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语言文字运用.docx
《专题七语言文字运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七语言文字运用.docx(59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专题七语言文字运用知识积累1词语基础知识1虚词的语法意义和作用类别语法意义副词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作用表时间:己经、曾经、刚刚、正在、常常、从来、马上、终于表频率:再三、一向、屡次表程度:更、挺、很、非常、十分、最、多么、太、相当、特别表范围:全、都、只、统统、一共、仅仅、一律表肯定、否定:必定、不、没、未、不必介词放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前,与其构成介词短语表语气:简直、反正、也许、去U、倒表方式、情态:仍然、逐渐、纷纷、忽然表时间:从、自、自从、当、于表处所、方向:于、在、向、从、往、朝、顺着、沿着、随着表方式:以、用、趁、通过、按照、本着、根据连词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表对象、范围:
2、对、跟、向、同、给、与、对于、关于表原因:因、由于、因为表目的:为、为了、为着表排除:除、除了、除去、除非表比较:比、和、同表被动:被、给、让、叫表并列关系:和、跟、与、同、及、而、既又(且、也)表承接关系:则、乃、而、于是、此外、就表递进关系:况且、不仅而且、不但还、不但不反而、尚且何况表转折关系:然而、可是、只是、不过、固然、虽然但是(可是、表假设关系:若、若是、假如、倘若、假若、要是、如果那么、假使便、即使也表条件关系:不管、不论、除非、只要就、只有才、无论都表选择关系:或者、还是、非即、不是就是、要么要么连词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表因果关系:以致、因而、因为所以、由于因此、之所以是因为
3、表目的关系:以、以便、以免助词附着在词、短语、句子后叹词能独立成句6结构助词:的、地、得动态助词:着、了、过语气助词:啊、呀、呢、吗、罢了、而已表示惊讶、赞美、埋怨、叹息等感情,起呼唤、应答的作用。例如:哈哈、哎呀、啊、哼、咳、哦拟声词作修饰语或单说起模拟人或事物发出声音的作用。例如:乒、乓、嘲、啜、哗啦、峰峰、嘎吱、怦怦、嘀嗒、呱呱2代词的意义和用法(1)代词的意义和种类代词能起代替和指示作用。它跟所代替、所指示的语言单位的语法功能大致相当,就是说,所代替的词语能作什么句法成分,代词就作什么成分。如果按句法功能划分,代词可以分为代名词、代谓词、代数词、代副词(见下表)。代替哪相当于哪人称代词
4、疑问代词些词 些词单数复数代名词一般名词我我们、咱们谁什么哪你、您你们他、她、它他(她、它)们自己、自个儿、别人、人家、大家、大伙、彼此时间名词多会儿处所名词哪儿、哪里代谓词动词、形怎样、怎么、容词怎么样代数词几、多少代副词副词多、多么按功能分四类按意义分三类那 那L指 如L 驾样 么 远那 那那里那么 那 词 这这 代 儿、 指 如小 彬样 么 指近这 这这里这么 这人代称词示例我 你他她它疑问谁 代词(2)代词的语法特征意义和用法称自己。例如:我这个人有时也用来指称“我们”。例如:我校/我军“我、你”对举,表示泛指。例如:大家你让我,我让你称对方(一个人)。例如:你这个人有时也用来指称“你
5、们”。例如:你校/你局泛指任何人(有时实际上指我)。例如:他的才学叫你不得不佩服(4)“你”跟“我”或“他”配合,表示许多人一起参加或彼此采取同样行动。例如:你追我赶/你一条,他一条,提出了许多条建议称自己和对方以外的某个人。例如:他这个人虚指(用在动词和数量词之间)。例如:睡他一觉/唱他几句称自己和对方以外的某个女性称自己敬爱或珍爱的事物,如祖国、国旗等称人以外的事物。例如:这杯牛奶你喝了它问人。例如:你是谁每个人。例如:大家比着干,谁都不甘落后虚指,表示不知道的人或无须说出姓名和说不出姓名的人。例如:有谁能帮我就好了任指,表示任何人。例如:谁也不知道单用,问事物。例如:这是什么用在名词前面
6、,问人或事物。例如:什么人虚指,表示不确定的事物。例如:想吃点儿什么任指,用在“也”或“都”前面,表示所说的范围之内没有例外。例如:他什么也不怕表示列举不尽,多在后面加“的”。例如:修修机器,画个图样什么的哪后面跟量词或数词加量词,表示要求在几个人或事物中确定其中的一部分。例如:这些诗里哪一首是你写的虚指,表示不能确定的某一个。例如:哪天有空你来我家坐坐任指,表示任何一个(常跟“都、也”等呼应)。例如:你哪天来都可以指示这指示比较近的人或事物。后面跟量词或数词加量词,或直接跟名词,例如:这代词本杂志/这孩子。也可单用,例如:这叫什么跟“那”对举,表示众多事物,不确指某人或某物。例如:怕这怕那这
7、时候。如:我这就走那指示比较远的人或事物。后面跟量词、数词加量词,或直接跟名词,例如:那棵树/那时候。也可单用,如:那是邻居的跟“这”对举,表示众多事物,不确指某人或某物。例如:说这道那的他指别一方面或其他地方。例如:早已他去另外的,其他的。例如:他人/他乡3成语知识成语特点意义的整体性。成语的词义往往超出字面,不能望文生义。例如:三头六臂、泥牛入海结构的凝固性。一般不能变动词序或更换其中的成分。例如:“提纲挈领”不能变更为“提领挈纲”色彩的文言性。保留了文言词和文言语的格式。例如:草菅人命(草菅,意动用法)、富国强兵(富、强,使动用法)感情的褒贬性。许多成语蕴含着褒贬感情色彩。例如:无所不为
8、(贬)、无微不至(褒)结构的丰富性。从成语的构词方式来看,有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并列结构等,形式丰富多样成语内部结主谓关系人定胜天、脚踏实地、春风得意、一帆风顺、想入非非、天衣无构关系缝、百感交集并列关系情投意合、三番五次、任重道远、朝三暮四、集思广益、可歌可泣、循规蹈矩动宾关系平分秋色、大显身手、三顾茅庐偏正关系世外桃源、一盘散沙、纸上谈兵补充关系 成语中的文成语中的言现象 古义成语中的 活用成语中的 句式轻于鸿毛、遗臭万年、逃之夭夭尸位素餐的“素”:白白地。登峰造极的“造”:达到。文过饰非的“文”:掩饰星罗棋布的“星”“棋”:名词活用为状语,像星星一样;像棋子一样不远万里的“远”:形容词的
9、意动用法,以为远时不我待: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持之以恒:状语后置句知识积累2词语积累知识一常见易混实词辨析1 .爱好/噌好“嗜好”一般作名词,“爱好”除作名词外还可以作动词。“嗜好”指特殊的爱好(多指不良的)。2 .安静/宁静都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安静”重在稳定,有使安稳、平静下来的意思,它有一个由喧闹到安静的过程;“宁静”重在平和,一般多指环境或心情平和安静,它描述的是一种很安静的状态或气氛。“安静”多指没有声音或吵闹的环境;“宁静”是高于“安静”的一种情境,除了指环境,更多的时候是指一种心情上的安宁,是人们追求的不受外界干扰的有质量的生活境界。3 .把戏/伎俩前者除“杂技”的意思
10、外,多用来指花招儿、蒙蔽人的手法。后者指不正当的手段(贬义色彩浓厚)。4 .轻率/草率两者都有“随便”的意思。“轻率”指(说话、做事)随随便便,没有经过慎重考虑。如“他轻率地做出了分散突围的决定”。“草率”指(做事)不认真,敷衍了事。如“他草率地安排了一下工作,就回家了”。5 .流传/留传“流传”多指(事迹、作品、消息等)传下来或传播开,如“大禹治水的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留传”指遗留下来传给后代,侧重于时间上的传承,如“祖辈留传下来的秘方”。6 .颁布/公布“颁布”指公布(法令、条例)。“公布”指(法律、命令、文告、通知事项等)公开发布,使大家知道。7 .截止/截至“截止”指(到一定期限
11、)停止,强调停止,如“报名在昨天已经截止”。“截至”指截止到(某个时候),强调时间,其后必须带表时间的宾语,如“报名日期截至下个月底”。8 .暴发/爆发“暴发”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如“暴发户”;也指突然发作,如“山洪暴发“爆发”指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外迸出,如“火山爆发”;也指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如“爆发革命”。9,度过/渡过过度/过渡“度过”用于时间,如“度过假期”。“渡过”指由此岸到彼岸。“过度”指超过适当的限度,如“过度疲劳”。“过渡”指事物由一个阶段或一种状态逐渐发展变化而转入另一个阶段或另一种状态,如“过渡时期”。10 .查看/察看“查看”指检查、观察(
12、事物的情况)。“察看”指为了解情况而细看;对犯错误的人的一种处分,把犯错误者留在组织或单位,考察他是否改正错误。11 .申明/声明“申明”指郑重说明,如“申明理由”。“声明”作动词时指公开表示态度或说明真相(用于正式场合),如“声明立场”;作名词时指声明的文告,如“发表联合声明”。12 .开辟/开拓“开辟”强调从无到有地创建,常说“开辟航线”O“开拓”是从小到大地发展、扩大,如“开拓新局面”。13 .审定/审订“审定”指审查决定,如“审定计划”。“审订”指审阅修订,如“审订书稿”。14 ,推脱/推托“推脱”指推卸、开脱,其对象是指与自己有关的事,多为责任、错误等。“推托”指借故拒绝或推辞,其对
13、象是指别人请求的事。15 .庇护/袒护“庇护”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袒护、保护,如“庇护坏人”。“袒护”指对错误的思想行为无原则地支持或保护,如“袒护孩子不是爱孩子”。16 .辩驳/辩论僻白/辩解“辩驳”指提出理由或根据来否定对方的意见;“辩论”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最后得到正确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辩白”指说明事实真相,用来消除误会或受到的指责;“辩解”指对受人指责的某种见解或行为加以解释。17 ,扶养/抚养/赡养“扶养”侧重于养活。“抚养”除“养活”的意思外,还包括教养、爱护的意思,用于长辈对晚辈的爱护和教养。“赡养”指供给生活所需,特指子女对父母
14、在物质上和生活上进行帮助。18 .国事/国是“国事”指国家大事,可以泛指一切跟国家有关的事情,如“国事访问”。“国是”指国家大计,国家的大政方针,多用于书面语,如“共商国是”。用“国是”的地方一般也能用“国事”,但用“国事”的地方不一定能用“国是“,如较具体的事务,就不能用“国是”。19 .功夫/工夫功效/工效“功夫”一般说的是本领、造诣。如“这幅字的功夫很深”。“工夫”一般用来指时间(指占用的时间)。如“他三天工夫就学会了游泳“。“功效”指功能、效率,如“立见功效”。“工效”指工作效率,如“提高工效”。20 .表扬/表彰“表扬”的对象一般是好人好事,“表彰”的对象是伟大功绩或壮烈事迹等。“表
15、扬”的方式较随便,可书面,可口头;“表彰”的方式较严肃、庄重,往往要做决定,授予称号、勋章,建纪念碑等。21 .营利/赢利“营利”指主观上谋求利润。如“不能只图营利,不顾信誉”。“赢利”作名词时指扣除成本后获得的利润,作动词时侧重于客观上获得利润。如“企业只有赢利,才能发展”。22 .形迹/行迹“形迹”多用来指举动和神色,如“形迹可疑”;也用来指痕迹、迹象,如“不留形迹”。“行迹”指行动的踪迹,如“行迹无定”。23 .原形/原型“原形”指原来的形状或本来面目,含贬义。“原型”指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24 .赔偿/补偿“赔偿”指因自己的行动使他
16、人或集体受到损失而给予补偿。“补偿”指抵消(损失、消耗),补足(缺欠、差额)。25 .误解/曲解“误解”作动词时指理解得不正确,作名词时指不正确的理解。“曲解”指错误地解释客观事实或别人的原意(多指故意地)。26 .溶化/熔化/融化“溶化”,一是化学用语,指固体的溶解;二是指冰、雪等物质变成水。“熔化”是物理用语,指固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变成液体。“融化”可以指冰、雪等物质变为水,但更多地用于抽象的事物。27 .施行/实行施行:法令、规章等公布后从某时起发生效力;按照某种方式或办法去做,如“施行手术”。实行:用行动来实现(纲领、政策、计划等),如“实行改革”“实行承包责任制”。28 .义气/意气作
17、名词时.,“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廿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如“重义气”“义气凛然”等。“意气”指意志、志趣、性格、气概,也指由于主观和偏激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相投”“意气风发”“意气用事”等。29 .振荡/震荡“振荡”主要是物理用语,指物体运动的一种形式或电流的周期性变化,不要把它和“振作”“振奋”等的意思相联系。“震荡”指外力引起的动荡,也指精神上受到重大影响,不能平静。如“回声震荡”“社会震荡”等。30 .作客/做客“作客”指寄居在别处,如“那两年他在广州作客”“作客他乡”等。“做客”指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如“昨天我在亲戚家做客”。31 .漫延/曼延/蔓延“漫延”常形容水向周围
18、扩展。“曼延”指连绵不断地向远处延伸(多用于山脉、道路)。“要延”则指像藁草一样向周围扩展,既可以指抽象事物,也可以指具体事物。32 .抚育/哺育/抚恤“抚育”指照料、教育儿童,使健康地成长,或照管动植物,使很好地成长。“哺育”指喂养,比喻培养。“抚恤”指(国家或组织)对因公受伤或致残的人员,或因公牺牲以及病故的人员的家属进行安慰并给以物质帮助。33 .接受/接收“接受”指对事物容纳而不拒绝或收取(给予的东西),如“接受意见”“接受礼物”。“接收”指收受、接纳和根据法令把机构、财产等拿过来,如“接收无线电信号”“接收遗产”。34 .违反/违犯“违反”指不遵守、不符合(法则、规程等),如“违反纪
19、律”“违反政策”。“违犯”指违背和触犯(法律等),如“违犯法规”。35 .权力/权利“权力”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权利”与“权益”相同,跟“义务”相对,指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36 .充斥/充满/充溢“充斥”指充满、塞满(含厌恶意)。“充满”泛指填满或充分具有,如“眼里充满泪水”“充满激情”O“充溢”指充满、洋溢,如“脸上充溢着幸福的笑容”。37 .筹备/准备“筹备”指为进行工作、举办事业或成立机构等事先筹划、准备,程度比“准备”更加周到,更加全面,多指重大的事情。“准备”指预先安排或筹划,多针对一般行动。此外,“准备”还指打算,如“春节我准备回家”。38
20、 .踌躇/犹豫/迟疑“踌躇”着重指在具体行动上拿不定主意,多用于书面语。“犹豫”泛指拿不定主意,多指内心活动,有时也指行动,可用于书面语,也可用于口语。“迟疑”往往从时间角度来说,指在应该拿定主意的时候拿不定主意。39 .遏止/遏制“遏止”是阻止,对象多是战争、暴动、洪流等来势凶猛而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遏制”是制止、控制,使不发作,对象多是情绪,有时也指某种力量。40 .干涉/干预“干涉”着重于强行参与,横加阻挠,多指采用粗暴强硬的手段过问或制止,迫使对方服从,如“互不干涉内政”。“干预”着重于过问别人的事,如“事涉隐私,不便干预”。二常见易混虚词辨析1 .不必/未必“未必”是“必定”的否定
21、,指不一定。“不必”是“必须”的否定,指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例句:他未必去(他不一定去)。他不必去(他用不着去)。2 .按照/依照两者都可以作介词。“按照”重在引出动作行为的凭借和根据,如“按照事实说话”。“依照”重在强调以某事物为根据照着进行,如“依照原样复制一件”。3 .固然/虽然“固然”侧重于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虽然”侧重于让步转折。“虽然”用在主语前面或后面,比较自由,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与其呼应。“固然”则很少用于主语前。4尽管/不管“尽管”,作连词时,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有“但是、然而、还是”等表示转折的连词跟它呼应。“不管”,连词,表示条件或情况不同
22、而结果不变,后面往往有并列的词语或表示任指的疑问代词,下文多用“都、总”等副词跟它呼应。例句:尽管下这么大的雨,我还是要去。不管下多么大的雨,我都要去。5 .何必/何苦两者都是副词。“何必”指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例句:你何必跟她过不去呢?“何苦”指何必自寻苦恼,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值得。例句:你何苦在这件小事上伤脑筋呢?6 .还/又两者都可以表示动作再一次出现,但“还”主要表示未实现的动作,“又”主要表示已实现的动作。例句:他昨天来过,明天还来。他昨天来过,今天又来了。7 .何曾/何尝两者都是副词。“何曾”指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例句:我何曾忘记过家乡的一草一木?“何尝”指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
23、或并非。例句:我何尝不想去,只是没有时间罢了。8 .往往/常常“往往”是对到目前为止出现的情况的总结,有一定的规律性,不用于主观意愿。“常常”单指动作的重复,不一定有规律性,可以用于主观意愿。因此,“常常”可用于将来的事情,“往往”不能。例句:请你常常来。我一定常常来。他希望常常去。(这几句中的“常常”都不能换成“往往”)用“往往”的句子要指明与动作有关的情况、条件或结果,“常常”没有这种限制。例句:每逢节日或星期天,我们往往到厂里去演出。我们常常演出。9 .一概/一律用于通知、规定时,概括事物,可以通用;概括人,常用“一律”。例句:过期一概(一律)作废。后勤问题一概(一律)由老赵负责。一律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 语言文字 运用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19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