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中医学: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阴阳学说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阴阳的交感相错、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五个方面。1 .阴阳交感相错阴阳交感相错,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的相互感召交合,即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阴阳学说认为,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相互对应的两个方面,阴阳双方的相互作用,是自然万物得以发生发展和运动变化的前提条件。早在先秦时期,荀子就指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礼论)。素问天元纪大论也指出:“阴阳相错,而变由生J这里的“合”、“接”、“错”,就含有交互作用之意。自然界万物的生生化化,是以天之阳气和地之阴气的交感相错,天之阳气下降,地之
2、阴气上升,相互发生作用为前提条件的,诚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J人类生命的形成,也源于阴阳的交感相错,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地合气,命之日人J易传系辞传云:“男女媾精,万物化醇J不仅新的生命起源于男女之交媾,而且在生命的整个过程中,也有赖于自身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维系。阴阳学说对阴阳双方的交感相错十分重视,认为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能否正常进行,决定着宇宙万物的生化乃至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与否。易经有“天地交,泰”和“天地不交,否”的论述,指出天地阴阳能进行相互交感,自然万物就通畅、安康、生机勃勃;否则,天地阴阳不能相互交感,就会痞塞、失常、了无生机。内经
3、继承了这一思想,指出“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素问六微旨大论)。人体的生命活动也是如此,机体各脏腑组织及功能活动之间,惟有始终发生相互作用,生命过程才能正常。如就脏腑而言,肾属水脏为阴,心属火脏为阳,心肾两脏的阴阳始终处于上承下济、相互交感的状态;否则将导致一系列心肾不交的病变。就整个人体而言,阴阳二气在布达周身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相互作用。一旦交感受阻,就可因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而导致厥(或闭或脱)等严重病证。诚如伤寒论厥阴篇说:“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便为厥。”阴阳交感相错,是对阴阳两方面不断相互作用的概括。阴阳两者只有不断发生交互作用,才会进一步呈
4、现出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等特性或趋向。因此,阴阳交感相错也是阴阳之间一切运动变化的前提。2 .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对立制约,是指相互联系的阴阳双方,彼此间存在着差异或相互斗争、互相抑制和相互排斥的关系。阴阳的对立关系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规律。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始终处在差异、对抗、抑制、排斥之中。阴阳对立制约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阴阳双方是相对的、有差异的,如上与下、天与地、内与外、气与血等,都具有相对的属性。凡阴阳所指代的事物,其属性都是对应的,没有两相对应的双方便构不成阴阳。二是指某些范畴的阴阳,在属性对应的同时,还存在着相互制约、排斥的趋势,两者呈现出
5、你强我弱的态势,如寒与热、动与静、阴邪与阳气、阳邪与阴液等之间都存在着相互抗争、相互制约的关系。又如以自然界季节气候的变化为例,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J这里的“四十五日二是指从冬至到立春,或从夏至到立秋。冬至一阳生,所以从冬至到立春,阳气逐渐上升,阴气逐渐下降,至夏季则阳气盛极,阴气伏藏。夏至一阴生,所以从夏至到立秋,阴气逐渐上升,阳气逐渐下降,至冬季则阴气盛极,阳气伏藏。如此循环,年复一年。阴阳双方的相互制约既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否则,阴阳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在人体就会发生疾病。若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则过度制约另一方
6、而导致其不足,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若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则无力制约另一方而导致其相对偏盛,即通常所说的“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或“阳虚则寒”、“阴虚则热二3 .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互用,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又相互依存、相互蕴藏、相互资生,而互为根据的关系。这种关系具体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其一,阴阳互根。即阴阳双方相互依存,每一方都以相对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就无所谓上。寒为阴,热为阳,没有寒之属阴,就无所谓热之属阳;反之亦然。这些都说明阳依存于阴,阴依存
7、于阳。阴阳的互根是从哲学高度归纳出的结论,具有一般性的普遍意义。其二,阴阳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宇宙中任何事物都含有阴和阳两种属性不同的成分或势力。类经运气类说:“天本阳也,然阳中有阴;地本阴也,然阴中有阳,此阴阳互藏之道J根据阴阳互藏的道理,事物和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属阳的事物不是纯阳无阴,属阴的事物也不是纯阴无阳。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是根据其所含属阴或属阳成分的比例大小而定的。阳中涵阴,是说属阳的事物或现象也含有属阴的成分,但该事物或现象的整体属性仍为阳;阴中涵阳,是说属阴的事物或现象也含有属阳的成分,但该事物或现象的整体属性仍属阴
8、。一般地说,表示事物属性的成分占绝对大的比例并呈显象状态,而被寓含于事物或现象内部不显露的成分所占比例较小,它虽不能代表事物的属性,但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基础。阳中涵阴,阴是阳的生化源泉;阴中涵阳,阳是阴的化生动力。若阳中无阴,阴中无阳,就变成“孤阴”、“独阳”,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随之破坏,“孤阴不长,独阳不成”(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朱肱类证活人书序),阴阳之间也就失去了相互资生、促进的关系。阴阳互藏也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只有阳中涵阴,阴中涵阳,阴阳才有向其对立面转化的可能性,即事物或现象中所含一方在
9、一定条件下成分增多而占据主导地位,其阴阳属性亦随之发生转化。其三,阴阳互用。即阴阳双方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还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如云雨的形成过程就充分体现了自然界的阴阳互用关系。“地气(属阴的地面水湿)上为云”的过程,是借助阳热之气的蒸化,而“天气(属阳的空中水气)下为雨”的过程,要有阴寒之气的凝聚。可见,云与雨,天气与地气的往复循环过程,就是阴阳相互促进、相互为用的过程。所以张介宾说:“阴不可无阳,阳不可无阴”(质疑录)。人体的兴奋(属阳)与抑制(属阴)过程也是如此。正常的兴奋是以充分的抑制作为补偿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充分睡眠才会有旺盛的精力;反之,只有充分的兴奋才能有效地诱导抑
10、制,所以人们常说高效劳动才会有高质量的睡眠。再如就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与气而言,精有形而属阴,气无形而属阳。精能化气,精是气的化生本原;气能生精,气化活动促进精的生成;气还能摄精,使精内藏而不妄泄。精与气之间即存在着相互资生和促进的关系。诚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J这种阴阳互用关系的失常,表现在人体疾病过程中,即为“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最终导致阴阳两虚甚或离决。4 .阴阳消长平衡阴阳消长平衡,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处于不断增长和消减的运动变化之中,并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阴阳的消长,只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引起阴
11、阳消长变化的根本原由则在于阴阳的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的关系。因此,阴阳消长变化的形式就无非两类:一是由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导致的阴阳互为消长,或表现为此长彼消,或表现为此消彼长;二是由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导致的阴阳同消同长,或表现为此长彼长,或表现为此消彼消。(1)阴阳互为消长:由于阴阳双方的对立制约,当某一方增长时,会使对方受其制约而引起消减,即此长彼消,表现为阴长阳消或阳长阴消;或当某一方消减时,则会减少对对方的制约而引起增长,即此消彼长,表现为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如以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为例,从冬入春至夏,气候从寒冷逐渐转暖变热,这是阳长阴消(或阴消阳长)的过程;由夏至秋及冬,气候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
12、,这是阴长阳消(或阳消阴长)的过程。昼夜晨昏及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也是如此,白天阳气盛而阴气偏衰,机体的生理功能以兴奋为主;夜晚阴气盛而阳气偏衰,机体的生理功能则以抑制为主。其中从子夜到日中,表现为阳长阴消(或阴消阳长);从日中到子夜,则表现为阴长阳消(或阳消阴长)。可见阴阳的互为消长,总是一方的消伴随着另一方的长,或者一方的长伴随着另一方的消。但在具体情况下,有时是长的因素占主导地位导致另一方的消,如人体病理状态时的“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有时则可能是消的因素占主导地位导致另一方的长,如人体病理状态时的阴虚则热、阳虚则寒。对此,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2)阴阳同消同长:由于阴阳双方的互根
13、互用,当某一方增长时,可促进和资助另一方也随之增长,即此长彼长,表现为阴随阳长或阳随阴长;或当某一方消减时,另一方失去促进和资助而随之消减,即此消彼消,表现为阴随阳消或阳随阴消。如以气血关系为例,气为阳,血为阴。在生理情况下,气能生血、行血、摄血,促进着血液的生成和维持其正常运行;血能载气、养气,血的充沛又可资助气充分发挥生理效应。病理情况下,若气虚不能生血,可导致血虚;血虚不能养气,又可导致气虚,最终呈现出气血两虚。在这里,前者表现为阴阳同长,后者表现为阴阳同消。再如个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从生到壮的阶段,是以“阳生阴长”为主的阴阳互长过程;从壮到已的阶段,则是以“阳杀阴藏”为主的阴阳互消
14、的过程。中医学对阴阳消长的认识,反映了人们对事物运动变化状态的深刻把握。阴阳的消长运动变化,无论是在正常状态下,还是在异常状态下都是始终存在的,其区别在于能否保持动态的平衡。如果阴阳双方的消长变化是在一定范围、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进行的,这种变化的结果就使事物在总体上呈现出相对稳定状态,即所谓阴阳平衡协调状态,在自然界则表现为气候、物候等的正常变化,在人体则表现为生命过程的协调有序。内经将这种理想状态概括为“阴平阳秘工如果阴阳双方的消长变化超出了一定的限度、一定的范围,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形成阴或阳的偏盛或偏衰,就会造成自然界气候、物候的异常变化,在人体则引起疾病。由此可见,虽然阴阳的消长是绝对
15、的,阴阳的平衡是相对的,但保持阴阳双方在消长运动中的动态平衡则是极其重要的。因此,保持或恢复阴阳消长运动中的动态平衡,也就成了中医学养生和治疗的总原则,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J5 .阴阳相互转化阴阳相互转化,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是阴阳的互根互用。由于阴阳双方本身相互蕴含,互为其根,阴中蕴含着阳,阳中蕴含着阴,双方相互倚伏着向对立面转化的因素,所以在一定条件下事物内部阴与阳比例及主导地位发生颠倒,而呈现出事物阴阳属性的相互转化。另外,阴阳转化作为阴阳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又
16、是在不断的消长运动过程中实现的,阴阳消长是其转化的基础。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的话,那么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因此阴阳的相互转化,一般都出现在事物消长运动变化的“物极”阶段,即所谓“物极必反在古代文献中,常用“极”、“重”来表示阴阳转化的条件,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重阴必阳,重阳必阴J寒极生热,热极生寒J故张介宾类经阴阳类说:“阴阳之理,极则必变J阴阳转化既可以表现为渐变形式,又可以表现为突变形式。所谓渐变,是指阴阳双方在其彼此消长的过程中,缓慢地发生着阳转化为阴,或阴转化为阳的过程。如四时寒暑的更替、昼夜阴阳的转化以及人体内物质与能量的转化,都是以渐变的形式进行的。所谓突变
17、,是指阴阳在其消长过程中,平时表现为量的变化而没有显著的质变特征,当消长变化发展到一定限度,或受某种条件的诱导,使阴阳双方迅速地向其相反方面发生质的改变。如临床上阳热之证突然转为四肢逆冷、面色苍白、脉微欲绝、冷汗淋漓的阴证,即属于阴阳突变的形式。阴阳相互转化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自然界中,“日中则是,月盈则食”(易传彖传);夏热至盛则凉,冬寒至极则温,是最为常见的阴阳转化现象。人体生理过程的兴奋与抑制、情绪和智力的高涨与低落等,也都呈现出相互转化、交替的过程。疾病过程中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的转化,也是常见的阴阳转化现象。因此,事物的发展只要超过了一定的“度”,达到了关节点,就可能向各自的对立面转化。综上所述,阴阳的交感相错、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从不同侧面揭示了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规律,表达了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它们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阴阳的交感相错是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阴阳间其他关系的前提。阴阳的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说明了事物之间既相反又相成的关系,并由此构成了阴阳自和的能力,即阴阳自我调节、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阴阳的消长和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形式,而消长是在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基础上表现出的量变过程,阴阳的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19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