,但“莫敢纵兵;项羽军队到来后,“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1307。九战而解巨鹿之国,奠定了楚军在诸侯军中的威望。其二,巨鹿之战击败的只是王离率领的秦军,章邯仍有20万秦军驻在棘原,与巨鹿近在咫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入定 关中 立约 考证
![提示](https://www.desk33.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15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