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研究所呼吸学科研究方向.docx
《儿科研究所呼吸学科研究方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研究所呼吸学科研究方向.docx(10页珍藏版)》请在课桌文档上搜索。
1、儿科研究所呼吸学科研究方向学科发展规划总体目标:根据以需求为导向的学科发展原则,提高呼吸诊疗水平和临床科研技术能力,满足目前城市化,现代化的情况下,过敏性哮喘及其它过敏性疾病病人日益增多的需要,三年建立形成我国儿科呼吸医疗、教学和科研基地,力求呼吸的医疗水平和学术研究水平保持国内领先,达到国际知名。重点研究发展方向:1、儿童哮喘研究2、儿童肺功能研究3、儿童感染性疾病研究实施步骤、年度进度计划安排及考核指标:一、儿童哮喘研究(一)旻幼儿喘息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及干预1 .形成桑幼儿喘息性疾病的诊断治疗程式意义及目的:婴幼儿喘息是儿内科和急诊科就诊的主要疾病之一,尤其在秋冬季节。喘息婴幼儿中部分为哮
2、喘患儿,但由于喘息、反复咳嗽等症状在婴幼儿患者中十分普遍,其临床症状对哮喘诊断而言缺乏特异性,同时又难通过常规对气流受阻及气道炎症等的哮喘病生理/病理特征进行评估,所以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上还存在很大困难,导致喘息性疾病治疗上的不规范。婴幼儿喘息多与病毒感染有关,但很多临床儿科医生对于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常不能及时正确地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并常习惯性地选择抗生素治疗,使得患儿的症状得不到有效地控制反复发作,加重了患儿的家庭经济负担。通过婴幼儿喘息性疾病诊疗程式的建立,能够明显缩短患儿的病程,减少不必要的静脉和注射用药,避免盲目的抗生素和全身激素的应用,从而减少患儿的家庭开支和社会经济
3、负担。内容与方法:对门诊及急诊就诊的3岁以下喘息伴或不伴有发热的患儿进行肺功能、过敏状况、个人和家族疾病史等的评估、鼻咽部分设物细胞学和呼吸道病毒的检测,根据规定的诊治程式予以雾化吸入B2受体激动剂/激素,使患儿的症状和肺功能及时的改善,从而避免盲目应用抗生素和全身使用激素。随诊观察患儿的喘息症状的改善情况,收集病例资料,总结分析。计划进度及考核指标: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集不同婴幼儿喘息病例300例2013年1月-2013年6月:总结资料,撰写论文,形成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诊疗程式,供门诊常规应用2013年6月-2013年12月:与其他单位合作最终形成中国婴幼儿喘息性疾病诊断及治
4、疗指南2、婴幼儿食物激发试验意义及目的:食物过敏可以引起喘息,在婴幼儿中牛奶诱发的哮喘症状较常见。食物过敏如出现呼吸道症状,急性症状往往在进食后数分钟到数小时内出现,而慢性症状的表现很不同,轻症病人可能仅仅表现为持续的咳嗽或运动诱发哮喘。食物激发试验(foodchallengetest)是目前公认的食物变态反应病因诊断的金标准。通过婴幼儿食物激发试验找到哮喘的高危患儿对其采取干预措施,改变疾病的自然进程。内容与方法:有食物过敏史的婴幼儿30例进行食物激发试验,对于激发试验阳性的婴幼儿予以干预,并定期随诊,观察患儿的疾病发展进程。计划进度及考核指标:2011年1月-2012年12月:完成预试验2
5、012年1月-2013年12月:完成30例婴幼儿食物激发试验,并对阳性的婴幼儿给予干预随诊,观察疾病的自然进程(二)哮喘的流行病学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儿童哮喘的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也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了解和掌握哮喘现阶段的患病率和相关危险因素对于哮喘儿童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1、笫三次全国儿童哮喘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调查意义及目的:掌握现阶段全国哮喘儿童的患病率,明确儿童哮喘的主要危险因素。内容与方法:由儿科专业人员组建各省组织儿童哮喘调查队伍;调查前各省要认真培训调查小分队全体成员,培训内容包括统一的诊断标准和调查表的填写方法;收集病例资料:采用集中调查与分散家访相结合的形式
6、;调查工作应与防治工作结合,给予哮喘患儿一定的治疗,使群众易于接受,以提高调查效果。计划进度及考核指标:2010年4月-2010年9月:确定危险因素调查问卷、培训各地调查人员、展开预实验调查,并对问卷进一步完善2011年7月-2012年12月:总结数据,提出问题,并发表相关论文2、市儿童食物过敏与不良反应调查调查目标:全面了解城市和农村儿童(着重在婴幼儿0-3岁)食物过敏与食物不良反应的患病情况,寻找早期(婴幼儿)过敏的危险因素,为综合防治儿童过敏提供科学依据。实施方案:对市区和农村0-14岁的儿童整体抽样,抽样出来的儿童采取问卷形式调查食物过敏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同时进行皮肤点刺/特异性Ig
7、E检查和医生确诊;了解市城区和农村食物过敏与不良反应的差异及其原因;选取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儿童(排除哮喘及过敏性疾病儿童)作为对照组,采取问卷调查和过敏原检测相结合的形式,分析目前儿童过敏的主要危险因素。计划进度及考核指标:2011年1月-2011年7月:对市区和农村0T4岁的儿童整群抽样,并培训调查员2011年8月-2012年8月:开始市城区和农村儿童食物过敏与不良反应的调查2012年9月-2013年12月:数据的汇总和分析(三)完善哮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技术1、肺功能在婴幼儿和儿童哮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进一步应用哮喘中心已经开展了针对所有年龄段儿童,满足不同需要的肺功能检测项目,包括:新近引进
8、的挤压法婴幼儿肺功能、潮气呼吸肺功能检测、用力呼气流速-容量曲线测定、脉冲震荡肺功能检测、测定气道反应性测定的支气管激发试脸(药物和运动)、阻断法气道阻力和顺应性检查、肺残气和弥散功能、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等,其中一些检测手段在国内儿科位居前列。如何有效地使用这些检测方法为呼吸道疾病,尤其是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客观依据,是下一步的工作内容,也是目前国内外探索共同的课题。.2 .呼出气一氧化氮测定意义及目的: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的水平能反应气道炎性细胞的总数、嗜酸性细胞的气道炎症以及气道高反应性。目前国际上把呼出气体一氧化氮浓度的测定用于哮喘疾病的监测,但在国内并没有广泛的应
9、用。我所2007年期间对395例11-18岁的青少年FENo正常值进行了测定,获得T11-18岁青少年的正常值范围为10.72-13.8ppb.通过对于哮喘患儿FeNO的动态监测,了解气道的炎症水平,指导患儿的治疗用药。内容与方法:对哮喘患儿进行FeNO的动态监测。轻到中度持续哮喘患儿30例坚持填写患儿用药记录卡并每月对呼出气一氧化氮进行测定。计划进度及考核指标:2010年4月-2011年12月:患儿入组并完成为期1年的动态监测2012年1月-2012年6月:资料总结分析,得到不同哮喘状态下的FeNo值3 .纤维支气管镜在哮喘鉴别诊断和病因学上的应用意义和目的:婴幼儿喘息和慢性咳嗽中有部分病人
10、的原因是支气管肺及大血管发育的异常、气道内异物等,纤维支气管镜对上述两种疾病的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能提高临床上的正确诊治率。支气管肺泡灌洗(BAL)是通过纤维支气管镜或气管插管对目的肺段进行灌洗并回收灌洗液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成分的分析,探讨肺疾病的局部免疫病理过程和发病机制。内容与方法:加大纤维支气管镜在婴幼儿喘息、慢性咳嗽治疗效果不佳和难治性哮喘病人诊断中的运用;收集部分哮喘病人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进行细胞成分分析。计划进度与考核指标:2010年1月-2012年12月:对婴幼儿喘息、慢性咳嗽治疗效果不佳和难治性哮喘等病人进行支气管纤维镜检查,同时开展支气管
11、肺泡灌洗液检查(四)过敏性疾病(哮喘)的特异性免疫治疗特异性免疫治疗(脱敏)是目前唯一能够改变过敏性哮喘及其他变态反应性疾病自然进程的对因治疗。现在哮喘治疗药物众多,疗效好,副作用小,而脱敏治疗疗效因人而异并有一定风险,故临床一直未广泛应用;但药物治疗只是降低气道炎症的对症治疗,在停止治疗后又不可能完全避免变应原的情况下,过敏体质的患儿在反复接触变应原后,气道的炎症又会逐渐加重,出现临床症状(哮喘)。所以,治疗哮喘,一定要开展脱敏治疗。1、进一步完善皮下特异性脱敏治疗的应用意义及目的:在目前哮喘门诊标准化螭皮下脱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特异性免疫治疗病人的适应症,对正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病人进行
12、随访观察,监测治疗效果及副作用。增加特异性免疫治疗种类。内容与方法:尘蜻特异性脱敏治疗6个月以上的患儿,进行尘螭特异性IgG4的血清学检测,监测治疗效果。根据患儿的过敏种类不同,逐步开展蒿花粉、猫毛等特异性免疫治疗。计划进度及考核指标:2012年前增加多种变应原的脱敏治疗方法2、过敏性哮喘儿童舌下脱敏的综合治疗方案研究意义及目的:舌下脱敏治疗安全性高,易于被患儿接受,近年在国内外普遍应用。如何将舌下脱敏治疗与哮喘基础用药有效地结合,既使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又要将基础用药的剂量降到最低或停药,临床需要儿童舌下脱敏治疗的规范化指导方案。针对这种现况制定规范化的舌下脱敏综合治疗方案,并同时在二级医院进行
13、推广应用内容与方法:儿科研究所哮喘中心、顺义妇幼保健医院儿科和房山区良乡医院哮喘门诊就诊的4岁及以上蜻过敏的哮喘患儿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都予以脱敏治疗。试验组按照课题制定的用药方案调整用药的剂量和周期,对照组按照常规治疗方案。对实验组及对照组儿童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观察。计划进度及考核指标:2010年1月-2010年6月:门诊收集研究对象资料入组2010年1月-2012年6月:定期随访、各项研究指标的监测2012年7月-2012年12月:研究资料整理分析(五)哮喘病例管理哮喘是儿童最常见的慢性疾病,对于病人的长期管理十分重要。我所现在进行的国家十一五支撑项目“社区儿童哮喘预防与控制
14、适宜技术研究”已制定出社区儿童哮喘管理的规范,并在建立了4家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哮喘患儿的社区管理研究,该项技术符合我国社区卫生发展的特点,因此需要进一步向更多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1、社区哮喘儿童病例管理研究意义及目的:由首儿所牵头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社区儿童哮喘预防与控制适宜技术”在、重庆、广州进行了试点研究,目前课题已完成社区哮喘儿童的筛选及入组工作,在此基础上继续完成社区病例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职能,对哮喘患儿进行综合管理干预(用药指导、健康教育、运动及家居指导等),提高社区哮喘儿童管理水平,改善患儿生活质量。内容及方法:(1)对试验社区儿童进行为期1年的综合
15、干预,每隔1月对患儿进行用药指导、家长健康教育、运动及家居环境指导等;(2)每隔1月对试验社区儿童进行随访,收集患儿病情变化资料,对照社区只进行入组前后随访;(3)对比试验及对照社区患儿病情改善情况,对管理效果进行评价。计划进度及考核指标:2010年1月-2012年12月:完成社区哮喘儿童病例定期管理及随访工作2011年1月-2011年6月:对比试验社区及对照社区患儿病情变化,通过对比分析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2、医院哮喘儿童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意义及目的:开发哮喘儿童病例管理信息系统并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应用,为哮喘儿童长期监测管理提供工具。内容与方法:在患儿基本情况、就诊记录及用药随访情况基础上形成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儿科 研究所 呼吸 学科 研究 方向

链接地址:https://www.desk33.com/p-1221172.html