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气血津液失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气血津液失常.docx(16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医学:气血津液失常精、气、血、津液失常,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精、气、血、津液的生成、代谢和功能异常,以及它们之间互根互用关系失调的病理变化。人体精、气、血、津液的充足和运行协调,是脏腑、经络、官窍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如果因某些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精、气、血、津液的失常或关系失调,必然会影响到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导致疾病发生。但是精、气、血、津液又必须依赖脏腑功能活动而不断化生和维持其正常运行,因此脏腑生理功能异常也会影响到精、气、血、津液代谢失调而导致一系列病理变化。所以精、气、血、津液失常的病机,不仅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各种病理变化的基础,也是分析各种临床疾病病机的基础,是疾
2、病过程中最普遍的病机。由于精、气、血、津液之间在生理上具有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密切关系,故精、气、血、津液失调也常相互影响,相兼为病。(一)精的失常精的失常主要包括精虚和精瘀两个方面:1 .精虚精虚,主要是指精的不足和功能低下而产生的病理变化。精,主要指肾精。肾精禀受于父母,来源于先天,依赖后天水谷之精的充养,而维持其充盛状态,为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的根本,宜藏而不宜耗。因此,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脾胃虚弱,水谷不充,或房劳过度,耗损肾精,或久病虚弱,脏腑精亏不足,日久累及于肾等,均可导致肾精不足,而出现精虚的病理变化。肾精亏虚主要表现为生长发育不良,生殖功能减退,智力和体能下降等,临床可见
3、儿童囱门迟闭、骨软无力、生长发育迟缓,女子不孕,男子精少不育或遗精阳痿,早衰,老年脑髓空虚、智力减退、骨质疏松,而见精神委顿、健忘、眩晕、耳鸣、腰膝酸软、体弱多病等。2 .精瘀精瘀,是指男子精滞精道,排精障碍而言。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泄。”“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泄。”指出肾中精气充盛,青春期后即有精液外泄。但若房室不节,或忍精不泄,或年少手淫,或旷久不交,或惊恐伤肾,或忧郁气滞,或瘀血、败精、湿热阻滞,或外伤等,有可能导致肾气亏损,鼓动无力;或肝气不畅,疏泄不利;或邪阻精道,排泄不畅等,最终导致精瘀而排泄不畅。精瘀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排精
4、不畅或排精不能,可伴精道疼痛、睾丸胀痛、小腹坠胀等。若精瘀日久,可因败精瘀积而变生他病。(一)气的失常气的失常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气的生成不足或耗散太过,形成气虚的病理状态;二是气的运动失常,表现为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气机失调的病理变化。1 .气虚气虚,是指一身之气不足,功能低下的病理状态。气虚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气的生化不足,如先天禀赋不足,元气衰少;或脾胃虚弱,水谷精气不足;或肺的宣降失常,清气吸入不足。总之,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气的生成减少。二是气的消耗太多,如过于劳倦,或外感热病,或患慢性消耗性疾病,使气耗散过多而致虚亏。气虚的临床表现,以精神委顿、倦怠
5、乏力、少气懒言、眩晕、自汗、面色白光白、舌淡、脉虚弱等症为特点。但由于气有温煦、推动、固摄、气化、防御等不同的功能,又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各脏腑经络之气等分类,因而气虚的临床表现十分复杂,各有所区别。如脾气虚则运化无力,见食少便滤、形体消瘦、四肢无力等症;肺气虚则呼吸功能减退,见声低懒言,动则气喘等症;心气虚则主血脉功能减退,见心悸、脉弱等症;肾气虚则气化、固摄、推长发育迟缓、生殖功能低下、小便频数、遗尿等症。元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以先天之精气为基础,赖后天水谷之精气的培育,为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故无论何种气虚最终都将导致元气亏虚,而表现为全身性气虚。气虚进一步发展,可以导致精虚,
6、或血液、津液的生成不足、运行迟缓,或精、血、津液失于固摄而流失等。2 .气机失调气机失调,是指气的运行不畅或升降出入运动失去平衡协调的病理变化。包括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1)气滞:是指气的运行不畅,郁阻停滞的病理变化,又称为气机郁滞、气郁。多是由于情志郁结不舒,或痰湿、食积、瘀血等有形实邪阻滞,或因外邪困阻气机,或因脏腑功能障碍,影响气的正常流通,引起局部或全身的气机不畅或阻滞所致。多属于实性病变,但也可因气虚运行无力导致。气滞的病理表现所涉及的范围较广,但总以胀闷、疼痛为共性特征。由于肝升肺降、脾升胃降在调整全身气机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气滞多与肺、肝、脾胃关系密切,临床常见
7、肺气壅滞,以胸闷、咳喘为主症;肝郁气滞,以情志不畅、胁肋、乳房或少腹胀痛为主症;脾胃气滞,以脱腹胀痛、大便秘结为特征。因气虚而滞者,一般在胀闷、疼痛方面不如实证明显,并兼见相应的气虚之象。由于气能推动血液和津液运行,所以气滞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血行不畅、津液输布障碍等,形成瘀血、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气滞日久,亦可郁而化火。(2)气逆:是指气的升发太过或下降不及,主要以脏腑之气上逆为特征的病理变化。多由情志所伤,或饮食寒温不适,或外邪侵犯,或痰浊壅滞所致。气逆病变以肺、胃、肝等脏腑最为多见。肺以清肃下降为顺,肺气上逆,则见咳嗽、气喘等症;胃气以降为和,若胃失和降而上逆,则见恶心、呕吐、暧气、呃逆等
8、症;肝主升发,若肝气升发太过而上逆,则常见面红目赤、头胀头痛、急躁易怒,甚则血随气逆,而导致吐血、昏厥等病症。气逆于上多以邪实为主,也有因虚而致气逆者,如肺虚无力以降,或肾虚不能纳气,都可导致肺气上逆;胃气虚弱,无力通降,亦可导致胃气上逆。(3)气陷:是指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主要以气虚升举无力而下陷为特征的病理变化。往往由气虚病变进一步发展而来,尤与脾气的关系最为密切,故又称为中气下陷或脾气下陷。主要是由于久病体虚,或年老体衰,或泄泻日久,或妇女产育过多等,致使气虚较甚,升举无力所致。气陷的病理变化主要有上气不足和中气下陷两个方面。因脾气亏虚,升清不足,气不上行,无力将水谷之精气上输至头目
9、等,则上气不足,头目失养,常见头晕眼花、耳鸣、耳聋等症。脾气虚损,升举无力,不能维系脏腑器官的位置正常,则可导致内脏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还可伴见腰腹部胀满重坠、便意频频,以及气短乏力、语声低微、脉弱无力等气虚症状。(4)气闭:是指气机郁闭,外出受阻,以致清窍闭塞,突然昏厥的病理变化。多因情志刺激,或外邪、痰浊等闭塞气机,使气的外出突然严重受阻,而闭塞清窍,神失其主所致。气闭的临床表现以突然昏厥、不省人事为特点,随其发病原因不同而伴有其他相应症状。气闭发病急骤,多属于实性病变,大多可自行缓解,亦有因闭不复而亡者。(5)气脱:是指气不内守,大量外逸,以致全身机能突然衰竭的病理
10、变化。多因邪气过盛,正不敌邪;或慢性疾病,长期消耗,气虚至极;或大汗、大出血、频繁吐泻,气随津血脱失所致。气脱是脏腑机能严重衰竭的状态,临床可见面色苍白、大汗不止、目闭口开、全身瘫软、手撒、二便失禁、脉微欲绝或虚大无根等。气脱与亡阴、亡动功能减退,见生阳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亡阴、亡阳都与气的耗损密切相关,气脱可以说是亡阴、亡阳的病理基础,临床上皆有机能严重衰竭的表现。但气脱又不同于亡阴、亡阳,亡阳是阳气突然大量脱失,可见冷汗淋漓、四肢厥冷等寒象;亡阴是阴气突然大量脱失,可见大汗而皮肤尚温、烦躁、脉数疾等热象;气脱则主要表现为气虚不固及机能严重衰竭,而无明显的寒象或热象。(三)血的失常血的失常,
11、主要表现为血液不足及濡养作用减退的血虚,或血液运行失常,包括血瘀、出血等。1 .血虚血虚,是指血液不足,营养和滋润功能减退的病理变化。血虚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外两个方面:一是血液的生化不足,如脾胃虚弱,化源不足;或肾精亏损,血液生成的物质减少;或心、肺、肝等脏气化功能减退,化生血液的功能失常;或因瘀血阻滞,新血不生而导致血虚。二是血液的丢失、消耗过多,如失血过多,新血未及补充;或劳伤思虑太过,暗耗血液;或久病不愈,慢性消耗等因素而致营血不足,均可导致血虚。另外,年老体弱,血液营养濡润功能减退,也可发为血虚。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都依赖于血液的濡养,神志活动也以血液为物质基础。因此,血液亏虚,就会出现
12、全身或局部失养,脏腑功能逐渐减退,神志活动衰惫等一派虚弱表现,如头晕眼花、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唇舌爪甲色淡、脉虚而细等。由于心主血脉、肝主藏血,故血虚病变以心、肝两脏最为多见。心血不足可见惊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等症状;肝血亏虚可见两目干涩、视物昏花或手足麻木、关节屈伸不利等症,若肝血不足,导致冲任失调,又可出现妇女经少、月经愆期、闭经诸症。2 .血液运行失常血液运行失常,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影响,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血行迟缓不畅,或血行加速、逆乱,甚或血液妄行等病理变化,可总括为血瘀与出血两类。(1)血瘀:是指血液运行迟缓,流行不畅,甚则瘀结停滞的病理变化。血瘀形成的原因很多,
13、如气滞而致血行受阻,或气虚无力行血;或痰浊阻于脉络;或寒邪入血,血寒而凝;或邪热入血,即可煎灼血液,使血液黏稠不畅,也可灼伤脉络,使血溢脉外,积存体内;或跌闪外伤等,均可形成血瘀,甚则血液凝结而成为瘀血。所以说,瘀血是血瘀的病理产物,而在瘀血形成之后,又可阻遏气机,滞塞脉络,作为继发性致病因素,成为血瘀的致病原因之一。血瘀可以为全身性病变,也可瘀阻于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某一局部,从而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其基本特点为疼痛、痛有定处,肿块,出血,紫劣,唇舌紫暗以及舌有瘀点、瘀斑,肌肤甲错,面色窠黑等。虽然导致血瘀的原因有气滞、气虚、痰浊、血寒、血热、外伤等不同,但从血瘀的寒热性质而言,则仅限于
14、因热致瘀和因寒致瘀两个方面。其中血热导致的血瘀,由于血分有热又可加速血行,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加之易扰心神和煎熬阴血、津液,故其临床表现以热象、伤阴耗血、扰神、出血为特征,可见身热以夜间为甚,面红,舌质红绛,心烦或躁扰发狂,谙语,甚则昏迷,或帆血、吐血、尿血、月经提前量多等症。血寒导致的血瘀,则见肢体手足麻木冷痛,心腹冷痛,得温则减,以及妇女痛经、月经量少延后,甚或闭经等。由于气、血、津液的运行密切相关,血瘀病理形成之后,又可反过来加重气机阻滞,甚至影响津液的输布,导致水液停蓄,形成气滞、血瘀、水停的病理状态,并以气滞为中介形成恶性循环。(2)出血:是指在疾病过程中,血液运行不循常道,逸出脉外
15、的病理变化。导致出血的原因颇多,常见的有外感热邪入血,迫使血液妄行和损伤脉络;气虚固摄无力,血液不循常道而外逸;各种外伤,直接损伤脉络;脏腑阳气亢旺,气血冲逆;或瘀血阻滞,以致脉络破损等。导致出血的病机,不外乎火热迫血妄行、气虚不能摄血和脉络损伤几个方面。出血,主要有吐血、咳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以及鼻帆、齿帆、肌蚂等。由于导致出血的原因不同,其出血的表现亦各异。火热迫血妄行,或外伤破损脉络者,其出血较急,且颜色鲜红、血量较多;气虚固摄无力的出血,其病程较长,且出血色淡、量少,大多表现在人体的下部或肌肤;瘀血内阻,血不归经的出血,多见血色紫暗或有血块等。(四)津液代谢失常津液代谢失常,即津
16、液的生成、输布、排泄失常。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津液的生成不足,或耗散和排泄过多,出现津液不足的病理状态;二是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出现湿浊困阻、痰饮凝聚、水液贮留的病理变化。1 .津液不足津液不足,是指机体津液亏少,脏腑、孔窍、皮毛等失其滋润濡养而产生的一系列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引起津液不足的原因:一是热伤津液,如外感燥、热、暑邪,或邪郁化热、五志化火等火热内生,耗伤津液;二是津液丢失、消耗过多,如汗出过多、泄泻、呕吐、多尿或烧伤等,均可导致津液大量损失;三是生成不足,如久病体虚,脏腑气化功能减退,可致津液生成不足。由于津与液在性状、分布部位、生理功能等方面有所不同,因而津液不足的病理变化,可视
17、其亏损程度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伤津和脱液两种类型。(1)伤津:主要是指人体水分大量损失而亏虚的病理状态。津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内则充盈血脉,润泽脏腑,外则达于皮毛和孔窍,易于耗散,也易于补充。伤津的形成,临床常见于吐泻太过,或因高热、汗出、气候干燥等,致使津的耗伤过度,未能及时得以补充所致。临床可见皮肤、口、鼻、舌、咽干燥,目眶凹陷,十指螺瘪,小便减少,大便干燥等。(2)脱液:是指机体水分与精微物质同时丢失损伤的病理状态。液较稠厚,流动性较小,主要分布在脏腑、骨髓、脑髓、脊髓和关节之中,以濡养为主,一般不易损耗,一旦损耗则不易迅速补充。耗液的形成,多因热性病后期伤液,或者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
18、或大面积烧伤所致。其临床表现多见形瘦肉脱,皮肤、毛发枯槁,舌光红无苔,甚则可见手足震颤、肌肉蠕动等阴虚风动之象。虽然伤津和脱液在病机和表现上有所区别,但津和液本为一体,二者生理上互生互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一般说来,伤津乃脱液之渐,脱液乃津伤之甚,故伤津未必脱液,而脱液必兼伤津。2 .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津液的输布和排泄,是津液代谢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均与肺、脾、肾、肝等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津液的输布障碍,是指津液得不到正常的转输和布散,以致环流迟缓,或在体内某一局部发生滞留,因而津液不化,水湿内生,酿成痰饮的病理变化。导致津液输布障碍的原因很多,涉及肺的宣发肃降、脾的运化
19、水液、肝的疏泄条达、肾的主水气化和三焦水道是否通畅等多个方面,其中以脾的运化功能障碍最为重要。脾失健运,湿浊停滞,临床可见胸闷痞满,呕恶欲吐,口腻不爽,腹泻便滤,甚则浮肿等症。津液的排泄障碍,主要是指津液转化为汗液和尿液的功能减退,而导致水液潴留体内的病理变化。津液转化为汗液,主要依赖肺的宣发功能;津液代谢为尿液,主要依赖肾的蒸腾气化功能,其次是肺的肃降与肝的疏泄功能。故肺、肾、肝的功能失常,均可导致津液的排泄障碍,其中肾的蒸腾气化障碍起着主要作用。水液潴留体内,溢于肌肤,同时尿液的生成、排症。津液的输布与排泄功能障碍,虽然各有不同,但也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其结果都能导致津液在体内不正常的停
20、留,而成为内生水湿、痰饮的根本原因,引发湿浊困阻、痰饮凝聚、水液贮留等多种病变。(五)精气血津液关系失常精、气、血、津液之间同源互生,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病理上常相互影响、相互累及,其中任何一方的失常,都可对其他三者产生影响,引起相互之间生理关系失调。其常见的病理变化有精气亏损、精血两虚、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血随气逆、气津停贮、气随津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血瘀水停等。1 .精气亏损精气亏损,即精亏与气虚同时并存的病理变化。精可化气,气能生精。肾主藏精,化生元气。肾精亏损,可致元气化生不足;气虚日久,生化无力,又可加重肾精的亏损。因此,久病或年老体弱者,可因
21、精亏伤气或气伤损精而致精气两者亏损的病变。其临床表现可见生长发育迟缓,生殖机能障碍以及身体虚弱,抗邪无力,而易患他病等。2 .精血两虚精血两虚,即精亏与血虚同时存在的病理变化。肾藏精,肝藏血,精血同源互化,故精血两虚以肝肾病变为主。若久病伤及肝肾精血;或肝血亏虚,子病及母;或肾精亏损,化血不足,均可导致肝肾精血两亏的病变。其临床常表现为眩晕,耳鸣,神倦健忘,头发稀疏脱落,腰膝疫软,或男子精少不育,或女子月经失调、经少、不孕等。3 .气滞血瘀气滞血瘀,即气滞与血瘀同时存在的病理变化。多因情志内伤,气机阻滞,气不行血而致血瘀;或因外伤闪挫等因素,导致气滞血瘀同时形成;也可因血瘀而致气的运行郁滞。一
22、般说来,气滞可致血瘀,血瘀必兼气滞。肝主疏泄而藏血,肝的疏泄作用在全身气机的调畅中起着关键作用,故因气滞而血瘀者多与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密切相关,临床多见胸胁胀闷疼痛、瘀斑,或痕积聚等病症。肺主气,调节全身气机,助心行血,若邪阻肺气,日久可致心肺气滞血瘀,表现为咳喘、心悸、唇舌青紫等。心主血脉而行血,故心的功能失常,则多见血瘀而后导致气滞,临床可见心悸心痛、胸闷气喘、唇舌青紫等症状。4 .气虚血瘀气虚血瘀,是指因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而致血行瘀阻的病理变化。多因久病伤气,或年高体虚,行血无力所致。轻者气虚尚能推动,仅见血行迟缓,运行无力;重者则经脉瘀阻,致使肢体失于气血之濡养,可见肢体软弱、软瘫,甚则萎
23、缩,或肌肤干燥、瘙痒、欠温,或肌肤甲错等气血不荣经脉等表现。心主行血,故气虚血瘀常因于心气不足,行血无力而致血瘀,临床除有少气、乏力、心悸、自汗、动则更甚的气虚症状,还兼有心前区闷痛、时作时止、舌质紫暗有瘀斑等瘀血症状。5 .气血两虚气血两虚,即气虚和血虚同时存在的病理变化。多因久病耗伤气血;或先有失血,气随血耗;或先有气虚,气不生血等所致。由于气血均属脏腑组织的重要营养物质,因此在二者虚衰之时,组织器官失于营养而机能减退。临床常见面色萎黄或淡白、头晕目眩、少气懒言、倦怠乏力、自汗、形体瘦弱、心悸失眠、肌肤干燥、肢体麻木,甚至感觉障碍、肢体痿废不用,舌淡白、脉细弱等病症。6 .气不摄血气不摄血
24、,是指因气虚统摄血液的功能减弱而导致出血的病理变化。多因久病或思虑太过等伤脾,脾气不足,统血无力,临床可见咯血、吐血、发斑、便血、尿血、崩漏等各种出血症状,同时兼见面色无华、倦怠乏力、舌淡、脉虚无力等气虚的表现。7 .气随血脱气随血脱,是指在大量出血的同时,气随之脱散亡失的危重病理变化。多由外伤失血、大吐血,或妇女血崩,或分娩大出血等因素所致。血能载气,是气在体内运行之载体,所以在大失血时,气失其所附而随之脱失。临床可见在大出血的同时,伴有精神萎靡、眩晕或晕厥、冷汗淋漓、四肢不温或有抽搐,气息由急促而微弱,脉微欲绝或获等气脱之征。8 .血随气逆血随气逆,是指气机上逆,血随气涌溢或壅瘀于头面清窍
25、的病理变化。气为血帅,血随气行。血随气逆多因恼怒伤肝引起,亦可因中毒、努挣、外伤所致。临床表现主要有两种情况:一为血壅于上,症见头胀头痛,青筋怒张,面红目赤,舌红等;二为上部涌溢出血,如从脑内脉道逸出而发中风,以及咳血、吐血、鼻蚂、齿蚂、舌帆、耳帆、眼底出血等。9 .气津停贮气津停贮,是指水液停蓄与气机阻滞同时存在的病理变化。其形成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气虚或气机阻滞,水津不布,形成气痰结聚而见痰核、乳癖、肢麻、瘦瘤、梅核气,或气阻水停而见小便不利、水肿、鼓胀等病症。二是由于津液代谢障碍,水湿痰饮内停,导致气机阻滞。如水饮阻肺,则肺气壅滞,失于宣降,可见胸闷咳嗽、痰多、喘促不能平卧等症;水
26、饮凌心,阻遏心之气阳,则可见心悸、心痛;水饮停滞中焦,阻遏脾胃气机,升清降浊失常,则可见头昏沉、身困倦、脱腹痞满、纳呆、恶心呕吐、暧气、泄泻等症;水饮阻滞于肢体,则可见浮肿、肢体困重、胀痛等。气不行津与津停气阻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10 .气随津脱气随津脱,是指津液大量丢失,气无所附,随之暴脱亡失的病理变化。由于津液是气的载体,所以在剧烈的呕吐、泄泻或汗出过多时,气随津液而外泄脱失。临床表现除呕吐、泄泻、多汗外,同时伴有疲乏无力、少气懒言、呼吸急促,继则出现气息微弱,脉微欲绝等。11 .津亏血瘀津亏血瘀,主要是指津液亏虚,而致血行瘀阻不畅的病理变化。多因高热、烧伤、吐泻、汗出过多
27、等因素,使津液大量消耗,渗入脉内之津缺乏,血中之津不足,血液浓缩而瘀阻不畅。临床表现除有津液不足的症状外,还可见舌质紫绛,或有瘀点、瘀斑,或肌肤干涩,甚则甲错,并有落屑,或见斑疹显露等症状。12 .津枯血燥津枯血燥,是指津液亏乏,甚则枯竭,导致血燥虚热内生或血燥生风的病理变化。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津血又同源于水谷精微,若因高热伤津,或烧伤而致津液大伤;或久病年迈,脏器功能减退,致使津液生成不足;或阴虚痹热,暗耗津液等,均可导致津枯血燥。临床可见心烦,口、鼻、舌、咽干燥,肌肉消瘦,尿少,大便干,肌肤甲错,皮肤干燥脱屑,全身瘙痒,舌红少津,脉细数等症。13 .血瘀水停血瘀水停,是指血液瘀滞与津液停蓄同时并见的病理变化。其形成原因或由于血液瘀阻,导致津液代谢障碍而水液停聚;或先病津液停贮,聚为痰饮,或为水肿,阻滞血液运行而致血瘀,最终形成血水停滞或痰瘀互结的病理变化。血瘀水停常以气的病理变化为中介,即血瘀则气滞而水停,水停则气滞而血瘀。故血瘀常伴水停,水停亦多血瘀。如心阳亏虚,运血无力,心血瘀阻,除见心悸、气喘、胸闷胸痛、口唇爪甲青紫、舌有瘀点或瘀斑,甚则胁下痞块等症状外,还可见到面目浮肿、下肢水肿等症;而水肿病人,也可见到面色晦暗、唇舌青紫、舌上有瘀点、瘀斑、舌下血脉怒张等血瘀症状。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19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