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完善10000字(论文)】.docx
《【论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完善10000字(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完善10000字(论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论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完善一.失业保险制度相关理论-2-1 .失业保险制度的基本理论-2-2 .失业保险的功能-3-1. 1保障了失业人员基本生活。-3-2. 2促进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3. 3实行了下岗保障这一特殊的失业保障形式。-3-3 .失业保险制度的演变趋势-4-二、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分析-4-1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现状-4-2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5-1. 1失业保险基金增长迅速,受益人数下降较快。-5-2. 2事业单位纳入失业保险制度,形成隐性转移支付。-5-3. 3未来城镇登记失业率不会超过4.3%,失业保险基金必将不断膨胀。一-5-4. 4失业保险的覆盖面过窄。-5
2、-5. 5失业保险资金筹措不足,救济水平低下。-6-6. 6下岗职工的保障制度与失业保障制度未实现统一。-6-7. 7最低生活保障投入不够,失业保险资金缺口较大。-6-3 .与国外的失业保险制度进行对比。-7-3.1 美国的失业保险制度-7-3.2 日本的失业保险制度-8-3.3 3德国的失业保险制度-8-4 .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模式的选择-9-5 .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具体对策-9-5.1 有选择地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9-5.2失业保险的资金筹措有待改进和强化。-10-5.3提高失业保险和救济的给付水平。-10-5.4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0-.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完善及展望-10
3、-1 .我国的就业形势以及失业保险制度的重要性-10-2 .未来失业保险制度的展望-11-参考文献-12-摘要:中国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运行,其发展受到价值规律的调节,失业成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失业既有支持经济效率的意义,又有浪费资源、损失国民收入的弊端。如何使失业的这种两面性最终体现为对经济运行的积极意义,关键在于建立一个有效的失业保障制度。然而,我国现实的失业保障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当前全面系统地认识失业保险制度建立的必要性,仔细分析目前中国失业保险制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4、,并提出相应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失业社会保险制度是中国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所重点规划的一个项目,其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关键词:中国失业保险制度;完善;经济发展失业保险制度相关理论1 .失业保险制度的基本理论失业保险是指国家以立法的形式集中建立保障资金,对收入中断的失业者在一定时期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其核心内容是通过集中建立失业保险基金,分散失业风险,使暂时处于失业状态的劳动者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隙,通过就业培训,使失业者尽快就业,它属于社会保险范畴,同工伤保险、残障保险、生育保险、死亡保险、疾病保险、养老保险等一起构成社会保险体系。他们作为社会保险形式,与商业保险不同,具有
5、强制性、互济性,储备性和补偿性。失业现象最早产生于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种伴随物。这一重大的社会问题引起了西方许多经济学家的关注,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研究,提出了种种失业理论。失业保险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是在自然经济转变为商品经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的过程中,在民众面临的生活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加的条件下应运而生的。它的特征与特点正反应了民众的需要,是保障劳动者因非自愿的原因而失业的情况下的生活。它是社会的稳定剂、减压阀。但是西方已建立的失业保险毕竟还有不足,对于最低生活水平的人及不在失业保险范围内的人的保障还不完善,依中国的国情我们应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并加以补充健全。在建立了
6、失业保险制度的国家中,失业保险模式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非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失业补助制度、双重失业保险制度。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主要指在立法范围之内的人员不是取决于个人是否愿意参加失业保险,而是凡符合国家法律范围的人员都得强制参加失业保险。强制性失业保险主要体现在对雇主、雇员为失业保险基金供款的强制性规定。如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法国、日本等国家,它们占失业保险国家的大多数。非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是指立法范围内人员是否参加失业保险取决于受保人个人的意愿,而一旦参加了保险,就必须根据失业保险法律规定接受管理,包括承担一定义务和享受相应的权利。实行这种制度的有丹麦、冰岛。失业补
7、助型制度是国家单方面出资,领取失业救济必须经过收调查后,经过有关领导机构批准,才能对贫困的失业者进行救济。如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等国家。双重失业保险,是指实行强制性与非强制性或与其他保险形式相结合的失业保险制度.2 .失业保险的功能2.1 保障了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失业保险基金用于下列支出,保障了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失业保险金支出;医疗补助金支出;丧葬抚恤补助支出;农民合同制工人一次性生活补助支出。2.2 促进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为帮助失业人员尽快实现再就业,按规定可以从失业保险基金中列支对失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以及向他们提供职业介绍服务的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介绍补贴。补贴可以根据职业培训、
8、职业介绍机构向失业人员提供服务的工作量和实际效果支付给机构,也可以直接支付给失业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地区采取了前一种方式。2.3 实行了下岗保障这一特殊的失业保障形式。为保障进入国有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按照“三三制”的原则筹集资金,社会筹集的1/3部分主要由失业保险基金承担。目前,多数地区已完成或基本完成并轨,失业保险成为基本生活保障最主要的形式。3 .失业保险制度的演变趋势失业保险制度在产生、发展、完善的过程中,有些变化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这些规律或趋势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对未来制度的选择。这些趋势如下:1.失业保险制度的规范层次是逐步提高的;
9、2.失业保险越来越强调责任分担、权利与义务的结合;3.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是逐步扩大的;4.失业保险管理从不规范逐步走向规范;5.失业保险的统筹层次实质上是逐步提高的,有利于根据大数法则,在更大的范围内调剂使用基金;6.失业保险的监督力度逐渐加大;7.失业保险越来越多地通过直接或间接两方面的规定来推动失业人员再就业,说明失业保险制度的就业导向越来越突出。二、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分析1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现状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真正意义上的充分就业并不存在,失业无法避免。近年来,我国失业问题逐步显性化,且日趋严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改变了过去“国家统包、高就业、
10、低效率”的城镇劳动就业体制,使国企中存在的大量冗员的隐性失业显性化。二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其价格低廉的优势,“挤占”了本来属于城镇人口的一批劳动岗位,间接加重了城镇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有限,导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仍然无业可就,成为没有失业保障的失业人口。三是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特别是先进科学技术与管理方式的运用,在提高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的同时,相对减少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并绝对地减少了对低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从而使社会吸纳就业的能力相对下降。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失业问题日益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
11、们生活的动荡性引发了失业问题。政府为了解决失业问题,制定了失业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也是中国为完善社会保隙体系所重点规划的一个项目,其能够保障劳动者的权益、保隙经济的平稳发展、减缓经济的波动幅度。但是,失业保险折射出的漏洞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愈发明显。目前我国政府实行的失业保险制度具有兼顾群体范围小、法规不完善、融资不善等问题。这些问题对于社会保障制度来说都是致命的。只有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制度才能确保到失业人员的权益、促进我国经济水平提高、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2.1 失业保险基金增长迅速,受益人数下降较快。20042009年间,失业保险基金
12、的增长幅度,从386亿元增加到1524亿元,缴费人数从1.06亿人仅增加到1.27亿人,而受益人数则持续下降,从754万人下降484万人。但此间养老保险、城镇医疗、工伤和生育等其他四险覆盖率均明显增长。22事业单位纳入失业保险制度,形成隐性转移支付。事业单位参保之后形成的稳性转移支付,是导致失业保险基金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事业单位失业几率几乎为零,而其参保人数占全部参保人数的20%,缴费收入占当年缴费总收入的10%,缴费贡献率占目前失业保险基金历年累计结余27%。2.3 未来城镇登记失业率不会超过4.3%,失业保险基金必将不断膨胀。过去9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平均为4.1%,在金融危机最为深重的20
13、08和2009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仅为4.2%和4.3%;鉴于此,未来城镇登记失业率将难以超过4.3%o如果按4.1%这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来推算的话,失业保险基金规模不断增长将没有任何悬念。在可预见的未来,由于失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失业保险基金必将继续不断膨胀下去。24失业保险的覆盖面过窄。失业保险针对的是所有有劳动能力且愿意就业的失业者。我国现阶段,个体经营者、私营企业的工人、农民合同制工人基本上没有失业保险。到2005年底,全国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总数占城镇职工人数的比例仅为683%,这就是说,在城镇职工中尚有30%多的人未参加失业保险,更不用说广大农村劳动人口了。失业保险制度覆盖范围过窄
14、,使劳动者的权益和企业竞争的公平性受到影响。目前.,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只涉及城镇,而不涉及农村。即使在城镇劳动者中,尚有相当部分的非国有劳动者未被失业保险制度覆盖。这不仅直接损害着劳动者在就业中享受社会失业保险权益的公平性,而且影响了企业或单位缴纳失业保险费用量的大小,并带来企业劳动成本的差异,从而影响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公平性。25失业保险资金筹措不足,救济水平低下。我国的失业保险资金主要来自于企业的缴纳和国家财政的补贴,由于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效益不好,导致拖欠失业保险金情况严重,再加上国家财政的困难,由此产生失业救济金的救济水平较低,只是当地社会救济金额的120%150%,算下来不足百元
15、,无法保证基本生活的需求。2.6 下岗职工的保障制度与失业保障制度未实现统一。目前我国面临的城镇失业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一般意义上的失业问题,包括因各种原因失去工作的城镇劳动力和无法获得就业机会的城镇新成长劳动力。二是在我国企业改革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失业即国有企业、城市集体企业及其他公有制经济部门的职工“下岗”问题。这两种不同“身份”失业人群的存在,出现了针对两种不同对象的失业保障制度。这种情况产生了很多问题:首先,由于下岗职工大多数都出自于国有企业,无论政府还是职工对于政策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必然会导致对于下岗职工的保障程度高。由于下岗职工的数量巨大,且大多数都出自于生产经营困难的
16、国有企业,因此资金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而地方政府的财政也很紧张,客观上需要增加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比例,从而加大了中央政府的压力。其次,下52岗职工的数量并未被统计到失业的人数当中去,容易使政府产生错觉,对于失业问题可能不会给予足够的重视。第三,对于一部分接近退休年龄的下岗职工给予提前退休的待遇,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下岗的压力,但是对其他的社会保隙体系诸如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增加了压力。2.7 最低生活保障投入不移,失业保险资金缺口较大。造成资金短缺的原因,一是失业保险基金筹集难度加大,参保人数和征缴额的增长势头减缓,支出增加,我国国有企业职工从1995年的7544万人,减少到2000年底的600
17、0万人;二是筹资渠道单一,筹措面窄。失业保险基金参保人员大多数是国企职工,非国有经济企业职工只占极少部分,劳动者只缴纳工资总额的0.6%1%作为保费,而不愿缴纳其他有关费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保证城市贫困人口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保证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和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各地对于低保资金的投入存在着严重不足的情况,只能解决困难对象的基本吃饭问题,而对于就业、就医、子女入学、住房等“应保未保”的问题开展的比较差,使得低保对象只增不减,社会问题日益增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保证城市贫困人口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保证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和维护社会稳定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完善10000字论文 中国 失业 保险制度 完善 10000 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18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